诊断病理学(第3版) [Diagnostic Pathology(Third Edition)]

诊断病理学(第3版) [Diagnostic Pathology(Thir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彤华 编
图书标签:
  • 病理学
  • 诊断
  • 医学
  • 第三版
  • 病理诊断
  • 临床病理
  • 医学教育
  • 病理学教材
  • 诊断学
  • 医学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66973
版次:3
商品编码:1122039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Diagnostic Pathology(Third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87
字数:30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诊断病理学又称外科病理学是指临床上由于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对取自病人活体内的病变组织、细胞,进行病理诊断的一门医疗实践科学。作为一个学科,它是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患者,目的是为了确诊和治疗疾病,同时也有提供判定疗效和预后信息的作用。
  《诊断病理学(第3版)》内容丰富、全面,适用于从事病理诊断医生,对不同层次医院病理医生及部分临床医生均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刘彤华,(1929-),江苏无锡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就一直从事病理学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5-1995年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现任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教授。曾任多届《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副主编及名誉主编,《诊断病理学杂志》名誉主编,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务委员,国际病理学会中国地区分会司库,《国际外科病理学杂志》编委,多届《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版及英文版编委。
  刘彤华院士从事病理诊断工作至今已近60年,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深的学术造诣,诊断正确率高,深得临床医师和患者的信任。其科研工作紧密联系临床实践,发表论文240余篇。近三十年来带领科研组建立了五株人胰腺癌细胞系,重点研究胰腺癌的形态、分子诊断、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曾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1985年及1993年)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1995年)。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一直进行胰腺癌实验性基因治疗的研究,在抑制胰腺癌生长方面,在细胞体外生长及裸鼠体内生长水平上均获得了明显效果。在内分泌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彤华院士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引领病理学科的发展。21世纪的临床医学进入个性化医疗时代,肿瘤治疗也进入靶向治疗时代,刘彤华院士率先在国内提出了靶向治疗需要靶向诊断的概念,建立了个分子病理遗传实验室,拓展了病理学的发展方向,提升了病理医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地位。在病理教学50余年的工作中,已培养40余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及,(量进修生,她对学生严格要求、细心呵护、精心指导,为中国病理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988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24位名医之一:1995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奖章”;2003年获首都劳动奖章;2010年获北京医学会医学成就奖;2011年获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终身成就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诊断病理学的任务和准则
第二章 口、咽、涎腺和颌骨
第三章 食管、胃、肠和肛门
第四章 鼻腔、鼻窦、鼻咽和喉
第五章 气管、支气管和肺
第六章 纵隔、胸膜和心包
第七章 肝、胆、胰
第八章 腹膜、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
第十章 泌尿系统
第十一章 男性生殖系统
第十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
第十三章 乳腺
第十四章 淋巴结、骨髓和脾
第十五章 软组织
第十六章 骨和关节
第十七章 心血管系统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
第十九章 皮肤
第二十章 眼和耳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精彩书摘

  支气管和肺的恶性上皮性肿瘤,种类繁多,形态多样,在病理诊断上,时有困难。自20世纪中期以来,肺癌的发病率在多数国家呈明显上升趋势,且逐年不断增高,已成为全世界最常见、最致命的癌症之一。近30多年来,我国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及吸烟人口的增多,和许多国家一样,肺癌的发病率亦明显上升。在上海、北京、天津及江苏、辽宁等省的大城市,肺癌的发病率和(或)死亡率占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因此,对肺癌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组织发生、组织学分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等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日益受到我国病理学家和临床学家的重视。对肺癌进行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上,一个既能反映其组织发生和分化表型,又能显示其组织形态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分类,是十分需要的。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肿瘤的诊断手段日益增多,并不断发展,包括先进的CT、PET、MRI影像学诊断、核素检查、血清学诊断及基因诊断等,但均难以准确无误地判定其良、恶性,并予以肿瘤本质的命名。
  众所周知,对各种肿瘤包括肺肿瘤的正确治疗,首先取决于对肿瘤的正确诊断。在当前各种诊断手段中,最直观(肉眼、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最可靠的仍然是建立在病理形态学基础上的病理学诊断。近20多年来,随着常规病理技术的进步,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国内日益广泛地应用,病理学诊断已成为诊断各种肺肿瘤特别是肺癌的主要手段。在目前应用最广泛、令患者经济负担最轻的诊断手段,还是常规的石蜡切片、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组织病理学,有时辅以必要的免疫组化染色。对绝大多数病例来说,完全可以确定其病理诊断。有的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亦可明确其病理诊断。现以肺癌为重点,对其与病理诊断有关的几个问题简介如下。
  ……

前言/序言

  本书自2006年再版(第2版)以来,转眼又过去了6年时间,在这6年中病理学从形态到分子水平均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日常病理诊断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以往从来没有见过的疑难病变,目前只能借助国际病理专家及国内病理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帮助我们解决某些疑难病理诊断。在第3版中,我们尽可能地增加了新的内容以期望能够帮助医院病理工作者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但由于编者的知识有限,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时间”来认识。
  本书多数编委都是病理学界的资深教授,在他(她)们繁忙的工作之余仍能为本书辛苦付出、添光增彩,在此我代表个人和几位副主编向他(她)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感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周炜洵、王文泽、师晓华、张静、孙健、吴焕文、师杰、游燕等同志,在本书修订过程中所给予的电脑打印、核对、提取索引、编排等方面的种种帮助,使本书第3版得以顺利完成。
  第3版《诊断病理学》虽有所更新,但肯定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错误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疾病的微观图景:一本全面的病理学入门》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疾病本质的窗口,通过细致入微的组织和细胞层面分析,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病理生理机制。本书并非涵盖某一特定医学领域,而是以普适性的病理学原理为基础,构建一套完整的疾病认识框架。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从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基本原理入手,系统阐述各种病因(如感染、缺血、免疫、遗传、肿瘤等)如何引发细胞和组织发生形态学及功能学的改变。我们将深入探讨以下关键领域: 细胞损伤与适应: 详细解析细胞在各种有害刺激下的反应,包括可逆性损伤(如肿胀、脂肪变性)和不可逆性损伤(如凋亡、坏死)。同时,探讨细胞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改变,如肥大、增生、萎缩和化生。 炎症与修复: 全面介绍炎症的发生机制,包括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特点、炎症介质的作用、炎症细胞的募集与功能,以及炎症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本书将重点阐述肉芽组织形成、纤维化以及伤口愈合的各个阶段。 循环障碍: 深入分析各种血液循环紊乱对组织器官的影响,如充血、水肿、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我们将探讨这些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及其在不同器官系统中的具体表现。 遗传性疾病: 概述主要遗传性疾病的病因学,包括染色体异常和单基因遗传病,并探讨这些遗传缺陷如何导致特定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 环境与营养相关疾病: 探讨外源性因素(如毒物、辐射、创伤)以及营养失调(如营养不良、肥胖)对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它们所引发的病理改变。 免疫系统疾病: 详细介绍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 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深入剖析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肿瘤的定义、分类、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生长特点、转移机制,以及驱动肿瘤发生的遗传和分子改变。 感染性疾病的病理: 涵盖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感染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并结合不同病原体的特点,分析其侵袭、繁殖及对宿主造成的损害。 常见疾病的系统性病理分析: 本书的重点在于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病理学框架,而非罗列所有疾病。因此,我们将以典型病例和常见疾病为例,贯穿本书各章节,展示上述基本病理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理解具体的疾病过程。例如,在讨论循环障碍时,我们会结合心血管系统疾病;在讨论肿瘤时,会涉及多系统常见肿瘤。 本书特色: 强调基本原理: 本书的核心是构建读者对病理学基本概念和机制的深刻理解,而非死记硬背疾病名称和表现。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内容编排循序渐进,从微观的细胞损伤到宏观的组织器官改变,再到整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层层递进。 语言通俗易懂: 尽管内容深入,本书力求使用清晰、准确且易于理解的语言,降低学习难度。 强调关联性: 致力于展现不同病理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感兴趣的读者,包括: 医学院学生 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希望深入了解疾病的临床医生及医学研究人员 对健康和医学知识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疾病,理解身体在面对损伤和疾病时的反应,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医生,多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我的病理学知识。看到《诊断病理学(第3版)》的发布,我非常兴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组织学和细胞学诊断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分子标志物的应用,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整合到临床决策中。我特别关注书中对肿瘤性疾病的分类和分级,以及最新的WHO分类标准的体现。对于一些罕见病和少见病的诊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资料和鉴别要点,这对于提高我们科室的诊断水平至关重要。此外,我非常看重书中关于辅助诊断技术(如免疫组化、FISH、PCR等)的解读和应用指南,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操作建议和结果判读的技巧。这本书能否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方面提供有效的帮助,是我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如果它能为我提供新的诊断视角或更精细的诊断方法,那么它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是一名对病理学历史和发展脉络感兴趣的爱好者。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病理学家,但我对《诊断病理学(第3版)》的出版仍感到一丝好奇。我希望了解这本书在继承传统病理学精髓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哪些新的理念和技术。例如,它是否对一些经典的病理学理论进行了更新和修正?它是否强调了多学科合作在现代病理诊断中的重要性?我对于书中可能包含的一些关于病理学发展史的介绍,或者对于一些重要病理学家贡献的回顾,也抱有浓厚的兴趣。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但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对病理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了解它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评分

我在学习病理学时,常常觉得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这次《诊断病理学(第3版)》的出版,让我对能否弥合这一差距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陈述大量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丰富的临床案例分析。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大量来自真实病理实验室的切片图片,并且能够对这些图片进行详尽的描述和解读,突出关键的诊断要点。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与临床表现、治疗反应相结合的案例,帮助我理解病理诊断在整个诊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思路和逻辑,帮助我一步步地分析和判断。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病理学不再是枯燥的知识堆砌,而是生动而实用的学科,那么它将是我的理想读物。

评分

作为一名对影像学和病理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学者,我非常关注《诊断病理学(第3版)》在这方面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学改变之间相关性的详细阐述,尤其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良恶性鉴别以及疗效评估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与相应病理学发现的对比图,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此外,我也关注书中对于一些非肿瘤性疾病的影像病理关联的探讨,例如炎症、感染性疾病等。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影像学线索辅助病理诊断,或者如何通过病理学结果来解释影像学表现的深入分析,那么它将对我个人的研究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评分

我是一名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医生,我们的病理诊断能力相对有限,但对于学习和提升的需求却非常迫切。听闻《诊断病理学(第3版)》的出版,我感到非常振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简单易懂、实用性强的病理诊断方法和指南,能够帮助我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我期待它能够提供关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清晰病理图片和诊断流程,以便我能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对于一些需要特殊技术的诊断,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细的步骤说明和注意事项,帮助我们基层单位逐步开展这些技术。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易于操作、成本可控的诊断建议,将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如果它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诊断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那么它将是无价之宝。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病理诊断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的研究者,我深知一本高质量的病理学参考书对于日常工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从封面设计到装帧风格,都能感受到出版方精益求精的态度,这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关注其在分子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面的进展,因为这些新兴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如何,是否能够有效整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是我最为看重的地方。此外,书中配图的质量和数量也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我希望能看到大量高质量的显微图像、分子通路图以及临床影像对比,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病理机制。对于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我尚未深入研读,但从其宏观的定位和出版社的口碑来看,它很有可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工具。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前沿的诊断思路和技术指南,特别是在疑难病例的分析和鉴别诊断方面,能够给我带来启发。

评分

我对《诊断病理学(第3版)》在电子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应用前景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纸质书籍,而是在数字化时代能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体验。例如,我希望它能够与一些在线数据库、虚拟显微镜平台或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工具相结合。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这些数字化资源来提升病理诊断效率和准确性的指导。如果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如何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学习和应用病理学知识,那么它将极大地提升我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效率。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关于大数据在病理学中的应用,例如如何通过分析海量的病理图像来发现新的诊断标志物。

评分

作为一名医学院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病理学知识,同时又紧跟时代步伐的教材。市面上同类书籍众多,但许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内容陈旧。这次有幸看到《诊断病理学(第3版)》的出版信息,让我眼前一亮。我对它在疾病发生机制的阐述、病理改变的描述,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临床诊断方面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类疾病的病理特征,并提供一些经典的病例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与实际病情的联系。特别是关于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鉴别诊断,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详细的指导,帮助我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此外,对于一些新兴的疾病模型和诊断技术,我也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有所了解,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第3版”也意味着它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和完善,这让我对其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更加信任。

评分

作为一名患者家属,我深切体会到准确的病理诊断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医生告知我的病情。这次《诊断病理学(第3版)》的出版,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或许我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疾病病理学基础的科普性内容。我希望书中能够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些常见的疾病是如何在细胞和组织层面发生的,以及病理医生是如何通过观察这些变化来做出诊断的。如果书中能够配以一些示意图或者简单的模型,来展示疾病的发生过程,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虽然我并不期望能完全掌握书中的专业知识,但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对自己的疾病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更好地与医生沟通,参与到治疗决策中。

评分

作为一名研究者,我对病理学的最新进展始终保持着敏锐的触觉。这次《诊断病理学(第3版)》的出版,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关于疾病发生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涵盖当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例如表观遗传学、肿瘤微环境、以及基于液体活检的诊断方法等。我期待它能够提供关于这些领域的前沿信息,并详细阐述其在病理诊断中的潜在应用。这本书对于我设计新的研究项目、解读实验数据,甚至撰写学术论文,都可能带来深刻的启发。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疾病的分子病理学解读,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各种类型的癌症。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这些疾病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潜在的治疗靶点信息,那将极大地拓宽我的研究视野。

评分

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质量好,价格便宜。送货快。 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质量好,价格便宜。送货快。

评分

印刷清晰,图片清楚,内容详实,非常实用,支持正版

评分

等了很久终于等到了。

评分

学习必备,送的电脑书也不错

评分

还不错,内容很实在,很有用。

评分

感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周炜洵、王文泽、师晓华、张静、孙健、吴焕文、师杰、游燕等同志,在本书修订过程中所给予的电脑打印、核对、提取索引、编排等方面的种种帮助,使本书第3版得以顺利完成。

评分

不错~感觉是正版

评分

正品,速度快

评分

《诊断病理学(第3版)》内容丰富、全面,适用于从事病理诊断医生,对不同层次医院病理医生及部分临床医生均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