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观虚斋系列丛书:丹道今诠(增订本)(套装上下册)》的封面设计确实很有韵味,那种古朴中带着一丝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追求长生不老与内在和谐的时代。我之前对道家思想和丹药炼制有一些粗浅的了解,但总觉得文字晦涩难懂,像是隔着一层纱。然而,初翻这套书的目录,我就发现它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的智慧和现代读者的认知。书中的章节划分显得井井有条,每一个标题都透露出一种深入探讨的意图,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尤其欣赏它在引言部分对“丹道”核心理念的阐述,那种对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深刻体悟,不是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充满了哲学的思辨。装帧的质感也令人满意,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颜色都很考究,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被尊重的仪式感。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不仅仅是在记录知识,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
评分这套书的“增订本”确实名副其实,内容上的丰富度远超我的预期。在某些关键的术语解释上,作者引用了多方典籍进行比对和辨析,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我特别留意了它对“精气神”三宝的论述,不同于一些流传甚广的简化版本,这里的阐释更加细致入微,探讨了其在不同修炼阶段的不同侧重。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医家如何借鉴丹道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的案例,这使得原本偏向“出世”的丹道理论,有了一个与“入世”医学相结合的参照点,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对于那些对实际操作有兴趣的读者来说,书中对某些基础功法的简要介绍,也提供了入门的方向,但更侧重于理论指导,避免了盲目模仿的风险。这种谨慎的态度,恰恰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智慧的敬畏。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古代炼丹术的历史沿革,尤其是不同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梳理脉络上的功力。它并没有将丹道仅仅视为一种神秘的技术,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比如,书中对魏晋玄学与丹道哲学的交融,以及后世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丹道体系的补充和改造,都有着相当详尽的分析。有些论述的角度非常新颖,让我对一些陈旧的观点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性命双修”理论的深度剖析,它将心性的修持与物质层面的炼化,以一种辩证统一的方式展现出来,而非简单地二元对立。这对于想要全面理解丹道体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助益。它的行文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巧妙地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了纯粹的故纸堆式的枯燥。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担心这套丛书的篇幅会让人望而生畏,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它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上下两册的划分似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册侧重于理论基础和历史溯源,为读者打下坚实的认知框架;而第二册则更偏向于具体的法门探究和哲学升华。这种递进式的阅读体验,使得学习过程有条不紊,不会让人感到知识的碎片化和失重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某些高深境界时,使用了大量类比和象征的手法,这既保护了核心技艺的秘密性(符合传统道藏的特点),同时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理解的阶梯。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古风的飘逸,又不失现代学术的逻辑支撑。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必须称赞这套书在“今诠”上的努力。它没有简单地复述古籍,而是以一种“对话”的姿态,回应了当代人对身心健康、生命意义的追问。比如,书中对“心火”与“肾水”关系的讨论,虽然源于古代的生理模型,但作者巧妙地将其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管理和压力释放联系起来,这种跨时代的解读,极大地增强了古籍的现实指导意义。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很久,因为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术法介绍,它更像是一部引导人回归本真、审视自我的哲学指南,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
评分(98%好评)
评分(96%好评)
评分戈国龙,教授,法名观虚,号观虚斋主,观虚斋教学d的创始人。观虚斋,旧名观复斋d,作者之书房也。斋主祖籍江西临川,南京e大学理学学e士(1990),北京大学哲学博士(1999),中国社会科f学院宗教学博士后(2001),先后师从楼宇烈、汤g一介、陈来等著名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h员、研究生j院宗教学系h教授,兼任香港道教学院客座研究员、北京什刹海书院特聘教授、湖南十翼书院导师。自2003年以来,先后主持并完成所重点项目《乐育堂语录与内丹学中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m《道教内丹学研究》、《道教内丹学的理论体系及其现代意义研究》等科l研课题,在多年理论研究与修身实践的基m础上创立观m虚斋教学的系列课程与文化体系。先后为香港道教学院、济南传统n文化研究会、南京大学国学班、中科院博士生人文系列讲座、社科院班等多家机构授课,其教授学修并重,佛道融通,既p继承传统p智慧的精髓又结合现代多元文化,廓清生活迷雾,开启智慧心灯,广受学员欢迎。
评分¥15.00(7.2折)
评分积功累行章第十四
评分猴子也很聪明!
评分我们从这一节,看到孔子对于“仁”的要求,严格到这个程度,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学问真正能够达到“仁”的标准,只有一个颜回,但是不幸短命死矣。后来才传道给曾参,前面讲过:“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是晚年了。历史的记载,孔子三千弟子,优等的(贤人)有七十二人,但是见诸《论语》及《史记》所留下来的资料,出名的、有了不起成就的,一二十人而已。而且,这一二十个人,还是靠孔子宣扬出来的,都是孔子介绍学生,著书立说的也是孔子。我们怎么知道颜回?颜回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没有作过一首诗,也没有写过一个字留下来,我们怎么知道他的学问到了什么程度?都是他的老师说他如何好、如何了不起。武才方面,子路可以当元帅,但他没有像后来的孙子,还写了一部兵法。子贡也是如此,这些学生们多半是孔子宣扬出来的。
评分太极阴阳章第二十A九
评分发货速度很快,正在学习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