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感: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預言

大流感: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預言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哲 著
圖書標籤:
  • 流感
  • 疫情
  • 曆史
  • 醫學
  • 公共衛生
  • 疾病
  • 瘟疫
  • 預言
  • 災難
  • 健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9951799
版次:1
商品編碼:1122593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9
字數: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2003年的春天,那場突如其來的非典(SARS)疫情曾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的生活。十年過去瞭,疾控體係、民眾溝通體係和百姓認知均全麵升級,不過非典來源至今仍是謎。
  如今,H7N9禽流感再度來襲,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發現的新亞型流感病毒,尚未納入我國法定報告傳染病監測報告係統,並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齣,感染人數在急劇增加。
  麵對不斷齣現的新型流感和未知疾病,我們將如何麵對?《大流感: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預言》將告訴你流感的過去與現在,産生與變異,防患於未然。

內容簡介

  1918年大流感在全球造成5000萬到1億人死亡,是人類曆史上最大的一場瘟疫,從它結束的那天起,科學界有一個共識,就是類似的流感大流行遲早還會爆發,、流感為什麼這麼可怕?醫學界為什麼束手無策?一旦1918年的浩劫重演,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的局麵?每一個人將如何求生?普通人應該做哪些準備?應該怎樣從今天開始,為劫後餘生做些什麼?從今天開始,準備和大流感的百年之約。

作者簡介

  王哲,筆名京虎子,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後從事艾滋病毒研究和預防控製,後赴美從事醫學研究,現從事電腦業。2007年齣版長篇傳記文學《國土無雙伍連德》,獲得第二屆中華優秀齣版物(圖書)奬。2008年齣版《健康101》(男人篇)《求醫也要求己》《寫給女人的健康書》《上帝的跳蚤——改變人類曆史的瘟疫》等。

內頁插圖

目錄

開篇 這個世界越來越陌生
一、沒有豬的流感
二、丟失的一年
三、瘟疫年代
四、尋找答案
五、豬的陰影
六、為科學買單
七、由喬治引起的
八、沒有窗戶的生活
九、青絲飄起的名利場
十、雲淡風清
十一、韆山鳥飛絕
十二、十年
十三、春天的故事
十四、百年之約
十五、從來就沒有救世主

前言/序言


《曆史的迴響:瘟疫與人類文明的交織》 本書並非一部關於某個特定疾病的科學詳述,也不是對未來災難的直接預警。相反,它是一次深入曆史長河的溯源之旅,旨在揭示人類與瘟疫之間那錯綜復雜、影響深遠的互動關係。我們將一同迴顧那些曾深刻改變瞭人類社會麵貌的重大疫情,不僅僅是它們的發生與傳播,更重要的是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重塑瞭我們的文化、經濟、政治格局,甚至是我們對生命、死亡以及自身存在的理解。 第一章:遠古的迴聲——微生物的低語與文明的曙光 在人類文明的黎明時期,尚未被清晰記載的疾病就已經在悄然發生。我們試圖從考古發現、古代文獻的零星記載以及對已知病原體的演化路徑推測,勾勒齣早期人類社群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疾病。這些早期的“戰役”,雖然規模可能不及後世,但無疑為人類日後與瘟疫的鬥爭積纍瞭最初的經驗和教訓。疾病的存在,也在無形中影響著早期人類的遷徙、聚落形成乃至宗教信仰的萌發,成為塑造早期文明發展軌跡的潛在力量。 第二章:古羅馬的陰影——帝國的衰落與疾病的痕跡 當我們步入古典時代,一些更具破壞力的疫情開始顯現其威力。例如,籠罩在古羅馬帝國上空的“安東尼瘟疫”和“塞浦路斯瘟疫”,它們的影響絕非僅限於人口的損失。我們將詳細探討這些瘟疫如何在經濟上削弱羅馬的供給能力,如何在軍事上瓦解其軍隊的戰鬥力,以及如何在政治上加劇內部矛盾,最終成為促使這個龐大帝國走嚮衰落的復雜因素之一。疾病不再是單純的自然現象,而是開始與宏大的曆史進程緊密相連,成為驅動曆史齒輪轉動的力量。 第三章:中世紀的黑潮——絕望與重生的煉獄 十四世紀的黑死病,無疑是人類曆史上最為慘痛的一頁。本書將以詳實的史料為依據,描繪這場席捲歐洲大陸的瘟疫如何以驚人的速度吞噬生命,給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絕望。然而,黑死病的影響並未止步於死亡的數字。我們將深入分析它如何打破原有的封建社會結構,如何導緻勞動力結構的劇烈變動,從而間接催生瞭經濟上的革新與社會階層的流動。這場災難,在極度的痛苦中,也為歐洲社會的轉型埋下瞭伏筆,成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等重要曆史事件的催化劑。 第四章:探險傢的足跡與新大陸的病痛 地理大發現時代,是人類足跡拓展的時代,也伴隨著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前所未有的病原體交換。歐洲人帶去的麻疹、天花等疾病,對美洲原住民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加速瞭殖民進程,也深刻地改變瞭美洲大陸的人口構成和文化景觀。反之,一些被認為源自新大陸的疾病,也對歐洲社會産生瞭影響。本書將審視這種跨洋的病原體交換,如何成為連接兩個世界、重塑全球格局的隱形紐帶。 第五章:工業革命的陰影與現代都市的挑戰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人口嚮城市集中的趨勢愈發明顯,這為傳染病的傳播提供瞭溫床。霍亂、傷寒等疾病在擁擠、衛生條件堪憂的城市中肆虐,成為瞭工業時代亟待解決的嚴峻挑戰。本書將探討當時社會如何開始理解疾病的傳播機製,如何從經驗主義走嚮科學探索,以及城市規劃、公共衛生體係的建立等早期應對措施,它們如何成為現代公共衛生事業的基石,也反映瞭人類社會在麵對群體性健康危機時的集體行動能力。 第六章: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與醫學的飛躍 20世紀初的西班牙流感,在短暫的時間裏造成瞭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更多的生命損失。這本書將迴顧這場流感的影響,以及它如何促使人們更加重視對流感病毒的研究。同時,我們將審視兩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例如抗生素的發現,如何改變瞭戰爭中傷員的存活率,也深刻地改變瞭人類對抗細菌感染的能力,開啓瞭醫學的新紀元。 第七章:後疫情時代的審思——曆史的鏡鑒與人類的韌性 本書的最後一章,並非預測具體的未來,而是邀請讀者一同迴溯曆史,從過往的瘟疫敘事中汲取智慧。我們將探討,麵對未知與恐懼,人類社會是如何展現齣驚人的韌性與適應力的。我們如何通過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組織、個體的行動來應對危機,又在過程中不斷學習、反思與成長。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疫情,都是對人類社會的一次嚴峻考驗,也是一次深刻的洗禮。它們提醒我們,盡管科技不斷進步,但人類始終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與微生物的鬥爭將是長期的。通過理解這些曆史的迴響,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身的脆弱,更能珍視生命的價值,並以更審慎、更具前瞻性的態度,去麵對未來可能齣現的任何挑戰。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大的曆史視角,去理解瘟疫作為一種長期存在的曆史力量,如何與人類文明的演進深度纏繞。它不是一個預言,而是一麵映照過往的鏡子,希望通過曆史的迴聲,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下,並以更成熟的視角去思考人類社會的未來走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一次信息接收,不如說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在閱讀之前,我總是認為,人類的智慧和科技足以應對任何突發事件,包括病毒。我們有先進的醫療技術,有高效的公共衛生體係,還有遍布全球的信息網絡。然而,《大流感: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預言》這本書,用一種近乎赤裸的方式,揭示瞭這些在我們看來堅不可摧的堡壘,在真正的、顛覆性的危機麵前,是多麼不堪一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係統性風險”的解讀。它不僅僅是講述病毒本身的傳播方式和緻病機理,更重要的是,它將病毒的爆發置於一個更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框架下進行審視。它告訴我,一次嚴重的流感,可能不僅僅是影響到醫療係統,它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金融市場的崩潰,供應鏈的中斷,乃至國際關係的緊張。這種層層遞進的連鎖反應,是我之前從未認真思考過的。書中對曆史事件的引用,也讓我對人類應對流行病的脆弱性有瞭更深的理解。那些曾經被認為已經遠去的災難,似乎又在以另一種形式,悄悄地逼近。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實驗室,而人類社會,就是這個實驗室裏的一個脆弱的實驗品,隨時可能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毒風暴”而麵臨徹底的瓦解。它讓我不再抱有不切實際的樂觀,而是開始以一種更加審慎和現實的態度,去麵對未來可能齣現的挑戰。

評分

我必須承認,《大流感: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預言》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對現實認知的重塑。在此之前,我對“流感”的理解,大多來自於新聞報道中的零星信息,覺得它是一種可以被控製、可以被治愈的疾病,最多就是給生活帶來一些暫時的不便。但這本書,用一種近乎冷酷的、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筆觸,嚮我展示瞭一個更加嚴峻、更加深刻的可能性——一次真正的“大流感”,可能不僅僅是醫學上的挑戰,而是一場對人類文明的全麵“大考”。它所描繪的,不是某個英雄站齣來拯救世界的故事,而是當一個強大的、具有顛覆性的疾病齣現時,我們引以為傲的社會體係,包括政府的治理能力、經濟的韌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都可能麵臨崩塌的危機。我特彆被書中關於“社會恐慌與信息傳播”的分析所震撼。在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速度如此之快,而一旦遇到無法控製的危機,這種速度就可能成為放大恐慌的催化劑,謠言和猜忌會像野火一樣蔓延,甚至比病毒本身更具破壞力。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是否真的為這種“最壞的情況”做好瞭準備。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疾病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人類社會脆弱性的深刻剖析。它帶來的,不是絕望,而是一種更加清醒的認知,以及對未來挑戰的敬畏。

評分

說實話,在翻開《大流感: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預言》之前,我對“流感”的認知,停留在每年鼕季打一針疫苗,然後擔心感冒咳嗽的程度。我總覺得,即使是最嚴重的流感,也就是讓一部分人齣現癥狀,然後通過藥物和時間就能痊愈,最多就是對經濟造成一些暫時的影響。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這種天真的想法。它嚮我展示瞭一個更加黑暗、更加殘酷的可能性。它不是在誇大其詞,而是用一種非常嚴謹、甚至可以說是冰冷的邏輯,去推演齣一旦發生某些特定條件的流感爆發,將會對人類文明造成怎樣毀滅性的打擊。我特彆被書中關於“社會結構崩潰”的論述所吸引。它不僅僅是描寫病毒如何殺死人類,更重要的是,它描繪瞭病毒是如何一點點瓦解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秩序、法律體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當恐慌取代理性,當生存成為唯一的本能,曾經的文明準則將變得一文不值。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深刻的、甚至有些壓抑的震撼。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一直以來所信賴的“穩定”,其實是建立在一個多麼脆弱的基礎之上。它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文明背後隱藏的深深的隱患。讀完之後,我久久無法平靜,腦海中反復迴蕩著書中那些關於“末日”的預言,它們不是虛構的想象,而是基於科學推演和曆史經驗的閤理推斷。

評分

我一直是個對曆史和科學都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所以當我看到《大流感: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預言》這本書名的時候,就立刻被吸引瞭。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曆史上的幾次大流感事件的科普讀物,講述它們是如何發生的,對人類社會産生瞭什麼影響。然而,這本書的內容,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迴顧曆史,更像是在進行一場驚心動魄的“未來預演”。作者用一種極其詳盡、深入淺齣的方式,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在極端流感條件下,人類社會可能麵臨的各種危機情景。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全球互聯互通的雙刃劍效應”的分析印象深刻。我們引以為傲的全球化,在疾病麵前,卻成為瞭傳播的溫床,信息的高速流動,在恐慌麵前,則可能演變成謠言和猜忌的擴散器。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發現我們所謂的“進步”,也潛藏著巨大的風險。書中對各種極端場景的描繪,雖然令人不寒而栗,但卻極具啓發性。它不是在製造恐慌,而是在喚醒我們對潛在威脅的警覺。它讓我明白,麵對未知的挑戰,僅僅依靠樂觀和期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深刻的理解,以及充分的準備。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與我之前認知截然不同的世界。

評分

讀完《大流感: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預言》這本書,我隻能說,它徹底顛覆瞭我以往對 pandemics 的認知。我一直以為,像《我是傳奇》或者《釜山行》裏描繪的那種病毒爆發,是科幻小說裏纔會齣現的極端情景,現實生活中,即便有流感,也頂多是讓大傢戴戴口罩,多洗洗手,然後等疫苗齣來,一切就能迴歸正軌。然而,這本書以一種近乎冷酷的、不加修飾的筆觸,為我拉開瞭一層麵紗,讓我看到瞭一個截然不同的、更具侵略性和破壞性的疾病圖景。它不僅僅是關於病毒本身,更深入地探討瞭當一個全球性的、傳播速度極快的、緻死率高得離譜的疾病突然降臨,我們引以為傲的現代社會將會如何土崩瓦解。我尤其被書中對“社會性死亡”的描繪所震撼,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死亡,更是社會秩序、經濟體係、人際信任的全麵崩潰。那種感覺,就像是站在一個巨大的、搖搖欲墜的積木城堡前,每一塊積木都代錶著我們習以為常的安穩,而病毒,就是那隻毫不留情的手,輕輕一推,一切都將轟然倒塌。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花瞭多少精力去建設所謂的“文明”,又花瞭多少精力去為最糟糕的情況做好準備。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是恐慌,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警醒,它像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打醒瞭我沉睡在安逸中的麻痹感,讓我開始認真審視那些被我們忽視的脆弱之處。

評分

評分

2009年春天,全球報警,豬流感爆發。 從墨西哥開始,蔓延到美國,然後迅速走嚮全球,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首,很多國傢相繼采取激進做法,殺豬的殺豬,隔離的隔離,力求將豬流感的威脅控製在最小的範圍之內。 一時間,豬流感婦孺皆知,成瞭使用率最高的名詞。 從薩斯、禽流感到豬流感,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讓人們感到非常的不安定,我們所熟悉的世界突然間陌生起來,而且變得越來越陌生,陌生得像一場噩夢。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可以瞭解曆史,也可以學習醫學知識。

評分

一直很關注這位作者的作品,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評分

評分

京虎子,王哲的書都會買,微博上也有付費訂閱他科普的文章

評分

京虎子的書,必須點贊

評分

最開始對這本書感興趣,是因為禽流感,想弄明白如今的禽流感是否會發展成類似1918大流感的“全球大瘟疫”。大流感不是個愉快的話題,卻是我們必須麵對的可怕現實——1959至1997年,隻有2人感染禽流感且無人死亡;1997至2005年,三類禽流感病毒造成200多人感染,病患成群齣現,並有死亡病例;2009年開年,內地就齣現4例人禽流感,3人死亡。病毒學傢和公共衛生官員一再提醒各國防控人禽流感和流感大流行,但他們無法預測新的流行何時發生,“隻聞鍾聲嘀嗒,而我們卻不知道時間。”衛生部也多次召開各類研討會、防控工作會,加強人禽流感和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措施。作為一名普通公眾,我們需要怎樣配閤決策者將這可能再度來襲的惡魔拒之門外?

評分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簡稱,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傳染性極強、傳播速度極快的疾病。具有突發、迅速蔓延、波及麵廣等特點,它不受季節限製,一年四季都會發生,且至今無法完全控製,並周期性地引發世界性大流行。把人類對抗流感的曆史,形容為人類持之以恒的生物“反恐”戰,實不為過。1933年,英國人威爾遜·史密斯在顯微鏡下第一次見到瞭流感病毒的真容。這些呈球形的帶絲狀結構的細胞看上去不起眼,卻是人類疾病史上流行時間和範圍都堪稱為最的病毒之一。威爾遜命名他發現的那種病毒為H1N1,並用不同的數字將病毒的類彆進行瞭編號,來區彆變異的病毒類彆。此後,禽流感、豬流感等,都以這種方式編號命名。過去數百年來,從有數據可查的1510年開始,流感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瞭數十次,它所造成的損失沒有人能夠估量。每當人類體內齣現的幾種新型流感病毒時,研究人員每年都麵臨著設法追蹤、控製迅速演變的流感病毒,並研製新的流感疫苗的挑戰。然而,流感病毒的變異比其他病毒都要迅速,更遠遠超過疫苗的研發速度,流感病毒株幾乎每年在流行中都有變異,比如2009年的甲型H1N1的病毒株,就包含有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斷,是一種新型豬流感病毒,且可以人傳人。因此,人類很難像預防天花、乙肝等傳染病那樣,通過接種疫苗而一勞永逸地預防流感。1510年:明顯有據可查的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這一年的英國。這一年發生的世界性的流感,從英國蔓延到意大利、西班牙、法國以至整個歐洲。1580年: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1580年。這一年僅僅數月的時間,羅馬便死亡9000人,馬德裏變成瞭一座荒無人煙的空城,意大利、西班牙增加瞭幾十萬座新墳。當時的人們把流感稱為“閃電般的瘟神”。1658年: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次流感大流行使6萬人死亡,驚慌的人們認為這是上帝的懲罰,是行星帶來的厄運所緻,所以將這種病命名為Influenza,意即魔鬼。今天,雖然科學已經證明是流感病毒感染所緻,但這個名稱卻一直沿用下來。 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大流行,這是最具破壞性的現代流感大流行,導緻50萬美國人以及大約全球5000萬人喪生,大約有20%—40%的世界人口受到感染。1957年—1958年:“亞洲型流感”H2N2大流行,該病毒首先在中國得到確認,粗略估算導緻7萬美國人死亡,全球大約有280萬人死於這場災難。不過,該病毒自1968年起就沒在人類中流行瞭。1997年:H5N1傳染人類,這是首次發現直接由禽類傳染人類的流感病毒。香港有6人死亡。2009年:甲型H1N1“豬流感”感染人類,這種在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湧現齣的融閤瞭豬、禽和人類基因的新型H1N1流感病毒,當年在全球範圍內造成瞭上萬人死亡。在中國,僅有海南省未發生死亡病例。我國是流感多發地,每年流感發病數估計可達上韆萬人次。1957年、1968年和1977年三次大流行毒株均首發於我國。1997年在中國香港特彆行政區人群中發現禽流感H5N1感染病例。1988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每年公布的流感疫苗病毒株約一半來自中國。中國已成為世界流感監測的前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