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偏好严谨逻辑的读者,常常对那些过于浪漫化或抒情化的哲学论述感到不适。然而,这部作品在保持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却展现出了一种惊人的文学质感。作者对于语气的拿捏非常到位,在介绍柏拉图的理想国时,那种古典的庄严感油然而生;而在探讨休谟的因果律挑战时,又带着一种冷静甚至略显尖刻的理性批判。这种风格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疲劳感。我发现自己能够在完全沉浸于思想的交锋中时,还能欣赏到文字本身的美感。它成功地证明了,最深刻的哲学探讨,同样可以拥有优雅而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这在同类著作中是相当罕见的成就。
评分坦白说,我带着一些保留的态度开始阅读的,因为将这三位跨度如此之大的思想家放在一起比较,很容易显得牵强或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在处理这种跨越时代的汇流时,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和结构上的完整性。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地知道,在什么地方必须强调差异的不可调和性,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某种微妙的共鸣点,比如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共同关注。这种平衡的艺术,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既宏大又细致入微。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他们说了什么,而是深刻地探讨了“为什么”他们会那样说,以及这些不同“为什么”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思考困境。这是一部能够真正激发批判性思维,而非仅仅是知识灌输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真是精巧,作者似乎带着一种近乎“导游”的耐心,引导我们穿梭于古希腊的雅典和近现代的英国思想迷宫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越千年哲学家观点冲突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洞察力。它不是那种生硬地把三位巨匠的语录堆砌起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剧本,让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幽灵、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论低语,以及维特根斯坦对语言边界的审视,在同一舞台上进行一场无声的辩论。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智识上的兴奋,仿佛自己也在参与到那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去质疑和构建意义。那种将宏大的哲学命题,通过具体的、可感的论证脉络呈现出来的能力,实在令人称道。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复杂思想庸俗化的陷阱,反而提升了读者的思维层次,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些深刻的疑问在脑海中回荡,久久不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文本细节的挖掘深度,它不像一些通俗哲学读物那样浮光掠影,而是扎根于文本的肌理之中,却又丝毫不显得晦涩难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维特根斯坦晚期思想时所采用的那种“去中心化”的处理方式,似乎将我们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执念一一剥离。阅读的体验是渐进式的:起初你以为你只是在回顾经典的知识点,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作者在不动声色间重新构建了理解这些思想的框架。那些原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的观点,在作者的重新组织下,焕发出新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温柔而彻底的“重塑”工程,读完之后,看待世界和语言的方式都微妙地发生了一些转变,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一种被拉入某种智力迷宫的感觉,但这种迷宫并非令人沮丧,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其出色,时而如同散文般流畅地铺陈背景,时而又骤然收紧,聚焦于某个关键的概念冲突点。我原以为阅读涉及休谟的怀疑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对比会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大量的类比和现代生活的参照,使得这些抽象的思辨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特别是关于知识的确定性这一核心议题上,作者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权衡不同立场的重量。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远比那些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哲学读物更有价值。它教会我的不是“该相信什么”,而是“如何更审慎地去相信”。
评分对话是一种基本的交流形式,以对话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思想的写作,也由于具备了对话的形式而获得了某种内容上的不同:它可能更为丰富、复杂和深入地表达了作者的哲学思考。《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集结了哲学史上三位重要的哲学家以对话形式表达的作品,而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以对话形式来写作的哲学著作,其奥妙所在。
评分而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也是各时期的代表人物!
评分在这一系列的四个讲座中,我将从一般所说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和“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出发,看一下它们在当代的发展。我使用了“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和“技术科学”(technoscience)这两个更特殊和更特定的术语,以便反映下述两个事实:首先,尽管“后现象学”明显来源于现象学,但是后现象学是对现象学的有意识地修正或改变,以便反映任何带有现象学风格的哲学在当代处境中的历史性变化;其次,出于同样的原因,“技术科学”也反映了对当代科学技术学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做出响应的历史性变化。我深信,哲学、科学和技术在20世纪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对这三种现象的解释同样也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评分在这一系列的四个讲座中,我将从一般所说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和“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出发,看一下它们在当代的发展。我使用了“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和“技术科学”(technoscience)这两个更特殊和更特定的术语,以便反映下述两个事实:首先,尽管“后现象学”明显来源于现象学,但是后现象学是对现象学的有意识地修正或改变,以便反映任何带有现象学风格的哲学在当代处境中的历史性变化;其次,出于同样的原因,“技术科学”也反映了对当代科学技术学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做出响应的历史性变化。我深信,哲学、科学和技术在20世纪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对这三种现象的解释同样也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评分而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也是各时期的代表人物!
评分我将从最近在英语国家中发生的“科学之战”(science wars)开始我的阐述。有人认为,美国发生的“科学之战”是从1996年《社会文本》(Social Text)季刊发表《跨越边界:迈向一种量子引力的转型诠释学》(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Towards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开始的。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作者阿伦·索卡尔是个二流的物理学家。文章是一个有意设计的骗局,目的是为了表明文学理论家和人文学科研究者的无知。《社会文本》是一本激进的文学理论刊物,编辑们这次上当受骗,接受和发表了这篇带有欺骗性质的文章。这个事件逐步从学术圈流传到报纸和因特网上。从广义上来说,这场“战争”涉及的是科学是否普遍有效,科学是否是享有特权的知识,科学是否在文化和价值上中立和科学是否变成了“科学的卫道士”这些问题。人文学者是这场论战中受愚弄和受攻击的对象,他们被认为是攻击科学的;他们宣称是相对主义者,否认普遍和绝对的真理。对他们来说,所有的知识形式都仅仅是主观的(在这里,通常攻击的目标是解构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和“社会建构论者”)。当然,这场广受瞩目的讨论让索卡尔“名利双收”,书籍、文章、电视访谈都介入了这场争论。
评分主要用于书橱填充,偶尔也会翻翻。10本书评论10次,累!
评分在那个时代,一个贫穷的苏格兰人能选择的生涯途径相当少,休谟面对的是成为家庭教师或是成为商人的职员这两个选项,他最后选择了后者。1734年,在于布里斯托经商数个月之后,休谟前往了法国安茹的拉弗莱舍(LaFlèche)旅游,在那里休谟经常与来自Prytanée军大卫·休谟事学校的耶稣会学生进行哲学讨论,勒奈·笛卡尔也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那里定居的四年中休谟替自己订下了生涯计划,决心要“过著极其简朴的生活以应付我那有限的财产,以此确保我的独立自主性,并且不用考虑任何除了增进我的文学天分以外的事物。”在法国定居时休谟也完成了《人性论》(ATreatiseofHumanNature)一书,当时他年仅26岁。
评分对话是一种基本的交流形式,以对话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思想的写作,也由于具备了对话的形式而获得了某种内容上的不同:它可能更为丰富、复杂和深入地表达了作者的哲学思考。《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集结了哲学史上三位重要的哲学家以对话形式表达的作品,而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以对话形式来写作的哲学著作,其奥妙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