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精美,封面采用的是那种古色古香的纸质,摸上去很有质感,而且颜色搭配也很雅致,不是那种过于张扬的色彩,而是沉静而富有底蕴的感觉。打开之后,纸张的厚度也适中,印刷清晰,字体大小也刚刚好,长时间阅读眼睛不会觉得疲劳。书页的边缘处理也很细致,没有毛糙感。特别是它的版本校勘,看得出来是花了心思的,很多细节的地方都做了标注和解释,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这部经典著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对古代医家的智慧非常崇敬,特别是像《灵枢经》这样的 foundational work,能够有一本如此用心整理和校勘的版本,感觉非常幸运。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穿越时空的文化遗产,能够捧在手里,细细品味,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一处排版,每一处注脚,都透露出编纂者对这部著作的敬畏之心和严谨态度,这种用心程度,在如今快节奏的书籍出版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经典的著作,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也需要有能够让后人深入理解的载体。这本《灵枢经(校勘本)》,恰恰就是这样一本。它不仅仅是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医学智慧的瑰宝。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严谨的校勘工作,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一一呈现,并进行详细的考证,这对于想要探究《灵枢经》真实面貌的学者来说,意义非凡。当我阅读的时候,能够感受到编纂者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古代医家是如何观察自然、认识人体、治疗疾病的,他们的思想体系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深入了解《灵枢经》的途径。
评分我是一位对传统文化和医学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一直以来都想深入了解《黄帝内经》的精髓,而《灵枢经》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这本校勘本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部哲学、认识论的宝库。书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阐述,以及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思想,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洞察。虽然原文有些篇章确实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去理解,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完整性和权威性。每一次阅读,我都会对照着校勘的注释,去体会字里行间的深意,去感受古人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卓越的观察力。它让我认识到,中医并非是简单的经验堆砌,而是建立在一套完整而精密的理论体系之上,这套体系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灵枢经(校勘本)》的时候,我是抱着一种挑战的心态。我对中医的了解其实还算不上深入,对《灵枢经》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它是中医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翻开第一页,就被它古朴的文字和独特的排版所吸引,虽然初读时有些晦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里面的很多论述,即使是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也依然能发现其精妙之处。比如关于人体经络的描述,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很多观点都具有前瞻性。这本书的校勘本真的太有帮助了,那些详细的注释和版本对比,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原文的含义,不至于被一些古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所困扰。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和古代的智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总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让我对中医的理解又进了一层。
评分作为一个中医的初学者,我经常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疑难杂症,尤其是在理解一些核心概念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当我拿到这本《灵枢经(校勘本)》时,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向导。它不仅仅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精细的校勘和注解,为我扫清了许多理解上的障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术语的溯源和辨析,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本义,不至于被一些后世的讹传或曲解所误导。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逐渐理解中医的“形神合一”观,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体现。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进行一次思维的洗礼,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更加系统和深入,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学习下去的决心。
评分《灵枢》,虽有《九卷》、《九虚》、《九灵》和《针经》等几个传本系统,但隋唐以后却都亡佚了。宋臣林亿、高保衡等校正医书时亦因其残缺过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氏所献的《灵枢经》虽与王冰所引之《灵枢》及王唯一所引之《灵枢》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但毕竟是现今行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将《灵枢》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为了与王冰所注之《素问》卷数相同而别无深意。因为原本这两部书都是九卷,现在则都成二十四卷。
评分比较难 没有白话翻译 古文看不懂
评分好,正版,在看了,发货很快
评分记述校勘情况的文字。又名校记、考异、考证。在中国,比较完整的校勘记以隋唐之间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最早。此书为《周易》、 《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14种当时称作经典的书籍作注释和校勘,共31卷。宋代校勘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校勘记著作有张淳的《仪礼识误》3卷,方崧卿的《韩集举正》10卷,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辩证》10卷,岳珂的《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1卷等。清代校勘学更为发展,对中国古代书籍,除了传统的经书以外,还对不少哲学、历史、地理、诗文集作了校勘,写成不少有价值的校勘记。这些校勘记大部分附于所校的书内,有的则单独刻刊,如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群书拾补》等。
评分《灵枢》,虽有《九卷》、《九虚》、《九灵》和《针经》等几个传本系统,但隋唐以后却都亡佚了。宋臣林亿、高保衡等校正医书时亦因其残缺过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氏所献的《灵枢经》虽与王冰所引之《灵枢》及王唯一所引之《灵枢》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但毕竟是现今行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将《灵枢》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为了与王冰所注之《素问》卷数相同而别无深意。因为原本这两部书都是九卷,现在则都成二十四卷。
评分老顾客
评分这个版本不错,作者费了很多心思整理出的结晶,值得收藏。《灵枢经(校勘本)》一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必读的古典医书。由于编写年代较早,又经后世多次翻刻,现行本存有不少错落和衍误,而且有些错落在学术上有较大的出入。因此,对于目前阅读、研究此书存有一定的困难。今校者参考了多种有关医书,加了2000多条校语。这些校语,大都均有文献根据,并结合校者自己的见解,提出了从改、从删、从补的意见;对于一部分尚难表示意见的,则两存其义,容待进一步研究。所有校语都注明出处,以备读者查考。
评分记述校勘情况的文字。又名校记、考异、考证。在中国,比较完整的校勘记以隋唐之间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最早。此书为《周易》、 《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14种当时称作经典的书籍作注释和校勘,共31卷。宋代校勘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校勘记著作有张淳的《仪礼识误》3卷,方崧卿的《韩集举正》10卷,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辩证》10卷,岳珂的《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1卷等。清代校勘学更为发展,对中国古代书籍,除了传统的经书以外,还对不少哲学、历史、地理、诗文集作了校勘,写成不少有价值的校勘记。这些校勘记大部分附于所校的书内,有的则单独刻刊,如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群书拾补》等。
评分校勘记的书写没有固定的格式,校勘的目的不同,校勘记的书写要求也将随之而异。习惯上大致有这样几种方式:①凡文字有不同的, 写为:“某, 一本作某”(一般应具体写明版本名称)。 ②凡脱离文字的, 写为:“某本某下有某字。”③凡文字有衍文(即多余的),写为:“某本无某字。”或“某字衍。”④凡文字颠倒而可以通的,写为:“某本某某二字互乙”;或颠倒而不通的,写为:“某某二字衍,当从某本作某某。”⑤凡文字可判断其错误的,写为:“某当作某。”凡不能定其误的,写为:“某疑当作某。”⑥文句前后倒置的,写为:“某本某句在某句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