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型肥料及其应用技术
:58.00元
作者:崔德杰,杜志勇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22277756
字数:
页码:2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用于农业肥料科技推广部门、肥料生产企业、设备制造及相关营销企业负责人、大专院校学生、科研技术人员及农资经销商及农业生产者等阅读。n
1.本书系统介绍了当前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料、尿素改性类肥料、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功能性肥料和其他新型肥料的概念、特点、分类及科学的施用技术。 n
2.本书详细介绍了新型肥料使用技术,昭显新型肥料应用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安全性。 n
3.本书紧紧把握新型肥料“新”的特点和与传统肥料相比的优势,力争使读者能将相应技术学得会、用得上、推得好。
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缓控释肥料、尿素改性类肥料、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功能性肥料和其他新型肥料的概念、特点、分类及科学的施用技术,使读者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会运用科学原理指导新型肥料的应用,以增强新型肥料应用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抓住新型肥料“新”的特点和与传统肥料相比的优势及其在应用过程中注意的问题这一难点来总结其应用技术,力争使读者能将相应技术学得会、用得上、推得好,终实现新型肥料应用技术领域的节本增效、高效环保、安全优质。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n
本书适用于农业肥料科技推广部门、肥料生产企业、设备制造及相关营销企业负责人、大专院校学生、科研技术人员及农资经销商及农业生产者等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崔德杰,青岛农业大学,副院长、教授,1986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培肥研究工作。现任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土壤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和山东省旱作技术学会理事,《高教研究》编委,《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审。 n
主讲《高级土壤学》、《土壤学》、《土壤肥料学》、《微量元素营养与施肥技术》、《土壤农化分析》等课程。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十几项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科技攻关2项、山东省教育厅课题3项。 n
现主持和参加研究项目11项,其中主持山东省科技攻关“花生连作障碍的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与生物修复措施探讨”、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建设课程《土壤肥料学》、山东省教育厅“蔬菜氯氰菊酯农药微生物降解研究”1项, 主持横向合作项目4项;参加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果园酸化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山东省科技攻关“县域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和农业部“青岛市保护性耕作试验于示范”、青岛市科技局“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示范”各1项。 n
获山东省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在《Pedosphere》、《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文摘
序言
章缓/控释肥料/001 n
节缓/控释肥料概述002 n
一、缓/控释肥料概念007 n
二、缓/控释肥料类型 008 n
三、施用缓/控释肥料的好处010 n
四、施用缓/控释肥料的原则010 n
五、施用缓/控释肥料的注意事项011 n
六、缓释型氮肥安全施用方法011 n
七、缓释肥料的鉴别及购买013 n
第二节聚合物包膜肥料014 n
一、聚合物包膜肥料简介014 n
二、聚合物包膜材料014 n
三、聚合物包膜肥料的特征018 n
四、聚合物包膜肥料核芯的选择021 n
五、聚合物包膜肥料包膜材料的筛选021 n
六、聚合物包膜材料的可降解技术022 n
七、聚合物包膜肥料的养分释放类型022 n
八、聚合物包膜肥料的应用特点024 n
九、聚合物包膜肥料的应用实例025 n
第三节硫包衣肥料027 n
一、物理包被法肥料简介027 n
二、硫包衣核芯肥料选择029 n
三、硫包衣肥料的优缺点030 n
四、硫包衣肥料的选购与施用030 n
第四节包裹型肥料032 n
一、包裹型肥料简介032 n
二、包裹材料的选择033 n
三、包裹肥料的优缺点035 n
四、包裹肥料的选购与施用035 n
第五节缓释肥料产品趋势分析037 n
一、缓释肥料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037 n
二、缓释肥料产品技术的发展趋势040 n
第二章尿素改性类肥料/043 n
节概述044 n
一、新型肥料的概念与分类044 n
二、我国增效肥料的分类 046 n
三、新型尿素的种类与特点046 n
四、新型尿素的施用方法047 n
五、目前我国尿素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48 n
六、发展尿素改性类肥料的意义049 n
七、我国传统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主要方法050 n
第二节尿素改性类肥料051 n
一、改性尿素的概念与突出特点051 n
二、尿素改性类肥料的增效原理及其效益053 n
三、尿素改性类肥料的主要类型054 n
四、改性尿素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效果056 n
五、我国尿素改性技术开展的研究057 n
第三节脲醛类肥料058 n
一、脲醛类肥料的概念058 n
二、生产脲醛类肥料的主要原料059 n
三、脲醛类肥料的优点与缺点059 n
四、脲醛类肥料的选择和施用方法061 n
五、脲醛缓释肥的主要特点061 n
六、生产脲甲醛复合肥料的方法062 n
七、脲甲醛复合肥在生产上的施用效果063 n
第四节稳定性尿素064 n
一、稳定性尿素的概念064 n
二、尿素中添加脲酶抑制剂的作用064 n
三、主要原料及抑制机理065 n
四、稳定性尿素的优点与缺点067 n
五、稳定性尿素的选择和施用方法068 n
六、稳定性肥料田间试验示范069 n
七、稳定性尿素在生产上的施用效果071 n
八、含抑制剂新型复合肥料带来的效益072 n
九、稳定性肥料及其特点073 n
十、我国稳定性肥料主要生产厂家及行业标准074 n
十一、稳定性肥料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076 n
十二、稳定性肥料产业及技术发展趋势与自律合作077 n
十三、稳定性肥料使肥料产业发展更健康080 n
十四、“零增长”对稳定性肥料的促进作用082 n
第五节增值尿素084 n
一、增值尿素的概念085 n
二、尿素增值技术及其迫切性085 n
三、尿素增值的主要技术086 n
四、生产增值尿素的主要原料089 n
五、增值尿素的增效机理及其特点090 n
六、增值尿素主要类型与施用问题091 n
七、增值尿素增产效果与发展现状093 n
八、发展增值尿素需进一步做好的工作094 n
九、聚合氨基酸增效肥料的类型与发展状况096 n
十、肥料增效剂的作用与增值肥料的发展097 n
十一、不同种类氮肥的施用方法099 n
十二、新型肥料的发展方向100 n
十三、提高肥料利用率需要进一步做好的工作101 n
第三章水溶性肥料/103 n
节水溶性肥料概述104 n
一、水溶性肥料定义104 n
二、水溶性肥料的特征108 n
三、水溶性肥料的类型110 n
四、水溶性肥料品种的选择120 n
五、水溶性肥料的鉴别121 n
六、水溶性肥料的贮存122 n
第二节叶面肥料122 n
一、叶面肥料定义122 n
二、叶面肥料的优点与缺点125 n
三、叶面肥料的选择和施用127 n
第三节灌溉肥料132 n
一、灌溉肥料定义132 n
二、灌溉肥料的优点与缺点133 n
三、灌溉肥料的选择和施用135 n
四、灌溉施肥或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组成139 n
五、注肥施肥方法141 n
六、灌溉施肥或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维护146 n
第四节液体肥料149 n
一、液体肥料定义149 n
二、液体肥料的优点与缺点156 n
三、液体肥料的选择和施用157 n
第四章微生物肥料/159 n
节微生物肥料概述160 n
一、微生物肥料的定义161 n
二、微生物肥料的主要作用161 n
三、微生物肥料的种类162 n
第二节复合微生物菌肥167 n
一、复合微生物菌肥定义和类型167 n
二、复合微生物菌肥的优点168 n
三、复合微生物菌肥的选择和施用169 n
第三节功能微生物菌肥170 n
一、功能微生物菌肥定义170 n
二、功能微生物菌肥类型170 n
第四节生物有机肥料176 n
一、生物有机肥料的定义176 n
二、生物有机肥料的优点176 n
三、生物有机肥料的施用177 n
第五节微生物肥料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77 n
一、选购微生物肥料的注意事项178 n
二、使用微生物肥料的注意事项178 n
第五章功能性肥料/183 n
节功能性肥料概述184 n
一、什么是功能性肥料184 n
二、功能性肥料的优点184 n
三、功能性肥料的类型185 n
第二节保水型肥料188 n
一、什么是保水型肥料188 n
二、保水型肥料的优缺点188 n
三、保水型肥料的选择和施用188 n
第三节有益元素肥料189 n
一、什么是有益元素肥料189 n
二、有益元素肥料的优缺点189 n
三、有益元素肥料选择和施用195 n
第四节药肥200 n
一、什么是药肥200 n
二、药肥的优点与缺点200 n
三、药肥选择和施用201 n
第五节改善土壤结构的肥料201 n
一、改善土壤结构201 n
二、改善土壤结构肥料的优点202 n
三、如何施用土壤结构肥料202 n
第六节促生型肥料203 n
一、促生型肥料203 n
二、促生型肥料特点204 n
第七节腐植酸肥料205 n
一、什么是腐植酸和腐植酸肥料205 n
二、腐植酸类肥料资源及其特性205 n
三、腐植酸肥料应用效果207 n
四、施用说明及注意事项207 n
第六章其他新型肥料/209 n
节氨基酸类肥料210 n
一、氨基酸原料资源210 n
二、复合氨基酸的生产方法210 n
三、氨基酸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210 n
四、氨基酸肥料及功能210 n
第二节腐植酸类肥料211 n
一、腐植酸的元素组成212 n
二、腐植酸的理化性质212 n
三、腐植酸在农业上的应用213 n
四、腐植酸肥料的生产技术215 n
五、常用的腐植酸肥料217 n
第三节海藻肥224 n
一、海藻肥概述224 n
二、海藻肥应用情况224 n
三、海藻肥主要特点224 n
四、海藻肥主要功效225 n
第四节甲壳素肥料226 n
一、概述226 n
二、作用机理226 n
三、产品特点227 n
四、简易识别要点229 n
五、注意事项230 n
第五节微生物复合缓释肥230 n
一、概述230 n
二、分类231 n
第六节纳米碳肥233 n
第七节黄腐酸生物肥234 n
第八节二氧化碳气肥234 n
一、研究与应用概况234 n
二、CO2气肥的生产原理及技术240 n
三、CO2气肥的施用技术243 n
第七章新型肥料应用中的问题/247 n
一、液体肥料如何鉴别与选购248 n
二、几种新型肥料的施用方法248 n
三、肥料施用应该避免的问题249 n
四、肥料相克的防治措施249 n
五、施用沼气肥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50 n
六、腐植酸肥料与土壤病害251 n
七、如何合理保管肥料252 n
八、购买肥料要注意广告陷阱252 n
九、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选择肥料254 n
十、肥料能否防治农作物病虫害254 n
十一、远离肥害,肥料施用“禁忌”255 n
十二、果园施用新型肥料的问与答259 n
十三、新型肥料推广应用应注意的问题260 n
参考文献/263
一直以来,我对家庭农场经营的精细化、现代化都非常关注。《新型肥料及其应用技术》这本书,对我而言,简直是宝藏!我一直想把自己的家庭农场做得更好,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又不想过度依赖传统的化学肥料,担心对土壤和环境造成负担。这本书正好解决了我的困惑。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新型肥料,比如那些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益微生物的生物肥料,这让我意识到,原来肥料不仅仅是给植物“喂饭”,更重要的是在“养地”。书中对缓释肥和控释肥的介绍,让我明白了如何才能让养分“精准投放”,避免浪费和污染,这对于我的农场来说,既能节省成本,又能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效率。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精准施肥”的理念,它鼓励我们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作物生长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用量,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拍脑袋”施肥,而是有科学依据地进行操作。书中还提供了很多针对不同作物(如草莓、番茄、葡萄)的施肥方案,这些都非常有借鉴意义,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肥料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也对如何让我的家庭农场走向更可持续、更高效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作为一个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兼顾产量提升与环境保护的农技书籍。《新型肥料及其应用技术》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打开了新视野。它不仅仅停留在介绍肥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而是更侧重于肥料的生态效应和长期影响。书中对新型生物肥料的深入探讨,尤其是那些能够改善土壤微生态、促进养分循环的菌剂,让我看到了农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土壤健康”和“养分循环”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合理施用新型肥料,构建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减少化学肥料的过度依赖,从而降低面源污染,保护水体和地下水。书中对一些“智能肥料”的案例分析,比如根据传感器数据进行精准施肥,也让我看到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结合了大量的实践案例,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具体应用,都分析得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些新型肥料在实际生产中带来的效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可读性,既有科学的深度,又不乏实践的指导意义,对于我这样的研究者来说,既能提供理论上的启发,也能为我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实践参考。它让我更加坚信,科技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新型肥料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名传统的农民,种地几十年了,对于肥料的认知停留在“有机肥好”、“化肥省事”的阶段,总觉得这些新名词、新技术离我太遥远。《新型肥料及其应用技术》这本书,我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翻阅的,没想到,它真的让我耳目一新,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我多年的经验!书里讲的那些缓释肥、控释肥,我以前只听说过,但具体怎么用,什么时候用,有什么好处,完全不清楚。这本书把这些都说透了,它用很形象的比喻,比如把肥料比作给孩子喂饭,不能一次喂太多,也不能饿着,要定时定量,而这些新型肥料就能做到这一点,让养分像“慢慢消化”一样,持续供给作物。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提到了很多针对我们普通农民能够理解和操作的方法,没有那些太高深的术语,而是结合了我们平时种地的习惯,讲如何去改良土壤,怎么让土壤更“活”,怎么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去判断土壤的肥力。特别是关于微生物肥料的章节,我以前只知道堆肥,但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小精灵”藏在肥料里,能帮作物“吃”得更好,还能让土地变得更肥沃。书中还讲了很多关于不同作物,比如小麦、玉米、水稻,在不同生长期的肥料需求,以及怎么根据这些需求去选择和使用新型肥料,这对我指导我的农田生产非常有帮助。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又像一个懂技术的小伙子,把最实用的知识,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了出来,让我这个老农民也学到了新本领。
评分我是一名初创农业科技公司的技术总监,我们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开发和推广新型肥料。在寻找能够与我们理念契合,同时又能为我们提供新思路的书籍时,《新型肥料及其应用技术》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肥料的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农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书中对纳米肥料、智能肥料等前沿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对于我们公司在研发新产品、优化现有技术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它不仅关注肥料本身的性能,更强调了肥料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比如如何通过新型肥料实现养分的高效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与精准农业技术相结合,实现智慧化生产。书中提供的许多案例分析,无论是从产量提升、品质改良,还是从土壤健康、环境友好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扎实的实践数据和应用模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循环农业”和“绿色生产”的理念,这与我们公司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这本书的专业性、前沿性和实践性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它不仅能够帮助我这样的技术人员深入理解新型肥料的科学原理和应用方法,更能为我们公司的战略规划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创新灵感。
评分作为一个对食物安全和健康饮食有着极高关注的消费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餐桌上的食物更健康、更安全。最近读完《新型肥料及其应用技术》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掌握了一把能够影响食物源头的钥匙。《新型肥料及其应用技术》这本书,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揭示了肥料与农产品质量之间的紧密联系。它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吃到的蔬菜水果,它们的营养价值、口感甚至是否有农药残留,都与施用的肥料息息相关。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新型肥料,特别是那些富含有益微生物的生物肥料,它们不仅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更能促进作物自身合成一些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同时还能增强作物的抗病性,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土壤健康”和“养分均衡”的部分,它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才能孕育出健康的植物,才能最终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书中还列举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施肥,生产出味道更甜美、营养更丰富的蔬果,这让我对未来的农业生产充满了希望。这本书让我明白,追求健康饮食,不仅仅是关注食材本身,更应该关注食材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它让我更有信心去选择那些采用可持续、环保耕作方式生产出的农产品。
评分这本《新型肥料及其应用技术》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农业和种植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自己在肥料方面知识储备不足,总是用一些老掉牙的方法。读完这本书,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书里详细介绍了各种新型肥料的原理、成分、特点,比如一些缓释肥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以前施肥效果不稳定,现在有了这些缓释肥料,能够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地释放养分,大大减少了养分流失,也避免了“一次性喂饱”或者“饿着”的情况。而且,书里还讲到了生物肥料,特别是那些含有益微生物的肥料,比如固氮菌、解磷菌等等,这些微生物真的能帮助植物更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甚至还能改善土壤结构,让土地焕发生机,这一点让我觉得特别惊喜,完全颠覆了我对肥料只是“化肥+有机肥”的认知。书中还列举了大量实际应用的案例,有蔬菜种植、果树栽培、粮食作物生产等,每一个案例都写得非常具体,从土壤分析到肥料选择,再到施用方法和时机,都讲解得清清楚楚,让我感觉不是在看理论,而是在学习一套完整的技术流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测土配方的部分印象深刻,了解到原来科学的施肥并不是简单地撒一把肥,而是要根据土壤本身的养分状况,结合作物的需肥规律,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最大化肥料的效益,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我一直觉得农业发展需要科技支撑,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前沿的肥料技术带到了普通读者面前,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也能领略到现代农业的魅力,实在是受益匪浅。
评分我是一名对自然万物充满好奇心的普通人,对土壤、植物和肥料之间的关系一直感到好奇。《新型肥料及其应用技术》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无比深刻的方式,解答了我心中许多关于“如何让生命更茁壮”的疑问。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更像一个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肥料的世界。书中对新型肥料的介绍,让我明白了肥料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土肥”或“化肥”,而是变得越来越“智能”、“绿色”。它详细讲解了各种肥料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为植物提供它们所需的“营养餐”,比如一些能够慢慢释放养分的肥料,就像是给植物准备了“自助餐”,让它们随吃随取。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关于“生命的力量”的章节,它介绍了那些隐藏在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如何帮助植物吸收养分的,这让我觉得,原来农业的奥秘,就藏在这些看不见的微小生命之中。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讲述了肥料如何改变了农作物的生长,如何让土地变得更肥沃,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以及农业的魅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土地、对食物的看法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加敬畏自然,也更加欣赏那些为我们提供食物的辛勤耕耘者。
评分我是一名对园艺有着狂热追求的爱好者,尤其喜欢研究各种植物的“食谱”。《新型肥料及其应用技术》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的植物们“吃得好”又能“吃得巧”的方法,告别过去那种“傻大粗”的施肥模式。这本书简直太棒了!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新型肥料,比如那些能够持续释放养分的缓释肥,这对于我那些对养分需求比较敏感的植物来说,简直是福音,避免了浓度过高烧伤根系,也避免了养分流失。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关于生物肥料的部分,那些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抗病性的微生物菌剂,简直就像给我的植物请了专业的“营养师”和“健康管家”,让它们更健康,更容易养护。书里还列举了大量针对不同植物类型(如观叶植物、开花植物、多肉植物)的施肥方案,甚至还有针对不同生长季节、不同状态(如休眠期、生长期)的细致指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土壤改良”和“养分管理”的章节,它教会我如何去理解土壤的“语言”,如何根据土壤的状况来选择最合适的肥料,而不是盲目地施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凭感觉种花,而是真正地学会了如何科学、精细地照顾我的植物,让它们展现出最美的姿态。这本书的实用性和专业性都让我非常满意,也让我对未来的园艺实践充满了信心。
评分天呐,我真的没想到一本关于肥料的书能写得如此引人入胜,让我爱不释手!我是一名在城市里种花养草的爱好者,虽然面积不大,但一直追求着让我的植物长得更好、开得更艳。过去我主要依赖市面上常见的几种有机肥和化肥,但效果总是忽好忽坏,有时还会出现肥害。这本书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新型肥料及其应用技术》不仅仅是介绍肥料的种类,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肥料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根据植物的种类、生长阶段甚至土壤环境来选择最合适的肥料。它详细讲解了各种智能肥料,比如控释肥和缓释肥,这让我了解到如何才能让养分“细水长流”,持续供应植物所需,避免了“烧根”或“肥力不足”的尴尬。书中对生物肥料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那些能够分泌生长激素、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有益微生物菌剂,这简直就是给植物请了个“私人营养师”和“健康保镖”。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比如针对不同花卉(如月季、绣球)在不同季节的施肥方案,甚至还有如何处理叶片发黄、不开花等常见问题时的肥料选择建议。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肥料经济学”的讨论,它强调了在保证作物生长的前提下,如何选择性价比最高、对环境负担最小的肥料,这对于我这样的小规模种植者来说,既实用又省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种花,而是在与植物进行一场精密的“对话”,用科学的方法去满足它们的需求,让它们焕发出最美的生机。
评分我是一名在校的农业专业的学生,正值学习专业知识的关键时期。《新型肥料及其应用技术》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枯燥课堂之外的一盏明灯!相比于课本上枯燥的理论,这本书用更生动、更贴近实际的方式,将新型肥料的知识娓娓道来。书中对各种新型肥料的原理、成分、优势劣势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如让我对缓释肥和控释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理解了它们是如何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来控制养分释放速率的,这对于我理解肥料的“智能”特性非常有帮助。书中的案例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从大田作物到经济作物,从温室栽培到露地种植,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农业生产场景,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新型肥料在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节省成本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还涉及了肥料与土壤、肥料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施肥来达到可持续农业的目标,这对于我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通俗易懂的趣味性,让我能够轻松地吸收知识,并且对未来的农业生产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它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让我对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