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系列--普通生物学实验指导(王元秀)
原价:15.00元
作者:王元秀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122086198
字数:137000
页码:1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1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普通生物学实验是生物技术专业的—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生物绘图、显微镜的使用、生物制片、生物的解剖等技能等,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本书主要包括细胞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解剖生理学、遗传学等部分内容,如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果蝇唾腺染色体)、组织与个体(根尖、花、原生动物、胚胎发育等)以及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等,并进行生物绘图:通过使用解剖器械解剖河蚌、对虾、家鸽、小白鼠等,从而观察其外形及内部解剖,并进行生物绘图;通过调查学校附近环境的动植物种类,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科研能力。
本书可供普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供综合性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使用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生物实验室安全守则
生物实验室实验操作守则
实验一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生物绘图法
实验三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观察
实验四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五 减数分裂
实验六 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七 植物组织
实验八 动物组织
实验九 菜豆和小麦种子的形态结构
实验十 植物根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十一 花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十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实验十三 植物激素配制与应用
实验十四 动物胚胎发育
实验十五 普通果蝇的培养及生活史
实验十六 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
实验十七 果蝇的杂交
实验十八 藻类植物
实验十九 真菌
实验二十 苔藓与蕨类植物
实验二十一 种子植物
实验二十二 原生动物
实验二十三 河蚌
实验二十四 对虾
实验二十五 蝗虫
实验二十六 家鸽
实验二十七 小白鼠
实验二十八 运动系统
实验二十九 血细胞的观察与计数
实验三十 血型鉴定与红细胞渗透性测定
实验三十一 心音听诊与动脉血压测定
实验三十二 植物多样性
实验三十三 动物多样性
实验三十四 生物微核对环境污染的指示
实验报告书写范例一
实验报告书写范例二
附录 常用染色液与试剂配制方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中国的园林艺术情有独钟。《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篇,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我原本以为,近代中国的园林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园林的影响而趋于西化,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更加多元和复杂的图景。它不仅分析了西方园林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在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中,传统园林理念如何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孕育出新的园林形式。书中对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园林特点的细致描绘,让我对近代中国园林的丰富性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对一些公共园林和城市绿化理念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园林在社会发展中的新角色和新功能。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见解,更在于它帮助我重新理解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评分《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篇,这本书以其非凡的深度与广度,彻底改变了我对近代中国园林的固有认知。在此之前,我可能仅仅将近代园林视为是传统园林的一种“式微”或者“被西化”的产物,对其发展轨迹缺乏深入的了解。然而,本书却以一种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视角,展现了近代园林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深入剖析了各种社会思潮、技术革新以及国际交流对中国园林设计理念和实践的影响。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园林案例的深入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园林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与融合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公共园林和城市绿化理念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园林在近代社会发展中扮演的全新角色。这本书,无疑是了解中国近代园林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评分我对中国园林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篇,这本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启示。在此之前,我对“近代园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印象中,比如旧时公园的西洋化改造,或是某些洋楼的附属花园。然而,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园林建筑的风格变化,更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书中对中国园林在近代转型时期的各种探索,从对传统园林意境的继承与创新,到吸收西方园林理论与技法,再到适应新的城市发展需求,都进行了极其详尽的阐述。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梳理历史的同时,对具体园林实例的深入剖析,这使得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近代园林发展轨迹,它不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充满自主性与创造性的过程。
评分阅读《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篇,我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亲历了中国园林在近代风雨中的变迁与新生。我一直以为,近代园林史更多的是关于一些宏观的政治经济变动如何影响园林,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更为细腻和人性化的笔触,描绘了园林艺术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创新。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风格的简单罗列,更是对那个时代人们审美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认同变迁的深刻反映。书中对不同类型园林的细致分类,从昔日辉煌的皇家园林到新兴的都市公园,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园林概念在近代社会的不断拓展。我尤为欣赏作者在分析历史现象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独到见解,他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园林实例,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园林的韧性与创造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翻开《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篇,我被深深吸引,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园林世界。在此之前,我对近代园林史的理解,总觉得有些模糊,似乎总是在重复一些关于“西学东渐”的论调,显得缺乏深度。然而,这本书却以其详实的研究和独特的视角,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建筑风格的演变,更是深入探讨了近代中国园林在社会、经济、文化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复杂转型。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园林的精细描绘,从江南水乡的精致私园,到北方城市公共绿地的兴起,再到一些融合中西特色的新型园林,都展现了那个时代园林发展的多元面貌。作者在考证史料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像资料,使得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有趣。这本书让我看到,近代园林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韵味与时代精神。
评分《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篇,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令人振奋的学术著作之一。我原本对近代园林史的认知,可能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比如近代公园的西洋风格,或者是一些旧时名园的衰败。但这本书却以其宏大的叙事和精细的考证,为我勾勒出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近代园林发展图景。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近代园林视为对西方园林的模仿,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下,传统园林理念如何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孕育出新的园林形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园林的细致描绘,从皇家园林的转型,到私家园林的精致延续,再到新兴的公共绿地,都展现了那个时代园林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作者在阐述历史的同时,也融入了对园林设计理念、材料运用以及技术革新等方面的深入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园林在面对时代挑战时所迸发出的智慧与活力。
评分《中国近代园林史》这本书,如同一部厚重的史诗,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变迁的园林世界。我原本以为,提到近代园林,脑海中只会浮现出一些模仿西洋风格的痕迹,但这本书却以极其详尽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园林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复杂演化。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风格的简单更迭,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解读。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时代背景的呈现,让我们理解到,园林的变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书中对不同类型园林的区分,从皇家园林的走向衰落,到私家园林的精致传承,再到新兴公共园林的出现,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尤为触动的是,作者并未将目光仅仅局限于那些著名的园林,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些被遗忘的角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近代园林图景。
评分阅读《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篇,我仿佛穿梭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见证了中国园林的转型与新生。以往我对近代园林史的认知,总觉得有些模糊,似乎总是绕不开“西风东渐”这个简单的标签。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更加精细和宏观的视角,揭示了近代中国园林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多元驱动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建筑风格的变迁,更是深入分析了社会经济、文化思潮、技术革新等多种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园林面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园林的详尽阐述,从江南的精致私家园林到北方皇家园林的衰落与转型,再到新兴城市中公共绿地的出现,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作者在考证史料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案例,使得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对我而言,这本书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园林史的理解,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动态的近代园林世界。
评分《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篇,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园林美学的新认识,更是一次对历史进程的深度反思。我曾以为,近代中国园林史,无非是西方园林传入后,中国园林如何“不伦不类”地模仿。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更为宏大和精微的视角,揭示了那个时代园林发展的内在张力与生命力。它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将园林置于国家命运、文化碰撞、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园林演变的细致梳理,从对传统皇家园林的改造,到新兴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再到私家园林的精致延续,都展现了那个时代园林发展的多样性与可能性。作者在引用大量史料的同时,也融入了对园林设计理念、技术手段的深入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园林在面对时代挑战时所迸发出的智慧与活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园林的韧性与创造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套《中国近代园林史》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我原本以为,近代园林史可能更多地聚焦于西方园林对中国的影响,或者是一些宏大的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园林变迁。然而,朱钧珍先生主编的这套书,却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中国园林在那个变革时代所经历的复杂而丰富的演变。首先,它并没有回避历史的粗粝,而是将园林置于社会动荡、中西文化碰撞的宏大叙事之中,让我们看到园林不再仅仅是精英的雅玩,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书中对近代以来涌现出的各种类型园林的梳理,如公共园林、私家园林、甚至是一些新兴的工业园区绿化,都展现了园林概念的不断拓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关注了那些名垂青史的皇家园林或文人园林,还细致地考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但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的园林实例。这些实例的出现,让近代园林史不再是寥寥几笔的点缀,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