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性的悖反: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2005-2012)
原价:35.00元
作者:李玥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010121772
字数:210000
页码:1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李玥阳专著的《现代性的悖反--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2005-2012)》将以2005年至2012年的影视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讨论几个问题:首先,伴随新世纪资本涌流,中国影视文化呈现出不同既往的症候。例如,中国电影的叙事发生了结构型转型。国产大片作为极具标志性电影类型横贯十年电影史。这些彼此雷同不断复制的叙事模式虽然屡次遭其次,在新世纪中国影视文化的转型过程中,历史中的遗产和债务也将得到不同以往的改写与再阐释。这将主要体现在影视剧对于“红色历史”的重写之中。再次,伴随中国文化地形图的改变而勃兴的是中产阶级价值观,而中产阶级在中国语境中的建构本身便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最后,在新世纪种种难解的困境之中,是否出现了可资期许的新空间。
内容提要
李阴阳专著的《现代性的悖反--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2005-2012)》主要以2005—2012年的影视文 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讨论几个问题:首先,伴随新世纪资本涌流,中国电 影正重新排列组合,电影格局的转变也 引发了电影功能的相应变化。国产大片应运而生,虽然屡遭学者诟病,却始终得 到票房与资本的青睐。其次,在新世纪中 国影视文化的转型过程中,历史中的遗产和债务也将得到不同以往的改写与再 阐释。这将主要体现在影视剧对于“红色 历史”的重写之中。但是,这次改写和重述何以是“最成功的一次”,这次实践提 供了哪些因素,又改变了哪些,是何种文 化和社会语境促使这次改写成为“最成 功的一次”?再次,随着中国文化地形图 改变而勃兴的是中产阶级价值观,而中 产阶级在中国语境中的建构本身便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值得讨论的现象。最后,《现代性的悖 反--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2005-2012)》在新世纪种种难解的困境之中,是否出现 了可资期许的新空间?当整个世界都在 瓶颈中煎熬,内在于中国“特殊性”的影视文化是否能够基于本土语境而提供些 许富有想象力的突围路径?
目录
第一章 重述历史与主体呈现
第一节 正面男性主体的重建
第二节 “信仰者”的再主体化
第二章 “爱的话语”与当代中国
第一节 “爱”的三次断裂
第二节 寓言书写:《南京!南京!》
第三章 社会转型中的凝视
第一节 多重“底层”与观看
第二节 新世纪的“国产大片”
第四章 民国贵族财富
第一节 家族现代民族国家
第二节 民国想象与“贵族”
第五章 沉默的大多数
第一节 《赵氏孤儿》:“崇高”的失语者
第二节 “贱文化”的逻辑悖谬
第六章 空间:文化地形图的重构
第一节 城市空间与北京的转换
第二节 雪山上的人们
第七章 “第六代”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个人、独立电影冷战爱情故事
第二节 从导演中心制到制片人中心制
第三节 第六代的回归之旅
第四节 面对另一种权力——资本
第八章 你究竟恐惧什么?
第一节 新世纪中国恐怖片之潮
第二节 作为参照的泰国恐怖片
第九章 青春激情与可能性
第一节 相关问题的出现
第二节 “激情化”的青春与红色
第三节 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与毛泽东的再阐释:再政治化的努力
第四节 “重走青春”:反抗的未来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李阴阳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为影视与文化研究。曾经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二十一世纪》、《文化研究》、《艺术评论》、《文艺争鸣》等多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内容涉及电影史、文化研究等领域。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跨文化交流背景中的‘十七年电影’研究”。参与翻译《恋物与好奇》、《电影研究关键词》等理论著作。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入手了《J909、G120 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工程书籍,说实话,当它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首先被它那种厚重且充满年代感的质感所吸引。2008年的工程做法,虽然不是最新最前沿的技术,但正是这些经过时间沉淀的规范和指南,才更能体现出工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这本书就像一位资深的设计师,用他丰富的经验,为我们勾勒出最稳固、最安全的建筑结构蓝图。书中那些详细的图纸、精密的计算公式,以及对各种工程情况的细致分析,都让我对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参谋,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为我提供最专业、最可靠的建议。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能够更好地掌握工程的精髓,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我还会经常与年轻的同事们分享这本书,希望他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中国的建筑事业贡献力量。
评分拿到这本《J909、G120 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说实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一本如此“硬核”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2008年的工程做法,听上去似乎与日新月异的技术潮流有些距离,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你会发现,那些最根本的工程原理和最严谨的实践经验,才是真正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用最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最精髓的要领。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条文,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一种对工程本质的深刻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典型工程问题的分析,那些案例的深入剖析,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告诉我“怎么做”,更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这种追根溯源的学习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还会时常把它放在案头,需要的时候就随手翻阅,它总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我们深刻理解工程的意义和责任,是每一个建筑结构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作为段落分隔符。 一本建筑结构的合订本,2008年的版本,这个年代的工程做法,对于我们这些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来说,就像是武林秘籍一样,里面承载了无数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记忆之门。它不仅仅是一堆纸张,更是我们构建这个世界、确保每一栋高楼大厦、每一座桥梁都能稳固屹立的基石。书中那些严谨的条文,精密的计算,看似枯燥,实则蕴含着生命的安全。回想当年,我们也是对着这些条文,一点点啃,一点点琢磨,才慢慢成长起来。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新入行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能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而对于我这样略有经验的人来说,它也是一份宝贵的参考,时不时地翻阅一下,总能从中找到新的启示,或者印证自己的理解。我特别喜欢这种厚重的、沉甸甸的书籍,它代表着一种传承,一种对专业极致的追求。虽然时代在发展,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但那些最根本的、最核心的工程原理,却是不会轻易过时的。这本书,恰恰就是这些原理的集大成者,值得每一个建筑行业的从业者细细品读,深入研究。它提醒着我们,工程的本质,是责任,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未来的承诺。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J909、G120 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厚重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2008年的工程做法,听上去似乎是有些年代了,但正是这些看似“老旧”的标准,才真正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精华。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来说,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宝库。它里面不仅仅是条条框框的规定,更蕴含着无数前辈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复杂工程问题的处理方式,那些详细的图解和严谨的计算,都让我对工程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为我提供最可靠的参考和最实用的建议。它帮助我理清思路,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工作。我还会经常将书中的内容与实际工程相结合,通过书本上的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书本上的知识,这种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标准和规范,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严谨的工程态度。
评分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来说,简直是一本“活教材”。《J909、G120 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专业和严谨的气息。2008年的工程做法,虽然距离现在已经有些年头,但真正深入研读,你会发现,那些最核心的工程原理和最基本的结构设计理念,恰恰是不会过时的。书中详细的条文、精密的图表,以及各种案例的分析,都凝聚了无数前辈的智慧和经验。我经常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翻开这本书,总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它不仅仅是一个规范的集合,更是一个思想的启发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很多习以为常的做法,也让我对工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喜欢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的系统性。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按照逻辑顺序,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工程问题分解,并给出清晰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你迷茫的时候,指点迷津;在你困惑的时候,给予启发,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拿到这本《J909、G120 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说实话,我最初是被它厚重的体积和朴实的封面所吸引。在如今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一本如此“老派”的工程书籍,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认真地浏览起里面的内容时,一种久违的、对专业严谨性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书中那些详尽的图表、规范的术语、以及清晰的逻辑链条,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工程师们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我们勾勒出安全稳固的建筑蓝图。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流于形式,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工程实践的每一个细节。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规定,背后往往都凝聚着无数次的实验、论证,甚至是惨痛的教训。对于我这个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审视自己过去的工作,发现不足,并从中获得宝贵的指导。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即使是那些我自认为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在书中经过系统的梳理和阐释后,也常常能让我豁然开朗,对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还会经常把它放在案头,需要的时候就随手翻阅,它总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纸面上的文字,它承载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对安全、对质量的执着追求。
评分收到您提供的图书信息,我将以一个读者的口吻,为您撰写10段不包含具体书本内容的图书评价,每段不少于300字,风格、内容和语句结构各不相同,且差异巨大,力求自然,避免AI痕迹,不以编号开头,并使用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建筑结构领域的“百科全书”,尤其对于我这个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工程师来说,它的出现,就像是久旱逢甘霖。2008年的工程做法,虽然听上去有些年头,但真正深入其中,你会发现,那些最核心、最根本的原理,恰恰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中详细的条文、精密的图示,就像是经验的结晶,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无数的实践总结。我常常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翻开这本书,总能在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它不仅仅是指导性的手册,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很多习以为常的做法,也让我对工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喜欢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的系统性。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按照逻辑顺序,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工程问题分解,并给出清晰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迷茫的时候,指点迷津;在你困惑的时候,给予启发。我经常会把这本书推荐给公司的年轻工程师们,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学到更多,少走弯路,为未来的建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我们深刻理解工程的意义和责任。
评分拿到这本《J909、G120 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让我有一种“回到初心”的感觉。在如今各种新技术的浪潮中,我们很容易被表面的光鲜所吸引,而忽略了工程最根本的基石。2008年的工程做法,恰恰就是这块基石的有力证明。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它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用他的人生阅历,为我们讲述着建筑结构的奥秘。我喜欢书中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即使是复杂的技术问题,在它的阐释下,也变得清晰易懂。尤其是一些具体的工程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工作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但又难以启齿的问题,翻开这本书,往往都能找到答案,或者至少能为我指明方向。它就像一位忠实的伙伴,默默地陪伴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在我需要的时候,总能给予我最及时的帮助。我还会时不时地回顾其中的内容,因为我相信,任何时候,回归本源,才能走得更远,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帮助我们稳固根基的宝典。
评分说实话,拿到《J909、G120 工程做法(2008年建筑结构合订本)》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工程领域日新月异,2008年的标准,在今天的看来,会不会有些过时?然而,当我开始翻阅,尤其是结合自己多年在工地上摸爬滚打的经验来对照的时候,我才发现,我错了,大错特错。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本身,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一种对工程本质的深刻理解。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却道出了最精髓的要领。书中那些关于结构力学、材料性能、以及施工细节的阐述,看似基础,实则至关重要。在实践中,很多时候正是这些“基础”的环节,决定了工程的成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典型工程问题的分析,那些案例的深入剖析,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告诉我“怎么做”,更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这种追根溯源的学习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伙伴,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能提供最可靠的建议和最专业的指导。我还会时常把它带到工地,遇到棘手的问题,就拿出来翻阅,往往都能从中找到灵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