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60-2013):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60-2013):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工程
  • 抗震设计
  • 国家标准
  • GB50260-2013
  • 电气规范
  • 电力设施
  • 工程建设
  • 规范标准
  • 建筑工程
  • 地震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022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361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2
字数: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60-2013):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场地,选址与总体布置,电气设施地震作用,电气设施,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的建(构)筑物,送电线路杆塔及微波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60-2013):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4]67号)的要求,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场地
4 选址与总体布置
5 电气设施地震作用
6 电气设施
6.1 一般规定
6.2 设计方法
6.3 抗震计算
6.4 抗震试验
6.5 电气设施布置
6.6 电力通信
6.7 电气设施安装设计的抗震要求
6.8 电气设备的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7 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的建(构)筑物
7.1 一般规定
7.2 钢筋混凝土主厂房结构布置和构造要求
7.3 钢结构主厂房结构布置和构造措施
7.4 集中控制楼、配电装置楼
7.5 运煤廊道
7.6 变电站建(构)筑物
8 送电线路杆塔及微波塔
8.1 一般规定
8.2 计算要点
8.3 构造要求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4.0.6 本条系针对高烈度地区所具有的较大破坏性而制定的,目的在于防止和减少地震时泄露出的有害物质对邻近所引起的次生灾害。
  4.0.7 地下管、沟集中地段,地震时当其中一部分管、沟破损、断裂后将有可能危及相邻管沟的安全,或构成对临近管沟的污染,如酸、碱管断裂,酸、碱溢出将腐蚀其他管沟;生活污水排水管破坏后将污染临近管沟,因此,在布置厂区地下管沟时,应视管沟性质分类,性质相同或类似的可采用综合管沟,或按类小集中,以简化管沟布置,有利于抗震。同时,在不增加用地的前提下,管沟宜适当分散布置,避免过于集中,以减少地震时的互相影响。据唐山震害情况调查,地震时将造成某些管沟发生位移,给修复工作带来困难,为此,要求主干管、沟所通过的地面应设置标志,表明其所在位置。当管沟平行于道路布置在行车部分内,地震时无论道路还是管沟遭破坏,都将造成互相影响,增加了修复工作,使道路不能尽快恢复通车,不利于救援工作。
  4.0.8 位于不良地质地段的发电厂厂外管沟(如循环水管、沟,补给水管,灰、渣管沟等),由地震引起的崩塌、大面积滑坡、泥石流、地裂和错位,对管沟亦将产生次生灾害使之损坏,故要求厂外主要管、沟尽量避开上述地段,如因条件限制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地基处理或其他防护措施。
  4.0.9 唐山等地的震害情况表明:某些人员集中的建筑,其出人口因缺少安全通道,往往出口被临近倒塌的建(构)筑物堵塞,致使大量人员不能迅速撤离危险区,从而增加了人员伤亡;有的即使撤出,但附近又无安全疏散场地,使脱险人员又再次被临近倒塌的建筑、设施砸伤压死。据此,结合电厂具体情况,特提出主厂房、办公楼、试验室、食堂等人员密集的建筑,其主人口应设置安全通道,通道附近应有供人员疏散的场地,该场地应不受附近建(构)筑物、设施坍塌的影响,以满足人员疏散要求。
  4.0.10 调查表明:厂区主要道路震后是否能保持畅通,对救援和恢复工作的及时、顺利进行极为重要。如有的道路由于被坍塌物所堵塞不能通行,使运输车辆和起吊设备不能及时发挥作用,从而延误了时机,增加了伤亡和损失。因此结合发电厂具体情况,要求主厂房、水处理、仓库等区的主要道路应环行贯通,为震后的救援与恢复工作创造条件。建(构)筑物受地震破坏的坍塌范围与其高度成正比,据统计,散落距离大致为高度的1/5~1/6(特殊情况除外),道路应布置在此界限之外。
  4.0.11 从唐山等地的震害情况看,在震害较重的地区,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差地段的水准基点也遭破坏,给恢复工作带来困难,故要求发电厂、变电站的水准基点应避开抗震不利地段。
  ……

前言/序言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书籍简介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是中国国家标准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并于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替代了旧版标准(GB 50011-2001)。本规范是指导我国各类民用与工业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基本技术文件,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确保建筑结构在规定烈度的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必要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书严格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抗震减灾方针,系统地规定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技术指标、分析方法和具体构造要求。其内容覆盖了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构抗震设防目标确定,到具体构件设计、特殊结构处理等各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完整、严谨的抗震设计理论和实践体系。 核心内容与结构 本规范的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展开: 1. 总体原则与基本规定 规范开篇即确立了抗震设计的指导思想,强调了不同抗震设防类别建筑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要求。明确了建筑场地抗震条件、结构重要性分级以及基本地震加速度等关键参数的取值原则。特别强调了对场地条件的勘察和评价在抗震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指出不同地质条件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场地类别划分和场地特征周期的确定方法。 2. 抗震分析方法 规范详细阐述了适用于不同结构类型和复杂程度的抗震分析方法。主要包括: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明确了采用“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作为主要的分析手段。对于规则结构,底部剪力法提供了一种简化的、实用的计算框架;而对于高层、复杂或超高层建筑,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则提供了更精确的动力分析基础。规范对各种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和计算参数的选取给出了明确指导。 作用效应组合与超限处理: 规范对作用效应的组合方式,特别是与竖向荷载和风荷载的组合,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设立了“抗震超限性检查”章节,用以识别和处理那些现有分析方法可能无法充分评估其抗震性能的特殊结构或构件,确保设计的安全性冗余。 3. 结构设计与构造措施 这是规范的主体部分,针对不同结构类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木结构)分别给出了详细的抗震设计要求和构造细节: 承重系统与抗侧力系统: 强调了抗侧力系统在抵抗水平地震力中的主导作用,规定了抗剪墙、框架、支撑等构件的最小承载力、刚度要求以及相互间的协同工作能力。 构件抗震设计: 针对梁、柱、剪力墙等主要构件,规范引入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抗震基本原则,要求构件在受损时,优先保证柱的承载能力和剪力墙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发生脆性破坏。在配筋设计上,对构造区(如梁柱节点域)的箍筋加密、纵筋锚固长度等给出了严格的构造要求。 节点核心区设计: 节点是结构中能量耗散和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规范对梁柱节点域的抗震配筋、约束性箍筋的布置,提出了详尽且强制性的构造细则,以保证节点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延性。 基础抗震: 规范对基础的设计也提出了抗震要求,包括基础抗震承载力的验算、基础构件的连接强度以及对软弱土层和液化土层的特殊处理措施,确保上部结构与地基的可靠连接。 4. 特殊结构与材料 规范也对一些特殊结构和新材料的应用给出了指导: 高耸结构与分离式结构: 对于超高层建筑、筒体结构以及结构高度较大的建筑,规范提出了更高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更精细的分析方法(如非线性动力分析的适用性)。 砌体结构: 针对砖混结构,规范强调了圈梁、构造柱和拉结钢筋的设置,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和延性。 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 规范引入了先进的抗震技术,对采用隔震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等消能减震措施的建筑,规定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和系统设计要求,以期在较大地震下仍能保持结构的主体弹性或较小的损伤。 规范的价值与意义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圣经”之一。它不仅是一套强制性的技术标准,更凝聚了我国地震工程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工程实践的宝贵经验。通过严格执行本规范,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抗震防御能力,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本规范的内容是独立于电力设施抗震设计的,它关注的是通用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力学响应和承载能力,并未涉及电力设施特定的设备荷载、防坠落、防位移或电缆桥架的抗震要求等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60-2013):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和“专业”。翻开目录,密密麻麻的条文和附录,瞬间就让我感受到了国家标准的严谨和系统性。虽然我不是电力行业的专业人士,但从书本的整体编排、条款的逻辑性以及涵盖的范围来看,可以想象这背后凝聚了多少专家学者和工程实践者的心血。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电力设施在地震多发地区的建设和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它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更是一种对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体现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严要求的决心。虽然我无法深入解读其中的具体技术细节,但它传达出的那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让我对国家在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电力设施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于从事相关行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和行动指南。

评分

初次接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60-2013):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我被它那一丝不苟的标题所吸引。“电力设施”、“抗震设计”、“国家标准”,这几个词汇组合在一起,就足以传达出一种至关重要的信息:在地震频发的土地上,如何保障我们赖以生存的电力供应不至于崩溃。虽然我对其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可能一知半解,但我能从这本书的体量和章节划分中,感受到它对电力设施抗震要求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从选址、结构设计、设备选型到施工安装,每一个环节似乎都经过了周密的考量和严格的规范。这不仅仅是对建筑师和工程师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国家能源安全体系的一次深度强化。它提醒我们,在享受便利的电力供应时,背后有着无数严谨的科学计算和工程实践在默默守护。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60-2013):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枯燥的图表和公式,而是无数场景:在地震发生后,通信中断,但电力设施依然坚挺,为救援工作提供照明和动力;在灾后重建中,电力供应能够迅速恢复,支撑起社会经济的复苏。这本书所代表的,就是这样一种对灾难的预判和应对能力。它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文件,更是一种对国家发展韧性的投资,一种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负责。我虽然不是电力工程领域的专家,但能够理解,一本国家标准的出台,意味着一项技术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研究、试验和验证,最终成为行业的通行准则。这背后所蕴含的严谨、科学和责任感,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作为一个对城市发展和工程建设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是在思考,那些支撑我们日常生活的庞大系统,是如何在面对极端自然灾害时,依然能够稳定运转的。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60-2013):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时,我的好奇心就被彻底点燃了。它让我看到了电力系统背后那套严密的“生命线”保护机制。想象一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如果电力设施一旦瘫痪,那将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它是在用科学和工程的智慧,为我们的电力“生命线”加固“防护服”。我虽然无法理解具体的计算公式和设计参数,但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安全第一”的原则,以及将风险降到最低的工程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像是为社会发展铸造的一道看不见的“安全屏障”。

评分

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60-2013):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居安思危”的智慧。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尤其是在地震带上,确保电力设施的稳定运行,是国家安全和民生保障的基石。这本书的出现,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论,来应对潜在的自然威胁。虽然我无法逐条解读其中的技术细节,但从其严谨的结构和专业的表述中,我能感受到它对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要求的全面性和精细化。它不仅仅关注建筑本身的抗震性能,更可能涉及到了设备、线路、控制系统等多个方面,力求在地震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并将电力供应的能力最大化地保留下来。这体现了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长远眼光和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

评分

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标准,可真不便宜

评分

。。。。。。。。。。。

评分

书是正版,就是物流太慢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挺好的,送货也快,正版书,不错!

评分

4-20字4-20字4-20字4-20字4-20字4-20字4-20字4-20字4-20字4-20字4-20字4-20字4-20字4-20字4-20字

评分

大爱啊,活动买的,超值好书。

评分

3.重在讲解思考方法和解题技巧。

评分

3.重在讲解思考方法和解题技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