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船长日记:“努力”号于1768-1771年的航行 [The Journals of Captain James Cook (The Voyage of Endeavour 1768-1771)]

库克船长日记:“努力”号于1768-1771年的航行 [The Journals of Captain James Cook (The Voyage of Endeavour 1768-177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詹姆斯·库克 著,刘秉仁 译
图书标签:
  • 库克船长
  • 航海日记
  • 探险
  • 历史
  • 18世纪
  • 太平洋
  • 科学考察
  • 英国
  • 努力号
  • 航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40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290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Journals of Captain James Cook (The Voyage of Endeavour 1768-1771)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库克船长日记:“努力”号于1768-1771年的航行》描述的是库克船长探险新西兰和澳洲的航行事迹,是库克船长本人逐日记录的他率“奋进”号所进行的的伟大航行。此次航行是库克奉英王之命、以科学考察为名而进行的一次对南太平洋(当时名为Southsea)的探察活动,其间他环绕新西兰南北两岛,“发现”了澳大利亚,并在悉尼植物学湾登陆,后沿岸北上,在离开澳洲大陆之前宣布澳洲(当时名为新荷兰,库克将其重新命名为新南威尔士)为大英帝国所有。由于库克的发现,使得世界地图扩大了近8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哥伦布一起,库克为地理大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皇家三桅帆船“努力”号大事记
1768年7月29日—8月7日 德特福德船坞往唐斯
8月8日—14日 沿岸往普利茅斯
8月15日普利茅斯
8月16日—9月5日 普利茅斯至菲尼斯特雷角
9月6日—13日 菲尼斯特雷角往马德拉岛
9月14日—18日 马德拉岛
9月19日—24日 马德拉岛往特内里费岛
9月25日—11月7日 穿过大西洋
11月8日—12日 沿巴西海岸航行
11月13日—12月7日 里约热内卢
关于里约热内卢湾或里约热内卢河的描述
12月8日—1769年1月10日 往南航行
1月11日—28日 火地岛
1月29日—2月26日 南太平洋
(60度10分至41度4分)
2月27日—3月14日 南太平洋
(39度43分至30度17分)
3月15日~4月4日 南太平洋
(29度43分至18度42分)
4月5日—12日 瓦希塔希往塔希提
库克船长日记——“努力”号于1768—1771年的航行
4月13日—30日 抵达塔希提

乔治岛大事记
5月1日~6月3日 等待金星凌日
6月4日—25日 驻留塔希提
6月26日—7月1日 环岛考察塔希提
7月2日—13日 准备离开塔希提

乔治王岛描述
7月14日—16日 从塔希提往胡阿希内
7月17日—19日 在胡阿希内
7月20日—8月9日 雷伊提岛和博拉博拉岛
对乌列提、欧塔哈和博拉博拉岛的描述

南部海洋大事记
8月10日—14日 南行往希提罗岛(鲁鲁土岛)
8月15日—31日 南太平洋(24度01分至39度28分)
9月1日—30日南太平洋(40度12分至38度26分)
10月1日—7日 靠近新西兰
10月8日—11日 波弗蒂湾(“贫穷湾”)
10月12日 16日 霍克湾和特纳盖恩角(“回头角”)
10月17日—22日 往北去阿纳乌拉湾(“蒂嘎杜”)
10月23日—29日 托拉加湾
10月30日—11月3日 东角和普伦蒂湾
11月4日—16日 水星湾
11月17日—24日 泰晤士河
11月25日—29日 往群岛湾
11月30日—12月6日 在群岛湾
12月7日—20日 往北角
12月21日—31日 往玛丽亚·范迪门角
1770年1月1日—15日 南行去夏洛特皇后湾
1月16日—2月6日 在夏洛特皇后湾

对夏洛特皇后湾的描述
2月7日—9日 穿过库克海峡
2月10日—25日 往南至桑德斯角
2月26日—3月10日 往南角
3月11日—26日 南岛(特维波那穆)的西海岸
3月26日—31日“海军部湾”

关于新西兰的描述
4月1日—18日 往新荷兰
4月19日28日 从希克斯角往北
4月29日5月6日 植物学湾
5月7日—17日 布罗肯湾至莫顿湾
5月18日26日 双岛岬至南回归线角
5月27日—6月10日 克佩尔湾至绿岛
6月11日—16日 搏斗大堡礁
6月17日—8月4日 因代沃河口修船
8月5日—8月12日 再人礁群
8月13日—23日 利泽德岛至约克角

新南威尔士描述
8月24日—9月3日托雷斯海峡至库克湾
9月4日—17日 阿拉弗拉海
9月18日—10月11日 萨武岛至巴达维亚
10月12日—12月26日 巴达维亚休整
12月27日—1771年1月16日 离开巴达维亚
库克船长日记——“努力”号于1768—1771年的航行

爪哇至好望角
1月17日—3月13日 爪哇至好望角
3月14日—4月15日 开普敦
4月16日—5月4日 往圣赫勒拿
5月5日—7月12日 往唐斯
7月13日 回到唐斯


寻找“南方大陆”
——南太平洋航海史概述(比格尔霍尔总序)
关于库克的第—次航行
海军部指令

精彩书摘

  4月8日。星期日。微风,风向西北和北。下午,发现指南针误差为偏东13度56分。正午时分,纬度通过观测在南纬38度0分,经度在费尔维尔角西13度2分。航向和距离自昨天中午以来为南偏西70度15分、74英里。
  4月9日。星期一。微风,风向西北,天气爽朗,海面平静。下午,看见一只热带鸟,我觉得这是很不常见的,在纬度这么高的地方。正午时分,纬度测为南纬38度29分,经度在费尔维尔角西14度45分。航向和距离自昨天中午以来为南偏西70度15分、86英里。
  4月10日.星期二。微风,风向西北偏北,稳定的晴天。下午,发现指南针误差通过天体出没幅角测量为偏东11度25分,方位角测量为11度20分。正午时分,测得的纬度为南纬38度51分,经度在费尔维尔角西16度45分。经度是西经202度43分。航向和距离自昨天中午以来为南偏西76度45分、96英里。
  4月11日.星期三。微风,风向西北,爽朗天气,飘洒了几滴雨。下午,发现指南针误差为偏东13度48分,比昨天多了2度半,我本来以为会比昨天少,两天的观测做的都没什么错。正午时分,纬度在南纬39度7分,经度在费尔维尔角西17度23分。航向和距离自昨天中午以来为南偏西62度、34英里。
  4月12日。星期四。无风,时而有软风,风向东北和西北,阴天,但相当热,过去几天一直很热。正午时分,我们在纬度39度11分,经度在费尔维尔角西17度35分。航向和距离自昨天中午以来为南偏西66度、10英里。
  4月13日.星期五。软风,之后是无风,晴爽天气。仅有的那一点点风是从西北方向吹来的。今天一天,发现指南针误差是偏东12度27分。正午时分,测到纬度为39度23分,经度为西经204度2分。航向和距离自昨天中午以来为南偏西62度、26英里。经度在费尔维尔角西18度4分。
  4月14日。星期六。无风,晴朗天气,有时有北面吹来的软风。日落时,发现指南针误差是偏东11度28分,早晨是偏东11度30分。斜桅帆已经破成碎片,将它废弃,因为它已经没用了。将两张上桅帆取下修理,它们破得不成样子了,几乎不值得破费新帆布去补了,但补一下似乎还可以坚持用一段时间。正午时分,纬度在南纬39度25分,经度在费尔维尔角西18度21分。航向和距离自昨天中午以来为南偏西18度、13英里。
  4月15日.星期日。下午,软风,风向北,早上加大为大风,我们利用这股风快速向西航行,到正午时,自昨天中午以来航向是南偏西86度15分,航行距离79英里。纬度测为南纬39度30分,经度在费尔维尔角西20度2分。今天看见一些飞鱼。
  4月16日,星期一。大风,风向北北西,阴天,有薄雾。下午,看见一只蛋鸟,昨天还看见一只塘鹅,这些鸟我们认为应该是从不离开海岸很远的。整晚我们都不断投铅锤,但100英寻和130英寻都没探到底。正午时分,我们在纬度南纬39度45分,经度在费尔维尔角西22度2分。航向和距离自昨天中午以来为南偏西82度、108英里。
  4月17日。星期二。下午2点,风向转为西南西,我们抢风调向,朝西北行驶。快5点钟的时候,我们遇上烈风并伴有强突风,不得不收紧上桅帆,大约这个时候,看见一只小小的陆地鸟,停留在索具上,我们测水深,但120英寻测深绳没探到底。8点,我们顺风掉抢,往南行驶,直到晚上12点,再顺风掉抢,往西北行驶,到早晨4点,我们再朝南行驶,此时刮大风,风向西南西,伴有突风,天阴,雾很大。9点钟的时候,变成弱风,天很快就晴了。11点刚过,我们有机会做了几次太阳和月球角距离的观测,平均结果给出格林尼治西207度56分的经度。
  ……
启航与未知:乔治·范·德·胡克在南太平洋的探险(1768-1771) 本书简介 本书收录了荷兰博物学家兼探险家乔治·范·德·胡克(Dr. Georg van der Hoek)在“信天翁”号(De Albatros)上,于1768年至1771年间进行的为期三年的南太平洋探险日志、科学观察记录以及对所到岛屿的详尽描述。范·德·胡克,一位深受林奈学派影响的学者,此行的主要任务是绘制未知的海岸线,收集植物、动物标本,并记录原住民文化,为欧洲科学界揭开这片广阔水域的神秘面纱。 范·德·胡克教授的探险,与同时期其他欧洲探险活动并行,但其独特的视角——一个侧重于生态系统和物种分类的视角——为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补充。他的航行,虽然在当时不如某些国家级探险那样声名显赫,却在自然历史的记录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一卷:启航的准备与初探(1768年夏末至1769年初) “信天翁”号,一艘坚固耐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三桅帆船,于1768年8月下旬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启航。范·德·胡克在日记的开篇便详尽描述了对船只的改装,特别强调了为容纳他的温室、防腐剂和用于记录的特殊纸张所做的空间安排。他对于航海准备的细致程度,暴露了他对未来旅途艰险的清醒认识。 初期航行集中在向东穿越南纬度数较低的太平洋水域。范·德·胡克在日记中记录了早期遇到的气候模式,特别是对信风(Trade Winds)的依赖与抱怨。他详细记载了船员们在漫长航行中如何与热带疾病(如坏血病)作斗争,并记录了自己利用当地草药进行实验性治疗的尝试。 1768年12月,船只抵达了尚未被欧洲人大规模记录的斐济群岛北部边缘。范·德·胡克对当地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在当时是相对少见的。他的描绘不仅限于鱼类,还深入到对珊瑚虫群落结构和海藻多样性的分类尝试。他记录了当地人捕鱼的复杂技巧,特别是他们如何利用潮汐和夜色进行集体捕捞。 第二卷:热带雨林的召唤与人类学观察(1769年中期) 1769年春天,“信天翁”号在萨摩亚群岛的某个大型岛屿停靠了近四个月。这段时间是范·德·胡克科学成果最丰厚的阶段。他带领小队深入内陆,忍受着潮湿、蚊虫和未知的危险,以记录热带雨林的垂直分层结构。 日记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描述他发现的一种新型的、带有强烈芳香气味的兰花(他将其命名为Orchis odorata mirabilis,意为“奇特的芳香兰花”)。他详尽地描绘了这种植物的生长环境、授粉媒介,并对比了它与其他亚洲兰花的形态差异。 在人类学方面,范·德·胡克展现出一种融合了科学严谨与时代局限性的观察。他对萨摩亚人的社会结构、神话信仰以及纹身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他记录了当地的航海技术,特别是他们如何通过观察海鸟的飞行路径和洋流的细微变化来确定陆地的位置。他的观察强调了原住民知识体系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将他们视为“未开化的野蛮人”。然而,在记录某些仪式时,他也不免流露出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将复杂的宗教实践简化为对“偶像崇拜”的描述。 第三卷:新西兰的侧影与对南极冰盖的推测(1770年) 范·德·胡克的航线随后向南转移,使得“信天翁”号在1770年的初夏抵达了新西兰(他称之为“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的东部边缘”)。不同于后续探险家对毛利人战争的记录,范·德·胡克的访问相对短暂且侧重于沿海地区的资源。 他详细记录了当地独特的鸟类,特别是他认为已经灭绝的巨型鸟类(指恐鸟),尽管他只发现了巨大的足迹和羽毛残骸。他的生物学推断显示了超前的思考:他认为气候和栖息地的剧变是导致这些巨型物种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向东航行穿越广阔的南太平洋时,范·德·胡克开始记录到冰山漂浮的现象,尽管当时他并未深入到极地海域。这些零星的记录,结合气温的骤降,促使他在日志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理论:在遥远的南方,必然存在一个巨大的、被冰雪覆盖的大陆——一个尚未被发现的“南极洲”。他的推论基于对海洋热量流失和洋流异常的观察,而非直接的视觉证据。 第四卷:回归与科学的沉淀(1771年) 1771年,“信天翁”号在经过东南亚群岛进行补给和休整后,踏上了漫长的返程。范·德·胡克的最后一段文字,不再是充满激情的探险记录,而是转变为对数据整理和样本分类的焦灼。他记录了船舱内湿度对植物标本的破坏,以及昆虫标本在漫长旅途中的损毁。 书中附录记录了范·德·胡克收集到的超过三百种新物种的初步命名和简要描述,涵盖了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以及昆虫。他的日记在1771年秋天结束,记录了他对未来研究的规划,即返回欧洲后,他将致力于撰写一本权威的《南太平洋自然史》。 本书不仅是航海记录,更是一份关于18世纪末期科学探险精神的微观展现。范·德·胡克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以严谨的欧洲科学方法,为世界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充满生命力的南太平洋图景。他的航行或许默默无闻,但其对生态观察的细致入微,使其成为那段伟大航海时代中不可或缺的一束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要评价这部经典,我们不能仅仅将它视为历史文献,更应将其视为一种关于“过程哲学”的探讨。书中的每一页,都在阐述一个观点: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抵达终点(比如成功观测到金星凌日),而在于航行本身——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目标感、如何进行持续的自我修正、以及如何管理一个多元化团队应对不可预知的风险。我发现船长对“秩序”的近乎偏执的维护,是他们能够完成任务的关键。无论是船舱的卫生管理,还是科学仪器的校准,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对失控的警惕。这种对流程和细节的关注,对于任何从事复杂项目管理的人来说,都是极富启发性的。它告诉我们,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对微小事务的持续专注。这本书以其无可辩驳的原始材料,构筑了一个强大的叙事框架,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在文明边缘探索时,如何依靠科学方法和坚韧不拔的决心,将未知的海洋转化为可被理解和征服的知识版图。

评分

这本书最让人感到压抑又同时感到敬畏的地方,是它对“距离”和“时间”的刻画。当你意识到,每一次补给、每一次返航,都意味着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杳无音讯,你才能真正理解船员们承受的精神压力。日记的笔触有时会变得异常简短,那往往不是因为无事可记,而是因为疲惫和重复的艰辛已经耗尽了记录者的精力。我尤其注意到了那些关于疾病和伤亡的记录,它们是冰冷的数字,但背后是鲜活的生命。这种对探险代价的诚实记录,使得整部作品显得格外厚重。它并非一部浪漫主义的颂歌,而更像是一份严肃的评估报告,它坦诚地展示了宏伟目标达成过程中,人类所必须付出的、有时是惨痛的代价。因此,当我合上书页时,涌上的不仅仅是成功抵达目的地的喜悦,更多的是对那些在广阔无垠的蓝色荒野中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人们的深切缅怀。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才是真正的史诗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任何对18世纪航海史、地理大发现以及人类探索精神抱有热忱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盛宴。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和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坚定意志,就让我完全沉浸其中。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航海记录,它更像是一扇通往那个充满未知与奇迹的时代的舷窗。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全球定位系统、没有现代通讯的时代,仅凭星象、罗盘和船员的智慧与勇气,去丈量地球上那些未曾被欧洲人踏足的广袤水域。书中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无论是关于潮汐、洋流的记录,还是对奇异海鸟和海洋生物的素描式描述,都体现了库克船长作为一位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我尤其欣赏那种克制而客观的叙事风格,他很少用夸张的辞藻去渲染困难,而是用平实的笔触勾勒出每日的挑战与发现,这种真实感是后世任何文学作品都难以企及的。每次阅读,我都仿佛能闻到海水的咸味,感受到船体在波涛中发出的呻吟,并与那些水手们一同面对远洋的孤独与壮丽。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探险本身,它是一份关于人类理性与毅力的永恒见证。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厚重的文集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枯燥,毕竟,日记体裁往往意味着大量的日常记录和技术性描述,难以吸引当代读者的注意力。然而,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对“日常”的精彩捕捉。它展现了一场宏大探险背后,无数个琐碎而关键的决策瞬间。比如,在遭遇恶劣天气时,船员之间的紧张关系、物资分配的权衡、以及如何平衡科学观测任务与船员健康之间的矛盾,这些细节的描绘远比单一的地理发现来得更引人入胜。我发现自己开始对那个时代的航海医学和补给策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是教科书上轻易带过的内容。库克船长展现出一种近乎冷酷的实用主义,但在处理与原住民的接触时,又流露出一丝谨慎的同理心,试图在“发现”与“干预”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这种多层次的复杂性,让这部日记摆脱了传统英雄史诗的单薄感,反而更像是一部关于组织管理、人类学观察以及极限生存的综合报告。对于那些想深入理解“探索”背后运作机制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极佳的案例分析。

评分

我个人阅读体验中,最让我震撼的是那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感。尽管日记记录的是两百多年前的事情,但当你读到船员们对遥远土地上植物、动物的第一次记录,那种纯粹的、未经污染的好奇心,依然能强烈地感染你。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对未知的、近乎本能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人类进步的真正驱动力。书中关于天文学观测的段落虽然专业性较强,但它们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代表了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精确度量的追求。船长不仅仅是发现者,他更是一位将混沌世界秩序化的记录者。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去查阅地图,将日记中的航线与今天的地理标识进行比对,这种对照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它让你清晰地看到地图是如何被逐步填充和修正的。它提醒我们,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地理知识,都是建立在无数次勇敢的航行、以及对数据一丝不苟的采集之上的,绝非凭空而来。这种对知识构建过程的深度还原,是这本书最深刻的教育价值所在。

评分

不错的翻译,Cook船长很认真地记录了每天的重要事件!

评分

4月13日.星期五。软风,之后是无风,晴爽天气。仅有的那一点点风是从西北方向吹来的。今天一天,发现指南针误差是偏东12度27分。正午时分,测到纬度为39度23分,经度为西经204度2分。航向和距离自昨天中午以来为南偏西62度、26英里。经度在费尔维尔角西18度4分。

评分

很有意思!挺厚的慢慢看~

评分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终于在京东买的书送到了。很满意。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

评分

海军上校詹姆斯·库克,FRS,RN(Captain James Cook,1728年11月7日-1779年2月14日[1]),人称库克船长(Captain Cook),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航海家、探险家和制图师,他曾经三度奉命出海前往太平洋,带领船员成为首批登陆澳洲东岸和夏威夷群岛的欧洲人,也创下首次有欧洲船只环绕新西兰航行的纪录。詹姆斯·库克是一位因进行了三次探险航行而闻名于世的伟大探险家。他给人们关于大洋--特别是太平洋的地理学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他还被认为在通过改善船员的饮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来预防长期航行中出现的坏血病方面也有所贡献。库克于1728年在英国诞生。青年时期曾在运煤船上工作,后来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1756—1763);在海军服役期间,他曾奉命对北美的圣劳伦斯河,纽芬兰的一部分等地进行过很多沿岸勘测工作,并在这些艰苦的工作中铸造了他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秉性。他绘制了很多地区的海岸线图,并对北美大陆东海岸很多地区作了精细的考察,这些出色的成绩使他获得了卓越的海图绘制家的声誉。

评分

不错的资料书。不错的图书。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 是一本不错的从学术著作。《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是以先秦两汉文学为对象的“文学考古研究”,包括“文学考古”与上古神话研究、“文学考古”与《诗经》研究、“文学考古”与楚辞研究、“文学考古”与先秦散文研究、“文学考古”与《史记》研究、“文学考古”与汉代诗赋研究六个部分,目的是借助新的考古出土发现,对上古神话、《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史记》、汉代诗赋等先秦文学中诸如写作时间、作者、作品真伪以及作品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民风民俗、社会现实状况进行梳理和考证。《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是以先秦两汉文学为对象的“文学考古研究”,包括“文学考古”与上古神话研究、“文学考古”与《诗经》研究、“文学考古”与楚辞研究、“文学考古”与先秦散文研究、“文学考古”与《史记》研究、“文学考古”与汉代诗赋研究六个部分,目的是借助新的考古出土发现,对上古神话、《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史记》、汉代诗赋等先秦文学中诸如写作时间、作者、作品真伪以及作品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民风民俗、社会现实状况进行梳理和考证。总体还不错。不错的图书。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 是一本不错的从学术著作。《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是以先秦两汉文学为对象的“文学考古研究”,包括“文学考古”与上古神话研究、“文学考古”与《诗经》研究、“文学考古”与楚辞研究、“文学考古”与先秦散文研究、“文学考古”与《史记》研究、“文学考古”与汉代诗赋研究六个部分,目的是借助新的考古出土发现,对上古神话、《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史记》、汉代诗赋等先秦文学中诸如写作时间、作者、作品真伪以及作品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民风民俗、社会现实状况进行梳理和考证。《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是以先秦两汉文学为对象的“文学考古研究”,包括“文学考古”与上古神话研究、“文学考古”与《诗经》研究、“文学考古”与楚辞研究、“文学考古”与先秦散文研究、“文学考古”与《史记》研究、“文学考古”与汉代诗赋研究六个部分,目的是借助新的考古出土发现,对上古神话、《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史记》、汉代诗赋等先秦文学中诸如写作时间、作者、作品真伪以及作品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民风民俗、社会现实状况进行梳理和考证。总体还不错。不错的图书。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 是一本不错的从学术著作。《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是以先秦两汉文学为对象的“文学考古研究”,包括“文学考古”与上古神话研究、“文学考古”与《诗经》研究、“文学考古”与楚辞研究、“文学考古”与先秦散文研究、“文学考古”与《史记》研究、“文学考古”与汉代诗赋研究六个部分,目的是借助新的考古出土发现,对上古神话、《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史记》、汉代诗赋等先秦文学中诸如写作时间、作者、作品真伪以及作品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民风民俗、社会现实状况进行梳理和考证。《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是以先秦两汉文学为对象的“文学考古研究”,包括“文学考古”与上古神话研究、“文学考古”与《诗经》研究、“文学考古”与楚辞研究、“文学考古”与先秦散文研究、“文学考古”与《史记》研究、“文学考古”与汉代诗赋研究六个部分,目的是借助新的考古出土发现,对上古神话、《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史记》、汉代诗赋等先秦文学中诸如写作时间、作者、作品真伪以及作品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民风民俗、社会现实状况进行梳理和考证。总体还不错。还可以。

评分

很好,真的很好,真的很好,真的很好,真的很好,真的很好,真的很好,真的很好,真的很好,真的

评分

到货很快,库克船长是个意志坚定的人,我很难想象,在茫茫大海上,如何上船员保持纪律。

评分

这本书很有历史意义,可以多学两类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