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博古图

宣和博古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王黼 著,诸莉君 校
图书标签:
  • 宣和博古图
  • 宋代文物
  • 宣和年间
  • 绘画
  • 陶瓷
  • 青铜器
  • 金银器
  • 玉器
  • 石雕
  • 古玩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41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73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宋元谱录丛编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6
字数:4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宣和博古图》乃宋徽宗时皇宫宣和殿所藏三代以下彝器著录、释文之作,洋洋大观,反映了北宋后期皇家典藏情况,于考史、证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所记录的金文等先秦文字,可补《说文解字》之不足;而其对器物图像的绘制和著录体例,对器物的分类,断代所用的方法,器物纹饰的定名和描述器物术语的确定,对器物的定名等内容,对现在的古器物学研究仍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此谱录的整理,将有利于宋元时期金石学、文字学、古器物学研究的深化。

作者简介

  王黼(1079年—1126年),原名王甫,字将明,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北宋末年大臣、宰相。王黼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无学识,善于巧言献媚。崇宁年间进士。
  本套宋元谱录丛编主编顾宏义,1959年生,上海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宋史和古典文献学。著有《宋朝方志考》、《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细说宋太祖》、《细说萧太后》、《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为中心》等。

目录

总序
前言
宣和博古图卷一
鼎鼒总说
鼎一 二十六器
商父乙鼎
商瞿父鼎
商子鼎
商庚鼎
商癸鼎
商乙毛鼎
商召夫鼎
商亚虎父丁鼎
商册命鼎
商父己鼎
商持刀父己鼎
商父癸鼎一
商父癸鼎二
商虿鼎
商秉仲鼎
商素腹宝鼎
商若癸鼎
商象形饕餮鼎
商鱼鼎
商伯申鼎
商立戈鼎
商立戈父甲鼎
商横戈父癸鼎
商綦鼎
商象形鼎
商公非鼎
宣和博古图卷二
鼎二 一十八器
周文王鼎
周晋姜鼎
周伯硕父鼎
周史頙鼎
周王伯鼎
周季?鼎
周中鼎
周南宫中鼎一
周南宫中鼎二
周南宫中鼎三
周穆公鼎
周象鼎
周父己鼎
周言肇鼎
周雝公缄鼎
周�牰�
周单父乙鼎
周益鼎
宣和博古图卷三
鼎三 二十器
周叔液鼎
周单从鼎
周举鼎
周威君鼎
周鲜鼎
周伯 父鼎
周节鼎
周仲偁父鼎
周太叔鼎
周齐莽史鼎
周乙公鼎
周?氏鼎
周寏父鼎
周尨生鼎
周丝驹父鼎
周豐鼎
周师秦宫鼎
周子父举鼎
周栾鼎盖
周宋夫人鼎盖
宣和博古图卷四
鼎四 三十一器
周百乳方鼎一
周百乳方鼎二
周龙鼎
周蟠虬鼎一
周蟠虬鼎二
周蟠虺鼎
周蟠螭鼎一
周蟠螭鼎二
周蛟螭鼎一
周蛟螭鼎二
周蛟螭鼎三
周蟠夔鼎
周蝉纹鼎一
周蝉纹鼎二
周蝉纹小鼎
周蟠夔鼎一
周蟠夔鼎二
周蟠?平盖鼎
周蟠?平盖鼎盖
周夔龙雷纹鼎
周夔龙侈口鼎
周饕餮鼎
周圜腹饕餮鼎
周盘云饕餮鼎
周素饕餮鼎
周兽足鼎一
周兽足鼎二
周兽足鼎三
周鳞纹鼎一
周鳞纹鼎二
周兽缘素腹鼎一
周兽缘素腹鼎二
宣和博古图卷五
鼎五 三十一器
周象簠鼎
周旋云鼎
周蟠虺雷纹鼎
周斜方云雷鼎
周山纹垂花鼎
周垂花鼎一
周垂花鼎二
周花足鼎
周雷带鼎
周旋纹鼎
周纯素鼎
汉孝成鼎
汉好畤供厨鼎
汉汾阴宫鼎
汉定陶鼎
汉李氏鼎
汉六夔鼎
汉三牺鼎一
汉三牺鼎二
汉雷纹鼎
汉篆带鼎
汉浮云鼎
汉辅耳鼎一
汉辅耳鼎二
汉辅耳鼎三
汉辅耳鼎四
汉百乳鼎
汉蟠螭鼎盖
汉小鼎
唐三螭鼎
宣和博古图卷六
尊罍总说
尊一 一十八器
商持刀父癸尊
商祖戍尊
商蜼尊
商父已尊
商辛尊
商父乙尊
商父丁尊
商立戈癸尊
商从尊
商祖丁尊
商兄丁尊
商持刀父已尊
商谏尊
商龙凤方尊
周月星尊
周召公尊
周高克尊
周师艅尊
宣和博古图卷七
尊二 二十三器
周乙举尊
周牺尊一
周牺尊二
周象尊
周凫尊
周瓠尊
周夔龙尊
周饕餮大尊
周饕餮壶尊
周三兽饕餮尊
周饕餮尊
周著尊一
周著尊二
周壶尊一
周壶尊二
周牺首罍一
周牺首罍二
周牺首罍三
周牺首罍四
周素牺罍
周象首罍
周麟凤百乳罍
周饕餮罍
……

前言/序言

  总序
  何谓谱录?谱录就是依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撰成的书籍。《释名》释“谱”云:“布也,布列其事也。”又云:“谱,绪也,主叙人世类相继,如统绪也。”《说文》云“谱,籍录也”。而录即指按门别类、依一定次序记载相关人之言行或事物的书籍。因此,中国古代最先出现的谱录,乃与家族世系的记载密切相关,如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又《汉书?艺文志》著录的西汉秘府藏书,有《帝王诸侯世谱》、《古来帝王年谱》等。因为此类谱录著作的编纂特点,故后人也开始利用谱录来记载不同类别的事物,如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即通过排比《诗经》十五国风、大小雅、三颂的资料而撰成《诗谱》,用以显示其与时代政治、地域风土间的关系。于是后来就出现了单为记载经典所载物品的谱录,如三国吴陆玑撰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进而有晋代戴凯之的《竹谱》,南朝梁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陈虞荔的《鼎录》等。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至此形成了一类以记物为主的书籍,专门记载某物或某一类物品的产地、形态、类别、特性、逸闻趣事及与之相关的诗文等,间附精美插图。至唐代陆羽撰成《茶经》三卷,“其书分十类,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曰具者,皆采制之用;其曰器者,皆煎饮之用。故二者异部。其曰图者,乃谓统上九类,写以绢素张之,非别有图。其类十,其文实九也。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一条三十八字,为他书所无,亦旁资考辨之一端矣”。由此,此类饶有趣味的图书——谱录的体裁趋于成熟定型,而影响后世甚巨。
  中国古代谱录发展至宋代,各种不同类型的谱录著述纷至沓来,卷帙繁复,蔚为大观:与农事有关的如曾安止的《禾谱》、僧赞宁的《笋谱》、范成大的《桂海果志》等,与日常饮食有关的如苏轼的《东坡酒经》、窦苹的《酒谱》、王灼的《糖霜谱》等与蔡襄的《茶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等,另有草木花卉谱如赵时庚的《金漳兰谱》、范成大的《范村菊谱》、胡元质的《牡丹谱》、陈思的《海棠谱》等,有鱼虫禽兽谱如傅肱的《蟹谱》、贾似道的《秋虫谱》、范成大的《桂海禽志》等,有文房四宝谱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李孝美的《墨谱法式》等,有玉石古玩谱如杜绾的《云林石谱》等,有泉币鼎彝谱如董逌的《钱谱》、洪遵的《泉志》、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等等。这一文化盛观的出现,与宋代文化尤其是与市民休闲娱乐文化的高度繁荣密切相关。
  我国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指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其原因在唐、宋之际,随着阶级结构与生产关系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世人对日常娱乐休闲生活的需求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促进了城市娱乐休闲文化的多元化、平民化,使得娱乐休闲文化自贵族阶层整体下移至平民社会,从而构成了宋代文化大异于前代汉、唐文化的一大显著特征。在这一社会文化背景下,宋人撰写了多种专门记录与城市休闲娱乐生活紧密相关的谱录类书籍。与前代谱录多与生产种植内容有关者不同,北宋时人撰写了数量颇众的园林花卉、文人清赏类谱录,前者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沈立《海棠记》等,而杜绾《云林石谱》、苏易简《文房四谱》等显然属于后者。发展至南宋,更出现了与市井娱乐文化密切相关的谱录,其中著名者似当属题名贾似道所撰的《秋虫谱》(也称《促织经》)了。
  宋代斗蟋蟀之风甚盛行,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载,南宋杭州人极喜养斗蟋蟀,所谓“促织盛出,都民好养”,街坊中辟有专门的蟋蟀市场,供爱好者选购:“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人火斗者。”而且由于玩者众多,所以城外农村里有专门捕捉、贩卖蟋蟀为生者,而城里也出现了专以驯养蟋蟀为职业的“闲汉”。贾似道为南宋末宰相,但也是一个著名的蟋蟀迷。据《宋史》载,当时蒙古铁骑大举围攻长江中游重镇襄阳城,军情危急,但贾似道“日坐葛岭,起楼台亭榭”,与“博徒日至纵博”,甚至“与群妾踞地斗蟋蟀”,由此被后人戏称之为“蟋蟀宰相”。但他所撰的《秋虫谱》,分赋、形、色、养、斗、病等,对蟋蟀进行了详尽论述,可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影响后世颇大。
  撰成于南宋中晚期的《百宝总珍集》,也可算是一本奇书。《百宝总珍集》,据清代四库馆臣推测,大概为南宋都城临安城中从事古玩珍宝生意的商贾所编集,但其撰者已不可考。书中所载所记百数种珍宝玩器,每每详列其市场价格、真伪优劣、辨识手段等,并于每种器物前具载七言绝句一首,而行文多用市井口语、鉴宝行话,如卷一“青玉”条诗曰:“青玉从来分数等,滋媚润者彼人观。做造不论大与小,碾造仁相做钱看。”文云:“凡看玉亦有数等,上至不断青,下至碧绿色者,若颜色唧伶,样制、碾造、花样仁相,盏椀或腰条皮、束带、绦环零碎事件之属多着主。如绿色或夹石样范,花样不好,皆是猫货。已上数等皆是卖外路官员,此间少着主。”可见具有很高的古玩鉴定价值,也可由此一窥当时与古玩相关的各色人等以及市井口语、风俗等等。
  承宋代余绪,元人所撰谱录虽然数量较少,但与宋代相比,其内容多关于器物及食谱,由此构成了元代谱录著述的一个特色。
  随着谱录著述之种类、数量都较前激增,于是在宋代书目中开始设置谱录专类以收录此类文献。
  宋代以前,谱录文献被附入别类之中,如《隋书?经籍志》将《竹谱》、《钱图》等归入“史部?谱系”类中,《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却将《钱谱》、《相鹤经》、《鹰经》、《相马经》、《相贝经》等归入“子部?农家”类。直至南宋中期以前,仍无专类可归,如北宋《崇文总目》将《竹谱》、《笋谱》、《茶谱》、《花木录》、《钱谱》等归入“子部?小说”类,《相鹤经》、《鹰经》等归入“子部?艺术”类;而郑樵《通志?艺文略》将谱录收入“食货”类,其“食货”类下分六小类,其中《钱谱》、《鼎录》、《刀剑录》、《锦谱》等归于“货宝”小类,《墨谱》、《砚录》、《文房四谱》与《香谱》等归于“器用”小类,《相鹤经》、《相马经》、《鹰经》、《禽经》等归于“豢养”小类,《竹谱》、《笋谱》、《茘枝谱》、《花谱》、《木谱》等归于“种艺”小类,而《茶谱》、《酒录》等则分别归于“茶”、“酒”两小类。南宋著名目录学家尤袤有鉴于此,遂在其所编撰的《遂初堂书目》“子部”之下专门设立了用来收录上述相关书籍的“谱录类”。
  对于尤袤在四部分类中设置“谱录类”的原因,清代馆臣如此分析道:“古人学问各守专门,其著述具有源流,易于配隶。六朝以后,作者渐出新裁,体例多由创造,古来旧目遂不能该,附赘悬疣,往往牵强。《隋志》‘谱系’本陈族姓,而末载《竹谱》、《钱谱》、《钱图》,《唐志》‘农家’本言种植,而杂列《钱谱》、《相鹤经》、《相马经》、《鸷击录》、《相贝经》,《文献通考》亦以《香谱》入‘农家’,是皆明知其不安,而限于无类可归,又复穷而不变,故支离颠舛,遂至于斯。惟尤袤《遂初堂书目》创立‘谱录’一门,于是别类殊名,咸归统摄。此亦变而能通矣。”所以在其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时,即沿用《遂初堂书目》“其例,以收诸杂书之无可系属者”。但因属初创,故而《遂初堂书目》“谱录类”所收录的尚还混录有《侍儿小名录》、《警年录》之类当归入“传记类”的书籍,而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谱录类”则专门收载记物之谱录,并据图书的内容,还于其下分为“器物之属”、“食谱之属”与“草木鸟兽虫鱼之属”三小类。由此,谱录当以记物为主的定义方才正式定型。
  因岁月久远,宋元时期的卷帙繁盛的谱录著述多有佚失,其具体数量今日已难以考述。今日可考录的宋元谱录,大致在120种上下,其中宋代谱录约100种。这流传于世的百余种宋元谱录,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其书完整保存至今的,如宋吕大临《考古图》、洪遵《泉志》、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元李衍《竹谱》等。二是其书通过《说郛》等丛书摘要载录才得以传诸后世的,如宋常懋《宣和石谱》、田锡《曲本草》、元宋伯仁《酒小史》等,已非完篇。三是从一书中抄录一篇别出而为单行本者,如宋初陶穀《清异录》本属杂采隋唐至五代典故的笔记著作,其中“茗荈门”被后人抄出单独成书,题名《荈茗录》,成为一本屡为后世引用的茶书。南宋著名文学家范成大撰有《桂海虞衡志》,有志山、志金石、志香、志酒、志器、志禽、志兽、志虫鱼、志花、志果、志草木、杂志诸篇,被后人分别抄出单行题《桂海酒志》、《桂海果志》、《桂海花志》、《桂海草木志》、《桂海虫鱼志》、《桂海禽志》、《桂海兽志》、《桂海香志》、《桂海器志》等;而元代费著的《笺纸谱》、《器物谱》、《蜀锦谱》、《钱币谱》、《楮币谱》等,也本为其所著的方志《成都志》中诸篇,但为时人所珍视,而抄录别行者。对此,本丛编皆视为单独著述,分别编录于各类之中。
  从现存的宋元谱录情况看,其著者遍及社会各层面,其中姓名可考的,有贵为天子者(宋徽宗《大观茶论》),有官拜宰执大臣的(如苏易简、丁谓、欧阳修、周必大、贾似道等),有著名文人、书画家(如宋苏轼、米芾、洪迈、范成大、陆游,元倪瓒、杨维桢等),有隐士逸人(如林洪等),有僧侣(如释仲仁、僧赞宁等),另外有署名别号的,如题名审安老人者撰有《茶具图赞》、渔阳公撰《渔阳石谱》、鹿亭翁撰《兰》等,或是因为此类谱录乃属“小道”,为免世人“玩物丧志”之讥而不愿题真实姓名者。但也有个别谱录的著者姓名原本失传不详,今所题姓名乃是后人在刻印书籍时所添加,其真伪于今日已不易探考,故本丛编一仍其旧。
  本丛编所收录宋元诸谱录,大体先据其内容归入其类,同类者大体依据著者生卒年月为序编列(生卒年不详者,即以其主动活动年月为据编排)。每种谱录正文前,皆简述其撰者生平、谱录撰成年月及其主要内容、传世版本等情况;其篇末,酌收有关序跋、题记等,以助于阅读。
  本丛编所收录诸谱录,其底本一般择其精善且常见者,并酌校他本一、二种,但如其文字语义可两通者,即不予校改,而有明显舛误、脱漏、衍文者,则以圆括号“()”标示其为误字、衍文,而以方括号“[]”标示其为正字、补字,但不另出校勘记。
  又本丛编在编纂中,参考了不少前贤时哲的研究或校点整理成果,限于体例,未能一一标示指出,故于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顾宏义
  乙未五月于海上梦湖书屋


《金石论衡》:一部探寻古代礼器与艺术精神的鸿篇巨制 作者: 钱穆 辑录 【图书概述】 《金石论衡》并非一部单纯的器物考据之作,而是一部融汇了金石学、礼乐制度、美学思想与历史哲学的重量级著作。全书以对古代青铜器、石刻碑碣、古玉器等遗存的深入剖析为基础,旨在重建并阐释隐藏在这些物质载体背后的周秦汉魏乃至更早期王朝的“礼”之精神与“乐”之规范。作者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跳脱出单纯的形制辨识,将焦点投向器物所承载的文化意涵、社会功能以及其对后世思想风貌的深远影响。本书旨在探究古代圣王制作礼器、铸造鼎铭的根本动机,以及这些物质遗存如何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秩序、德行、天命的理解与追求。 【核心内容精要】 本书的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领域展开论述: 一、 礼器形制与礼制精神的溯源 《金石论衡》开篇即对商周青铜礼器(如鼎、簋、彝、尊等)的形制演变进行了宏观梳理。但与一般考据不同,作者强调的并非纹饰的精细分类,而是不同形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代表的“差等之序”。例如,鼎之大小、簋之数量限制,如何对应于宗法制度中的长幼尊卑、等级权限。作者引述《周礼》、《礼记》中的相关记载,力图证明礼器的物质形态是抽象礼制观念最直观的物化体现。特别是对殷墟出土重器铭文的研究,揭示了早期王室对“德”的强调如何通过铸刻于青铜之上的文字,进行社会教化和政治合法性的宣示。 二、 铭文的文本学与思想史价值 全书耗费大量篇幅解读历代金文的内涵。钱先生认为,铭文是研究先秦思想最可靠的“活化石”。他详细辨析了西周中晚期铭文中关于“敬天保民”、“慎厥德”、“丕显文武”等核心观念的演变轨迹。书中尤其关注那些篇幅较长、具有叙事性的铭文(如毛公鼎、散氏盘等),将其视为当时史官撰写、君王自述的政治宣言与道德训诫。作者细致地剖析了这些文字的语境,论证了铭文如何作为一种政治修辞和伦理规范,约束着贵族的行为。 三、 碑刻的兴起与“文治”的转型 自秦汉以降,碑刻成为重要的纪念和记事方式。《金石论衡》将汉魏六朝的碑刻视为中国政治形态从“血缘统治”向“文官制度”过渡的文化侧面反映。作者对汉代碑刻(如纪功碑、五言颂)的辞赋风格、书丹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在书法艺术尚未完全独立之前,主要承担着“彰显功业,垂范后世”的教化功能。书中对魏晋时期墓志铭的探讨也极具洞察力,认为其私密性略强的纪念文书,反映了士族对家族历史的珍视和对个人德行的强调,标志着史学和文学开始向更个体化的层面渗透。 四、 礼器与祭祀仪式的互动考察 作者并未将金石器物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古代的宗庙祭祀体系中进行考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参稽,本书推测了特定形制的器物在特定的祭祀场合中的功能角色,例如,不同的酒器如何对应于不同的祭祀等级,不同的编钟编磬组合如何构成特定的“雅乐”声景。这种对“礼器之用”的探究,实质上是对古代宇宙观和人神关系的重构。 五、 审美范式的流变 《金石论衡》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考据,深入探讨了古代器物所体现的审美范式。作者认为,商周时期的审美偏向于“狞厉”与“神秘”,表达对鬼神力量的敬畏;而秦汉之后,审美则逐渐转向“庄重”、“典雅”与“秩序感”,这与儒家入主政治核心的思潮高度吻合。书中对比了不同时代器物表面纹饰(如饕餮纹、云雷纹到蟠螭纹、八角纹)的演变,指出审美趣味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变迁的视觉映射。 【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 《金石论衡》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感和宏大的叙事结构。它成功地将原本分散的考古发现与完整的礼乐史观连接起来,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社会结构和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参阅框架。本书不仅是金石学家的必备参考,更是中国古代史、思想史研究者理解“器物背后的精神世界”的钥匙。作者以其批判性的眼光,辨析了历代学者对金石器物的误读与附会,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本书的问世,标志着金石学研究从单纯的“摹泐”阶段,向更深层次的“义理阐发”阶段迈进的重要一步。 【本书适合的读者】 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青铜文明、周秦礼乐制度、传统伦理思想有浓厚兴趣的学者、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所有致力于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根基的文化爱好者。阅读此书,需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及对中国历史脉络的基本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类专注于器物考证的著作,通常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博古”二字的分量着实不轻,它暗示着对浩瀚历史遗存的梳理与界定。这本册子的排版风格,乍一看去,似乎走的是严谨的学术路线,字体选择上偏向于宋体或仿宋,力求清晰、克制,避免了过多花哨的装饰性元素干扰对主体物件的观察。但仔细对比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却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节奏变化,仿佛作者在引导读者从一个领域平稳地过渡到另一个领域,这种叙事上的“呼吸感”做得相当到位。那种将不同门类文物并置、却又保持其各自独立性的手法,体现了编纂者对整体结构有着清晰的掌控。初看之下,我感受到的更多是这种结构美学,它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把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井然有序地放置在既定的坐标系内,让人对后续的深入解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舒适度来说,这本书处理得相当人性化。内页的光洁度适中,既不会因为过于反光而影响到对细节的观察,也不会因为过于粗糙而显得廉价。更值得称赞的是,那些作为辅助说明的文字部分,其行距和字距的把握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低于许多同类书籍。在某些关键器物的展示页,或许是出于对文物精神气韵的捕捉,整体色调会略微偏向于沉稳的暖色调,这种细微的色温调整,极大地增强了视觉上的代入感。这绝不是那种生硬的、工具书式的罗列,它似乎懂得如何用视觉语言与读者进行沟通,传达出一种无声的赞叹。这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在不被晦涩的专业术语压倒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被那些静默的文物所吸引,这是非常高明的处理。

评分

这本号称“博古”的图录,初翻时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装帧设计上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地也选得颇为考究,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仿佛能透过指尖感受到岁月流转的痕迹。装帧的布局,那些古朴的纹样和略微泛黄的边缘处理,都营造出一种置身于旧时文人书房的氛围。翻阅的过程本身,其实是一种享受,那种小心翼翼呵护珍本的心情油然而生。尤其是一些插图的排版,虽然是印刷品,但能看出设计者在力求还原原貌上的用心,光影的层次感处理得当,使得那些器物轮廓清晰,细节分明。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图录中的每一项内容,但就其视觉呈现和整体装帧所营造出的那种对文物的敬畏之情,已经足够让人心生赞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被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期待接下来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细节透露出一种不张扬的自信。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带有雕刻或纹饰细节的图像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即便是需要放大才能看清的细微之处,其边缘的处理也保持了极高的清晰度,没有出现那种图像模糊或像素化的粗糙感,这在大量的图版类书籍中是相当不易得的。这种对“清晰度”的坚持,反映出一种对物质载体本身的尊重。拿在手中掂量,其重量也恰如其分,既不至于轻飘得像一本杂志,也不至于重到令人望而生畏,这种物理上的平衡感,似乎也映射了书中内容在历史深度与普及性之间的微妙平衡。它成功地在“可供参考”和“可供欣赏”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舒适的交汇点,让人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背后严谨的学术支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近乎于“寻宝”般的心情。我注意到,在某些器物组的展示中,编者似乎特别强调了“成对”或“系列”的呈现方式,这种布局不仅仅是为了信息对称,更像是在复原它们在历史场景中的原有语境。这种通过版面设计来“重建历史现场”的努力,是这本书非常出彩的地方。它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追溯每一个被收录器物背后的故事——它们是如何被制造的,它们的主人是谁,以及它们在漫长的时间中经历了怎样的流转。这种由外及内的引导,使得阅读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而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带着好奇心去探寻的互动过程。这种精心设计的引导性,无疑提升了此书的收藏价值和学术趣味性,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细细品味。

评分

一个系列的书,慢慢收集。

评分

超赞~~~~会好好读的~

评分

不错的博古图录,值得入手

评分

内容不错 丰富闲暇读物 惬意

评分

书是绝对的好书。专业人士必看书籍。书的质量也相当的好。京东节日活动也很给力。

评分

不错的博古图录,值得入手

评分

书很好,就是自己太懒,这么久还没有看完呢。

评分

到手,没有什么好能说出你的好,谢谢,六一儿童节快乐!

评分

书质量不错,快递比较及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