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选择哪些书籍阅读才能尽快地登堂入室,是初学中医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些中医专家认为,初学中医应当先学好“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只有先学好理论,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左右逢源、事半功倍。持这种观点的医家有张志聪、任应秋、魏长春、蒲辅周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医学心悟
医学实在易
医学从众录
医学三字经
精彩书摘
论下法
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病在表,则汗之;在半表半里,则和之;病在里,则下之而已。然有当下不下误人者;有不当下而下误人者;有当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误人者;有当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有当下而下之不知浅深,不分便溺与蓄血不论汤丸以误人者;又杂症中,不别寒热、积滞.、痰水、虫血、痈脓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何谓当下不下?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脉滑数,不欲食,按之心下硬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阳明病,谵语,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也,可下之;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证,大便难者,急下之。此皆在当下之例,若失时不下,则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势难挽回矣。
然又有不当下而下者,何也?如伤寒表证未罢,病在阳也,下之则成结胸。病邪虽已入里,而散漫于三阴经络之间,尚未结实,若遽下之,亦成痞气。况有阴结之症,大便反硬,得温则行,如开冰解冻之象。又杂症中,有高年血燥不行者,有新产血枯不行者,有病后亡津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无所苦,别无他症者。若误下之,变症蜂起矣。所谓不当下而下者此也。
然又有当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热邪传里,已成可下之证,而其人脐之上下左右或有动气,则不可以下。经云: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烦热、身浮汗泄、欲得水自灌。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头眩、食则清谷、心下痞也。又咽中闭塞者不可下,下之则下轻上重、水浆不入、蜷卧、身疼、下利日数十行。又脉微弱者不可下,脉浮大、按之无力者不可下,脉迟者不可下。喘而胸满者不可下,欲吐、欲呕者不可下。病人阳气素微者不可下,下之则呃。病人平素胃弱,不能食者不可下,病中能食,胃无燥屎也不可下。小便清者不可下。病人腹满时减,复如故者不可下。若误下之,变症百出矣。所谓当下不可下,而妄下误人者此也。
然有当下不可下,而又不得不下者,何也?夫以赢弱之人,虚细之脉,一旦而热邪乘之,是为正虚邪盛,最难措手。古人有清法焉,有润法焉,有导法焉,有少少微和之法焉,有先补后攻,先攻后补之法焉,有攻补并行之法焉,不可不讲也。如三黄解毒,清之也。麻仁、梨汁,润之也。蜜煎、猪胆汁、土瓜根,导之也。凉膈散、大柴胡,少少和之也。更有脉虚体弱不能胜任者,则先补之而后攻之,或暂攻之而随补之,或以人参汤送下三黄枳术丸。又或以人参、瓜蒌、枳实,攻补并行而不相悖。盖峻剂一投,即以参、术、归、芍维持调护于其中,俾邪气潜消而正气安固,不愧为王者之师矣。又有杂症中,大便不通,其用药之法可相参者。如老人、久病人、新产妇人,每多大便闭结之症,丹溪用四物汤,东垣用通幽汤,予尝合而酌之,而加以苁蓉、枸杞、柏子仁、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之类,随手取效。又尝于四物加升麻,及前滋润药,治老人血枯,数至圊而不能便者,往往有验,此皆委曲疏通之法。若果人虚,虽传经热邪,不妨借用。宁得猛然一往,败坏真元,至成洞泻,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所谓下之贵得其法者此也。
……
前言/序言
《岐黄医道:古韵中医的现代传承》 洞悉生命玄机,探寻健康本源。 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依然被古老智慧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而在这诸多智慧的瑰宝中,中华传统医学无疑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对生命、健康与疾病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洞察,是历代医者在与自然、与人体长期对话中淬炼出的精炼精华。 《岐黄医道:古韵中医的现代传承》并非要复刻那些尘封于古籍的篇章,而是旨在以一种更加贴近当代人认知的方式,揭开中医神秘的面纱,展现其蕴含的勃勃生机与无穷智慧。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段跨越时空的探索之旅,从宏观的宇宙自然观,到微观的脏腑生理,从疾病的成因与辨识,到疗愈的艺术与策略,层层深入,为您构建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中医认知体系。 第一部分:天人合一——中医的宇宙观与生命观 中医的根基,深植于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中。本书将首先带您领略“天人合一”的哲学精髓,理解人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根本联系。我们将探讨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内涵,解析它们如何被用来阐释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以及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变化。您将明白,中医并非仅仅关注疾病本身,而是将人置于广阔的天地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阴阳五行,辩证统一: 深入解析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生化不息的运动规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如何贯穿于中医的理论体系之中。 四季更迭,顺应自然: 探讨中医如何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来调整养生与治疗的策略,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是维护健康的关键。 人本关怀,整体观念: 阐述中医“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以及“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理解中医是如何将人体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并关注个体的情志、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第二部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人体运转的奥秘 深入人体内部,我们将聚焦中医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独特理解。不同于西方解剖学以形体结构为主导,中医更侧重于功能、联系与动态。本书将详细介绍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五脏六腑,各司其职: 细致解读心藏神、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藏精等核心概念,揭示每个脏腑在生命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经络纵横,气血通畅: 探索纵横交错的经络系统,理解它是如何如同人体内的“高速公路”,承载着气血的运行,濡养全身,抵御外邪。我们将介绍主要的经络走向与关键穴位,为理解针灸、推拿等疗法奠定基础。 气血津液,生命之源: 阐述气、血、津液在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地位,理解它们如何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以及它们的生成、运行、消耗与失调可能导致的疾病。 第三部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识别与应对疾病 疾病的发生并非偶然,中医认为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病因与病机。本书将系统梳理中医对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致病因素的认识,并深入剖析疾病在人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即病机。 六淫七情,辨析病因: 了解外在环境变化和内在情绪波动如何成为疾病的诱因,以及它们在中医辨证中的重要性。 病机 the Core: 深入理解“虚实”、“寒热”、“表里”、“升降”等中医病机学说,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后续的辨证治疗提供理论支撑。 辨证论治,中医精髓: 详细阐述“辨证论治”这一中医核心治疗原则。您将了解到,中医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归纳出疾病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第四部分:治未病与养生——中医的预防与保健智慧 中医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治病的能力,更在于其“治未病”的超前理念。本书将重点介绍中医的养生保健之道,教您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 未病先防,重在养生: 强调中医“未病先防”的指导思想,从日常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多方面入手,提供切实可行的养生建议。 食疗药膳,调理身心: 介绍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以及如何利用药食同源的食材,通过食疗药膳来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情志养生,安抚心灵: 探讨情志对健康的影响,传授中医调节情志的方法,帮助您达到内心平和,从而促进整体健康。 运动养生,舒筋活血: 介绍中医推崇的传统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解析其如何通过调和气血、舒展筋骨来促进健康。 第五部分:中医的现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尽管中医源远流长,但它并非停滞不前的古老学说。《岐黄医道:古韵中医的现代传承》还将探讨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与应用。我们将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解释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并介绍中医在慢性病管理、亚健康调理、康复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探讨如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读中医的理论,弥合传统与现代的认知鸿沟。 中医的临床应用: 介绍针灸、推拿、拔罐、刮痧、中药等常用疗法的原理与适用范围,以及它们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 走向世界: 探讨中医如何走向国际,成为人类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特色: 语言通俗易懂: 摒弃艰深晦涩的术语,力求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医的精髓。 体系完整全面: 从哲学基础到具体疗法,构建一个系统性的中医知识框架,让读者能够全面掌握中医的脉络。 理论与实践结合: 不仅讲解理论,更注重提供实用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应对疾病的思路。 历史与现代并重: 追溯中医的历史渊源,同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发展前景。 《岐黄医道:古韵中医的现代传承》是一本为所有对生命健康充满好奇、渴望探寻传统智慧的人士而准备的读物。无论您是初学者,希望对中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还是对中医已有一定认识,希望系统梳理和深化理解;抑或是关注自身健康,寻求自然疗愈方法的人,本书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拥抱中医,就是拥抱一种更深刻、更和谐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一同在这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医道中,探索生命的奥秘,启迪健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