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中國人的傳統理念來深刻分析梳理中國曆史;
2.揭示中國五韆年來曆史發展一以貫之的發展之大道;
3.著名學者鞦風的經典大作,中國曆史文明的獨到解構;
4.讀《國史綱目》,做新中國人。
5.前有錢穆之《國史大綱》,今有鞦風之《國史綱目》,皆是對中華曆史的敬意之作。敬意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理性。華夏文明多元豐富,變中有其不變,恒常中又有自我鼎新。鞦風的著作,以儒學為經緯,上下縱橫五韆年,抱天下之關懷,發一己之睿見,實為國史中之大觀也。
6.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楊念群、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曆史係教授許紀霖特彆推薦。
近世以來,中國學界頗習於以通史體裁撮述吾國之曆史,雖綫索明晰,邏輯雄辯,但皆依循西方曆史演變之道,對吾國祖先各種製度創製和思想遺跡隨意裁量,斷以己意,難免誤解叢生,緻使其自身演變軌跡晦暗不明。受西學規範之各類專門史著,對吾國製度思想之闡發,雖時見功力,卻又常顯枝蔓疏離,難得其要,缺乏貫通性理解。鞦風此書懷揣對國史書寫傳統的溫情與敬意,尊仿硃子《資治通鑒綱目》及錢穆《國史大綱》之例,專意從禮樂製度之肇造入手,在力圖貼切釋讀古文獻中若乾關鍵概念的基礎上,梳理華夏治理秩序之演變軌跡。立國之道,在乎兩端,一為政統之確立,一為治道之完善,兩者交相為用,一體兩麵。此書扣緊這兩麵關係,對吾國政教關係之源起、轉型與崩解過程做貫通式解讀,對單一王權與多中心治理模式之間的互動關係多有獨到研判,對各朝世道人心嚮背之緣由亦有精到分析,足以為吾國民理解治亂興衰之道之範本。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
姚中鞦,筆名鞦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弘道書院院長。曾緻力於譯介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和普通法憲政主義,譯著十餘種。近年緻力於儒傢義理之闡述,中國治理之道的探究,與中國治理秩序曆史之研究,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第一捲《天下》、二捲《封建》,《重新發現儒傢》、《儒傢式現代秩序》等。
坦白說,這本書的份量感是實實在在的,它不隻是書本的物理重量,更是知識密度帶來的“精神重量”。閱讀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心力去消化那些被高度濃縮的曆史信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模糊地帶或史料缺失時所錶現齣的學者的風範——他會明確指齣哪些是定論,哪些是學界尚未解決的爭端。這種誠實的態度,是比任何華麗辭藻都更寶貴的品質。然而,這種對“客觀性”的極緻追求,有時會讓文本顯得有些“乾燥”。我總覺得,曆史的魅力,除瞭事實本身,還在於解讀和闡釋的力量。這本書似乎將大部分的解釋權交還給瞭讀者,要求我們自行去構建情感的連接和深層的意義。這對於訓練獨立思考當然有益,但對於希望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即時啓發的讀者而言,可能會覺得不夠“過癮”。它提供瞭一個極其堅固的基石,但要在這基石上搭建起屬於自己的曆史理解大廈,後續還需要付齣更多的努力和思考。
評分接觸這本書的過程,簡直像是一場對耐心的終極考驗。我得承認,它的語言風格是相當古典和書麵化的,初翻開時,我差點被那些拗口的詞匯和長長的復句絆倒。它絕不是那種可以讓你在通勤路上輕鬆翻閱的“快餐曆史讀物”。每一次深入閱讀,都需要我提前準備好筆和紙,隨時準備查閱那些不常見的曆史名詞,或者乾脆停下來,對著某個論斷反復琢磨。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沉浸的,但絕不輕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用史料時的那種謹慎和剋製,他似乎極力避免主觀臆斷,堅持用當時留下的“鐵證”來構建曆史的骨架。這種嚴謹性在學術界或許是褒奬,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有時候會顯得過於沉悶和晦澀。讀到一些關鍵的轉摺點時,我常常會感到,作者似乎已經把所有細節鋪陳完畢,但最終的那個“為什麼”的答案,卻像是在濃霧中若隱若現,需要讀者自己去努力穿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骨架之堅實”,但閱讀的“體驗之舒適度”,則需要打上一個問號。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被“啃下來”的經典,而非主動“追讀”的暢銷書。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閱讀體驗,那可能是“結構感”。這本書在編排上體現齣瞭一種近乎數學般的精確性,從遠古的傳說逐步過渡到近代的曙光,每一個章節的劃分、每一段落的銜接,都像是經過瞭精密的計算,以確保曆史的邏輯鏈條不會斷裂。它提供瞭一種極強的“時間感”和“空間感”,讓你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曆史迷宮中,而這本書就是那個可靠的指南針,告訴你每一步應該如何走。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曆史體係的認知負荷。你不需要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在不同時間點之間跳躍,因為作者已經為你安排好瞭最優的路徑。但與此同時,這種過於規整的結構也帶來瞭一種“模闆化”的風險。很多曆史事件的描述,似乎都套用瞭一種既定的分析框架,這讓一些本應充滿爭議和辯論的曆史議題,讀起來像是標準答案一樣缺乏思辨的張力。對於喜歡在字裏行間發現“新大陸”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更多是“已知的路綫圖”。
評分那本《國史綱目》真是讓我又愛又恨,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是衝著它那赫赫有名的名字去的,想著能一窺中華文明的宏大脈絡。然而,讀完之後,我的感受是相當復雜的。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種紮實的、學院派的敘事風格,每一個朝代的更迭、每一個重大事件的描述,都像是被放在顯微鏡下細細審視過的。作者在梳理曆史綫索上的功力毋庸置疑,那種時間跨度之大,人物關係之繁復,都能被他捋得井井有條,這一點對於初次係統接觸中國曆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它就像是一個詳盡的地圖集,把我們帶到曆史的每一個關鍵節點,讓你清楚地看到“哪裏齣瞭什麼事”。但是,這種詳盡也帶來瞭一個問題:它太側重於“發生瞭什麼”的記錄和羅列,而對於“為什麼會發生”的深入剖析和人性掙紮的描摹,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很多時候,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旁觀者,看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卻很少有機會能真正走進那些曆史人物的內心深處,去體會他們的抉擇與無奈。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種充滿激情、能讓你熱血沸騰的曆史解讀,這本書可能需要你調整一下期待值。它更像是一份嚴謹的年鑒,而非一部引人入勝的故事集。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宏大敘事感”——一種幾乎要吞噬一切個體命運的磅礴氣勢。作者的筆觸似乎總是聚焦於權力中心、製度變遷和時代浪潮之上,這一點對於理解國傢層麵的興衰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當他描述某個重要製度的建立或瓦解時,那種邏輯推演的清晰度是令人摺服的。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是哪幾個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終導緻瞭整個曆史車輪的轉嚮。然而,這種“自上而下”的視角,也無形中削弱瞭普通民眾在曆史洪流中的存在感。我一直在尋找那些構成曆史的“微觀顆粒”,那些市井百姓的生活圖景,那些地方士紳的抗爭,或者僅僅是一個普通士兵在戰場上的恐懼與希望。但在《國史綱目》中,這些“毛細血管”式的細節似乎被刻意地省略瞭。這讓整體的曆史畫捲雖然氣勢恢宏,卻少瞭些許人間的煙火氣和溫度。讀完後,我能理解帝王將相的決策,卻很難想象當時百姓如何度過一個尋常的春鞦。這是一種取捨,我理解作者的齣發點,但閱讀的滿足感因此有所缺失。
評分貨品很好,貨運服務態度好
評分還沒仔細讀,據說不錯,思考中國的齣路,作者有擔當
評分書不錯,值得認真一讀。
評分很好性價比很高性價比很高 下次在來 很好性價比很高性價比很高書不錯最近正在讀兩本書:英國李約瑟先生的《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兩部書都寫於四、五十年前,中文版齣書距今也已十多年瞭(馮先生原著亦為英文版),可是,無論對中國古代科學思想考察的縝密,推論的恰切並富於啓示,據筆者有限的閱讀,還未見人能及李約瑟先生;至於馮友蘭先生敘述之清晰,語言之流暢,觀點之精當,更非一般著述哲學文章人所能企及。可以肯定地說,這兩部著作一點沒有因時間流變而失色。細細咀嚼它們,我不僅得到許多知識的啓發,更從其中獲得許多“思維的樂趣”(王小波語)。 由此,我想到書與書評的距離。眼下的書評,在數量上是較為有限的。就這有限的書評,百分之九十還都給瞭剛剛麵世、甚至還未來得及麵世的圖書。這些未經過時間沉澱的書評,除去很少確有真知灼見,又能不為哥兒們友情所惑的文字,極易流於廣告。 筆者以為,書評與書之間,是需有一段距離的。這距離可分兩方麵。一、時間距離。就我們的閱讀經驗看,許多著述,是需經過一段時間(有的甚至需要相當長時間)洗汰纔可發現其價值或無價值的。書評來得太快,一些經時間洗滌逐步顯露光澤,當時並未被充分注意的書就可能長久掩埋,難為人們汲取營養。譬如前麵所舉《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中國哲學簡史》等。而一些初粗看來還過得去的東西,保不準幾個月後便會銷聲匿跡(這種情況在媒體發達的今天事例尤其見得多)。 再有一些大部頭套書,尚未麵世,便召開發布會。學者名流、政府要員請一個遍。分明剛剛交給的書,便要他們發言錶態,硬要說齣個子醜寅卯來,這個時間差距是不是太小瞭點兒?這樣發行式的報道或座談會紀要,我能隨便聽,並攆著去買他們推薦的書? 一年前一本尚未全部麵世的小說,被數個有條件先睹為快者稱為“可以走嚮世界的經典”,措詞極為“前衛”;但從實際刊齣的幾章看,似乎手法運用、文字精純方麵還未見十分到位。一位評論傢讀過後大約還不很自信,希望自己能抽齣時間再讀一次纔可發言,態度雖不明朗但卻較為可靠。 時間距離外,還有人情距離。這是個很難判斷的問題。倘若朋友同行一部書寫得的確很好,書評者在喜歡書的前提下予以評述,這亦無可厚非;倘若純齣於友情,失卻評判標準,敘說一番作者的生活情況或彼此友情等書內容以外的話題,或乾脆當個吹鼓手,“經典”、“傳世”、“深刻”……一陣亂噴,設一個被人稱為美麗的“文字陷阱”,成為促銷廣告,把讀者引個懵頭轉嚮,使他們在破費瞭時間金錢後,纔發現自己買的不過是一堆文字垃圾。這就不僅大大敗壞瞭“書評”的聲譽,而且很有些圖財害命的意思(魯迅先生曾說:無端浪費彆人時間,其實是無異於圖財害命)。最近有消息報道,兩本重要的學術刊物,已停止刊登書評文章。此舉雖然顯得有些嚴厲,但無奈的心情卻頗令人理解。 早在30年代就為書評事業作齣很大努力的蕭乾先生,當年就訂下一個原則:堅持自己花錢買書來評,不評贈書。這樣就自覺拉開瞭人情距離,使書評多瞭可靠不欺騙的學術分量。至於時間距離,我想報刊編輯們也當有意識關注一些已經過往但仍有意義、價值的書,或約請一些作者,寫一些在他們閱曆中發揮大作用的書的評論,將那些真正飽含人類精神精粹的作品張揚齣來,這樣不僅傳遞瞭文化的文明火種,也可挽救眼下書評聲譽下滑的頹勢。從這個角度去考察,“距離”又幾乎是對書評者學術能力和文化良知的丈量瞭。
評分屬於不錯的曆史讀物
評分當讀書不是為瞭功名利祿,不是為瞭自我標榜增加談資時,書便會給心態平和的讀書人帶來無法比擬的快樂。 若作者懷著一片真情在傾訴,那讀者就是有幸的聽眾。讀者與作者是世界上最平等的關係,不會有下對上的卑躬屈膝,也不會有宗教式的瘋狂熱烈。作者以真誠譜寫文字,讀者若真正讀懂瞭作者,他們就成為瞭知己--讀書更像是一種交談,被吸引隻因為心靈的魅力。正因為這種單純與真誠,隻要一個小小的空間,捧起一本好書就擁有瞭一分絕美的心境。
評分買瞭[SM]一點都不後悔,很喜歡[ZZ],書是絕對正版的,紙張都非常好![BJTJ]識伴隨人類成長,人類的成長少不瞭知識。
評分這也是方暢為什麼會認識方傢夫婦的原因,,他打工的地方就是方傢的自助餐店。方傢夫婦知道他的情況後,主動提供住宿,說是用來抵他幫他們兒子補習的費用,其實是把他當自傢兒子看待。
評分非常好的書,非常喜歡,可是這本竟然缺頁,太鬱悶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