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灾后心理恢复概论/公共安全管理系列教材》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灾后心理恢复的相关概念与发展历史;第二部分介绍灾后心理恢复的特点、目标与原则;灾后的主要心理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灾后心理恢复工作的准备、启动、运作与评估等;第三部分讲述灾后心理恢复的主要技术与方法;第四部分论述的是针对不同年龄适用的心理恢复技术与方法;第五部分是对我国灾后心理恢复工作的分析与发展趋势的探讨。
《灾后心理恢复概论/公共安全管理系列教材》是公共安全管理系列教材之一,偏重灾后心理恢复技术与方法的分析与阐述,着重这些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与实践研究,旨在给灾后心理志愿者乃至社会大众以专业的指导与帮助。
作者简介
杨艳玲,女,1968年出生,汉族,河南省西华县人。心理学硕士,全球职业规划师。现任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从事应急心理恢复相关研究工作。
战俊红,女,1973年出生,满族,辽宁省本溪市人。历史学硕士。现任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科办主任,从事公共安全管理相关研究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篇
第一章 灾后心理恢复概述
第一节 灾后心理恢复的概念
一、与“灾”相关的几个概念
二、灾后心理恢复的概念
三、灾后心理恢复的价值
第二节 灾后心理恢复的产生与发展
一、灾后心理恢复的产生和发展
二、灾后心理恢复在我国的起步与发展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二部 分理论篇
第二章 灾后心理恢复的目标、特点和原则
第一节 灾后心理恢复的目标
一、恢复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
二、学会应对生活压力的方法
三、增强面对灾后人生的自信
四、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
第二节 灾后心理恢复的特点
一、目标人群的特点
二、服务方式的特点
三、阶段性特点
第三节 灾后心理恢复的原则
一、疏导原则
二、人文关怀原则
三、长期性原则
四、系统性原则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灾后心理反应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灾后心理反应
一、灾后心理反应的表现
二、灾后心理反应的分类和分级
三、灾后心理反应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孩子和老人的灾后心理反应
一、儿童与青少年灾后心理反应
一、儿童与青少年灾后心理反应的年龄特点
三、特殊儿童与青少年的灾后心理反应
四、老年人的灾后心理反应
第三节 灾后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
一、灾后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
二、灾后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机制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灾后心理恢复的实施
第一节 灾后心理恢复工作的准备、启动与运作
一、灾后心理恢复工作的准备
二、灾后心理恢复工作的启动
二、干预运作模式
第二节 灾后心理恢复工作队伍
一、灾后心理恢复工作队伍的组成
二、灾后心理恢复工作人员的培训
三、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第三节 灾后心理恢复的效果评估
一、效果评估的意义
二、效果评估的内容
二、效果评估的时期
……
第三部分 方法篇
第四部分 实践篇
第五部分 展望篇
精彩书摘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
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因此婴儿期的任务是培养信任,多给孩子关怀,避免产生不信任。
第二阶段,幼儿前期(2~3岁)。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会产生羞怯、疑惑等人格特征。
因此幼儿前期的主要任务是要发展自主,大胆让孩子自己活动,避免产生羞怯、胆小。
第三阶段,幼儿后期(4~5岁)。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以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的创造精神。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因此幼儿后期的任务是要进一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鼓励支持孩子的活动,避免产生怀疑、内疚。
第四阶段,学龄期(6~11岁)。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因此学龄期的主要任务是要力促儿童学习成功,培养努力勤奋的品质,避免产生自卑。
第五阶段,青年初期(11~18岁)。
这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自主、主动、勤奋等人格特征,所想所做符合自己的实际身份,就能获得或建立起同一性,从而顺利地进入成年期。相反,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形成过多的不信任、羞怯、内疚、自卑,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陷入无所适从。如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不一致,怀疑自己,经常处于犹豫状态,缺乏自信,导致生活节奏缓慢,做事拖拉,没有活力,甚至极度孤僻。
……
前言/序言
《创伤疗愈的艺术:重建心灵的力量》 引言 人类的生存史,是一部与苦难共舞的史诗。战争的硝烟、自然的怒吼、突发的灾祸,如同无情的巨浪,一次次席卷而来,在个体与集体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当生存的危机暂时平息,另一种更为隐秘而持久的挑战便悄然显现——创伤。它如同潜伏的阴影,侵蚀着人们的内心,剥夺平静,扭曲认知,甚至改变生命的轨迹。然而,人类亦是坚韧的生命体,在废墟之中,总有重建的希望,在痛苦深处,也蕴藏着疗愈的力量。 本书《创伤疗愈的艺术:重建心灵的力量》旨在深入探索人类在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后,如何逐步走出阴霾,重拾心理健康的艺术。它不是对灾难本身的罗列,也不是对管理应对机制的详述,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创伤对个体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蕴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强大复原力。我们将一起揭示创伤的本质,理解其在不同生命阶段和个体差异中的表现,并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切实有效的心理疗愈方法与策略。 第一章:理解创伤的本质与影响 创伤,远不止是事件本身。它是一种对个体生命安全感、掌控感和连贯性叙事造成颠覆性打击的经历。在本章中,我们将拨开迷雾,深入理解创伤的定义、成因及其在生理、心理和行为层面的多维度影响。 创伤的定义与分类: 我们将区分急性创伤、慢性创伤和复杂性创伤,探讨不同类型的创伤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暴力事件、重大失落等)对个体可能产生的独特影响。 创伤的生理反应: 详细阐述创伤如何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系统,如“战逃反应”,以及这些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肾上腺素飙升等)在短期和长期可能造成的身体健康问题。我们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核心生理机制。 创伤的心理影响: 深入剖析创伤对个体认知、情绪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改变。这包括但不限于: 认知扭曲: 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负面信念,如“世界是危险的”、“我无能为力”、“没有人可以信任”。 情绪失调: 持续的焦虑、恐惧、抑郁、愤怒、麻木感,情绪起伏剧烈,难以自我调节。 记忆问题: 闪回、噩梦,对创伤事件的记忆碎片化或过度清晰,以及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 社会隔离: 感到与他人疏远,难以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对人际互动感到恐惧或不信任。 身份认同的挑战: 对“我是谁”产生困惑,创伤经历可能吞噬原有的自我概念。 创伤的代际传递: 探讨创伤经历如何可能通过家庭环境、行为模式和情绪表达方式,在代际之间产生影响。 第二章:复原力:内在与外在的支撑系统 在目睹或经历巨大的痛苦后,并非所有人都走向了长久的沉沦。人类内心蕴藏着惊人的复原力(Resilience),这是一种在逆境中适应、学习、成长并最终恢复的能力。本章将聚焦于挖掘和培养这种内在的力量。 复原力的多重维度: 我们将探讨复原力并非单一的特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 内在资源: 个体的性格特质(如乐观、坚韧、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应对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认知和希望感。 外在支持: 家庭、朋友、社区、文化、宗教等社会支持网络的稳固性和质量。 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引入积极心理学中关于感恩、希望、意义感、正念等概念,阐述它们如何在创伤后帮助个体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和价值。 认知重构与意义寻觅: 探讨个体如何通过挑战负面思维模式,重新解读创伤经历,并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和成长,这并非否定痛苦,而是将其整合进更宏大的生命叙事中。 培养核心自信: 分析如何通过一系列小的成功和积极的经验,逐步重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核心自信。 第三章:心理疗愈的基石:安全感与信任的重建 创伤的核心往往是对安全感和信任的剥夺。因此,在心理疗愈的初期,建立一个安全、稳定、可信赖的环境至关重要,这是通往深层疗愈的基石。 安全空间的创建: 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心理空间,确保个体的基本安全是首要任务。探讨如何创造一个不被评判、充满接纳的环境。 建立可信赖的关系: 强调治疗师、家人、朋友在疗愈过程中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真诚、 empaty(同理心)和一致性来建立信任。 情绪的识别与表达: 学习如何安全地识别、接纳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压抑或爆发,为情绪的疏导和转化创造条件。 身体的觉察与安抚: 创伤常常以身体症状呈现,本章将介绍一些基础的身体觉察技巧,帮助个体重新连接身体,缓解紧张和不安。 第四章:深度疗愈的路径:专业技术与实践 在安全和信任的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一系列经过科学验证的、有效的心理疗愈技术,帮助个体处理创伤记忆、修复心理创伤。 认知行为疗法(CBT)及其变体: 暴露疗法: 讲解如何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安全的环境下,逐渐面对和处理与创伤相关的记忆、情境和情绪,从而降低其杀伤力。 认知重构: 学习识别和挑战创伤后产生的非理性或负面思维模式,发展更适应性的思考方式。 创伤聚焦认知行为疗法(TF-CBT): 专门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创伤的疗法,强调家长参与和叙事疗法。 眼动脱敏再加工疗法(EMDR): 详细介绍EMDR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探讨其在处理创伤记忆、减轻PTSD症状方面的独特优势。 叙事疗法: 引导个体重新梳理和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将创伤经历视为生命故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从而赋予创伤新的意义。 身心整合疗法: 介绍如正念减压(MBSR)、身体为基础的疗法(如Somaric Experiencing)等,强调身心的连接,帮助个体处理身体的创伤记忆和生理反应。 团体疗法与互助小组: 探讨在相似经历者的陪伴下,分享、理解和支持如何成为强大的疗愈力量,减轻孤立感,增强归属感。 第五章:创伤后的成长与新生 创伤并非终点,它也可以成为个体深度蜕变和成长的契机。本章将聚焦于创伤后的积极转变,即“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创伤后成长的表现: 识别在经历创伤后出现的积极变化,如对生命更深的感激、更紧密的人际关系、更强的个人力量感、新的人生方向和精神意义。 如何促进创伤后成长: 积极的应对机制: 强调主动寻求支持、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个人兴趣等。 从痛苦中提取智慧: 鼓励个体反思创伤经历带来的学习和启示,将其转化为内在的成长动力。 重新定义“成功”: 在创伤后,个体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寻找更符合内心需求的“成功”。 将创伤经历转化为服务他人的力量: 探讨一些幸存者如何将自己的经历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动力,成为倡导者、志愿者或专业人士,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他人。 结语 《创伤疗愈的艺术:重建心灵的力量》并非一本“速成指南”,它是一段踏实的旅程,一段关于勇气、韧性与希望的探索。我们相信,即使是最深的伤痕,也能在悉心的照料和坚定的信念下,转化为生命中独特的印记,而非无法愈合的伤口。通过理解创伤的复杂性,发掘内在的复原力,掌握有效的疗愈技术,并最终拥抱创伤后的成长,我们能够帮助个体乃至整个社群,在经历风雨后,重建起更加坚韧、丰盈和充满意义的心灵世界。这门艺术,关乎个体,也关乎我们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