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前的大清帝国:第二任港督的中国笔记》为英国第一部以中国为主题的普及型著作,面向普通读者。此书出版于鸦片战争前夕,是英国乃至欧洲都难得一见的真实接触中国的读本。★《崩溃前的大清帝国:第二任港督的中国笔记》作者为香港第二任港督,因为精晓汉学,被《剑桥中国史·晚清卷》的编纂者誉为“一位汉学”。
★作为英国第一部普及中国国情国人的读本,是当时的英国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参考,即使在出版后的几百年内,也被后来的无数研究中国的著作视为重要的参考书目。
★译者自己有多部历史类著作,这是足够专业和科学的翻译文本。
★除了大量丰富翔实第一手的文本资料,本书还附有部分罕见的晚清图片,可以进一步帮助了解当时的中国。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天朝走向崩溃,而在崩溃之前,作为殖民者的英国人如何看待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
《崩溃前的大清帝国:第二任港督的中国笔记》首版于1836年,四年后鸦片战争爆发的同一年,此书再版。《崩溃前的大清帝国:第二任港督的中国笔记》这本书显然是英国读者在战前了解中国的重要参考,甚至某种程度上成了出征中国的中下层军官的行动指南。如今,借助这位后来的香港总督的记录,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再认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作者运用了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等科学方法,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系、风土人情、重要城市、释道儒三教、文学艺术、农业与商业做了重点介绍,并进行分析,正是运用这些科学的方法,西方人揭开了神秘中国的面纱,看透了清朝“国富民强”的假象。
译者序
作者序
【上卷】
第一章 欧中交流
罗马帝国、赛里斯与秦人
马可·波罗、阿拉伯旅行家与广州
开封府的犹太人
蒙古帝国与教皇
恶劣的葡萄牙人
费迪南·平托的冒险
海禁与澳门问题
天主教在中国的兴衰
马尼拉、荷兰人与台湾问题
尼古拉斯与国姓爷
第二章 英中交流(一)
1596:离奇失踪的使团
葡萄牙人:背信弃义的朋友
1670:与台湾的交易
英国公使的身份
1736:拒绝跪迎圣旨
“百夫长号”俘虏西班牙船
弗林特先生
英法水手冲突事件
宁波通商受挫
拜见两广总督
测量“阿尔戈号”军舰
澳门:司法杀人
外国海盗挑战中国司法
1784年:“炮手案”始末
第三章 英中交流(二)
1793:马嘎尔尼出使中国
不是“贡品”的“礼物”
广州的美国故事
交趾支那:英法竞争
南海海盗传奇
“海王星号”事件:皇帝受蒙蔽
澳门:三国角力场
和蔼可亲的松大人
两广总督的“顽疾”
1816:阿默斯特访华
践踏尊严的礼仪
17万英镑接待费
1820:屠夫自杀引起的争端
杀人案启示录
1822:广州大火灾
巨额债务:行商体系的变革
瑞士钟表匠之死
广州渐成“火药桶”
鸦片贸易的逻辑
走私船的挑衅
第四章 地理概述
气候与地形
长江与黄河
天下独绝的大运河
万里长城
江南省:最富裕的省份
鄱阳湖风光
福建:Tea(茶)的由来
苗境、苗族与苗乱
帝国的边疆
台湾与海南
四大属国与日本
第五章 历史纲要
被夸大的历史
孔子与四书五经
秦汉与鞑靼
有趣的三国
唐朝:太宗与宦官擅权
宋朝:文明而厌战的朝代
元朝:大都与大运河
明朝:耶稣会士与葡萄牙人
清初反满
康熙:最伟大的君王
乾隆:不一般的运气
嘉庆:奇特的遗诏
气数将尽的王朝
第六章 立国根基
专制制度与家长权威
政府的巨大财富
罕见而反常的现象:百姓公然批评政府
脾气最好的民族
真正的贵族
“三位一体”的皇帝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武举
腐朽的军队
刑法与刑罚
针对立法的评价
第七章 伦理道德
性格复杂的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不诚实?
过度的民族自豪感
价值体系
“杀害女婴”的真相
人种问题
缠足:残忍的陋习
道德和政治优势
士农工商
皇室宗亲
重文轻武
关于“一夫多妻制”的误解
婚姻习俗
学校与教育制度
丧葬礼仪
第八章 风俗礼仪(一)
春节习俗
幼稚的消遣方式
迎春习俗
社交礼仪
隆重的晚宴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客栈、酒馆与赌场
劝酒与戏班
帝王的运动:狩猎与雪橇
第九章 风俗礼仪(二)
衣帽
衣料与时尚
念珠、荷包与鼻烟壶
发型与发饰
民居与豪宅
家具与室内装饰
马车与轿子
公馆、邮局与地图
发达的水运
水患:政府焦虑之源
第十章 京城气象
城墙
北城景象
不一样的南城
皇帝的困扰:饥荒、篡位与京畿民叛
圆明园纪事
皇室宗亲的生活
宵禁
缉匪:高效而不公
附文:关于广州杀人案的记录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考究,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不失现代的敏锐。它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阅读氛围,让人在沉浸其中时,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感。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信息,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那些对场景和氛围的描绘,细节之丰富,层次之分明,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写作的典范。合上书卷时,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悠长而复杂的意境,让人久久回味其中的微妙之处,确实是近期读到的一部佳作。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生动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让人几乎能闻到旧日的气息,听到市井的喧嚣。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对于人物心理的捕捉精准到位,即便是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也被捕捉得丝丝入扣。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读历史,而是在和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经历喜怒哀乐。它给我的震撼,不是那种单纯知识的灌输,而是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这种叙事方式,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从头到尾,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目睹着历史的洪流如何裹挟着每一个个体。文字的张力十足,历史事件的描绘栩栩如生,尤其是对于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的刻画,入木三分。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陈述,更像是一幅色彩浓郁、细节丰富的历史画卷,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当下。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冷静而又富有同情心的笔触,既没有过度美化,也没有一味贬低,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对于那个时代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立体了。
评分我向来不太喜欢过于严肃的历史解读,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节奏张弛有度,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引人深思的观点,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琢磨。作者的洞察力令人惊叹,他似乎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事物发展的本质。语言的运用也极具匠心,时而磅礴大气,时而又温柔缱绻,如同音乐的起伏跌宕,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神。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运作逻辑和权力更迭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很多其他同类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关注了那些宏伟的历史节点,更将目光投向了社会肌理的微观层面,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往往忽略的角落,在这里得到了细致的描摹。作者的考证工作想必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所有的学术积累都巧妙地融入了流畅的叙事之中,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相反,正是这些扎实的细节支撑起了整个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探险,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智力上的挑战。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重塑了我看待特定历史阶段的一些既有观念。
评分读者可能会思考导致中国人迥别于其他亚洲人的道德原因,或许还会合情合理地考虑到自然界的因素,比如中国拥有的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普遍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以及十分便利的国内交通,后者既得益于先天的自然条件,同时也与后天不断进行的人文努力密不可分。
评分1816年,21岁的笔者曾陪同阿默斯特勋爵出使北京,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后客居中国二十多年的经验(截至笔者接替温和而不幸的律劳卑勋爵,在他退休前几个月担任驻华商务总监一职),让笔者的认识更加成熟,同时也纠正了以往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另外,如果笔者对中国语言和文学的了解,不能帮助他大大提升本书内容的广度和准确性,那么,这一定完全是他自己的过失,而不是因为机会和手段的缺乏。
评分ffxxfgh
评分中国的历史很早就已经开始。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源于自然及物质方面的原因,源于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它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只有少数地区是例外。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将复述他很久以前因观察其他地区而得出的一些观点,比如,对物产极其丰富的热带地区的认真调查似乎证实了这样一个结论:土壤过于肥沃或者产出率过高,十分不利于人类的进步。或者至少可以这么说,民族的产业与进步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需求与他们的自然资源之间的某种比例关系。
评分文笔极佳, 才思敏捷, 过目不忘, 十年寒窗, 博学多才, 见多识广,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文武双全, 雄韬伟略, 谈吐不凡, 谈笑风声, 高谈阔论, 眉飞色舞, 运筹帷幄, 言简意赅, 完美无缺, 一针见血, 远见卓识, 义正词严, 一气呵成, 大显神通, 出口成章, 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万古流芳, 一本正经, 一箭双雕, 长篇大论, 功德无量, 力排众议, 力挽狂澜, 气贯长虹, 气势磅礴, 气吞山河, 坚韧不拔, 身体力行, 空前绝后, 视死如归, 英姿焕发, 奉公守法, 艰苦奋斗, 忠贞不渝, 舍己为人, 大公无私, 一尘不染, 一鸣惊人, 叱诧风云, 排山倒海, 惊涛骇浪, 雷霆万钧, 惊心动魄, 横扫千军, 惊天动地, 见缝插针, 无孔不入, 千篇一律, 口诛笔伐, 文从字顺, 十全十美, 无懈可击, 无与伦比, 励精图治, 壮志凌云, 高瞻远瞩, 忍辱负重, 盖世无双, 龙飞凤舞, 一丝不苟, 身兼数职, 日理万机, 明察秋毫, 英明果断, 分身有术, 孜孜不倦, 吾等楷模 ………… 在下对你的景仰之情有如滔滔长江之水, 连绵不绝 …… 又如黄河泛滥, 一发不可收拾 …… 嘿嘿~~~~ 惊天地! 泣鬼神! 感人肺腑! 感人落泪! i 服了 u! 长江后浪退前浪, 灌水英雄代代出 ……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毫无疑问,除了地理位置,还有其他重要元素影响着民族的进步,但是,地理因素是最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