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们真正的归宿》是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阿姜查?须跋多(1918-1992年)的教导。阿姜查大师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达数年,曾和本世纪伟大的禅师阿姜曼度过一段开悟性的时光。他的教导方式简明,含义却深远。他善于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实意,令弟子们开解,也因此吸引了不少西方人从他受教。《我们真正的归宿》主题集中在对人生归宿的探讨、对生死的体悟以及对真正的修行的见解。
作者简介
阿姜查(1918—1992),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之一,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长达数十年,教导方式简明,含义却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从他受教。
内页插图
目录
法耘译者序
前言
阿姜查传略
我们真正的归宿
真理的两面
感官的陷阱
世间道和解脱
不断地修行
风幡何有?
感官的森林
来到正中央
脱逃
与眼镜蛇同住
师父的教导方法
精彩书摘
此刻,生起坚定心,恭敬地聆听佛法。在我说话的当儿,注意我所说的话,好像世尊就坐在你的面前一样,合上你的眼,让自己感到舒适;安下你的心,让心专注在一点上,谦逊地让三宝的智慧、真理与清净住在你的心中,这是表示对一位圆满觉者的敬意。
今天,除了佛法——佛陀的教法,我没有带任何有形的物品来给你。请仔细地聆听,你应当了解,即使是拥有广大福德的佛陀,也无法避免肉体的死亡。在他年老时,他舍弃了身体,也放下了沉重的担子。现在你也应该学着对你这早已依靠多年的身体感到满足,感到很足够了。
你可以将它比喻成已在家里用久了的器皿——你的杯子、碟子、盘子等等。当你刚拥有它们时,它们是干净而光亮的,但是现在,经过了长时间的使用之后,它们变得陈旧。有的早就破了,有的不见,而那些遗留下来的,也在逐渐毁坏当中。它们没有一成不变的形体,它们本来就是那样。你的身体也是相同——从你出生的那一天,经由孩童到青年,直至现在的老迈,它始终不停地变化,而你要接受这个事实。佛陀曾经说,一切的因缘条件,不论是心理的、生理或外在的条件,都是无自性的;它们的本质,就是——变化。好好地思惟这个真理吧!直到你清楚明白地看见它。
这具躺着的衰微肉体是真实法(sacca-dhamma),是事实。这身体的事实是真实法,这是佛陀永不变的教导。佛陀曾教我们去观察这个色身,去思惟这个色身,并面对这个事实;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要能够去安住这个色身。佛陀曾经教导我们,应该知道,被锁在牢狱的只是这个身体,不要让心灵也被锁住了。如今,你的身体已随着年龄开始退化,这原是不需要去违抗的,但却不要使你的心也随着腐朽了;要保持心的独立。佛陀曾经教示,有生就有老、病、死,这是身体自然的现象,再没有任何其他的了。现在你已亲身体验到这个伟大的真理,就以智慧来观察这色身并领悟它吧!
即使,你的房子已被水淹没或被火烧毁,无论如何危险的威胁,就让它只是房子的问题吧!如果有一场洪水,不要让它泛滥了你的心;如果有一场大火,不要让它燃烧了你的心。让它就仅仅是房子吧!洪水或大火对你而言,不过是外在的灾害。现在,该是让心放下执着的时候了。
你活在这世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你的双眼曾看过形形色色的东西,你的两耳也曾听过许许多多的音声,你有过无数的经验,而它们就只是——经验而已。你曾吃过好吃的食物,而好吃也只是好吃,没有更多的了。令人不愉快的滋味也只是不愉快,就是这样。如果眼睛看到美丽的外貌,也只是美丽的外貌;丑陋也只是丑陋;耳朵听到吸引人的音声、美妙的音声,而这些声音也只是这样而已。
佛陀说过,无论富有或贫穷,年轻或年老,人类或动物,没有任何的生命,可以在这世界上永久地将自己保持在一种状态当中,每一件事都会历经变化和疏离,这就是生命的真相,而我们没有任何的对策;但佛陀说,我们能做的是去思考这身和心,去了解到它们的无自性,观察到它们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它们拥有的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存在。这就好像这间房子,它只在名义上属于你,你却无法带着它跟你到处跑,你的金钱、财产和家庭也是一样——它们都只在名义上是你的,它们并不真正属于你,它们属于自然。这个真理,不单单适用于你一个人,每一个人也都在同一种情况下;即使是世尊以及他已开悟的弟子们也都一样。他们会不同于我们,只在于他们接受了事物的本来面目,看到了这些本来就是如此。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仔细地观察这个躯体,从脚底到头顶,然后再回到你的脚底。看看这躯体吧!你看见了什么?在你的身体里,有任何东西实质上就是干净的吗?你能找到任何不变的本质吗?这整个身体都在衰退中,而佛陀要我们去了解,它并不属于我们。身体会这样子,那是自然的,因为一切都随因缘在变化着,你还要它怎么样呢?事实上,身体的这个样子并没有什么不对,导致你受苦的不是身体,而是你错误的知见;当你有了错误的见解时,你就被混淆了。
这就好像一条河里的水,它会很自然地往下流;它绝不会逆流而上,那是它的本性。如果有人站在河边,看着水急速往下流,心却异想天开地要让水逆流而上,他会因此而痛苦。无论他如何努力,他错误的思想,将不会让他得到心灵的平静。他将因他错误的知见——想要逆流而上的想法,而不快乐。要是他有正确的知见,一定会知道水必然是往下流的;他如果无法觉悟和接受这个事实,就会感到烦扰不安。
河水必须往下流的道理,就如同你的身体:一度年轻的身体变老了,而今,它正趋向死亡。别去期望还会有别的方式出现,那并不是你拥有什么力量可以挽回的。佛陀告诉我们,要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后放下我们对那些事物的执着。以这种“放下”的感觉作为你的依归吧!纵使你感到疲劳和倦累,也要继续禅坐;让你的心与呼吸同住,做几下深呼吸,再利用咒语“—哆”(BUD-DHO),将心专注在呼吸上,使这样的修习成为一种习惯。愈是疲倦,你感到愈需要细微且专注你的注意力;那样的话,你便可以对抗痛觉的生起了。当你开始感到疲倦时,将你所有的思绪停止,让心自然会集,然后再转回来注意呼吸。就只是不断地在心中持念“—哆、—哆”。放下外在的一切,别对你的小孩和亲戚念念不忘,别抓取任何的事物,完全地放下。让心系于一个单一的点上,让那安静的心住于呼吸;让呼吸成为唯一的认知对象。集中注意,直到这颗心变得愈来愈细微,直到感觉已无关紧要,而心境却是一片的清明和觉醒。那么,当痛觉生起时,它就会自然而然地逐渐停止,最后你看待这呼吸就好像一位亲戚来拜访你一样——当一个亲戚要离开时,我们会随他出来,看他离去;我们会注视着,直到他走或驶离视线,我们这才返回家门。我们也以同样的方法来观照呼吸:如果呼吸粗大,我们知道它是粗的;如果它细微,我们知道它是细的。当它愈是细微,我们愈要跟进,同时使心觉醒,最后,呼吸会全然地消失,而所存留的,只是清明觉醒的感受,这便叫作“见佛”。我们所拥有的那种清楚的觉知称作“哆”,是正知者、觉醒者、光明者,那是与佛陀,与清明、觉知相遇而同住的。因为入灭的,只是历史上血肉之躯的佛陀,真正的佛陀——是清澄、明觉的,今天我们仍能经验及达到,而如果我们达到它,便是与佛陀的心相应了。
因此,放下吧!除了这觉知,放下所有的一切。禅坐时,不要被你心中生起的幻象或声音愚弄了。把它们全都放下,完全不要抓住任何事物。只要住于这“不二”的觉知,别烦恼过去或未来;只需静静地,你将到达那不前、不后、不住的境地。在那儿,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抓住或执着的。为什么呢?因为无我,没有“我”或“我的”,一切都没有。佛陀教导我们,要用这个方法去空掉一切,不要让任何事物系缚了我们;要去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之后,就是放下!
……
前言/序言
多年来,阿姜查以老挝语、泰语展开社会弘化工作,而他在西方英语系社会的影响力,则是由于他那些有能力把老挝语、泰语译成英文的西方弟子的努力而得。虽然,目前这些英文作品流传到华人世界已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而最近是台湾,但美中不足的是,读者群仅限于精通英文的华人,而这些从阿姜查的教导中得到启示、鼓舞的华人读者,对于同胞中有人因为不懂英文或英文能力浅,而没有机会从阿姜查言语中的智慧得益,一直引以为憾。有鉴于此,我们决意为广大的中文读者尽些心力。在征得泰国国际丛林寺院(’Wat.PahNanachat)住持的首肯之后,我们从《菩提道》一书中取出两篇文稿——《与眼镜蛇同住》、《真理的两面》以及一篇已印成单行本的演讲词——《我们真正的归宿》(Out.RealHome)合辑,另为了让读者对阿姜查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在书后附加一篇他的弟子迦耶沙罗比丘所写《师父的教导方法》,共有四篇译成中文,以《我们真正的归宿》为书名出版。
本书是在佛教寺院僧俗二众的发心奉献下协力完成。他们来自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他们不仅熟知中、英文,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对佛法都已有深刻的体验和认知,因而对阿姜查的教化都能有所领悟且真切理解。也由于他们的善行以及为弘扬佛法不惜一切代价的愿心,此刻,这份作品才能呈现在您的手中。
但愿所有与本书编印有过因缘的人,都能法喜充满、吉祥如意!
阿善查的一位弟子
我们真正的归宿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