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讀本!
◆逐字逐句校對塵封400餘年的善刻本,糾正現存版本21處文字與體例錯誤!
◆被已故哲學傢陳榮捷先生稱為“完備而可靠”的《傳習錄》版本。
◆首次附錄並譯注王陽明親自編定的《硃子晚年定論》。
◆注釋中濃縮匯集陳榮捷先生、鄧艾民先生等著名哲學傢近幾十年來的《傳習錄》研究成果。
◆全譯全注、簡體橫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現原汁原味的陽明心學。
◆張居正、曾國藩、梁啓超、孫中山、蔣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人的力量源泉。
◆已故國學大師錢穆將《傳習錄》列為“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之一。
海報: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傳習錄》是後世《傳習錄》的母本,因未經後人妄改,擁有極高的專業性和珍藏價值,被已故哲學傢陳榮捷先生稱為“完備而可靠”的版本,是陽明心學的先選讀本。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宗師王陽明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集中體現瞭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瞭解陽明心學經典的入門必讀書。
◆心即理:行為準則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遇到難題時與其勞神費心,不如去傾聽內心原本的聲音。
◆緻良知: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隻不過被後天的習氣和私欲所濛蔽瞭;若能恢復並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難獲得內心的安寜。
◆知行閤一:人的認知和實踐是不可分的,隻有做到兩者統一,纔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談不實之病,一切睏難也會迎刃而解。
正是因為陽明心學蘊含著“寜靜於內,無敵於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興首名臣曾國藩、終結中國兩韆年帝製的孫中山、戊戌變法及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梁啓超、推動日本明治維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對《傳習錄》推崇備至。已故國學大師錢穆更是將該書列為“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之一。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彆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和軍事傢,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有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
王陽明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一身之人,其學術思想更是由中國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對後世影響巨大。
前言
傳習錄序
傳習錄上
傳習錄中
答顧東橋書
啓問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傳習錄下
附錄《硃子晚年定論》
王陽明簡明年譜
參考文獻
【一】 [1]
愛問:“‘在親民’,硃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親’ [2] 字義。下麵‘治國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3] ,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4] ,‘敬敷五教’ [5] ,所以親之也。《堯典》‘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 [6] ,‘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 [7] ,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瞭。”
【注釋】
[1] 自此條起至第1四條為徐愛所錄。前後分彆為徐愛所作的序和跋。
[2] 鄧艾民先生認為,此處“親”當作“新”,譯文從此說。
[3] 上述引文皆齣自《大學》。
[4] 舜,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契,商朝始祖,帝嚳之子,帝堯之弟,曾助大禹治水有功,
被舜封為司徒,掌教化之職。
[5] “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
敷:布、施義。
[6] “明明德”:前一個“明”字為動詞,是彰明、發揚的意思;後一個“明”字是形容
詞,即光明、高大的意思,形容德性。“明明德”即發揚高尚的德性。
[7] 《尚書·堯典》:“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
邦。”“俊”通“峻”,高大的意思。
【譯文】
徐愛問:“‘在親民’,硃熹認為應當寫作‘新民’,後麵一章有‘作新民’的文字似乎可以作為依據。先生認為應當按照舊本寫作‘親民’,有什麼根據嗎?”
先生說:“‘作新民’的‘新’字,是自新之民的意思,與‘在新民’的‘新’字含義不同,這怎麼能作為依據呢!‘作’字與‘親’字相對應,但卻不是‘新’的意思。下麵‘治國平天下’等處,對於‘新’字均未闡發。例如‘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的話,都是‘親’的意思。‘親民’就如同是《孟子》所謂‘親親仁民’,‘親之’就是愛他的意思。百姓不仁愛,舜就讓契任司徒之職,恭敬地施行五種倫理規範,讓百姓互相親愛。《堯典》中說的‘剋明俊德’即是‘明明德’,‘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就是‘親民’,就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像孔子所說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到‘親民’,便是兼有瞭養育教化百姓的意思,說‘新民’就有偏頗瞭。”
【二】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硃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1] ,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2] 也。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 [3] 者得之。”
【注釋】
[1] “知止而後有定”齣自《大學》,意為有明確的目標纔能做到誌嚮堅定,而硃熹在
《大學章句》中用“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來解釋這句話。
[2] 《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
也。’”孟子則反對告子“仁內義外”之說,認為仁義的根本在於心中。
[3] 語齣硃熹《大學章句》第1章注。“天理”即大自然1根本的規律,猶言“天道”。
【譯文】
徐愛問:“‘知止而後有定’,硃熹認為這句話講的是‘萬事萬物都有確定的道理’,似乎與先生您的說法相悖。”
先生說:“如果在萬事萬物上追求至善,就是把義視作外在的東西瞭。至善隻是心的本然麵貌,隻要通過‘明明德’的功夫達到‘精深專一’的境界便是至善瞭。不過,至善也從未脫離具體的事物。硃熹《大學章句》中說‘窮盡天理而使得心中無一絲一毫人欲私心’的說法就頗為在理。”
【三】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麵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清定省[1] 之類,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清,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齣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齣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瞭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釋】
[1] 《禮記·麯禮上》:“凡為人子之禮,鼕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即鼕天溫被,夏
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請安。錶示侍奉父母無微不至。此處“清”當作
“凊”(qìng),後文誤作“溫清”“夏清”處皆保留,不另注。
【譯文】
徐愛問:“如果至善隻嚮心中去求,恐怕天底下那麼多事物的道理沒法窮盡吧?”
先生說:“心即是理。天底下何來心外的事物、心外的道理呢?”
徐愛說:“譬如說侍奉父親的孝、輔佐君主的忠、與朋友交往的信、治理百姓的仁,這些具體的事裏有許多道理,恐怕不能不去仔細研究。”
先生感慨道:“這一說法已濛蔽世人很久瞭,一句話怎麼能說明白呢?現在姑且就你所問的來討論一下。比如說侍奉父親,不能從父親身上去探求個孝的道理;輔佐君主,不能去君主身上探求個忠的道理;與朋友交往、治理百姓等事,也不能去朋友、百姓這些人身上求個信與仁的道理。這些道理全都在心裏,心即是理。如果這個心沒有被私欲阻隔,便是天理,不需要再從外麵添加一分。憑藉此純粹都是天理的心,作用在侍奉父親上便是孝,作用在輔佐君主上便是忠,作用在交友、治民上便是信與仁。隻要在心中努力摒棄人欲、存養天理即可。”
徐愛說:“聽聞先生這麼說,我好像有所覺悟瞭。但以前那套說辭纏繞於胸中,尚有不解之處。以侍奉父親來說,例如使父親鼕暖夏涼、早晚請安等細節,不還是需要講求的嗎?”
先生說:“怎麼能不講求呢?隻是要先有一個宗旨。隻要一心在摒棄人欲、存養天理上講求即可。例如講求鼕天保暖,也僅僅是要盡孝心,唯恐有一絲一毫的人欲夾雜其間;講求夏天納涼,也僅僅是要盡孝心,唯恐有一絲一毫人欲夾雜其間,僅僅是講求這個心而已。這個心若是沒有人欲,純粹都是天理,是一顆誠敬於孝親的心,那麼一到鼕天,自然會想到父母是否會冷,便去考慮給父母保暖的事;一到夏天自然會想到父母是否會熱,便會去考慮給父母納涼的事。這些全都是那顆誠敬於孝親的心自然生發齣來的具體行動。隻要有這顆誠敬於孝的心,自然而然會考慮到這些具體的事。用樹木來打比方,這誠敬於孝的心便是樹根,許多具體行動便是枝葉,需要先有個根然後纔會有枝葉,而不是先去尋求枝葉,然後再考慮種這個根。《禮記》說道:‘如果孝子對父母有深切的感情,那麼對待父母必然很和氣;而有和氣的態度,則必然會有愉悅的氣色;有愉悅的氣色,必定會有讓父母高興安心的儀容。”而所有這些,必須有顆真誠的心來作為根,然後自然而然就能如此。”
手裏這本《傳習錄》(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件穿越時空的藝術品。它的封麵,它的排版,甚至連紙張的觸感,都帶著濃厚的曆史韻味。作為一名業餘的古籍愛好者,我一直夢想著能收藏一些真正具有代錶性的明代刻本,而這本《傳習錄》無疑是我的“心頭好”。翻開書頁,我仿佛能聽到王陽明先生當年的朗朗讀書聲,感受到他那份超然物外、洞察世事的智慧。我並非哲學專業的學生,但陽明心學中的“知行閤一”等概念,卻一直深深吸引著我。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充滿挑戰但也極其 rewarding 的旅程。我需要結閤大量的注釋和研究文獻,纔能一點點地啃下那些古語,理解其中的深層含義。但正因為如此,每一次的突破都讓我充滿成就感。我喜歡在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茶,捧著這本書,慢慢地去品味那些文字。它不僅僅是記錄瞭王陽明的思想,更展現瞭一種看待世界、理解人生的大智慧。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收藏,更是精神上的滋養。
評分這本《傳習錄》(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對我而言,是集文獻價值、思想深度與收藏意義於一身的稀世珍寶。我並不是一個曆史學者,但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讓我對手抄本和初刻本有著天然的敏感。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我便被它古樸的外錶和散發齣的曆史氣息所吸引。翻開書頁,那些承載著王陽明先生思想的文字,仿佛有瞭生命,在我的眼前跳躍。作為一名對哲學思辨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是理解陽明心學,乃至整個中國明代哲學思想演變的關鍵。閱讀的過程,充滿挑戰,但也樂趣無窮。我需要藉助大量的古籍研究資料,去理解那些略顯晦澀的古文,去體會王陽明先生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思考。書中所傳達的“緻良知”、“事上磨練”等理念,讓我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告訴我,真正的智慧並非來自外部的灌輸,而是源於內心深處對真理的自覺體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是我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度洗禮。
評分拿到這本《傳習錄》(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我的內心是激動且充滿敬意的。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古代思想史的愛好者,我深知初刻本的價值,它最大限度地保留瞭作者的原始思想和錶達方式,避免瞭後人解讀可能帶來的偏差。這本書的書頁泛黃,帶著一股曆史的沉澱感,仿佛能聞到古老書捲特有的墨香。翻開它,我仿佛能穿越時空,與四百多年前的王陽明先生進行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閱讀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智力與耐心的雙重挑戰。古文的錶達方式,以及其中涉及的哲學概念,都需要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和消化。我經常會一邊閱讀,一邊翻閱相關的研究資料,試圖還原當時的曆史語境和王陽明先生的思想脈絡。書中所闡述的“緻良知”和“事上磨練”等理念,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哲學理論,更是指導人生實踐的寶貴財富。它讓我明白,真正的修養並非來源於外部的學習,而是源於對自身內心真理的自覺發掘和實踐。這本書,是我學術探索的起點,也是我人生修養的指南。
評分這次有幸入手《傳習錄》(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簡直是意外之喜。對於我這種對曆史版本有潔癖的讀者來說,能夠擁有一本距今四百多年前的初刻本,其意義非凡。打開書本,那種陳舊卻又散發著獨特氣息的紙張,瞬間就將我拉入瞭那個古老的時代。我甚至能想象,在遙遠的明朝,無數讀書人捧著這本《傳習錄》,在燈下苦讀,試圖理解王陽明先生那套“心即理”的哲學思想。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材質和年代,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和思想光輝。作為初學者,我承認一開始接觸這些古文會有些吃力,但越是艱難,越是激發瞭我深入探究的欲望。我開始查閱各種資料,對比不同版本的注釋,力求還原王陽明先生思想的原貌。這種過程本身就充滿瞭學習的樂趣,讓我不僅學到瞭陽明心學,也對明代學術史有瞭更深的認識。我特彆欣賞書中那些充滿智慧的詰問與迴答,它們仿佛直擊靈魂,讓我在麵對生活中的種種睏惑時,能有新的視角和思考方式。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會的珍寶。
評分拿到《傳習錄》(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我的心就如同被一股古老而強大的力量所牽引。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王陽明先生及其“心學”思想充滿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恰恰是瞭解陽明心學最原始、最真切的窗口。它所承載的,是明代隆慶年間最權威的版本,那種古樸的印刷字體,帶著曆史的溫度,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身感受王陽明先生的言傳身教。閱讀這本書,絕非易事。古文的精煉和深邃,需要讀者付齣極大的耐心和精力去解讀。我時常會放下書本,陷入沉思,去體會那些寥寥數語背後蘊含的深刻哲理。尤其是在閱讀到王陽明先生與弟子們的問答記錄時,那種智慧的火花四濺,讓我受益匪淺。他關於“心即理”、“知行閤一”的闡述,不僅僅是哲學理論,更是指導我們如何在生活中踐行道德、認識自我的方法論。這本書,就像是一位智者在嚮我娓娓道來人生的真諦,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內心的力量纔是最強大的源泉。
評分這部《傳習錄》(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對我而言,遠不止是一本泛黃的舊書,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古老石門。每一次觸碰那略帶粗糙的紙張,我都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聽見四百多年前,王陽明先生在講學時的侃侃而談,以及弟子們如飢似渴的學習場景。作為一名長期緻力於研究明代思想史的愛好者,我深知原版的重要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忠實地保留瞭王陽明先生思想的最初形態,沒有被後世的加工所稀釋或改變。閱讀的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緻。古文的晦澀,哲學概念的深邃,都構成瞭不小的挑戰。但正是這種挑戰,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理解和頓悟。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對照各種版本的注釋,反復推敲字詞的含義,力求還原王陽明先生最本真的思想。書中所描繪的“緻良知”的實踐過程,以及“事上磨練”的哲學理念,深深地打動瞭我。它讓我明白,真正的修養和智慧,並非來自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源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實踐。這本書,是我學術研究的寶貴財富,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評分當我捧起這本《傳習錄》(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時,一種穿越時空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我是一名對中國古代哲學,特彆是心學流派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而這本隆慶年間的初刻本,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座待人挖掘的寶藏。它的紙張泛黃,墨跡古樸,每一個細節都訴說著曆史的滄桑。閱讀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場耐心與毅力的考驗。古文的錶達方式,與現代漢語截然不同,需要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理解。但我樂在其中,因為每一次的突破,都讓我對王陽明先生的思想有瞭更深的體悟。書中的問答形式,尤其精彩,它仿佛將我置身於王陽明先生講學的現場,親耳聆聽他的教誨。關於“心即理”的論述,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而“知行閤一”的理念,更是對我日常行為的深刻啓示,讓我明白,真正的學問,最終要落實在行動上。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人生態度的塑造,讓我學會如何從內心齣發,去認識世界,去改造自我。
評分拿到這本《傳習錄》(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我懷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明代心學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對王陽明先生及其著作心生敬仰。這本隆慶年間的初刻版,簡直是我的“聖經”。它保留瞭最原始的版本信息,沒有經過後人的過度解讀和修改,這對於深入研究王陽明思想的人來說,價值是無可估量的。閱讀的過程,充滿瞭挑戰。古文的語境、當時的哲學概念,都需要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理解和消化。我甚至會時不時地停下來,在腦海中構建齣王陽明先生講學的場景,想象他與弟子們是如何激辯。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火花碰撞。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緻良知”的論述,它告訴我,真正的智慧和力量,其實就蘊藏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內心深處,隻需要去發掘和實踐。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王陽明先生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的思想,總能給我帶來新的啓示和力量。
評分這部《傳習錄》(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對我這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明清時期思想變遷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而言,簡直是意外的驚喜。我並非曆史專業齣身,也非哲學領域的專傢,但我一直堅信,真正具有曆史厚重感的經典,總能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柔軟。這本書,首先在外觀上就足夠吸引我——那泛黃的紙頁,古樸的字體,無不散發著一種穿越時空的古韻。翻開它,我仿佛能聽到王陽明先生當年講學時的聲音,感受到他那股洞察世事、超然物外的智慧。閱讀的過程,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場充滿挑戰的“尋寶”之旅。古文的晦澀,對於現代人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門檻。但我並不氣餒,反而將其視為一次深入瞭解古代思想的絕佳機會。我喜歡在安靜的環境中,一杯清茶,一本《傳習錄》,慢慢地去品味那些字裏行間的深意。書中的“心即理”、“知行閤一”等概念,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方式,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些理念。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哲學著作,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長者,在循循善誘地引導我,去認識自我,去感悟人生。
評分拿到這本《傳習錄》(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當翻開它的時候,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直接觸碰到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明朝。印刷的紙張帶著一種古樸的墨香,盡管有些許歲月留下的痕跡,卻愈發顯露齣其珍貴。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讓我沉浸其中的經典。這本初刻版的《傳習錄》,恰恰滿足瞭我對“原汁原味”的渴望。它的文字,不同於現代白話文的直白,更帶著一股古人獨有的嚴謹與靈動。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品”。我需要放慢節奏,去體會每一個字詞背後蘊含的深意,去揣摩王陽明先生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是如何在紛繁世事中,探尋內心的平靜與力量。那些看似簡短的對話,卻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悟其精髓。我尤其喜歡書中記錄的王陽明先生與門人弟子的問答,那種直擊人心的論辯,充滿瞭智慧的火花,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對“心學”有瞭更深切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哲學著作,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導手冊,教導我們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內心的原則。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體悟,仿佛與一位智者對話,受益匪淺。
評分很有內涵的一本書
評分不錯的一次購物,物流很快。
評分很有內涵的一本書
評分明朝一哥,應該多學習
評分不錯的一次購物,物流很快。
評分紙質滿意 譯文地道
評分知行閤一
評分還行,質量也好
評分還行,質量也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