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实义今注

天主实义今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利玛窦 著,[法] 梅谦立 注
图书标签:
  • 天主教
  • 神学
  • 哲学
  • 宗教
  • 基督教
  • 教义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 注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68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304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天主实义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期间为宣传教义撰写的宣传材料。《天主实义今注》是法国著名新儒学家、汉学家梅谦立以及我国著名基督教史学家、宗教社会学家孙尚扬做注。书中首先介绍了天主教基本教义,并且进一步辩证了天主教与中国本土宗教,以及政治生活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

  《天主实义》是一本由明代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Ricci)用中文写就的对话体着作,它的出现影响了方以智、黄宗羲、戴震等明清思想家。在中国的三教之外,它开辟了第四教:儒家一神论。《天主实义今注》前半部分分析《天主实义》的文献来源及成书过程,并解释说明构成《天主实义》的利玛宾与士大夫之间的对话。後半部分主体是基於不同版本的《天主实义》校勘本,并加入大量注释解释此书成书的思想背景,即西方经院哲学和中国宋明理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天主实义》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在四百年前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今仍不乏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利玛窦·墨特里尼(Matteo Motterlini),意大利最受推崇的“平民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研究以怪诞、有趣而享誉国际,并因此得到读者的喜爱。曾任卡内基大学客座教授,现任米兰圣拉法雷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科学史、科学哲学、认知论、逻辑学、微观及宏观经济学等。著有《方法论的优劣》《医学判断的合理性极限》(合著)《经济的合理性批判》《认知与实验的经济学》等书。
  
  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法国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澳门利氏学社会员、西学东渐文献馆副馆长。在法国获得了哲学和神学双学士学位,在台湾辅仁大学读神学研究所,2003年获得了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西思想交流、西方古典哲学。著有《耶稣会的北京导览,天主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台北:光启出版社,2005年;The ReligiousPhilosophy of Liang Shuming(Leiden-Boston:Brfill,2010年),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The First1m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es(Rome:Institutum Historicum Societatis Iesu,2011年)。

目录

《天主實義》的文獻來源、成書過程、内容分析及其影响
羅明堅的《天主實錄》與利瑪竇的《天主實義》
范禮安《要理本》與利瑪竇《天主實義》
《天主實義》初稿與利瑪竇對四書五經的發現
《天主實義》与利瑪竇和士大夫在南京、北京的對話
利瑪竇在世時的五個版本
《天主實義》各個部分整理
《天主實義》内容分析
首篇 論天主始制天地萬物而主宰安養之
第二篇 解釋世人錯認天主
第三篇 論人魂不滅大異禽獸
第四篇 辯釋鬼神及人魂異論,而解天下萬物不可謂之一體
第五篇 辯排輪迴六道、戒殺生之謬說,而揭齋素正志
第六篇 釋解意不可滅,並論死後必有天堂地獄之賞罰,以報世人所為善惡
第七篇 論人性本善,而述天主門士正學
第八篇 總舉大西俗尚,而論其傳道之士所以不娶之意,並釋天主降生西土來由
關於利瑪竇思想遺產的最近爭論
版本說明
《天主實義》
《天主實義》序
《天主實義》重刻序
天主實義引
首 篇 論天主始制天地萬物而主宰安養之
第二篇 解釋世人錯認天主
第三篇 論人魂不滅大異禽獸
第四篇 辯釋鬼神及人魂異論,而解天下萬物不可謂之一體
第五篇 辯排輪迴六道、戒殺生之謬說,而揭齋素正志
第六篇 釋解意不可滅,並論死後必有天堂地獄之賞罰,以報世人所為善惡
第七篇 論人性本善,而述天主門士正學
第八篇 總舉大西俗尚,而論其傳道之士所以不娶之意,並釋天主降生西土來由
重刻《天主實義》跋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存目提要
參考文獻
索引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書名索引
《天主实义今注》:一部深邃的宗教哲学著作,探寻信仰与理性的和谐之境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辨始终是两条并行却又相互交织的溪流。无数智者试图在这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寻求理解与和谐,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宇宙的终极奥秘。由李之藻编译、徐光启等学者增修的《天主实义》,便是这样一部跨越时代、融合东西方智慧的经典之作。而《天主实义今注》,则是在这部伟大著作的基础上,以现代的视角、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原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与阐释,旨在帮助当代读者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其博大精深的内涵,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 《天主实义》原著背景与价值 《天主实义》的问世,是中国天主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将欧洲的科学知识与天主教教义一同带入中国。其中,利玛窦神父的《天主实义》以其深刻的哲学论证、严谨的逻辑推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融合,赢得了当时中国士大夫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它并非仅仅是宗教教义的简单宣讲,而是通过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对话,尝试将天主教的普世真理,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原著以“天主”为核心,探讨了天主的本体、创造、属性,以及人类灵魂的不朽、善恶的报应、来世的赏罚等一系列 fundamental 的宗教和哲学问题。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将西方理性主义的思辨方法引入了中国宗教论述,试图证明天主教信仰并非与中国固有的道德伦理和理性追求相悖,而是对其的升华与圆满。这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论述方式,为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天主实义今注》的时代意义与学术价值 《天主实义今注》是在《天主实义》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度学术研究与注解。它并非简单地复述原意,而是站在当代的学术立场,运用现代的语言和研究方法,对原著的每一个论点、每一个概念都进行了细致的考量和梳理。 1. 语言的现代化与可读性的提升: 原著《天主实义》虽然以其文言文的严谨和优美著称,但在现代读者看来,其语言风格和词汇表达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隔阂。 《天主实义今注》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将原著的文言文进行现代化转译和注解,使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原本晦涩难懂的哲理变得更加清晰易懂。这使得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包括非专业研究者,也能够轻松地进入原著的思想世界,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 2. 思想的系统化与逻辑的再梳理: 《天主实义》原著在论述过程中,虽然逻辑严密,但由于其时代背景和文本结构,部分论证链条可能需要更清晰的呈现。 《天主实义今注》在注解过程中,会着重梳理原著的论证脉络,将零散的论点整合为系统性的思想体系。对于一些关键的哲学概念,如“天主”的定义、“灵魂”的本质、“道德”的根源等,会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力求展现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3. 文化语境的补充与跨文化对话的深化: 《天主实义》原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中展开的。 《天主实义今注》将进一步拓展这一对话的深度和广度,会深入挖掘原著中与中国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呼应之处,分析其相互借鉴与区别,从而更清晰地展现东西方思想碰撞的火花。同时,注家也会根据现代的文化语境,对原著的某些论点进行再解读,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4. 历史文献的考据与学术史的梳理: 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天主实义》的流传和研究本身就构成了一段重要的学术史。《天主实义今注》在进行注解的同时,也会关注原著的历史文献版本、流传过程,以及历代学者对其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学术史料的梳理,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天主实义》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更扎实的研究基础。 《天主实义今注》的核心内容解析(非包含原著内容,而是对注疏性质的阐释) 《天主实义今注》并非直接复制《天主实义》的原文,而是通过对原著的“注”与“疏”,来阐释其精髓。这意味着,其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概念辨析与定义阐释: 原著中涉及的许多核心概念,如“天主”、“本体”、“创造”、“灵魂”、“恩宠”、“罪”、“德行”等,都需要进行准确而深入的辨析。 《天主实义今注》将逐一梳理这些概念在原著中的出现语境,结合西方哲学和神学传统,以及中国传统思想的对应概念,进行清晰的解释,避免望文生义或产生误读。例如,对于“天主”一词,注家会探讨其在原著中与中国传统“天”、“上帝”等概念的异同,以及其作为唯一、永恒、全能存在的本体论意义。 论证逻辑的剖析与推理过程的梳理: 《天主实义》以其严密的逻辑推理著称。 《天主实义今注》会详细剖析原著的论证结构,例如,如何从“万物有因”推导出“第一因”的存在,如何从“事物有序”推导出“造物主”的智慧,如何从“人类的道德良知”推导出“灵魂的不朽”。注家将以现代逻辑学的视角,来解读原著的推理过程,指出其论证的巧妙之处,同时也可能对一些论证的薄弱环节提出补充或完善的思考。 哲学与神学的交叉视角: 《天主实义》是哲学与神学的完美结合。 《天主实义今注》将从哲学和神学两个维度,来解读原著的思想。在哲学层面,会关注其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等方面的论述;在神学层面,则会解读其关于上帝属性、救赎论、末世论等方面的教义。注家将努力展现原著如何在哲学的高度上,为神学信仰提供理性的支撑,以及如何通过神学来解答人类存在的终极哲学问题。 文化对话的细节呈现: 《天主实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是其独具魅力的部分。《天主实义今注》将更加细致地呈现这种对话的细节。例如,注家会分析原著中引用儒家经典、道家思想的箇所,解释其如何借用中国传统的概念和话语体系来传达天主教的道理。同时,也会深入探讨原著在论述中,与中国传统道德观、人生观的契合与差异,揭示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与智慧。 时代局限性与历史视角的审视: 任何思想著作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时代的烙印。《天主实义今注》在进行注解时,也会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审视《天主实义》在历史发展中的局限性,例如,在某些科学知识的理解上可能存在不足。注家会以历史的眼光,将其置于当时的学术背景下进行评价,既肯定其伟大的历史贡献,又不回避其可能存在的时代局限。 结语 《天主实义今注》,是一次对经典智慧的现代回归。它不仅是对《天主实义》这部不朽名著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信仰与理性、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深刻关系的持续探索。通过《天主实义今注》,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见,古老的东方智慧与普世的宗教真理,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交融、碰撞,并最终汇聚成一股启发人心的思想洪流。这部著作,将引领读者走进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刻的思想境界,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启迪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传统认知的颠覆性重构。在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接受既定的观念和流行的解释,很少会去追问这些解释背后的最初动力和前提假设是什么。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既有框架,直达核心的动力源。我记得在探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时,作者并没有陷入二元对立的窠臼,而是提出了一种更为辩证、更为动态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二者关系的理解,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认为泾渭分明的概念,实际上是在一个相互渗透的场域中运作的。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稳健,他知道何时该放慢笔速,深入挖掘一个细微的差别,也知道何时该加快步伐,将一系列分散的论据汇集成一个强有力的结论。这种节奏感,使得即便是面对如此宏大的主题,阅读体验依然保持着令人愉悦的张力,不会让人感到拖沓或仓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可以直接引用的“真理”,而在于它教会了你如何以一种更深刻、更审慎的方式去面对那些“为什么”的问题。它是一本真正能让你思考“如何思考”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颇为讲究,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大小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让人在长时间阅读时,眼睛不容易感到疲劳,这在阅读这般内容密集的书籍时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内容是深奥的,但编排上却体现了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和关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关键概念出现时,所采用的那种略微加粗或使用特定符号强调的处理方式,这在不破坏整体流畅性的前提下,为读者提供了极佳的导航点。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内在的深度,但优秀的外在呈现,无疑是帮助读者更好地进入这个深度领域的桥梁。它所探讨的议题,对于理解人类文明的某些核心驱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与一位智者的长久对话。这场对话可能会让你感到挫败,会让你对自己的既有认知产生怀疑,但最终,它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你理解世界的底层逻辑能力。我至今仍会时不时地翻开其中几页,重新体会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但最终被作者清晰阐释的段落,每次重温都有新的感悟,这才是真正优秀思想著作的标志。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属于“硬核”级别,绝非茶余饭后的闲书。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和对复杂概念的接受能力。我尝试过在通勤的嘈杂环境中阅读,结果发现效果很差,因为任何一点外界的干扰都会打断那种微妙的思维联结。后来我索性在家中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关闭了所有电子设备,才算是真正进入了作者构建的世界。作者在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点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广博学识,他似乎能够自如地在神学、历史学、逻辑学之间穿梭,并且能够找到它们之间最隐秘的关联点。这种跨界整合的能力,让整本书的论证体系显得格外坚固和立体。特别是书中对于“目的论”的批判性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他没有简单地否定目的论,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最终导向了一个更为精细化的理解模型。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后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思想上的良师益友,会不断地在你未来的思考中留下回响,让你在处理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时,不自觉地运用书中那些严谨的分析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古朴典雅,我抱着一种敬畏又好奇的心情翻开了它。初读之下,就被作者那种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真正深入到思想的肌理之中,去探讨那些宏大而又根本的问题。比如,书中对于“存在”本身的探讨,简直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整套思考的框架和工具,让我能够自己去审视世界和自身的定位。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时间观念”的那一章节,作者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完全跳出了我们日常习惯性的线性时间观,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下进行解构和重塑。读完那一段,我仿佛一下子从时间的洪流中抽离出来,获得了片刻的自由感。作者的文字功力也极为扎实,用词精准,句式长短错落有致,读起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思想的锐利。对于任何一个渴望进行深度思考、不满足于碎片化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它引导你走向更深的水域,去感受思想的波涛汹涌。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更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反复的咀嚼,它像一块上好的陈年佳酿,初尝或觉其醇厚,细品方知其回甘悠长,值得反复品味和沉思。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实义”二字就透着一股子深奥劲儿。然而,一旦真正沉浸进去,你会发现作者在构建复杂的理论体系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清晰度和耐心。他似乎深谙如何将那些抽象的概念,通过精妙的比喻和层层递进的论证,变得触手可及。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极其克制的、近乎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很少有那种为了渲染气氛而使用的华丽辞藻。他专注于推导和论证的内在逻辑链条,每一个论点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基石,牢牢地支撑着上方的结构。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你必须集中全部的精神去跟随作者的思路,稍有懈怠,就可能迷失在迂回的论证之中。但只要你坚持下来,到达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时,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上充实你,更是在训练你的心智,让你学会如何去质疑一个既定的观点,如何去构建一个自洽的逻辑系统。这本书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它是用来挑战你的思维边界的。我个人建议,最好准备好笔记本和笔,随时记录下那些让你产生共鸣或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语句,因为很多地方值得再三推敲。

评分

书还没看,不过里面都是繁体字,很好的样子,物流超快!

评分

经典之作,很值得参看。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还没看,应该不错吧,利玛窦的

评分

哈哈哈哈哈

评分

促销时购入,品相质量俱佳。

评分

内容不错,十分满意……

评分

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

此书很好,非常满意。谢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