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新闻传播学译库·新媒体系列:新新媒介(第二版)

复旦新闻传播学译库·新媒体系列:新新媒介(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保罗·莱文森(Levison Levinson) 著,何道宽 译
图书标签:
  • 新媒体
  • 媒介融合
  • 传播学
  • 数字传播
  • 网络传播
  • 社交媒体
  • 新新媒介
  • 复旦大学
  • 理论研究
  • 媒体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05841
版次:2
商品编码:115093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学术精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31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互联网世界变化莫测。下面这些媒介——Facebook、Twitter、YouTube、Wikipedia、Blog、Foursquare、Myspace、Digg、 Second Life、Podcasting等——新的、强大的互联网进化品种。
在“当代麦克卢汉”——著名的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眼中,这些新新媒介不仅影响巨大,而且处于快速迭代的过程之中。在《新新媒介》出版三年后,莱文森作了巨幅修订,以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些媒介的特性和影响。

目录

目 录

何道宽第二版序
何道宽第一版序
莱文森中文版序
莱文森第一版前言与谢辞
莱文森第二版前言与谢辞

第一章 为什么要称为“新新”媒介?
1.1为何叫“新新”媒介而不是叫“社交”媒介?
1.2新新媒介的指导原理
1.3新新媒介涵盖新媒介的原理
1.4各章 顺序与内容
1.5新新媒介和硬件的快速演化
1.6首要的方法论:在实践中学习

第二章 Facebook
2.1“朋友”的吸引力难以抗拒
2.2何谓网络“友谊”?
2.3细分网络友谊
2.4Facebook小组及其变化
2.5Facebook网友和小组是知识资源库
2.6Facebook网友和小组是实时的知识资源库
2.7在真实世界里会网友
2.8与旧友在网上恢复联系
2.9保护“隐蔽的一维”:清理你的网页
2.10新新媒介里的主客观差异
2.11Facebook的时间轴

第三章 Twitter
3.1典型的即时通讯
3.2人际传播=大众传播=Twitter
3.3Twitter像智能T恤或首饰
3.4Google+,Twitter,Facebook和Pownce
3.5Twitter的危险:沉迷Twitter的议员
3.6沉迷Twitter的议员,再添一例
3.7Twitter与伊朗的毛拉对阵
3.8麦克卢汉是微博客

第四章 YouTube
4.1《奥巴马女孩》
4.2YouTube上的总统初选辩论
4.3电视上好看+YouTube=网络上好看
4.4YouTube上永不磨灭的印记和民主政治
4.5YouTube篡夺电视的功能,成为公共事件的信使
4.6YouTube不仅使用户能随时看,而且对制作者免费
4.7奥巴马是新新媒介时代的罗斯福及其新政的再现
4.8YouTube的业余明星和视频制作人
4.9病毒视频
4.10病毒视频的弊端
4.11通俗文化里的YouTube革命
4.12洛伊·欧比森的吉他
4.13《当我的吉他温柔地哭泣》穿越千秋万代
4.14YouTube再现音乐电视
4.15YouTube将使iTunes退出市场吗?
4.16YouTube批驳刘易斯·芒福德,并把视频转换为文本
4.17蒂姆·拉瑟特(1950—2008)
4.18YouTube的阿喀琉斯脚踵:版权
4.19YouTube上的评论起矫正的作用:以弗利特伍兹组合为例
4.20教皇的频道
4.21YouTube是国际信息解放者

第五章 Wikipedia
5.1泡菜与伯里克利
5.2包容主义者vs.排他主义者:Wikipedia上英雄的厮杀
5.3编辑的中立与利益的冲突
5.4身份问题
5.5一切Wikipedia用户都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能享受平等
5.6Wikipedia网页上的透明度
5.7Wikipedia vs.不列颠百科全书
5.8在报道蒂姆·拉瑟特死讯时的新旧媒介之争
5.9Wikipedia误报泰德·肯尼迪和罗伯特·伯德的死讯
5.10是百科全书还是报纸?
5.11Wikipedia使图书馆不再是必需的吗?
5.12英国 vs. Wikipedia

第六章 Blogging
6.1电子书写简史
6.2永存的博客,无所不写
6.3对评论的控制
6.4评别人的博客
6.5用博客作纠正的评语
6.6《火线》明星斯特林格·贝尔在Myspace上给我来信
6.7博文发表后的修改
6.8长期的博客效应与相互联系
6.9博客团队
6.10写博客赚钱
6.11用博客赚钱与博主的理想不能兼容吗?
6.12用图像、视频和小配件装点你的博客:Photobucket、Instagram、Flickr和Pinterest等图片分享网站
6.13测算博客的访问量:流量、Alexa排名和Klout影响力排名
6.14不同的博客平台
6.15博客人像旧媒体的新闻记者一样有权享受《第一修正案》的保护吗?
6.16公民记者、《第一修正案》和“占领华尔街”
6.17博主与说客
6.18博客的匿名
6.19维基解密与匿名
6.20为他人写博客
6.21用你的博客改变世界
6.22一位镇长及其博客
6.23“穿睡衣的博客人”
6.24新新媒介与旧形式媒介的紧张进一步加剧
6.25新新媒介新闻时代仍然需要旧媒介报道
6.26旧媒介与新新媒介的共生:《迷失》与《危机边缘》电视剧里的复活节彩蛋

第七章 Foursquare定位与硬件
7.1Foursquare与iphone
7.2签到与真相
7.3隐私与定位
7.4移动媒介的必然趋势
7.5硬件之必需
7.6移动之代价
7.7新新媒介在无用之地变得有用
7.8汽车、公园和卧室里的智能电话
7.9电池是新新媒介的软肋
7.10iPhone、平板电脑、蓝牙和大脑

第八章 地位稍次的新新媒介
8.1Myspace
8.1.1网“友”之缘起
8.1.2Myspace上的“欺凌”
8.1.3新新媒介为网络欺凌疗伤
8.1.4Myspace是一站式社交媒介的自助餐厅
8.1.5 Myspace音乐与新新媒介
8.1.6 Myspace诗歌
8.2Digg与Reddit
8.2.1呼朋唤友,花钱买“挖掘”或“埋葬”
8.2.2罗恩·保罗与巴拉克·奥巴马在Digg上对阵
8.2.3罗恩·保罗与旧媒介
8.2.4真实世界和大屏幕上的Reddit
8.3Second Life
8.3.1Second Life的历史和运行机制
8.3.2Second Life与真实生活界面
8.3.3Second Life里的一次研讨会
8.3.4肯尼·哈勃,Second Life里的天文学家
8.3.5Second Life里的性爱
8.3.6Second Life网上的《迷失》剧讨论小组
8.4Podcasting
8.4.1如何制作播客?
8.4.2播客制作蓝图一例
8.4.3播客的储存与流通:播客播放器、iTunes播放器和RSS阅读器
8.4.4播客成功案例:语法女王
8.4.5在智能手机上、汽车里听播客
8.4.6播客书
8.4.7播客与版权:播客音乐
8.4.8播客广告
8.4.9视频直播
8.4.10在线研讨会与视频播客

第九章 新新媒介的阴暗面
9.1前新新媒介的滥用:欺凌、攻击与煽动
9.2网络流言与网络欺凌
9.3网络盯梢
9.4Twitter与恐怖主义
9.5利用克雷格分类广告招募人打劫银行
9.6网络垃圾
9.7旧媒介对新媒介的弊端反应过度:图书馆vs.博客人

第十章 政治与新新媒介
10.1巴拉克·奥巴马,新新媒介和2008年的大选
10.1.1用新新媒介公告副总统人候选人失策
10.1.2总统就职典礼及政府工作在互联网上的反响
10.1.3总统与黑莓手机
10.1.4开局顺当
10.2 2010年的茶党和Twitter
10.3“阿拉伯之春”与媒介决定论
10.4“占领华尔街”汹涌澎湃,直选民主高潮再起
10.5 2012年的美国大选

补记 2012年美国大选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版译后记
第二版译后记
作者介绍

前言/序言


《数字时代的媒介生态变革:新新媒介的深度洞察》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在数字技术浪潮席卷下,全球媒介生态所经历的颠覆性变革。它不仅考察了新兴媒介形态的出现及其对传统媒介模式的冲击,更着力于揭示这些变革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动力。本书将读者带入一个动态的媒介场域,鼓励从多个维度审视我们与信息、传播以及彼此互动的方式如何被重塑。 第一部分:数字浪潮的先声——媒介形态的演变与边界消融 互联网的奠基与早期发展: 回溯互联网从军事通信项目到全球信息网络的演进历程,重点关注其早期开放、去中心化的理念,以及它如何为后续媒介革命埋下伏笔。探讨早期在线社区、BBS、电子公告板等如何初步打破时空限制,孕育了初步的数字互动模式。 Web 2.0 的崛起与用户生成内容的时代: 详细阐述 Web 2.0 革命的核心特征——用户作为内容的创造者、分享者和参与者的地位确立。博客、维基百科、早期社交网站(如 MySpace、Friendster)的兴起,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了传统媒体的“守门人”角色,标志着信息生产的民主化。 移动互联网与“无处不在”的连接: 分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如何彻底改变了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模式。探讨即时通讯、移动应用、地理位置服务等如何进一步模糊了线上与线下的界限,使媒介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社交媒体平台的崛起与影响力: 深入研究 Facebook、Twitter(X)、Instagram、TikTok 等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的运作机制、用户行为模式及其对信息传播、公共舆论、社会动员的影响。讨论算法推荐、信息茧房、病毒式传播等现象。 流媒体与视频内容的爆发: 聚焦 YouTube、Netflix、Bilibili 等视频平台的颠覆性力量。分析其在内容生产、分发、消费模式上的创新,以及对传统电视、电影产业的冲击。探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形式的特点和影响力。 播客与音频内容的复兴: 审视播客作为一种“随时随地”收听的媒介形式,如何重塑了深度内容传播的可能。分析其在新闻、教育、娱乐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及听众社群的形成。 新兴媒介形态的探索: 关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元宇宙(Metaverse)等新兴技术在媒介领域的应用前景。探讨它们可能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交互式叙事以及对未来人际互动和社会结构的潜在影响。 第二部分:传统媒介的转型与挑战 报纸与杂志的数字化困境: 分析传统印刷媒体在数字时代的生存危机,包括广告收入下滑、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等问题。探讨其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如内容付费模式的探索、多平台分发策略、与新兴媒介的合作与竞争。 广播的适应与创新: 考察广播媒介在数字时代的生存之道,包括网络广播、播客化、互动直播等形式的出现。分析其如何利用技术优势,拓展内容边界,吸引新的听众群体。 电视的重塑与内容分发变革: 审视电视产业在流媒体冲击下的转型,包括传统电视台向内容制作商的转变,OTT(Over-The-Top)平台的兴起,以及“观众选择”与“个性化推荐”的博弈。 新闻业的数字基因重塑: 聚焦新闻生产、编辑、分发、消费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探讨调查性报道、数据新闻、公民记者、众包新闻等新模式的兴起,以及新闻伦理在数字环境下的新挑战。 出版业的数字出版与作者生态: 分析数字出版对传统图书出版业的影响,包括电子书、在线阅读平台、自出版模式的兴起。探讨其对作者、读者、版权保护等方面带来的变化。 第三部分:数字媒介的深层影响与社会文化互动 信息传播的加速与碎片化: 探讨数字媒介如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但同时也导致信息流的碎片化和浅层化。分析“注意力经济”对内容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影响。 算法的权力与媒介的“黑箱”: 深入分析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中算法的作用,包括其在内容推荐、信息过滤、用户行为引导方面的强大能力。审视算法的潜在偏见、信息茧房效应以及对公共讨论的塑造。 用户生成内容(UGC)的边界与治理: 探讨用户生成内容在丰富信息供给、促进社会参与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审视其在虚假信息传播、网络欺凌、版权侵犯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分析平台责任和内容治理的困境。 数字鸿沟与媒介公平: 考察数字技术发展可能加剧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包括不同群体在技术接入、数字素养、信息获取上的差距。呼吁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媒介公平。 数字身份与虚拟社群: 分析数字媒介如何塑造个体的在线身份,以及虚拟社群的形成和互动模式。探讨网络社群对个体归属感、社会支持以及社会运动的影响。 隐私、安全与数字监控: 深入探讨数字媒介时代个人隐私面临的挑战,包括数据收集、用户追踪、网络安全问题,以及国家和企业在数字监控方面的权力扩张。 媒介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重塑: 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分析如何帮助公众辨别虚假信息,理解媒介运作逻辑,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数字媒介与政治参与: 审视数字媒介在政治动员、社会运动、竞选传播、公共议题讨论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其如何赋权公民,但也可能被滥用以操纵舆论、传播煽动性言论。 数字媒介与文化变迁: 探讨数字媒介如何影响文化生产、消费和传承,包括网络迷因(Meme)、粉丝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加速等。分析数字技术对语言、艺术、生活方式的塑造。 面向未来的媒介生态展望: 展望数字媒介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和个性化推荐中的应用、区块链在版权保护和内容分发中的潜力、去中心化媒介的探索等。 结论: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全面、多层次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数字时代媒介生态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它鼓励我们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媒介技术的进步,认识到技术中立性的局限,并积极思考如何利用数字媒介的潜力,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负责任的传播未来。本书不回避数字媒介带来的挑战,而是将其视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媒介创新的契机,倡导在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中,个体与社会共同寻求理解、连接与共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译者的功力也确实非同一般,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文的词句对译过来,而是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学术意图和语境,并用一种地道、流畅且极富学术规范性的中文将其表达出来。这种“信、达、雅”兼备的翻译质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读者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思想的碰撞上,而不是纠结于拗口的句子结构。每当遇到一个关键的理论术语时,总能感受到译者在脚注或译者识中,为我们提供了精准的定位和必要的背景补充,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体现了译者团队对学术严谨性的高度尊重。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好的翻译是连接世界优秀思想与本土读者的最佳桥梁,而这本书的译者无疑是优秀的摆渡人。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适合那些既想深入学术殿堂,又渴望与现实世界保持紧密连接的读者。它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纯理论,而是脚踏实地,用严谨的逻辑去解构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流。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停下来,反思自己日常使用社交媒体或接收新闻信息的习惯,那种潜移默化的自我审视,是阅读体验中最令人满足的部分。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你在理解媒介宏观规律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这些规律如何在自己的指尖和屏幕上显现。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维工具箱,让你在面对下一个“颠覆性”技术浪潮来临时,不再是茫然无措,而是能够冷静地运用这套工具进行批判性分析。

评分

翻开目录,我立刻被其宏大的结构和严谨的逻辑所吸引。作者显然是站在一个非常高远且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领域的发展脉络,从基础理论的溯源到最新现象的剖析,构建了一个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框架。特别是对于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处于边缘地带的关键概念,书中都给予了深入且独到的阐释,这对于希望建立扎实理论根基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范式转换的部分,作者的论述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可见,仿佛在引导读者亲手搭建起一座理解复杂媒介生态的认知高塔。这种结构上的精妙安排,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学术内容,变得条理分明,易于消化和吸收。我感觉,光是消化这些章节的引言和核心论点,就已经比我过去阅读好几本相关著作的收获都要丰富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配色,搭配上恰到好处的字体选择,拿在手里感觉就像捧着一件艺术品。我尤其欣赏封面那种极简主义的风格,虽然没有花哨的插图,但正是这种克制,反而透露出一种对内容深度的自信。内页的纸张质感也是没得说,印刷清晰锐利,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物料选择和工艺把控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对书中的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抱有更高的期待。我本来还担心,作为一本学术译著,会不会因为翻译腔过重而显得生硬,但从这精美的外在来看,至少在“呈现”这一层面上,它已经为读者构建了一个非常友好的阅读体验基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让人迫不及待想要打开它,去探索内在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一点,是它对“变化”的捕捉和对“未来”的预判。在这个信息迭代速度快到令人眩晕的时代,很多理论书籍很快就会落伍,但这部作品似乎拥有某种预见性,它没有沉湎于对旧有模式的缅怀,而是将更多的笔墨投向了新兴力量的崛起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书中对某些新兴传播形态的分析,精准得让人有些后背发凉,仿佛作者提前看到了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并提前为我们做好了思想上的预演。这种前瞻性,对于我们这些身处行业前沿,需要不断调整策略的从业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思想燃料”。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启发你思考“将如何发展”,这种引导式的思维训练,远比纯粹的事实罗列来得更有价值和生命力。

评分

最烂购书体验,尽在京东!为什么在京东买书,就是图快!一次几百册,打给团购的,两天之后(休息日)居然告诉我让我自己在京东选,那要你们干什么?一个订单会分到好几个发货地,被硬分成几个订单,居然还有10几天没发货的,那我在京东买有什么意义!手里还有几百册要买,再也不会在京东买书了!(其他商品图快,还有可能!)

评分

内容很好

评分

书是正版 物流是我用京东物流以来 最慢的一次

评分

买了一堆书,还没来得及都看

评分

很好,质量不错,送货也快。方便。

评分

陪送快,物流好,包装好,很满意

评分

书包装完好内容完善适合考研复习准备,快递到位。

评分

特别好。。。。。。。。。。。。。

评分

挺好,没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