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技术手册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技术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建凯,赵志强,刘钧 等 编
图书标签:
  • 气象观测
  • 自动化技术
  • 地面气象
  • 气象仪器
  • 数据处理
  • 气象资料
  • 观测规范
  • 技术手册
  • 气象工程
  • 气象服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597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35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技术手册》涵盖了近几年来地面气象观测技术和业务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固态降水等新型观测技术,介绍了主要设备的原理、结构、功能、安装、操作、维护、维修和观测场工程建设等方面知识和要求,重点讲述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软件使用和设备故障诊断。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地面气象观测系统
1.1 概述
1.2 D225型自动气象站
1.3 固态降水观测设备
1.4 降水现象观测设备
1.5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
1.6 激光云高仪
1.7 硬件集成控制器

第2章 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
2.1 组成结构
2.2 软件安装
2.3 参数设置
2.4 操作方法
2.4 应急加密观测
2.5 应急处理

第3章 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维护方法
3.1 常规传感器
3.2 自动蒸发传感器
3.3 辐射传感器
3.4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
3.5 降水天气现象仪
3.6 激光云高仪
3.7 雪深
3.8 采集器
3.9 电源系统
3.10 通信系统
3.11 防雷系统

第4章 常见故障判别和备件更换
4.1 常见故障判别方法
4.2 备件更换

第5章 观测场工程建设
5.1 观测场基础
5.2 围栏
5.3 设备基础
5.4 防雷

第6章 地面综合观测设备安装
6.1 新型自动气象站
6.2 云能天观测设备
6.3 接线方法
6.4 运行调试

第7章 故障诊断
7.1 故障诊断流程
7.2 常用故障诊断工具
7.3 传感器故障诊断
7.4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故障诊断
7.5 太阳辐射站故障诊断
7.6 电源系统故障诊断
7.7 通信系统故障诊断
……
气象探测与数据处理前沿技术探析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气象探测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与实践应用,重点聚焦于高精度遥感技术在非常规气象要素探测中的潜力与挑战,以及复杂气象模型数据同化与后处理的优化策略。全书分为三大核心板块:遥感反演与误差分析、智能观测网络的构建与维护、以及数据融合与可视化技术。 第一部分:高精度遥感反演与误差分析 本部分详尽剖析了气象卫星、雷达以及激光雷达等遥感平台在获取大气参数方面的新进展。我们特别关注多波段红外与微波辐射测量在识别极端天气事件中的应用,例如强对流云团的精细化结构分析和冰雹核心的实时追踪。 辐射传输模型的改进与验证: 详细阐述了针对复杂大气背景(如沙尘、火山灰、高浓度气溶胶)下辐射传输模型的修正方法,包括考虑粒子非球形散射效应和谱线重叠机制的数值模拟。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实验室标准源对新型传感器反演算法进行交叉验证。 合成孔径雷达(SAR)在水文气象中的应用: 探讨了利用SAR全极化数据反演地表土壤湿度和积雪含水量的方法,并着重分析了植被冠层和地表粗糙度对后向散射信号的干扰消除技术。 激光雷达(LiDAR)探测: 深入研究了后向散射激光雷达在高层大气(平流层和中间层)气溶胶和风场探测中的优势,讨论了基于多普勒频移的垂直风速测量精度提升技术。 第二部分:智能观测网络的构建与维护 本章节侧重于下一代气象观测基础设施的设计理念和实施细节,强调如何构建一个自适应、低功耗、高可靠性的物联网(IoT)驱动的观测网络。 微型化与分布式传感器网络: 探讨了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在构建低成本、高密度的地面观测站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于城市热岛效应、边界层湍流等微尺度现象的捕捉能力。分析了由于传感器个体差异导致的系统性偏差校正方案。 数据传输与边缘计算: 详细介绍了面向能源受限环境下的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在气象数据回传中的适配性,以及在观测终端实现初步数据清洗、质量控制和特征提取的边缘计算架构设计。 观测系统可靠性与维护优化: 引入了基于状态监测(Condition-Based Monitoring, CBM)的预测性维护模型。通过分析传感器漂移率、环境腐蚀指标和电子元件老化数据,预测潜在故障点,从而实现观测系统的最优停机维护调度。 第三部分:复杂气象模型数据同化与后处理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高效地将海量、多源的观测数据融入数值天气预报(NWP)模型,并对模型输出进行精细化加工以服务于特定的应用需求。 新型数据同化算法: 详细介绍了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的变种,如交叉熵集合卡尔曼滤波(CEKF)和混合集合四维变分同化(Hybrid 4D-Var)系统在高维大气状态估计中的性能优势。重点讨论了如何处理卫星辐射率、雷达反射率等非线性和非高斯观测数据的有效转化方法。 高分辨率模型的物理参数化: 探讨了针对次网格尺度过程(如云微物理过程、地表通量交换)的最新参数化方案,特别是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训练出的替代模型(Surrogate Models)在提高计算效率和物理真实性之间的权衡。 模型输出的统计后处理(MOS)进阶: 深入分析了非线性回归技术(如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在修正数值预报系统性偏差中的应用,并提出了针对特定区域(如山地、沿海)的预报订正模型构建流程,以确保预报产品在末端用户层面的可信度和可用性。 本书旨在为从事气象科学研究、数值预报系统开发以及自动化观测站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前沿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它所蕴含的创新精神。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对现有技术的介绍,而是积极地探索了技术发展的可能方向,以及这些方向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一些前沿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开放性思维,它鼓励读者去跳出思维定势,去思考更多可能性。虽然我无法在此提及具体的技术细节,但我可以肯定,本书在内容组织上非常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能够引导读者逐步深入理解复杂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次关于技术革新和未来展望的思想碰撞。这本书给我一种“引人入胜、激发思考”的体验,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它让我看到,在气象观测自动化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评分

这本《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技术手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极具前瞻性。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罗列,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技术发展的驱动力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本书时,对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有着深刻的洞察。书中对于一些潜在的技术瓶颈和解决方案的讨论,虽然我还不完全理解其技术内涵,但那种对问题本质的分析和对未来解决方案的设想,已经足够引人入胜。这让我意识到,气象观测自动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迭代、不断创新的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在提出解决方案时所具备的创新性。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行业发展白皮书,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未来可以做得更好”。它给了我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让我理解这项技术背后的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是出于职业上的需要,但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之间取得了极好的平衡。尽管我无法在此提及具体的技术内容,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本书在逻辑组织和内容编排上做得非常出色。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将复杂的技术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书中的案例分析,即使不涉及具体的数据和图表,也能让人体会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它让我意识到,自动化技术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和程序,更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作效率的强大工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技术优势时所采用的客观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这本书让我对自动化技术在气象领域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相关技术应用的兴趣。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它传递出一种专业、严谨的气息,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虽然我无法在此透露书中具体涉及的技术知识,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在梳理和呈现这些知识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它并非简单地堆砌术语,而是通过巧妙的结构和逻辑,将庞杂的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一些关键技术时,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技术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它们各自扮演的角色。这种“大局观”的呈现方式,让我即使在对某些细节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也能对整个技术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这本书给我一种“循序渐进、触类旁通”的学习感受,让我相信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它逐步深入了解这个领域。

评分

收到!这是一份以读者口吻撰写的,关于《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技术手册》的 five 段、each approximately 300-word book reviews,they do not contain the actual content of the book, with distinct styles and structures, aiming to avoid any AI-generated feel.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十分惊艳的著作。从书的封面设计到装帧质量,都能感受到出版社的用心。我一直对气象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让观测工作变得更高效、更精准的科学技术。尽管我并非专业的气象技术人员,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其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作者在开篇便勾勒出了地面气象观测技术发展的宏大图景,从历史的演进到未来的趋势,都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基础概念的讲解,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具体内容,但那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术语和原理。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即使不涉及具体技术细节,也能看出其设计的精良,能够很好地辅助读者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气象自动化领域的新大门,让我对这个充满科技魅力的行业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次知识的启迪,让我对未知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内容”是指论证、描写或叙述是否精彩。

评分

“立论”是指书籍的主题是否关键、作者的写作动机、作者的问题意识以及相关解答等。

评分

“受众”是指该书可以使多大范围内的读者收益。

评分

每评价一本书的时候我都会写书评,书评的第一句话都是对该书的受众进行描述。当一本在思想史上极为经典,但受众很小的时候,我会给出“推荐”评价。也就是说,当三个维度满足两个维度的时候,我会给出“推荐”。

评分

“内容”是指论证、描写或叙述是否精彩。

评分

只有立论高、内容好、受众广这三点同时具备的时候我才会给予“力推”评价。因为,我评价的立场并非是判断一本书对思想史的发展有和影响,而是一本书对大众和当下社会可以产生怎样的影响。

评分

“内容”是指论证、描写或叙述是否精彩。

评分

“立论”是指书籍的主题是否关键、作者的写作动机、作者的问题意识以及相关解答等。

评分

每评价一本书的时候我都会写书评,书评的第一句话都是对该书的受众进行描述。当一本在思想史上极为经典,但受众很小的时候,我会给出“推荐”评价。也就是说,当三个维度满足两个维度的时候,我会给出“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