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陈玲)(第二版)

环境监测(陈玲)(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玲,赵建夫,仇雁翎 等 编
图书标签:
  • 环境监测
  • 环境科学
  • 环境工程
  • 陈玲
  • 第二版
  • 高等教育
  • 教材
  • 污染监测
  • 环境分析
  • 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10784
版次:2
商品编码:115635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页数:37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12个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环境和环境污染
1��2污染物来源和性质
1��2��1污染物的化学类别
1��2��2污染物的性质
1��2��3优先控制污染物
1��2��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3环境标准
1��3��1环境标准的作用
1��3��2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
1��3��3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1��4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1��4��1环境监测的内容
1��4��2环境监测的特点
1��4��3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系统
1��5环境监测的特点与学习目的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水质监测和分析
2��1水环境标准
2��1��1水资源和水污染
2��1��2水环境标准
2��1��3水质监测与分析的目的
2��1��4监测项目的选择
2��1��5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1��6排污总量监测项目与监测
方法
2��2水质监测方案制订
2��2��1地表水水质监测
2��2��2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
2��2��3水污染源水质监测方案的
制定
2��2��4水生生物监测
2��2��5底质(沉积物)监测
2��2��6供水系统水质监测
2��3水样采集和保存
2��3��1水样类型
2��3��2水样及其相关样品采集
2��3��3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2��4水样预处理
2��4��1样品消解
2��4��2样品分离与富集
2��5适合现场监测的水质指标
2��5��1温度
2��5��2浊度与透明度
2��5��3电导率
2��5��4pH值
2��5��5溶解氧
2��6感官物理性质
2��6��1颜色
2��6��2固体物质
2��6��3硬度
2��7酸碱性质
2��7��1水的酸度
2��7��2水的碱度
2��8主要阴离子
2��8��1氯化物和余氯
2��8��2硫酸盐与硫化物
2��8��3氟化物
2��8��4主要阴离子的离子色谱法
测定
2��9有机物综合指标
2��9��1化学需氧量
2��9��2生化需氧量
2��9��3总有机碳
2��9��4有机物综合测试方法比较
2��9��5矿物油和动植物油的测定
2��9��6挥发酚
2��10痕量有机污染物色谱分析
2��10��1气相色谱法
2��10��2应用举例
2��10��3高效液相色谱法
2��11营养性物质
2��11��1含氮化合物及其测定的环境
意义
2��11��2各种含氮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2��11��3含磷化合物及其测定的环境
意义
2��12痕量金属和非金属物质
2��12��1痕量金属元素
2��12��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理
2��12��3痕量非金属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大气环境监测
3��1大气与大气污染
3��1��1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3��1��2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
3��1��3大气环境保护标准
3��1��4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3��1��5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3��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和样品
采集
3��2��1监测点位布设
3��2��2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
3��2��3样品采集和保存
3��3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分析方法
3��3��1颗粒物(PM10、PM2��5和TSP)
测定
3��3��2气态污染物测定
3��3��3环境空气颗粒物中铅的测定
3��3��4大气中苯并[a]芘的测定
3��3��5环境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的
测定
3��4大气污染源监测
3��4��1大气固定源采样方法
3��4��2大气固定源监测分析方法
3��4��3大气移动源采样及监测分析
方法
3��5室内空气质量监测
3��5��1室内空气质量采样和分析
方法
3��5��2乘用车内空气质量监测方法
3��6大气酸沉降监测
3��6��1湿沉降监测分析方法
3��6��2干沉降监测分析方法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土壤环境监测
4��1土壤和土壤污染
4��1��1土壤及其基本性质
4��1��2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和来源
4��1��3土壤污染的特点
4��2土壤环境保护标准
4��3土壤环境监测的目的和项目
4��3��1监测目的
4��3��2监测项目
4��4土壤样品采集与保存
4��4��1采样准备
4��4��2布点与样品数
4��4��3土壤样品采集
4��4��4土壤样品保存
4��5土壤样品预处理
4��5��1全分解方法
4��5��2酸溶浸法
4��5��3形态分析法
4��5��4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
4��6土壤污染物监测方法
4��6��1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
4��6��2土壤中营养盐的测定
4��6��3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
4��6��4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4��7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4��7��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
评价
4��7��2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
4��7��3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
4��7��4综合污染指数法
4��8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4��9场地环境监测
4��9��1场地环境调查内容及实施
4��9��2场地环境监测内容及实施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固体废物监测
5��1危险废物
5��1��1危险废物概述
5��1��2危险废物管理及标准
5��1��3危险废物样品的采集和
预处理
5��1��4危险废物的检测方法
5��1��5危险废物检测结果判断
5��2生活垃圾
5��2��1城市垃圾及其分类
5��2��2生活垃圾采样与样品制备
5��2��3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5��2��4垃圾渗滤液分析
5��2��5垃圾的渗漏模型试验
5��2��6垃圾的毒理学试验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生物污染监测
6��1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6��1��1细菌学指标检验
6��1��2生物毒性基础及试验
6��1��3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6��1��4叶绿素测定
6��1��5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测定
及其活性
6��1��6水中军团菌的检验
6��2指示生物的环境监测
6��2��1指示生物的特征及其作用
6��2��2生物样品的采集、保存与
制备
6��2��3指示生物污染物测定
习题与思考题
第7章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
7��1环境快速检测技术
7��1��1便携水质多参数检测技术
7��1��2大气快速监测技术
7��2应急监测技术
7��2��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监测
7��2��2应急监测方案制定
7��2��3应急监测仪器
7��3遥感环境监测技术
7��3��1遥感的基本过程
7��3��2电磁波谱遥感的基本理论
7��3��3遥感的分类和特点
7��3��4环境遥感监测
习题与思考题
第8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8��1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述
8��1��1数据
8��1��2误差
8��1��3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
8��1��4监测数据的处理
8��1��5环境质量图
8��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8��2��1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
内容
8��2��2监测质量保证的关键
8��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8��3��1监测过程质量控制
8��3��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8��3��3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8��4计量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定)
8��4��1计量认证的内容及特点
8��4��2计量认证的程序
习题与思考题
实验
实验一酸度和总碱度的测定
实验二化学需氧量的快速法测定
实验三溶解氧的测定
实验四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实验五氨氮的测定
实验六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实验七硝酸盐氮的测定
实验八挥发酚类的测定
实验九土壤中铜、铅、汞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二氧化硫(SO2)的测定
实验十一氮氧化物(NOx)的测定
实验十二校园景观水体水质监测、评价及净化
方案探索——综合性实验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实践 书籍简介 本书深度剖析了当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并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创新的规划理念和严谨的技术方法,构建更具韧性、公平与活力的城市生态系统。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宏观的区域发展战略到微观的社区设计实践,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环境科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一套全面、前沿且可操作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城市化进程与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石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城市化作为全球性社会经济现象的历史演变,探讨了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形态、功能及其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深刻转变。我们着重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观,如何从最初的生态保护理念,逐步扩展到涵盖社会公平、经济可行性及跨代际责任的综合框架。 城市系统的复杂性: 引入系统思维,将城市视为一个由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和人群流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详细讨论了城市扩张的动力学模型,特别是“蔓延”(Sprawl)现象的结构性原因及其对土地利用效率、交通拥堵和基础设施成本的连锁影响。 生态城市与低碳转型: 深入探讨了生态城市(Eco-city)和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理论区别与融合点。重点分析了城市尺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并提出了基于生态足迹和环境承载力的规划约束条件。讨论了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在应对气候变化、管理雨洪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关键作用。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规划: 突破纯粹的技术和环境视角,强调规划的社会维度。详细阐述了“环境不公”(Environmental Justice)的概念,分析了资源分配不均、污染集中分布等现象在城市空间中的体现。探讨了如何通过增进公众参与、确保弱势群体利益、发展混合使用的社区来促进社会凝聚力和空间公平。 第二部分:规划方法论与空间分析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现代城市规划决策的工具箱,强调数据驱动和科学验证的重要性。我们不仅介绍了传统规划工具的精进,更侧重于引入新兴的空间分析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高级应用: 超越基础制图,详细介绍了GIS在多标准决策分析(MCDA)、敏感性分析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如何构建多层级的空间数据库,利用空间统计学方法识别城市热点和规划瓶颈。 交通规划与出行行为模型: 探讨了从以机动车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交通系统转变的理论基础。深入解析了四阶段交通模型(Trip Generation, Distribution, Mode Choice, Assignment)的局限性,并重点介绍了新一代的出行行为模型,如基于活动(Activity-Based)的模型,以及对步行、自行车友好性(Walkability and Bikeability)的定量评估指标。 场景规划与未来模拟: 介绍如何在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使用场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技术。通过构建“最佳情景”、“基准情景”和“压力测试情景”,帮助决策者预见不同政策组合下的城市未来形态和功能表现,从而增强规划的适应性。 第三部分:关键领域与综合实践案例 本部分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几个核心实践领域,通过精选的国内外案例,展示规划理念转化为具体空间形态的路径。 土地利用与增长管理: 探讨了紧凑城市(Compact City)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区域规划中的“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ies)的划定、棕地(Brownfield)的再开发流程以及容积率(Floor Area Ratio, FAR)的战略性使用。分析了通过建立“功能混合区”(Mixed-Use Zones)来缩短通勤距离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实践效果。 韧性城市与灾害风险管理: 鉴于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本章详细阐述了韧性规划的三个核心要素:吸收(Absorption)、适应(Adaptation)和恢复(Recovery)。重点讨论了城市防洪系统(包括硬质工程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关键基础设施的冗余设计,以及在灾害发生后如何快速恢复社会和经济功能。 城市更新与历史环境保护: 关注老旧城区的有机更新,区别于大拆大建的推倒重来。强调了遗产保护与功能活化的平衡,介绍了“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规划策略,以及如何通过小尺度的干预和社区营造来激活存量空间价值。 区域协调与跨界治理: 城市发展不再是单一行政区的事务。本章分析了都市圈(Metropolitan Area)的形成及其带来的基础设施协同、产业分工和环境压力跨界问题。探讨了建立有效的跨界协调机制(如联合开发协议或区域规划委员会)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政治经济挑战。 结语:规划的未来视野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规划界面临的新挑战,如数字技术对城市治理的颠覆、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以及在后疫情时代对公共空间的新需求。强调规划师的角色正从传统的“空间设计师”转变为“社会工程师”和“系统协调者”,呼吁规划实践必须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迭代,以应对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本书特点: 1. 理论与实践并重: 每个章节都辅以翔实的国际和国内案例分析,确保理论指导实践。 2.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的知识体系。 3. 技术前沿性: 详细介绍了数据科学、遥感、和复杂系统建模在规划中的最新应用。 4. 面向未来: 重点关注气候适应、数字治理和空间公平等21世纪规划的核心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海洋生态保护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海洋污染的来源、扩散和影响。我深知,准确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是制定有效保护策略的前提。虽然我的关注点在于海洋,但我相信《环境监测(陈玲)(第二版)》这本书所涵盖的环境监测原理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通用的。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海洋环境监测的特有挑战,例如监测设备在复杂海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海洋污染物(如石油、塑料微粒、重金属)的检测方法。书中对水体监测的通用方法,例如溶解氧、pH值、浊度等参数的测量,我想会有详细的阐述。我还想知道,作者在第二版中是否更新了关于海洋生物监测的内容,比如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以及海洋哺乳动物种群数量和健康状况的监测方法。最终,我希望了解如何将这些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联系起来,并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阅读一本关于生态系统恢复的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探讨了如何评估恢复效果。书中反复强调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测体系的重要性,从物种多样性、植被覆盖率到水文地质条件,都需要长期的、系统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虽然这本书的主题是生态恢复,但它所提出的监测思路和方法,让我联想到了《环境监测(陈玲)(第二版)》这本书,尤其是在第二版这样强调更新和深化的著作中。我个人对水体污染的监测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书中对于不同污染物的检测方法,例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我想这本书会提供非常详细的介绍。我还希望了解,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如何处理采样点的选择、采样频率的设定以及如何克服采样过程中的潜在误差。另外,书中有没有涉及一些案例研究,展示如何通过监测数据来诊断污染源、评估污染程度,并为后续的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毕竟,理论知识的掌握终究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陈玲,在环境监测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这一点从她第二版著作的细致程度就可以窥见一斑。虽然我手中持有的并非《环境监测(陈玲)(第二版)》本身,而是另一本关于环境保护政策的权威著作,但书中对监测技术和数据解读的强调,让我深刻体会到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在讨论空气污染治理的案例分析时,作者援引了大量来自地面监测站和卫星遥感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期的监测体系设计和实施。我一直对不同区域空气质量差异背后的原因感到好奇,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城市工业化进程、交通流量以及地形地貌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如果《环境监测(陈玲)(第二版)》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监测数据是如何采集、校准以及进行质量控制的,我想这对于理解污染成因会有更进一步的帮助。我特别关注书中有没有涉及新兴的监测技术,比如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预测污染趋势。毕竟,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监测方法可能需要不断革新,以应对日益复杂和精细化的环境问题。总的来说,即使是对其他环境科学书籍的研究,也让我对环境监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了更高的敬意。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景观生态学,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区域生态过程的影响。这其中,对各种环境要素,如土壤、水、大气以及生物群落的监测,构成了研究的基础。我曾想过,如果有一本书能系统地阐述环境监测的原理、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的流程,那将对我现有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我了解到《环境监测(陈玲)(第二版)》这本著作,虽然我尚未阅读,但“环境监测”这个主题本身就涵盖了我所需要的知识。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不同环境要素的监测技术,比如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地表水氮磷含量的变化趋势,以及空气中PM2.5浓度的日变化和季节性规律,是如何详细讲解的。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监测数据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环境评估报告。书中是否有关于数据可视化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的介绍,以便更直观地展示环境状况?我对如何利用监测数据来识别环境热点区域,以及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也充满好奇。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估和改善。这离不开对城市各个角落的环境要素进行实时的、准确的监测。我虽然还没有机会翻阅《环境监测(陈玲)(第二版)》这本书,但“环境监测”这个名字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想了解,书中是否涵盖了城市环境监测的方方面面,比如交通噪声的测量、城市绿地的健康状况评估、以及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与处理过程的监测。我对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污染防治非常关注,不知道书中是否有关于城市供水、排水以及污水处理厂排放口水质监测的详细介绍。此外,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是日益严峻的问题。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监测这些现象所需的专业技术和设备?我更希望知道,如何将监测到的海量数据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推动城市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评分

东西很好。物流速度也很快。。感谢

评分

东西很好。物流速度也很快。。感谢

评分

挺好用的,质量看上去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好用的,质量看上去不错。

评分

东西很好。物流速度也很快。。感谢

评分

质量很好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东西很好。物流速度也很快。。感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