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仿真(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仿真(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福安,徐向华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技术
  • 实验
  • 课程设计
  • 仿真
  • 电子信息
  • 高等学校教材
  • 电路分析
  • 模拟电路
  • 数字电路
  • 实践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405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4516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仿真(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是山东省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配套系列教材之一,是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最新修订的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编写的,其内容融入了作者多年从事电子技术理论教学、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及电子设计竞赛活动的教学经验及体会撰写而成。该教材突出了电子技术基础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及探索性,将每个实验内容分成基础实验、提高实验及创新实验,以满足不同教学要求及教学对象的需要。
  全书共分为8章,主要内容为电子测量的基本知识、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电子电路的安装调试及测试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对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均增加了设计型实验项目,同时对每章、每个实验及课程设计单元均附有大量的习题、思考题。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仿真(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主要作为高等学校电气、电子信息及自动化专业电子技术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的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设计等课程的参考书,还可供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电子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及电子爱好者使用。

目录

第1章电子测量的基本知识1
1.1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1
1.1.1电子测量的特点1
1.1.2电子测量的内容2
1.1.3电子测量的方法2
1.1.4选择电子测量方法的原则3
1.2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3
1.2.1测量误差的定义3
1.2.2测量误差的分类4
1.2.3测量数据的处理5
1.2.4误差的合成6
思考题7
第2章常用电子仪器及使用8
2.1万用表8
2.1.1指针式万用表8
2.1.2数字万用表10
2.2交流毫伏表13
2.2.1模拟交流毫伏表13
2.2.2数字交流毫伏表15
2.3函数发生器18
2.3.1TFG1910B函数发生器的技术指标18
2.3.2TFG1910B函数发生器的使用方法20
2.4电子示波器29
2.4.1模拟示波器29
2.4.2数字存储示波器37
2.5直流稳压电源50
2.5.1GPS��3303C直流稳压电源介绍50
2.5.2GPS��3303C直流稳压电源的使用方法52
思考题54第3章电子电路的安装及测试技术55
3.1常见的电子电路系统55
3.1.1模拟电子电路系统55
3.1.2数字电子电路系统55
3.1.3模拟�彩�字电子混合系统56
3.2电子电路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56
3.2.1模拟电子电路系统的设计方法56
3.2.2传统数字电路系统的设计方法58
3.2.3现代数字电路系统的设计方法59
3.3电子电路基本参数的测量60
3.3.1电压的测量60
3.3.2频率与周期的测量62
3.3.3相位差的测量63
3.3.4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测量64
3.4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68
3.4.1模拟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68
3.4.2数字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69
3.5电子电路的抗干扰措施70
3.5.1正确选择器件70
3.5.2合理分布元器件70
3.5.3交流输入电源加入滤波器70
3.5.4施加屏蔽措施71
3.5.5采取合理的接地方式72
3.5.6抑制寄生振荡74
3.6电子测量仪器使用要点77
3.6.1正确选用电子测量仪器77
3.6.2正确选择电子测量仪器的量程和测量方法77
3.6.3电子仪器的操作规程及连接方式78
3.6.4注意电子仪器的共地问题78
思考题80
第4章常用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81
4.1常用电子制作工具81
4.1.1电工刀、试电笔81
4.1.2钳子81
4.1.3螺丝刀82
4.1.4其他工具82
4.1.5电烙铁与吸锡器82
4.2常用电子制作材料82
4.2.1导线83
4.2.2绝缘材料83
4.2.3其他材料84
4.3常用电子元器件84
4.3.1电阻器84
4.3.2电位器88
4.3.3电容器89
4.3.4电感器93
4.3.5变压器94
4.3.6开关与接插件95
4.3.7继电器97
4.3.8散热器100
4.3.9电声器件101
4.3.10半导体二极管102
4.3.11半导体三极管110
4.3.12场效应管113
4.4模拟集成电路115
4.4.1集成运算放大器116
4.4.2集成电压比较器123
4.4.3线性集成稳压器125
4.4.4开关集成稳压器132
4.4.5集成功率放大器133
4.5数字集成电路137
4.5.1TTL与CMOS集成电路的主要参数137
4.5.2常用数字集成电路139
4.5.3CMOS集成模拟开关139
4.5.4555集成定时器154
4.5.5集成单稳态触发器154
4.5.6A/D转换器156
4.5.7D/A转换器158
4.6显示器件160
4.6.1半导体发光二极管160
4.6.2LED数码管160
思考题161
第5章模拟电子技术实验163
5.1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及测量163
一、 实验目的163
二、 实验设备及器件163
三、 预习要求163
四、 实验原理163
五、 实验内容163
六、 实验报告要求165
七、 思考题166
5.2实验二三极管单级共射极放大器166
一、 实验目的166
二、 实验设备及器件166
三、 预习要求166
四、 实验原理167
五、 基本实验168
六、 提高实验170
七、 创新实验170
八、 实验报告要求170
九、 思考题170
5.3实验三场效应管放大器171
一、 实验目的171
二、 实验仪器及器件171
三、 预习要求171
四、 实验原理171
五、 基本实验173
六、 提高实验175
七、 创新实验175
八、 预习要求175
九、 思考题175
5.4实验四两级阻容耦合放大器176
一、 实验目的176
二、 实验仪器及器件176
三、 预习要求176
四、 实验原理176
五、 基本实验178
六、 提高实验179
七、 创新实验179
八、 实验报告要求179
九、 思考题179
5.5实验五差动放大器180
一、 实验目的180
二、 实验仪器及器材180
三、 预习要求180
四、 实验原理180
五、 基础实验182
六、 提高实验184
七、 创新实验184
八、 实验报告要求184
九、 思考题184
5.6实验六负反馈放大器185
一、 实验目的185
二、 实验仪器及器件185
三、 预习要求185
四、 实验原理185
五、 基本实验187
六、 提高实验189
七、 创新实验189
八、 实验报告要求189
九、 思考题189
5.7实验七低频功率放大器190
一、 实验目的190
二、 实验仪器及器件190
三、 预习要求190
四、 实验原理190
五、 基础实验192
六、 提高实验193
七、 创新实验193
八、 实验报告要求194
九、 思考题194
5.8实验八集成运算放大器参数测试194
一、 实验目的194
二、 实验仪器及器材194
三、 预习要求194
四、 实验原理195
五、 基础实验197
六、 提高实验198
七、 创新实验198
八、 实验报告要求198
九、 思考题198
5.9实验九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基本运算电路199
一、 实验目的199
二、 实验仪器及器件199
三、 预习要求199
四、 实验原理199
五、 基础实验201
六、 提高实验203
七、 创新实验203
八、 实验报告要求203
九、 思考题203
5.10实验十有源滤波器203
一、 实验目的203
二、 实验仪器及器件204
三、 预习要求204
四、 实验原理204
五、 基础实验206
六、 提高实验207
七、 创新实验207
八、 实验报告要求207
九、 思考题207
5.11实验十一信号发生器208
一、 实验目的208
二、 实验仪器及器件208
三、 预习要求208
四、 实验原理208
五、 基础实验210
六、 提高实验211
七、 创新实验211
八、 实验报告要求212
九、 思考题212
5.12实验十二线性直流稳压电源212
一、 实验目的212
二、 实验仪器及器件212
三、 预习要求213
四、 实验原理213
五、 基础实验216
六、 提高实验218
七、 创新实验218
八、 实验报告要求218
九、 思考题218
5.13实验十三开关式直流稳压电源219
一、 实验目的219
二、 实验仪器及器件219
三、 预习要求219
四、 实验原理219
五、 基础实验223
六、 提高实验223
七、 创新实验224
八、 实验报告要求224
九、 思考题224
5.14实验十四简易信号发生器的设计224
一、 实验目的224
二、 设计任务要求225
三、 预习要求225
四、 设计方案参考225
五、 实验步骤及要求225
六、 思考题226
5.15实验十五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226
一、 实验目的226
二、 设计任务要求226
三、 预习要求226
四、 设计方案参考226
五、 实验步骤及要求227
六、 思考题227
5.16实验十六直流电机转速调节器的设计227
一、 实验目的227
二、 设计任务要求227
三、 预习要求228
四、 设计方案参考228
五、 实验步骤及要求229
六、 思考题230
5.17实验十七音响放大器的设计230
一、 实验目的230
二、 设计任务要求230
三、 预习要求230
四、 设计方案参考230
五、 实验步骤及要求232
六、 思考题233
第6章数字电子技术实验234
6.1实验一晶体管测试及开关特性研究234
一、 实验目的234
二、 实验仪器及器材234
三、 预习要求234
四、 实验原理234
五、 基本实验237
六、 提高实验238
七、 创新实验238
八、 实验报告要求238
九、 思考题239
6.2实验二集成门电路的参数测试239
一、 实验目的239
二、 实验仪器及器材239
三、 预习要求239
四、 实验原理239
五、 基本实验内容241
六、 提高实验内容243
七、 创新实验内容243
八、 实验报告要求243
九、 思考题243
6.3实验三组合逻辑电路的测试与设计244
一、 实验目的244
二、 实验仪器及器材244
三、 预习要求244
四、 实验原理244
五、 基本实验245
六、 提高实验246
七、 创新实验246
八、 实验报告要求247
九、 思考题247
6.4实验四集成编码器、译码器的功能测试及应用247
一、 实验目的247
二、 实验仪器及器件247
三、 预习要求247
四、 实验原理247
五、 基本实验250
六、 提高实验251
七、 创新实验251
八、 实验报告要求251
九、 思考题252
6.5实验五集成数据选择器、数值比较器功能测试及应用252
一、 实验目的252
二、 实验仪器及器件252
三、 预习要求252
四、 实验原理252
五、 基本实验254
六、 提高实验255
七、 创新实验256
八、 实验报告要求256
九、 思考题256
6.6实验六集成触发器的功能测试及应用256
一、 实验目的256
二、 实验仪器及器材256
三、 预习要求257
四、 实验原理257
五、 基本实验260
六、 提高实验262
七、 创新实验262
八、 实验报告要求262
九、 思考题262
6.7实验七集成计数器的测试及应用262
一、 实验目的262
二、 实验仪器及器材263
三、 预习要求263
四、 实验原理263
五、 基本实验265
六、 提高实验266
七、 创新实验266
八、 实验报告要求266
九、 思考题267
6.8实验八集成寄存器及其应用267
一、 实验目的267
二、 实验仪器及器材267
三、 预习要求267
四、 实验原理267
五、 基本实验269
六、 提高实验270
七、 创新实验270
八、 实验报告要求271
九、 思考题271
6.9实验九555集成定时器的应用272
一、 实验目的272
二、 实验仪器及器材272
三、 预习要求272
四、 实验原理273
五、 基本实验274
六、 提高实验275
七、 创新实验275
八、 实验报告要求275
九、 思考题276
6.10实验十D/A转换器276
一、 实验目的276
二、 实验仪器及器件276
三、 预习要求276
四、 实验原理276
五、 基本实验280
六、 提高实验280
七、 创新实验281
八、 实验报告要求281
九、 思考题281
6.11实验十一A/D转换器281
一、 实验目的281
二、 实验设备及器件281
三、 预习要求282
四、 实验原理282
五、 基本实验284
六、 提高实验284
七、 创新实验285
八、 实验报告要求285
九、 思考题285
6.12实验十二简易数显式电容测试仪的设计285
一、 实验目的285
二、 设计任务要求285
三、 预习要求286
四、 设计方案参考286
五、 实验步骤及要求287
六、 思考题287
6.13实验十三数字式秒表的设计288
一、 实验目的288
二、 设计任务要求288
三、 预习要求288
四、 设计方案参考288
五、 实验步骤及要求289
六、 思考题289
6.14实验十四步进电机控制器的设计290
一、 实验目的290
二、 设计任务要求290
三、 预习要求290
四、 设计方案参考290
五、 实验步骤及要求292
六、 思考题293
第7章电子电路的计算机仿真与PCB设计294
7.1Multisim 12.0主窗口界面介绍294
7.1.1菜单栏294
7.1.2工具栏299
7.2Multisim 12.0虚拟仪器介绍300
7.2.1虚拟仪器的分类和特点301
7.2.2数字万用表301
7.2.3函数发生器301
7.2.4示波器302
7.2.5波特图仪305
7.2.6伏安分析仪305
7.2.7失真度分析仪306
7.2.8功率表307
7.2.9逻辑分析仪308
7.2.10字信号发生器309
7.2.11逻辑转换器310
7.3Multisim仿真电路的步骤311
7.3.1建立电路文件311
7.3.2放置元件311
7.3.3修改元件参数312
7.3.4编辑元件313
7.3.5连接电路313
7.3.6保存电路文件313
7.3.7仿真并测量电路参数313
7.4Multisim在数字电路中的仿真314
7.4.1逻辑函数互相转换314
7.4.2组合逻辑电路竞争冒险现象的研究318
7.4.3常用中规模组合逻辑集成电路的测试及应用322
7.4.4触发器及时序逻辑电路的仿真分析326
7.4.5常用中规模集成时序逻辑电路的仿真分析331
7.4.6555定时器的应用仿真分析334
7.4.7A/D和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电路仿真338
7.4.8Multisim在数字电子钟系统中的设计与仿真341
7.5Multisim在模拟电路中的仿真345
7.5.1单级共射极放大电路的仿真345
7.5.2场效应管放大器的仿真354
7.5.3差动放大器的仿真分析357
7.5.4负反馈放大器电路的仿真361
7.5.5OTL音频功率放大器的仿真分析364
7.5.6RC有源滤波器的仿真分析366
7.5.7信号发生器电路的仿真分析370
7.5.8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仿真372
7.6Ultiboard在印刷电路板设计中的应用374
7.6.1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374
7.6.2Ultiboard 12.0简介375
7.6.3软件的全局设置380
7.6.4PCB属性设置386
7.6.5定制用户界面391
7.6.6文件的创建、设置与操作392
7.6.7元件、部件操作和相关设置397
7.6.8放置铜膜导线和覆铜层402
7.6.9设计文件的后处理404
7.6.10Ultiboard设计实例——两级放大电路的PCB设计405
第8章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407
8.1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407
一、 设计任务407
二、 设计方案分析407
三、 主要单元电路参考设计412
四、 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调试414
五、 思考题415
8.2多功能信号发生器设计416
一、 设计任务416
二、 设计方案分析416
三、 主要单元电路参考设计417
四、 系统安装与调试421
五、 思考题421
8.3心电信号放大器设计422
一、 设计任务422
二、 设计方案分析422
三、 主要单元电路参考设计423
四、 电路安装与调试425
五、 思考题426
8.4镍镉/镍氢电池用恒流充电器设计426
一、 设计任务426
二、 设计方案分析426
三、 单元电路设计参考427
四、 电路安装与调试429
五、 思考题430
8.5DC�睤C升压稳压变换器设计430
一、 设计任务430
二、 设计方案分析430
三、 主要单元电路设计433
四、 系统安装与调试435
五、 思考题435
8.6程控二阶有源带通滤波器设计436
一、 设计任务436
二、 设计方案分析436
三、 主要单元电路设计438
四、 系统安装与调试440
五、 思考题440
8.7数字电子钟计时系统设计441
一、 设计任务441
二、 设计方案分析441
三、 主要单元电路参考设计441
四、 电路的安装与调试445
五、 思考题445
8.8交通灯控制器设计445
一、 设计任务445
二、 设计方案分析446
三、 主要单元电路参考设计446
四、 电路安装与调试449
五、 思考题450
......

前言/序言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仿真 面向未来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日新月异的电子信息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精湛的实践技能是培养优秀工程师的基石。本书《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仿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的一本实验教材。它不仅涵盖了电子技术领域的核心实验项目,更强调了课程设计与仿真在现代电子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全面、深入的知识体系,并为其未来的科研与工程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内容紧密围绕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展开,包括但不限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集成电路、通信原理、微控制器及其应用、传感器技术等关键领域。不同于传统的实验指导书,本书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充分考虑了理论知识的循序渐进和技能的系统提升。每个实验都力求从基本概念出发,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仪器操作,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搭建、调试和结果分析。 核心实验项目:夯实基础,拓展视野 本书精心设计了大量经典且实用的实验项目,每一个项目都经过反复推敲和实践检验,以确保其科学性、系统性和指导性。 模拟电路实验部分,学生将从最基本的元器件(如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特性测量入手,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和参数影响。随后,实验将逐步深入到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分析,包括单级和多级放大器、差分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等。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设计指标选择合适的器件、进行偏置电路设计、分析电路的增益、带宽、输入输出阻抗等关键参数,并利用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常用仪器进行实验验证。此外,滤波器、振荡器、电源电路等重要模拟电路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也将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不仅学习理论知识,更能动手实践,理解不同类型滤波器的特性,掌握振荡电路的起振条件和频率选择,以及稳压电源的设计与调试,这些都将为学生理解更复杂的模拟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数字电路实验部分,本书将引导学生掌握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实现。从最基本的逻辑运算单元,到编码器、译橦器、多路选择器、加法器等组合逻辑电路,再到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时序逻辑电路,学生将通过面包板搭建、逻辑仿真等方式,深刻理解数字电路的工作原理和逻辑关系。本书还将涵盖数模转换(DAC)和模数转换(ADC)电路的设计与实验,使学生了解如何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以及数字信号如何还原为模拟信号,这是数字系统与现实世界交互的关键。此外,逻辑分析仪等现代数字测试仪器的使用也将贯穿其中,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诊断和调试数字电路。 集成电路与微控制器应用实验部分,本书将重点关注现代电子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集成电路和微控制器技术。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标准逻辑集成电路(如74系列、4000系列)构建复杂的数字系统,例如数字时钟、交通灯控制器等。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讨微控制器(如Arduino、STM32等)的编程与应用。学生将学习微控制器的基本架构、指令集、外围接口(如GPIO、UART、SPI、I2C、ADC、PWM等),并通过实际编程实现各种功能,例如LED点亮、按键扫描、LCD显示、数据采集、电机控制、无线通信等。这部分实验的设计将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例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一个基础的机器人小车等,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信原理与传感器技术实验部分,本书还将涉及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传感器的应用。学生将通过实验理解信号的调制与解调、信道传输特性等概念,并可能涉及一些简单的数字通信模块的搭建与测试。在传感器技术方面,本书将介绍不同类型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和接口电路设计,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微控制器采集传感器数据,实现环境监测、运动检测等应用。 课程设计: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的桥梁 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其对“课程设计”的强调。在完成一系列基础实验后,本书将引导学生进入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不是简单地重复基础实验,而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或应用场景,进行方案设计、电路实现、系统调试和性能评估。 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设计题目,涵盖了不同领域的电子工程应用,例如: 简易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制作: 学生需要设计并搭建一个能够产生特定波形(如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的信号发生器,并能够调节其频率和幅度。 电子时钟的设计与实现: 学生需要利用数字集成电路或微控制器设计一个具有时、分、秒显示功能的电子时钟,并可能包含闹钟、计时器等附加功能。 智能小车的控制系统设计: 学生需要设计并实现一个能够实现自主避障、循迹等功能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涉及传感器数据采集、运动控制算法等。 简易无线通信系统的构建: 学生需要利用射频模块设计一个简单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递。 基于微控制器的嵌入式数据采集与显示系统: 学生需要利用微控制器连接各种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并通过LCD或其他显示设备进行实时显示。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本书将提供详细的指导和建议,包括如何进行需求分析、技术选型、方案论证、电路图绘制、元器件选型、PCB设计(如果涉及)、焊接调试、软件编程、系统联调等各个环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程成果。 仿真技术:加速创新,优化设计 在现代电子工程领域,仿真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本书将仿真技术贯穿于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全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各种主流的仿真软件(如Multisim、Proteus、LTspice、Keil、MATLAB/Simulink等)的使用。 在实验阶段,仿真可以作为动手实验的有力补充。学生可以在仿真环境中预先搭建电路,观察其工作波形,验证设计思路,从而在实际动手之前发现并纠正潜在的问题,大大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成本。例如,在设计复杂的模拟电路时,可以通过仿真软件进行参数扫描,优化器件选择,获得最佳的电路性能。 在课程设计阶段,仿真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系统级的建模和仿真,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预测系统性能,甚至在硬件实现之前就完成大部分的调试工作。对于微控制器相关的设计,仿真软件可以模拟微控制器的运行,帮助学生编写和调试嵌入式程序,而无需等待硬件到位。 本书将通过具体的实例,详细介绍如何在仿真软件中创建电路模型,设置仿真参数,运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仿真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培养一种“先仿后实”的工程思维,这对于提高工程设计效率和可靠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学方法与目标 本书的设计遵循“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原则。实验项目的设计不仅关注“做什么”,更关注“为什么这样做”和“如何做得更好”。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书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 1. 系统掌握电子技术核心理论: 通过实验和课程设计,加深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集成电路、通信原理、微控制器等核心知识的理解。 2. 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电子测量仪器,掌握电路的搭建、调试和故障排除方法。 3. 培养课程设计与系统集成能力: 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小型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实现。 4. 精通电子仿真技术: 能够熟练运用主流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和软件调试。 5. 提升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电子工程中的复杂问题。 6. 塑造工程思维与创新精神: 培养严谨的工程态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 面向对象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作为实验课程教材。同时,也对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对电子技术有浓厚兴趣的自学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结语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仿真》不仅仅是一本实验指导书,更是一本引领学生走向现代电子工程实践的指南。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实验与仿真的有机结合,本书将帮助广大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子,在未来广阔的科技舞台上,成为一名具备扎实功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工程师。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接触过不少电子技术相关的书籍,但很多要么过于偏重理论,要么过于简略,缺乏实践指导。这本《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仿真》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了一套完整而严谨的学习路径,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具体实验的设计,再到最后的仿真验证和调试,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全。书中的电路图清晰明了,文字描述准确易懂,配合着精美的插图和表格,使得学习过程非常流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有效课程设计的建议,这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或未来需要进行课程设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拿到这本《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仿真》大概有几个月了,期间断断续续地翻阅,有时候是为了解答某个具体的实验难题,有时候则是纯粹的好奇心驱使。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课程设计与仿真”这个提法有些顾虑,担心它会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但随着接触的深入,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书中对每一个实验的引入都非常到位,不仅仅是列出电路图和元件清单,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实验的背景、目的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我们这些还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尤为宝贵的。它能帮助我们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功能的。

评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运放(运算放大器)的部分。这部分的实验设计得非常巧妙,从最基础的同相、反相放大器,到更复杂的滤波器和信号发生器,每一个实验都是层层递进,难度逐渐提升,但又始终保持着清晰的逻辑链条。书中对于仿真环节的指导也做得非常细致,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操作软件,更重要的是讲解了仿真的意义,比如如何通过仿真来验证电路的性能,如何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优化设计参数。我记得有一次,我按照书中的步骤搭建了一个滤波器电路,仿真结果和理论预期有出入,通过书中提供的调试思路,我很快找到了原因并进行了修改,这让我对仿真工具的强大和实验设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非常扎实和全面的。它不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更着重于“为什么这样做”。对于我们这些即将面临毕业设计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学子来说,这种深入的讲解和实践导向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书中涉及的实验内容涵盖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以及一些嵌入式系统的初步概念,这为我们打下了宽广的电子技术基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项目化”的实验设计,一些实验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被整合进一个更大的项目中,需要我们综合运用之前学到的知识来完成。这极大地锻炼了我们的系统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它不仅仅是一本实验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们去探索电子技术的奥秘。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理论与实践、设计与仿真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动手,并通过仿真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优化设计方案。我曾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内容去复现一些实验,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它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逐渐转变为一个主动探索和创造的实践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