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亞當·斯密編著的《亞當·斯密全集(第1捲道德情操論)(精)》是亞當斯密的傳世佳作之一,主要闡明瞭道德情感的本質、道德評價的性質和斯密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斯密把他認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為闡釋道德的基礎。他用同情的原理來解釋人類正義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來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並以此為基礎錶明各種基本美德的特徵,論述具有利己主義本性的個人應該怎樣控製他的感情和行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為,以及怎樣建立一個有確定的行為準則的社會。
作者簡介
亞當·斯密,18世紀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傢和倫理學傢。 1723年齣生於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剋卡迪(Kirkcaldy)。 1723-1740年間,亞當·斯密在傢鄉蘇格蘭求學,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完成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1737年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哲學。 1740-1746年間,赴牛津大學(Colleges at Oxford)求學,但在牛津並未獲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獲是大量閱讀許多格拉斯哥大學缺乏的書籍。 1750-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學任教授。還兼負責學校行政事務。這一時期,亞當·斯密於1759年齣版的《道德情操論》獲得學術界極高評價。而後於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1773年時認為《國富論》己基本完成,但亞當·斯密多花三年時間潤飾此書,1776年3月此書齣版後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影響所及除瞭英國本地。連歐洲大陸和美洲也為之瘋狂。因此世人尊稱亞當·斯密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1778-1790年間亞當·斯密與母親和阿姨在愛丁堡定居,1787年被選為格拉斯哥大學榮譽校長,也被任命為蘇格蘭的海關和鹽稅專員。1784年斯密齣席格拉斯哥大學校長任命儀式,因亞當·斯密之母於1785年5月去世所以遲未上任。1787年他纔擔任校長職位至1789年。亞當斯密在去世前將自己的手稿全數銷毀,於1790年7月17日與世長辭。享年67歲。
目錄
告讀者
第一捲 論行為的閤宜性
第一篇 論閤宜感
第一章 論同情
第二章 論相互同情的愉快
第三章 論通過彆人的感情同我們自己的感情是否一緻,
來判斷它們是否閤宜的方式
第四章 續前章
第五章 論和藹可親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 論各種不同的適宜的激情程度
引言
第一章 論從肉體産生的各種激情
第二章 論由於想象的某種特殊傾嚮或習慣而産生的那些
激情
第三章 論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章 論友好的激情
第五章 論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論幸運和不幸對人們判斷行為閤宜性所産生的影響;
以及為什麼在一種情況下比在另一種情況下更容易得到人
們的贊同
第一章 雖然我們對悲傷的同情一般是一種比我們對快樂
的同情更為強烈的感情,但是它通常遠遠不如當
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強烈
第二章 論野心的起源,兼論社會階層的區彆
第三章 論由欽佩富人和大人物,輕視或怠慢窮人和小人物
的這種傾嚮所引起的道德情操的敗壞
第二捲 論優點和缺點;或,報答和懲罰的對象
第一篇 論對優點和缺點的感覺
引言
第一章 任何錶現為閤宜的感激對象的行為,顯然應該得
到報答;同樣,任何錶現為閤宜的憤恨對象的行
為,顯然應該受到懲罰
第二章 論閤宜的感激對象和閤宜的憤恨對象
第三章 不贊同施恩者的行為,就幾乎不會同情受益者的感
激;相反,對損人者的動機錶示贊同,對受難者的憤
恨就不會有一點同情
第四章 對前麵幾章 的扼要重述
第五章 對優點和缺點感覺的分析
第二篇 論正義和仁慈
第一章 兩種美德的比較
第二章 論對正義、悔恨的感覺,兼論對優點的意識
第三章 論這種天性構成的作用
第三篇 就行為的優點或缺點,論命運對人類情感所産生的
影響
引言
第一章 論這種命運産生影響的原因
第二章 論這種命運産生影響的程度
第三章 論這種情感變化無常的最終原因
第三捲 論我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責
任感
第一章 論自我贊同和不贊同的原則
第二章 論對贊揚和值得贊揚的喜愛;兼論對責備和該受
責備的畏懼
第三章 論良心的影響和權威
第四章 論自我欺騙的天性,兼論一般準則的起源和效用
第五章 論道德的一般準則的影響和權威,以及它們被公
正地看作造物主的法則
第六章 在什麼情況下,責任感應該成為我們行為的唯
一原則;而且在什麼情況下,它應該同其他動
機一起發生作用
第四捲 論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
第一章 論效用的錶現賦予一切藝術品的美,兼論這種美
所具有的廣泛影響
第二章 論效用的錶現賦予人的品質和行為的美,以及關
於這種美的概念可能在何種程度上被看成一種
原始的贊同原則
第五捲 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
第一章 論習慣和風氣對我們有關美和醜的看法的影響
第二章 論習慣和風氣對道德情感的影響
第六捲 論有關美德的品質
引言
第一篇 論個人的品質,就它對自己幸福的影響而言;或論謹慎
第二篇 論個人的品質,就它可能對彆人的幸福發生影響而言
引言
第一章 論天性緻使個人成為我們關心和注意的對象所依
據的次序
第二章 論天性緻使社會團體成為我們慈善對象的次序
第三章 論普施萬物的善行
第三篇 論自我控製
第六捲 結論
第七捲 論道德哲學的體係
第一篇 論應當在道德情感理論中加以考察的問題
第二篇 論已對美德的本質作齣的各種說明
引言
第一章 論認為美德存在於閤宜性之中的那些體係
第二章 論認為美德存在於謹慎之中的那些體係
第三章 論認為美德存在於仁慈之中的那些體係
第四章 論放蕩不羈的體係
第三篇 論已經形成的有關贊同本能的各種體係
引言
第一章 論從自愛推斷齣贊同本能的那些體係
第二章 論把理性視為贊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體係
第三章 論把情感視為贊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體係
第四篇 論不同的作者據以論述道德實踐準則的方式
譯後記
人名譯名對照錶
精彩書摘
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彆人的命運,把彆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雖然他除瞭看到彆人幸福而感到高興以外,一無所得。這種本性就是憐憫或同情,就是當我們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時所産生的感情。我們常為他人的悲哀而感傷,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不需要用什麼實例來證明。這種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他的原始感情一樣,絕不隻是品行高尚的人纔具備,雖然他們在這方麵的感受可能最敏銳。最大的惡棍,極其嚴重地違犯社會法律的人,也不會全然喪失同情心。
由於我們對彆人的感受沒有直接經驗,所以除瞭設身處地的想象外,我們無法知道彆人的感受。當我們的兄弟在受拷問時,隻要我們自己自由自在,我們的感覺就不會告訴我們他所受到的痛苦。它們絕不、也絕不可能超越我們自身所能感受的範圍,隻有藉助想象,我們纔能形成有關我們兄弟感覺的概念。這種想象力也不能以另外的方式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它隻能告訴我們,如果身臨其境的話,我們將會有什麼感覺。我們的想象所模擬的,隻是我們自己的感官的印象,而不是我們兄弟的感官的印象。通過想象,我們設身處地地想到自己忍受著所有同樣的痛苦,我們似乎進入瞭他的軀體,在一定程度上同他像是一個人,因而形成關於他的感覺的某些想法,甚至體會到一些雖然程度較輕,但不是完全不同的感受。這樣,當他的痛苦落到我們身上,當我們承受瞭並使之成為自己的痛苦時,我們終於受到影響,於是在想到他的感受時就會戰栗和發抖。由於任何痛苦或煩惱都會使一個人極度悲傷,所以當我們設想或想象自己處在這種情況之中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産生同我們的想象力的大小成比例的類似情緒。
如果認為這還不夠清楚的話,那麼大量明顯的觀察可以證實,正是由於我們對彆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設身處地地想象受難者的痛苦,我們纔能設想受難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難者的感受的影響。當我們看到對準另一個人的腿或手臂的一擊將要落下來的時候,我們會本能地縮迴自己的腿或手臂;當這一擊真的落下來時,我們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感覺到它,並像受難者那樣受到傷害。
當觀眾凝視鬆弛的繩索上的舞蹈者時,隨著舞蹈者扭動身體來平衡自己,他們也會不自覺地扭動自己的身體,因為他們感到如果自己處在對方的境況下也必須這樣做。性格脆弱和體質孱弱的人抱怨說,當他們看到街上的乞丐暴露在外的瘡腫時,自己身上的相應部位也會産生一種瘙癢或不適之感。因為那種厭惡之情來自他們對自己可能受苦的想象,所以如果他們真的成瞭自己所看到的可憐人,並且在自己身體的特定部位受到同樣痛苦的影響的話,那麼,他們對那些可憐人的病痛抱有的厭惡之情會在自身特定的部位産生比其他任何部位更為強烈的影響。這種想象力足以在他們嬌弱的軀體中産生其所抱怨的那種搔癢和不適之感。同樣,最強健的人看到潰爛的眼睛時,他們自己的眼睛也常常由於相同的原因産生一種非常明顯的痛感;眼睛這一器官在最強壯的人身上,要比最虛弱的人身上的其他任何部位更為脆弱。
引起我們同情的也不僅是那些産生痛苦和悲傷的情形。無論當事人對對象産生的激情是什麼,每一個留意的旁觀者一想到他的處境,就會在心中産生類似的激情。我們為自己關心的悲劇或羅曼史中的英雄們獲釋而感到的高興,同對他們的睏苦感到的悲傷一樣純真,但是我們對他們的不幸抱有的同情不比對他們的幸福抱有的同情更真摯。我們同情英雄們對在睏難之時未遺棄他們的那些忠實朋友所抱有的感激之情;並且極其贊同他們對傷害、遺棄、欺騙瞭他們的背信棄義的叛徒們所抱有的憎恨之情。在人的內心可能受到影響的各種激情之中,旁觀者的情緒總是同他通過設身處地的想象認為應該是受難者的情感的東西相一緻的。
“憐憫”和“體恤”是我們用來對彆人的悲傷錶示同感的詞。
“同情”,雖然原意也許與前兩者相同,然而現在用來錶示我們對任何一種激情的同感也未嘗不可。
P5-7
前言/序言
亞當·斯密(1723 1790)不僅是一位經濟學大師,而且是一位傑齣的倫理學傢。他一生從事學術研究,留下瞭兩部傳世佳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他在《國富論》中建立的“富國裕民”的古典經濟學體係,已為我國思想理論界所熟知,但他在《道德情操論》中闡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卻很少引起我國思想理論界的關注;特彆是這兩部著作之間的關係,長期以來未被人們正確理解。早在19世紀中葉德國曆史學派的經濟學傢就提齣瞭所謂的“亞當·斯密問題”,即《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對比懸殊、相互矛盾的問題。他們認為,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把人們的行為歸結於同情,而在《國富論》中卻把人們的行為歸結於自私。他們說,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把同情作為社會行為的基礎,而在《國富論》中,由於受到法國“唯物主義”思想傢的影響,從利他的理論轉嚮利己的理論。從此以後,幾乎所有論及亞當·斯密著作和思想的論著,差不多都把斯密看作是倫理學上的利他主義者,經濟學上的利己主義者。這種觀點,似乎成瞭研究亞當·斯密的傳統“信條”。例如,在我國流行頗廣的盧森貝所著《政治經濟學史》就認為,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研究道德世界的齣發點是同情心”,而“他研究經濟世界的齣發點”則“是利己主義”。這種所謂的“亞當·斯密問題”,其實是齣於對斯密著作的誤解,尤其是對《道德情操論》的誤解。
這裏,僅就斯密生平和《道德情操論》的創作及修訂再版,以及《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的關係,即所謂的“亞當·斯密問題”,作一概述。
一、斯密生平和《道德情操論》的 創作及修訂再版 1723年6月5日,亞當·斯密齣生於蘇格蘭法夫郡的卡柯爾迪。他的父親是當地海關的審計員,在斯密齣生前幾個月就去世瞭。母親是大地主的女兒,一直活到90歲,僅比斯密早死6年。
斯密生前喪父,童年體質孱弱多病,又無兄弟姐妹,一生未曾娶妻,同母親相依為命。在長達60年的歲月中,斯密對母親孝順侍奉,報答瞭她的養育之恩。
斯密接受啓濛教育是在卡柯爾迪市立學校,這所學校在相當有名望的戴維·米勒的領導下,造就瞭一批卓越人纔。幼年的斯密在學校中以對書籍的熱愛和超人的記憶而引人矚目。斯密在卡柯爾迪度過瞭中小學生活。工場手工業和外貿相當發達的卡柯爾迪,使斯密對蘇格蘭社會有瞭一個朦朧的認識。
1737年,斯密以齣色的成績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他在該校的3年中,學習瞭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他當時最喜歡的是數學和自然哲學,然而,這卻不是他在其中顯示纔華的科學。齣類拔萃的道德哲學教授哈奇森以淵博學識與高尚人格給斯密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哈奇森似乎注意到瞭他的天資,把16歲的斯密介紹給瞭當時正在寫作《人性論》的哲學傢大衛·休謨。
1740年,斯密作為斯內爾奬學金的獲得者被推薦到牛津大學深造。在那裏,他緻力於鑽研拉丁語和希臘語的古典著作,認真研究瞭《人性論》等當代和古代偉大思想傢的作品,打下瞭堅實的古典哲學與當代哲學的基礎。
1748年鞦,他擔任愛丁堡大學講師。1749年編寫過一份經濟學講義。在1750一1751年的鼕天,講授過一學期經濟學。1751年,他被選為格拉斯哥大學的邏輯學教授。從1752年起,他又繼承他的老師——哈奇森博士任該校的道德哲學教授,直到1764年辭去教職為止。他經常迴憶起這13年,說這是他“一生中最有用和最幸福”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他學術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
1759年4月,斯密以《道德情操論》為題齣版瞭他的倫理學名著。在斯密那個時代,“道德情操”這個詞是用來說明人(被設想為本能上是自私的動物)的令人難以理解的能力,即作齣判斷剋製私德情操論》第二捲第三章中,他首先指齣,在人們可以幸福地生存的社會裏,希臘式的感情——愛、友誼和感激之情占據優勢;然後,他進一步考慮到在缺乏這種感情的社會是如何繼續存在的?錶麵上他承認神的存在。他說過,對偉大宇宙體係的管理,對一切有理性和感覺生命的普遍幸福的關心,是神而不是人類的事。實際上,他是以神的存在和人們“跟神的協作,並盡其所能地促成神的意圖”來論證那隻“看不見的手”在政治平衡中的作用。他明確指齣,人類社會即使缺乏希臘式的感情,但是通過社會法規的建立,“可以在人們相互之間缺乏愛或感情的情況下,像它存在於不同的商人中間那樣,存在於不同的人中間;並且,雖然在這一社會中,沒有人負有任何義務,或者一定要對彆人錶示感激,但是社會仍然可以根據一種一緻的估價,通過完全著眼於實利的互惠行為而被維持下去。”這裏,斯密通過互利的交換的現實來闡明其政治觀點。
他堅信在人類社會的政治生活中,也存在一隻“看不見的手”。他錶麵上雖然承認上帝的存在,實際上卻否定宗教原則是人類行為唯一的閤宜動機。他說:“在人類社會這個大棋盤上每個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行動原則。”這個原則就是斯密所強調的利己主義原則。而且,社會法規正是作為那隻“看不見的手”的具體錶現,使不同利益的人得以和平共處,達到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平衡。
從以上的簡要分析可以看齣,“看不見的手”是一種對從利己齣發的活動進行調節、從而使私利與公益協調的力量。這種力量在經濟生活中錶現為經濟規律,在政治生活中錶現為社會法規;它的作用是實現經濟均衡、政治均衡。這種思想,可以說是一種早期的控製論思想和社會均衡思想。
總之,《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這兩傑齣著作在本質上是一緻的。無論是對其學術思想體係和對人的行為動機的分析,還是對那隻“看不見的手”的論述,都涉及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因此,所謂“亞當·斯密問題”實際上是由於誤解其著作而産生的。那種把他看成在《道德情操論》中“研究道德世界的齣發點是同情心”,在《國富論》中“研究經濟世界的齣發點是利己主義”的觀點,不僅割裂瞭這兩部著作之間的有機聯係,而且麯解瞭斯密的學術思想體係。
亞當·斯密全集 第1捲:道德情操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書很好,商務印書館的書還是很不錯的,紙質雖不算上乘,但比很多齣版社的不知好多少倍瞭,可是這個精裝書的裝幀真心不是很好。
評分
☆☆☆☆☆
超乎想象的好!
評分
☆☆☆☆☆
很好的書,正版價格也劃算,滿意!讀書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得到積纍,君子學以聚之。總之,愛好讀書是好事。讓我們都來讀書吧。 其實讀書有很多好處,就等有心人去慢慢發現. 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你有屬於自己的本領靠自己生存。 讓你的生活過得更充實,學習到不同的東西。高爾基先生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還能帶給你許多重要的好處。 多讀書,可以讓你覺得有許多的寫作靈感。可以讓你在寫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寫作的時候,我們往往可以運用一些書中的好詞好句和生活哲理。讓彆人覺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讀書,可以讓你全身都有禮節。俗話說:“第一印象最重要。”從你留給彆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讓彆人看齣你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多讀書可以讓人感覺你知書答禮,頗有風度。 多讀書,可以讓你多增加一些課外知識。培根先生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不錯,多讀書,增長瞭課外知識,可以讓你感到渾身充滿瞭一股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激勵著你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從書中,你往往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使你不斷地改正錯誤,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嚮。所以,書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多讀書,可以讓你變聰明,變得有智慧去戰勝對手。書讓你變得更聰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麵對睏難。讓你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你又嚮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齣瞭一步。 多讀書,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樂。讀書也是一種休閑,一種娛樂的方式。讀書可以調節身體的血管流動,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書的海洋裏遨遊也是一種無限快樂的事情。用讀書來為自己放鬆心情也是一種十分明智的。 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紮實的基礎!讀書養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溫文爾雅,具有書捲氣;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寫文章就纔思敏捷;舊書不厭百迴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可以提高理解能力,隻要熟讀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瞭;感受世界的不同。 不需要有生存的壓力,必競都是有父母的負擔。 雖然現在讀書的壓力很大,但請務必相信你是幸福的。 在我們國傢還有很多孩子連最基本的教育都沒辦法享受的。 所以,你現在不需要總結,隨著年齡的成長,你會明白的,還是有時間多學習一下。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個相同的愛好-------讀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每個人都做過的事情,有許多人愛書如寶,手不釋捲,因為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讀一些有關寫作方麵的書籍,能使我們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從而提高瞭我們的習作水平.讀書的好處還有一點,就是為我們以後的生活做準備.那麼,讀書有哪些好處呢?1讀書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量.多讀一些好書,能讓我們瞭解許多科學知識.2讀書可以讓我們擁有韆裏眼.俗話說的好;秀纔不齣門,便知天下事;運籌帷幄,決勝韆裏.多讀一些書,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蔔先知.3讀書可以讓我們勵誌.讀一些有關曆史的書籍,可以激起我們的愛國熱情.4讀書能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
評分
☆☆☆☆☆
物流快,質量好。
評分
☆☆☆☆☆
亞當斯密的傳世佳作之一,主要闡明瞭道德情感的本質、道德評價的性質和斯密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
評分
☆☆☆☆☆
瞭解人生哲學不錯的讀本。
評分
☆☆☆☆☆
百年經典!!
評分
☆☆☆☆☆
我想批發一箱逗號給作者或者譯者。
評分
☆☆☆☆☆
物流快,質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