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
| 主编推荐 | |
| 书名: 1 倾城之恋 页码:326 字数 218千 2 红玫瑰与白玫瑰 页码:290 字数 185千 3 怨女 页码:345 字数 220千 4 半生缘 页码:345 字数 220千 5 小团圆 页码:283 字数 202千 6 留言 页码:283 字数 180千 7 重访边城 页码:289 字数 180千 8 红楼梦魇 页码:319 字数 205千 9 海上花开 页码:351 字数 252千 10 海上花落 页码:335 字数 241千
张爱玲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别的作家……在文字上,在意象的运用上,在人生观察和透彻深刻方面,实在都不能同张爱玲相比。 |
| 作者简介 | |
| 张爱玲(1920-1995),中国女作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烬余录》等。1952年离开上海,1955年到美国,创作英文小说多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已出版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以及长篇小说《十八春》、《赤地之恋》等。 |
| 媒体评论 | |
| 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凡是中国人都应当阅读张爱玲的作品。 ——夏志清 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 ——陈克华 张爱玲的写作风格独树一格,不仅是富丽堂皇,更是充满了丰富的意象。 ——白先勇 许多人是时间愈久,愈被遗忘,张爱玲则是愈来愈被记得。 ——南方朔 她称得上“活过”“写过”“爱过”。 ——木心 创作者最大的希望,是像张爱玲一样创造出可以留传下来的不朽作品。 ——侯孝贤 张爱玲以诅咒的方式让一个世代随她一起死去。像一个大上海的幽魂,活在许多爱她的人的心中,她是那死去的蝴蝶,仍然一来再来,在每朵花中寻找它自己。仿佛因为她的死,月光都像魂魄了。 ——蒋勋 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贾平凹 “张爱玲”三个字,当中粉红骇绿,影响大半世纪。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再怎么淘,都超越不了。 ——李碧华 她有足够的情感能力去抵达深刻,可她没有勇敢承受这种能力所获得的结果,这结果太沉重,她是很知道这分量的。于是她便觉攫住自己,束缚在一些生活的可爱的细节,拼命去吸吮它的实在之处,以免自己再滑到虚无的边缘。 ——王安忆 她的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和我们一样,或是觉得张应该一心一意写小说。天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痴心人在白白地等待她的下一部小说。 ——叶兆言 五四以来,以数量有限的作品,而能赢得读者持续支持的中国作家,除鲁迅外,只有张爱玲。 ——王德威 她的时代感是敏锐的,敏锐得甚至觉得时代会比个人的生命更短促。 ——杨照 我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像听我喜欢的音乐一样,张爱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乐,也不是交响乐,而是民谣流派,可以不断流传下去的。 ——苏童 时间过去,运动过去,再看张爱玲,必须认可她的优越性。 ——李渝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 ——余秋雨 这个女人好像替我及我们许多女人都活过一遍似的。 ——李昂 谁说张爱玲是避世的呢?她难道不是一直藉作品对读者推心置腹吗?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说斯人已逝?在生活中、在作品中、在文学史中,我们注定还会时时遇到她,谈到她—张爱玲。 ——艾晓明 女人大都不珍惜自己的才华,以男人的喜好为喜好,以男人的价值为价值,张爱玲是一个难得的例外,她顽强地活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处处有她的“此在”。 ——刘川鄂 |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一定是“疏离的美学”。文字的温度总是控制在一个恒定的、略微偏冷的区间,即便描写最热烈的爱情或最痛苦的诀别,也总有一层薄薄的玻璃纸隔着读者和事件本身。这种距离感,反而成就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高度。它让你看清了故事的悲剧性,却又让你保持着一种清醒的旁观者姿态,不至于完全沉溺其中。这种“冷眼旁观的温度”非常高明,它使得故事的张力不是来自外在的戏剧冲突,而是来自人物内心深处那种无法言说的压抑。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广阔的背景,环境的描写往往寥寥数语,但那种腐朽、精致与不安并存的氛围感,却能瞬间将你包裹。
评分初读时,我差点被那种繁复的叙事节奏给“绊倒”。不同于现在流行的快节奏叙事,这里的文字像一张铺开的精美苏绣,需要你慢下来,仔细辨认每一根丝线的走向和色彩的搭配。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细节的痴迷,无论是对一件旗袍的纹路描摹,还是一次餐桌上微妙的眼神交汇,都写得入木三分。这种对生活质感的极致捕捉,让文字本身具有了一种物质的重量。但有趣的是,当你耐心地跟随作者的笔触走完一圈后,会发现所有的细节最终都汇聚成一个巨大的情绪漩涡。它不是在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情感世界。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往往暗藏着多重含义,初读时错过,再读时才能恍然大悟,哦,原来那句话是这个意思!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解码的过程,让阅读成了一种智力上的享受,而非被动的接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人性的那种近乎残酷的洞察力。它不回避人性中的幽暗面、自私与软弱。里面的角色,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蛋,他们都是在特定情境下,做出了最符合自身利益或恐惧的选择。这种复杂性,让人物形象无比立体和真实。比如,那种爱慕虚荣却又清醒自持的矛盾,那种渴望被爱却又习惯于自我保护的疏离,都写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我常常会照镜子一样审视自己,反思自己也曾在某些时刻展现出的那种“不体面”的真实。这是一种很私密的阅读体验,仿佛作者直接在你心底挖出了那些你试图掩盖的情绪。它提供的不是慰藉,而是直面自我的勇气。
评分我以前总觉得,文学作品要么是热烈的抒情,要么是直接的批判,直到接触到这套书,才理解到“含蓄”的力量可以到达何种地步。它很多重要的转折和爆发点,都是在没有大张旗鼓的情况下发生的。有时候,一场重要的谈话可能只占了半页纸,但那半页纸里蕴含的重量,足以让整个故事的走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教会我,沉默有时比呐喊更有力量。这本书的语言结构非常精巧,像一个复杂的机械钟表,每一个齿轮(词语、句子)都咬合得恰到好处,推动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物命运的滑行。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对“恰当”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是一种对表达的极度节制,也是一种对内心汹涌暗流的极致把控。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时光机,一翻开,我就被拽进了那个特定的年代,空气里弥漫着旧上海的脂粉气和淡淡的哀愁。尤其是读到那些关于女性命运的描写,心里总会咯噔一下。它不是那种直白的控诉,而是用一种极其克制,甚至带着点疏离感的笔触,描摹出女性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在爱情、婚姻和自我之间小心翼翼地周旋。那些人物的内心挣扎,那种“到手的幸福又溜走了”的宿命感,像一根细细的银针,轻轻扎着你,却能让你疼得很久。我尤其喜欢那种在华丽辞藻背后隐藏的苍凉底色,仿佛所有绚烂的场景,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凋零。这种对比带来的艺术张力,不是随便什么作家都能拿捏得住的。读完后,那种感觉就像是刚从一场精致的梦中醒来,余韵悠长,让人忍不住想回去再品味一下那份不真切的美好与幻灭。
评分很快,很好,非常好。
评分帮朋友买的
评分很快,很好,非常好。
评分还是可以。
评分还是可以。
评分宝贝很好,卖家也很负责,缺了一本也马上补发了。赞一个。
评分还是可以。
评分书还不错的
评分包装很好,非常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