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淮南子

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淮南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广忠 译
图书标签:
  • 先秦诸子
  • 道家
  • 淮南子
  • 文白对照
  • 经典
  • 哲学
  • 文化
  • 历史
  • 古籍
  • 传世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44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935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5
字数: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淮南子》是西汉前期由刘安与他召集的门客共同撰写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哲学和政治学巨著。《准南子》全书共二十一篇,除第二十一篇《要略》作为介绍著书目的及各篇的内容提要外,其他各篇都冠以“训”,意思是各种理论观点的阐释、解说。

内容简介

  《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淮南子》全书共二十一篇,除第二十一篇《要略》作为介绍著书目的及各篇的内容提要外,其他各篇都冠以“训”,意思是各种理论观点的阐释、解说。《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淮南子》选录了其中六篇。《原道训》是天地万物的本质,是贯穿全书的基本概念。《精神训》对生命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主要涉及生命起源、孕育过程、构成部分、生命观及养生之道等五方面。《主术训》阐述君王驾驭群臣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手段。《缪称训》中,作者在坚持道家思想的前提下大量引用了《易》、《诗》、《书》、《礼》的言论,对儒家的德、仁、义等观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诠言训》是对道家无为思想的诠释,主要是探讨治国与修身之间的关系。《人间训》主要论述人类社会中祸福、成败、得失、利害、损益、取予等各种矛盾的辩证关系,其中特别强调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准南子》产生的汉代,正是统治者寻求治国固权的政治方略的时候,当时出现了两套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思想理论书籍。

目录

第一卷 原道训
第二卷 俶真训
第三卷 天文训
第四卷 地形训
第五卷 时则训
第六卷 览冥训
第七卷 精神训
第八卷 本经训
第九卷 主术训
第十卷 缪称训
第十一卷 齐俗训
第十二卷 道应训
第十三卷 氾论训
第十四卷 诠言训
第十五卷 兵略训
第十六卷 说山训
第十七卷 说林训
第十八卷 人间训
第十九卷 惰务训
第二十卷 泰族训
第二十一卷 要略

精彩书摘

  道,覆盖上天运载大地,扩展到四方,延绵到八极;高度不能够到达,深度不能够测量。包容天地,施予万物;像泉水涓涓流淌,由空虚却能逐渐充实;似急流汹涌,由混浊却能逐渐澄清。把它直立起来可以充满天地,把它横放着可以系联四海;使用它无穷无尽,永远没有盛衰;舒展起来可以覆盖六合,卷拢起来还不满一把。捆束起来却能够张大,幽暗之时却能大放光明;弱小的时候却能强大,柔软的时候却能刚强;横贯着天地而包含着阴阳,维系着宇宙而使日月星发光。极其柔和,非常细微;山岳依靠它而高耸,潭渊凭借它而变深;野兽依靠它而奔跑,鸟类凭借它而高飞;日月依靠它而光明,星辰凭借它而运行;麒麟依靠它而出游,凤凰凭借它而翱翔。远古伏羲、神农两位帝王,掌握了道的枢要,而处在天地的中央;精神和万物变化相结合,来安抚天下之民。
  因此能使上天运行而大地不动,像车轮绕轴运行永不休止;像水流向下不会停息,和万物共相终始。
  如同风起便会云升,事物中没有不是互相应和的;像雷声轰鸣大雨便要降落,同时应对不会停止;像鬼魂出现没有踪迹、像闪电那样迅疾,似神龙兴起、鸾鸟聚集;像钧轮旋转车毂运行,周而复始。虽经雕琢刻画,仍然保持质朴本色。二王不加做作而做出的事情,都符合道的规律;不加修饰而发表的言论,都和德相通;安适而不自傲,上下得到和谐;万事万物虽有不同,而都符合人的天性。精神虽然有时处在细微之处,而扩大时却超过宇宙的总合。其美德覆盖着天地而协调着阴阳,节制四时而调和五行;温恤化育,万物一起生长;滋润了草木,浸透到金石之中;飞禽走兽健壮肥大,羽毛光泽润滑;鸟类翅膀强硬,鹿麋之类得到生养;野兽怀孕无死胎,鸟儿孵卵无不出;父亲没有丧子的忧愁,兄长也没有失弟的悲哀;孩童不会成为孤儿,妇人不会做寡妇;虹霓不会出现,妖星不会运行,这是二王含怀的德泽造成的。
  最高的道,产生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化生成万物的形象却不去主宰。那些用脚行走用嘴呼吸的动物,飞行和爬行的昆虫类,依靠它然后才能产生,但是没有什么动物感戴它的恩德;依赖它而后死去,也没有哪一物类怨恨它。得到利益的人不能够赞誉它,采用它而失败的人也不去非难它;收敛积聚而不增加财富,施舍赈救也不会增加贫困;极其渺小而无法深究,特别细微而又没有穷尽;累叠它而不会增高,堕毁它也不会倒下;使它增加却不见变多,使它削弱而又不会减少;砍削它不会变薄,杀戮它不会伤残;挖凿它而不会变深。填塞它而不会变浅。若有若无啊,不能够描绘形象啊;似存似亡啊,使用不会枯竭啊;渺渺茫茫啊,相应没有形体啊;幽深难测啊,不会虚妄行动啊;和刚柔一起屈伸啊,与阴阳一起升降啊。
  从前冯夷、大丙的御术,乘坐雷公之车,用六条云霓为马;行走在微雾之中,奔驰在浩渺的太空;历经高远而驰往无极,踏过霜雪而没有痕迹,日光照射而没有影子;随着旋转的扶摇、羊角大风向上飞行,穿过高山大川,踏上昆仑之巅;推开登天之门,进入到天帝的宫廷。末世的驾驭者,即使有轻便车子和上等好马、坚固的鞭子和锋利的刺针,也不能和他们争个先后。
  所以体道的大丈夫安静地好像不在思索,淡泊地好像没有思虑;把上天作为车盖,大地作为车子;用四季作为御马,让阴阳来驾驭;乘着白云升上九霄,和天地一起生存;放开思绪舒缓车速,而奔向太虚;能够缓步徐行,可以急速飞奔;命令雨师在前面洒道,指派风神在后面扫尘;把电作为鞭子,用雷作为车轮;向上漫游在幽远之处,向下穿过没有边际的大门;虽广泛浏览观照,又恪守全部纯真;虽周游四方极远之处,还能返回到中央。因此用天作为车盖,那么没有什么不能覆盖的;用地作为车子,那么没有什么不能装载的;用四季作为御马,那么没有什么不听使唤的;用阴阳作为御者,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能齐备的。因此虽疾行却不会动摇,远行而不觉劳困;四肢不劳作,聪明不减损,而能知道八纮九野的构形和界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掌握了道的要领,进而可以畅游到无穷无尽的境地。所以天下的事情不能够违背规律去行事,应按照它的自然特点去探求;万物的变化,不能够探究明白,执掌要道变化而万物都可以归向它。像镜子和水可以照见形容,不需要任何巧饰,而方圆曲直都不能够逃过。所以回声不是要求特意响应,而影子不是物体特地设置的;但是回声和影子,都能够自然得以产生。
  人生下来就是安静的,这是人的天性;受了外物感化而后有活动,它是天性的外部表现;外物到来而精神上有了反应,这是智慧的活动;智慧与外物互相接触,而好憎之情便产生了。好憎形成显露出来,而智慧被外物所诱惑,不能返回到人的本性上去,那么天性便要衰灭了。因此通达大道的人,不因为人欲来改变天性。表面和外物一起变化,但内心却不会改变他的本性。道体至虚却能供给万物任何需求,时时变化却能使万物有所归宿;不论是大小长短,各样的东西都是齐备的。世上万事万物涌来时,尽管是腾踊纷乱的,但是却不会失去法度。因此得道者居处上位却不使百姓感到沉重,处在前面而众人不感到有危害,天下的人都归向他。奸邪的人害怕他。因为他不同万物相争,所以就没有人和他相争。
  到长江去钓鱼,一整天也不能装满一箩筐。即使有利钩锐瓜、细丝香饵,又加上詹何、娟娠的绝技,还是不能够和渔网争个高下。射乌的人张开乌号之弓,扣上綦卫这样的利箭,又加上羿、逢蒙子的巧技,来射取飞乌,还是不能同鸟网比赛优劣。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持掌的工具太小的缘故。如果张开天下把它作为捕鸟的笼子,用长江、大海作为渔网,又怎么会有逃鱼失鸟的现象呢?所以箭头不如带绳的利箭,带绳的利箭不如没有形体的天网。
  ……

前言/序言

  在2100年前的西汉前期,江淮之间出现了一个重 要的文化学术中心。数千名“俊伟之士”云集古都寿 春(在今安徽寿县),纵论天下兴亡,探讨学术方技 ,寻求治国良方,其倡导者就是淮南王刘安。刘安( 前179一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 子,为王42年,享年58岁。刘安博学多才,思维敏捷 ,著述宏富,留下的主要著作有二十多种,涉及哲学 、文学、音乐、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
  刘安招集宾客数千人,编写了《淮南子》。全书 二十一卷,二十余万言(今存仅131324字)。刘安称 之为《鸿烈》、《刘氏之书》。究其写作宗旨,《要 略》中说:“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论 ,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含有成一家之言的意 思。就其思想体系和影响来说,自然是独树一帜,有 其奇特之处。
  刘安祖、父辈的自杀惨剧,宫廷斗争的暗无天日 ,秦汉战争的生灵涂炭,“文景之治”的相对繁荣与 隐藏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凡此种种,促使他不断思索 着天下长治久安之策,于是《淮南子》这部融黄老道 家的自然天道观、儒家的仁政学说、法家的进步历史 观、阴阳家的阴阳变化理论以及兵家的战略战术等各 家思想精华为一体,而以道家思想为主旨的学术创新 之作,便应运而生了。
  《淮南子》思想深邃,理论透辟,集道家之大成 。东汉高诱在《淮南子注·叙》中指出:“其旨近《 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近代学 者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淮南 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 人著述中第一流也。”《淮南子》设有《原道》、《 道应》、《俶真》、《精神》等篇,探讨“道”的精 义、道家的宇宙生成论以及道家生命的学说,仅《道 应》就引用《老子》52处:而全书引用《庄子》,王 叔岷认为有223处。《淮南子》的“道”论及“无为 ”论,全部来源于《老子》、《庄子》,而第一次对 春秋以来流行三百五十余年的“无为”论,进行了全 新的阐释,《淮南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消极顺应自然,而是按照“自然之势”和人类自身及 社会规律办事,不要人为地违背它,这样才能实现“ 无为”与“无不为”的完整统一。而那种“以淮灌山 ”,不尊重自然规律,得不偿失的荒唐行动,才叫“ 有为”。这就彻底划清了“无为”与“有为”的界限 。这是《淮南子》对道家理论的创新。
  《淮南子》文笔瑰丽,雄浑多姿,成为“文宗秦 汉”的典范作品。南宋史学家高似孙在《子略》中说 :“《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 得于《庄》、《列》;《淮南》之议论,错于不韦之 流。”《淮南子》博采众长,继承了先秦文学和诸子 的写作手法,开创了具有鲜明西汉特色的雄浑博大而 又绚丽多彩的文风。道家思想的超逸和对精神自由的 追求,楚文化的瑰丽神奇和浓重的浪漫气息,成为韵 、散结合的西汉政论散文的典范,对汉赋及其后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淮南子》对艺术形式的 运用,独具匠心而得心应手,长于铺陈而又妙语连珠 ,巧设譬喻、善用神话故事,一气呵成而又韵律和谐 。
  《淮南子》中杰出的科技成就,泽惠古今,令人 称绝。《淮南子》虽不是自然科学著作,但其中牵涉 到的如天文、物理、化学、农学、医药、水利、气象 、物候、地理、生物进化、乐律、度量衡等诸方面的 科技成果,成为其宇宙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 了汉代的最高科技水平,有的流传两千佘年,今天仍 然泽惠后人。比如: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科学的总结 ,第一次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两维之间九十 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 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淮南子》中用北斗斗柄的旋 转来确定季节,构成了一个天象、四季、二十四节气 、十二月、农事、物候、气象、干支、音律、方位等 的完整体系,成为两千余年我国历代朝廷施政、农事 、祭祀、渔猎、实施刑法、军事活动等各种大事的重 要依据,也成为道家天道观中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重要内容。
  此次出版《淮南子》,约请研究《淮南子》三十 佘年的陈广忠先生,以上海涵芬楼影印刘泖生影写北 宋本为底本,校以明《道藏》本、清《道藏辑要》等 ,精心校勘,并将其全部译为现代文,主要采用直译 的方式以忠实于原文,又在直译不足以流畅可读的地 方辅以必要的意译,在每个对开页的左面排原文,右 面排译文,使古今文义一目了然,堪称目前较好的《 淮南子》读本。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4年9月
《淮南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先秦哲学与文化宝典 《淮南子》,这部距今两千多年的先秦典籍,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星空中。它并非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汇聚了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们数十年心血的结晶。作为一部内容包罗万象、思想博大精深的著作,《淮南子》以其独特的视角、严谨的论证和优美的文笔,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政治、天文、地理、医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堪称一部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 一、 历史背景与成书意义 《淮南子》成书于西汉文景之治时期,汉武帝初期,此时的中国正经历着秦朝灭亡后的社会整合与文化重建。汉朝统治者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得以发展,思想文化也趋于活跃。尽管汉朝表面上尊崇儒术,但诸子百家的思想仍在民间流传并产生影响。淮南王刘安,作为汉高祖刘邦之孙,虽身居王位,却胸怀大志,渴望通过集结天下名士,整理前代学说,创立一套能够指导治国安邦的理论体系。 《淮南子》的编纂,正是刘安这一政治抱负的体现。他广招天下贤才,如苏非、李尚、伍被、田由、东方朔等,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学派,拥有广泛的知识。他们在刘安的组织下,历时数年,博览群书,参酌诸子,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淮南子》的出现,不仅是对先秦诸子学说的系统总结和创新发展,更是在汉朝初期,试图提供一种不同于纯粹儒家思想的、更为宏观和务实的治国理念。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思想从百家争鸣走向大一统背景下的融汇与发展,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政治实践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内容体系与核心思想 《淮南子》共计二十一篇,篇名皆为“子”字开头,如《天文训》、《地理训》、《齐俗训》、《主术训》、《览冥训》等,每一篇都围绕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展开,但又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体现了编纂者高超的组织和驾驭能力。 1. 融合诸子,自成一家: 《淮南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其博采众长,融合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众多学派的思想。它以道家为核心,但并非泥守老庄,而是将其思想融入到政治、伦理、军事、自然科学等各个层面。例如,它吸收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但强调“君人者,非但仁而已矣;行罚,非但刑而已矣。”(《主术训》),在治国理念上更为灵活和务实。它也借鉴了法家的法制思想,但主张“法莫如礼,礼莫如 itu”(《主术训》),强调礼法并用,以德治为先。这种融汇贯通,使得《淮南子》的思想体系更加丰富和立体。 2. “道”的本体论与宇宙观: 《淮南子》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思想,将其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道,无形无名,运行无穷”(《原道训》)。它认为“道”无形无相,却能化生万物,主宰一切。“道”不仅是宇宙的本体,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这种对“道”的深刻理解,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章节,成为其哲学思想的基石。 3. 天人关系与“效法自然”: 《淮南子》强调天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应该效法自然,遵循“道”的规律。它在《天文训》、《地理训》、《览冥训》等篇章中,详细阐述了宇宙的构成、星辰的运行、地理的变迁等自然现象,认为这些都是“道”的体现。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遵循自然之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思想,对后世的中国哲学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们理解宇宙和人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4. “道”在政治与人生中的应用: 《淮南子》不仅探讨了抽象的哲学命题,更注重将“道”的思想应用于政治治理和个人修养。《主术训》、《缪称训》、《说山训》等篇章,详细论述了君主应如何运用“道”来治理国家,如何选贤任能,如何处理内外关系。它强调“上察天道,下观人事”(《主术训》),认为治理者应具备高远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在个人修养方面,它提倡“顺道而为,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无所碍”(《原道训》),鼓励人们顺应自然,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5. 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淮南子》中也包含了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的深刻反思。它批评了世俗的功利主义,批判了某些统治者的短视和残暴,并提出了自己理想的治国模式。例如,《齐俗训》通过比较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揭示了文化多样性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说山训》则通过寓言故事,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 三、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淮南子》的语言,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艺术魅力。其文笔或雄浑壮阔,或细腻委婉,或生动形象,或逻辑严密。 1. 譬喻与寓言的巧妙运用: 为了阐述深刻的道理,《淮南子》善于运用生动的譬喻和引人入胜的寓言。例如,《览冥训》中关于“夸父追日”的描写,《说山训》中关于“东郭子问于田子方”的对话,都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内涵,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寓言不仅使理论更加易于理解,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2. 典故与引述的丰富性: 《淮南子》博览群书,在论述中大量引用了先秦诸子、史官记载、民间传说等内容,使得其思想更加有据可依,也展现了作者广博的学识。 3. 说理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尽管《淮南子》内容庞杂,但其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说理充分。作者善于运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使得观点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四、 历史影响与研究价值 《淮南子》自成书以来,就受到了历代学者的高度重视。 1. 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淮南子》融合诸子百家,为后世哲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其对“道”的理解,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对治国理念的阐释,都深刻影响了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以及宋明理学等。 2. 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天文训》、《地形训》、《泰族训》等篇章,记录了当时先进的天文、地理、医学等知识,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特别是其对宇宙、星辰的描述,在当时具有非常高的科学价值。 3.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淮南子》优美的文笔、生动的譬喻、引人入胜的寓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成语典故,如“画蛇添足”、“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都出自《淮南子》。 4. 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淮南子》所提出的“道法自然”、“以德治国”等政治理念,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治国借鉴,其对君主权力的运用、对臣民的管理等方面的论述,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结语 《淮南子》,这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古老经典,至今仍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知识、深刻见解和艺术美感的文化宝典。通过对《淮南子》的学习和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启迪人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这部著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古籍整理版本,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这本《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淮南子》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这个对古代思想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淮南子》那博大精深的殿堂。装帧设计上,它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庄重的气质,拿到手里就有一种被知识浸润的感觉。翻开书页,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清晰的版式设计,左文右白,层次分明,让我可以随时对照,对照着原文去理解白话的每一个字句,也对照着白话去体会原文的精妙之处。更难得的是,它的白话翻译不是那种生硬的直译,而是充满了智慧和理解力。很多复杂的概念,译者都用流畅自然的语言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体会到“道”的玄妙,理解“无为而治”的深意,甚至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朴素的科学思想。它让我明白,《淮南子》并非只是古人故弄玄虚的学问,而是饱含着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洞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打开了,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历史的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

我一直对《淮南子》这部书的神奇之处颇感兴趣,但过去接触的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翻译得过于简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淮南子》,才算真正领略到它的魅力。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文言文和白话文并列,如同一个知识的“双保险”。读原文时,我能感受到古人的遣词造句之精炼,体会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读白话文时,我又能在第一时间理解其核心意思,不用费力去猜测。译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她不仅仅是将字面意思翻译出来,更是在传达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书中对一些政治、军事、人生哲理的阐述,在白话的解读下,显得更加生动和具有现实意义。我尤其欣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古代典故和概念的恰当解释,这为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淮南子》的思想体系。这本书让我觉得,古人的智慧原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如此充满启迪。

评分

每次拿起这本《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淮南子》,我都有种踏入知识宝库的感觉。我平时工作之余喜欢钻研一些古代典籍,但很多时候,过于晦涩的语言总是让人望而却步,或者即使勉强读懂了,也少了那份原汁原味的味道。这本《淮南子》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读者准备的。它采用的文白对照形式,让我能同时享受古文的韵味和白话的便利。译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在保留原文精髓的同时,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思想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天文、地理、神话等内容的解读,它们不仅清晰地解释了原文的意思,还融入了作者对这些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时代背景的考量。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趣味和启发性,而不是枯燥的文本分析。我常常会在读完一段白话翻译后,再回头去品味原文,那种感觉非常奇妙,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的思维脉络,领略到其超前的思想。这本书让《淮南子》这部被誉为“集诸子之长”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相信,一本好的书籍,应该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将古老的智慧传递给每一个时代的读者。这本《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淮南子》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对《淮南子》这部书早有耳闻,但过去尝试阅读时,总被其古奥的语言所困扰。这本对照版的出现,简直是福音。它提供的文白对照,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一种思维的引导。当我沉浸在原文的古朴文字中时,白话翻译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帮我拨开迷雾,直抵思想的核心。译者的翻译,没有一味地追求“白话化”而失了古文的韵味,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恰到好处地保留了《淮南子》那种融汇道、儒、法、阴阳等诸子百家之长的独特风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道”的论述,在白话的解释下,那种“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仿佛变得触手可及,让我对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淮南子》绝不仅仅是一部古代哲学著作,它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百科全书,能够为我们现代人提供深刻的人生启示。

评分

这本《淮南子》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古籍的白话翻译总是显得过于直白,甚至有些“翻译腔”,失去了原文的那种韵味和深邃。这本“传世经典·文白对照:淮南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首先,它的文白对照排版就让我觉得非常用心,原文的古朴典雅与现代白话的清晰易懂并行,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阅读体验。当我读到原文,能感受到那种千年流传下来的智慧,再看白话翻译,既能理解其意,又能回味原文的精妙。作者(我这么称呼译者)的翻译非常讲究,没有为了追求“白话”而牺牲原文的语气和节奏,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哲学思辨色彩。很多我之前读其他版本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段落,在这本里都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尤其是一些关于宇宙生成、神话传说以及政治哲学的论述,译者都赋予了恰当的现代解读,既不失古意,又能让我这个现代读者产生共鸣。这本书让我对《淮南子》这部奇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感觉像是在和一位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文白对照,必选中华书局,质量保证。这套书非常不错,就是设计得弱了一点。

评分

帮同事买的 他儿子要的 还好

评分

不错 经典。 开卷有益 值得一读!

评分

很值得一看,送货快,赞

评分

东西不错,很快收到!

评分

好书

评分

很好!!!小妹很喜欢!!!!

评分

一页原文,一页译文,设计简单明了,没有注音和注解有点可惜

评分

不错的书,因该是正版的,赞一个,快递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