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起,到唐玄宗天宝末年止(肃宗、代宗以后的变革,有时也附载于注中),分为九类,以食货居首,次以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每类又各分子目。对于历代典章制度,都详细地叙述了它们的源流,有时不但列入前人有关的议论,而且用说、议、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通典》的作者是杜佑。《通典》的体例仿效纪传体正史中的志书,将断代体改为通史体,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经济等制度沿革变迁的典志体史书。《通典》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下讫唐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这部丛刊的书影甫一入手,便给人一种厚重而沉稳的感觉,装帧设计古朴典雅,墨香似乎都能透过纸页传递出来。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史学研究的爱好者,我深知能够将《通典》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系统整理出版,其意义非同小可。翻开第一册,扑面而来的是清晰的字体和严谨的排版,这对于阅读古代典籍来说至关重要。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书,不如说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我沉浸于那些关于典章制度、社会经济的细致描述时,我仿佛能触摸到古代社会运转的脉络。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理解中华文明底层逻辑的钥匙。细节之处见真章,编者在校勘和注释上显然下了大工夫,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在现代读者的理解上减少了许多障碍,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侧重点,新的感悟,这种知识的累积和心智的拓展,是任何快餐式的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套书的阅读难度有所顾虑,毕竟《通典》的名头摆在那里,总让人觉得遥不可及。然而,实际接触之后,我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编者们显然深谙如何让古代典籍“活”起来的秘诀。他们的注释和引文对照做得极为精妙,既保留了原著的权威性,又在关键节点上提供了现代学术的视角和解释。这使得即便是对古代官僚体系不甚熟悉的普通读者,也能循着清晰的线索逐步深入。我尤其喜欢在某些篇章中,作者们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相同制度的对比分析,这种横向和纵向的梳理,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这套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提升——学会如何从多维度的史料中去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这才是史学研究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套丛刊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是为“传家宝”级别的藏书所准备的。要知道,阅读历史经典,长久保存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纸张的韧性和油墨的稳定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即便是经常翻阅,也毫无褪色或松散的迹象。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可以放心地将之作为我个人图书馆的核心藏品。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在古籍影印技术上的进步,使得许多原版中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的文字,在这里都得以清晰重现。这对于依赖文本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最近在梳理有关古代财政收支的记载时,曾多次借助这套书来核对其他版本的差异,其提供的清晰度,让那些微小的数字和条目都能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对于那些渴望真正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行机制的人来说,这套《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是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不是那种让你快速掌握某个历史事件八卦的小册子,它提供的是结构性的、全景式的知识体系。我发现,每一次我阅读某个特定的朝代史时,都会不自觉地翻到这套书的相关部分,去寻找制度的源头和沿革。这种追本溯源的阅读方式,极大地深化了我对历史连续性和演变规律的理解。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带着“制度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的变迁,而非仅仅停留在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上。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考证能力,正是优秀史料汇编所能给予读者的最大馈赠,也是我决定收藏全套的根本原因。
评分这份《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的价值,绝非用金钱可以衡量。我尤其欣赏它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能够将《通典》这样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纳入其中,显示了出版方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阅读这套书,需要的是耐心和时间,它不是让你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读物。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现代的历史地理图册,去想象当年那些制度是如何在广袤的疆域上得以实施和运作的。那些关于礼仪、刑法、度量衡的描述,细致入微,让我对“古人如何生活”有了立体而深刻的认知。尤其是在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时,它提供的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和广博性,是二手资料无法替代的。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就像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让后来的学习和研究都有了坚实的立足点。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根基的重新审视和确认。
评分怎一个好字了得,极力推荐,活动价格不错可以入手了哈
评分史学基本典籍‘三通’之一,研究制度史必备。
评分好书,印刷好、纸张好,都很不错!
评分这个商品不错!快递很快啊!
评分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通典/全12册
评分非常不错。
评分商品很给力
评分又参校元至大勤有堂刻本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四部丛刊影印明郭云鹏重刊《分类补注李太白集》,南京图书馆藏清初刻本明胡震亨《李诗通》,清康熙缪曰芑翻刻宋本《李太白文集》
评分通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