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世说新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笔记小说必读本) |
| ISBN: | 9787550243613 |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定 价: | 12 元 |
| 作 者: | (南朝宋)刘义庆,著,王超,译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页数:160 |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印次:1 | 字数:130千 |
| 主编推荐 | |
鲁迅将《世说新语》称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赞其“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是一部集趣味性、历史性、文学性于一身的传世巨典,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潇洒风逸的魏晋时代。 《世说新语》是不可不读的国学精髓,自面市以来,便有小说、戏剧开始模仿它,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 内容简介 | |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主要记述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它真实反映了这一时代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风貌,所涉及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徒,因而成为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书本着故事性、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原则,节选了《世说新语》中的部分精彩内容,以以原文、注释、译文的形式,全面而生动地还原了汉末魏晋时代的风貌。 |
| 目 录 | |
【世说新语 目录】 德行第一……………………… 005 言语第二……………………… 017 政事第三……………………… 036 文学第四……………………… 041 方正第五……………………… 056 雅量第六……………………… 065 识鉴第七……………………… 070 赏誉第八……………………… 074 品藻第九……………………… 082 规箴第十……………………… 091 捷悟第十一…………………… 095 夙惠第十二…………………… 097 豪爽第十三…………………… 098 容止第十四…………………… 101 自新第十五…………………… 104 企羡第十六 … ……………… 106 伤逝第十七…………………… 107 栖逸第十八…………………… 110 贤媛第十九…………………… 111 术解第二十…………………… 119 巧艺第二十一………………… 121 宠礼第二十二………………… 123 任诞第二十三………………… 123 简傲第二十四………………… 128 排调第二十五………………… 130 轻诋第二十六………………… 135 假谲第二十七………………… 136 黜免第二十八………………… 142 俭啬第二十九………………… 143 汰侈第三十…………………… 145 忿狷第三十一………………… 147 谗险第三十二………………… 149 尤悔第三十三………………… 150 纰漏第三十四………………… 152 惑溺第三十五………………… 153 仇隙第三十六………………… 155 |
| 作者介绍 | |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刘宋宗室,武帝刘裕之侄,袭临川王。曾集士人门客作《世说新语》、《幽明录》等书。 |
| 精彩书摘 | |
德行第一 【题解】 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本篇从不同的方面、多个角度入 手,展示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认为值得学习的、并将之作为准则 和规范的言语行动,反映了当时的道德观念。 陈蕃尊重贤才 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②,有澄清天下之 志③。为豫章太守④,至⑤,便问徐孺子⑥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⑧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168):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官至太尉。 当时宦官作乱,政治黑暗,他反对宦官专权,受到太学生的尊重。汉 灵帝继位之后,陈蕃与大将军窦武谋划诛杀宦官,事情泄露后反被 害。全句意思为:陈仲举的言行是读书人的榜样,世人的楷模。 ②登车揽辔(pèi):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上任做官。 揽:拿起。辔:为了驾驭马、牛等牲口而套在它们的头和颈部的缰绳。 ③有澄清天下之志:指心怀扫清奸佞,使政治清明、国泰国民 的志向。《后汉书·陈蕃列传》:“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④豫章:豫章郡,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县)。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⑤至:到,这里指到豫章郡上任。 ⑥徐孺子(97—168):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 士,他反对宦官乱政,朝廷多次下旨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出任。陈蕃做太守时,不见宾客,却十分敬重徐稚。 ⑦主簿:官名,主管文书、簿籍等事务的职务。白:禀报。府君:对太守的称呼,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廨(xiè):官署。全句意思为: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您 先到官署中去。” ⑧式:通“轼”,轼为古代的车子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 用作动词,用手扶……东西。商容:商纣时的大夫,贤德受到当时人 的称赞。闾(lǘ),指里巷的门。全句的意思为:陈蕃说:“周武王刚 刚战胜殷商,就立即来到商容的住所拜访他,根本顾不上休息。” 陈谌设喻答客问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①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 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 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③ 【注释】 ①陈季方:字陈谌,字季方,陈寔(shí)的第六个儿子。家君:父 亲,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在前面加上“足下”的敬语,是对对方父 亲的称呼。太丘(104—187):陈寔,字仲弓,曾任太丘县令,古人 常以任职地的名称代指人,所以称他为陈太丘。陈寔一向以清高 有德行、为人仁爱闻名于世,据《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 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暗地里)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 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做坏事 的人不是生来就坏),习以性成(平时不上进,慢慢养成了坏习惯), 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qǐ sǎng, 跪拜)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令遗(赠给)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全句意 思为:有人问陈季方:“您的父亲太丘长有什么功绩和美德,而能名满天下,享有如此之高的声望呢?” ②阿(ē):指山的转角儿。 ③从“季方曰”至段末的意思为:季方回答说:“我同父亲相 比,就好比生长在巍峨的泰山一角的一株桂树,上面有万丈高的山崖,下面有深不见底的水潭;上面有甘露的润泽,下面有深渊泉水 的滋养。这种情况下,泰山有多高,泉水有多深,桂树又如何得知 呢?我也不知道我的父亲有没有功德啊!” 管宁割席 管宁①、华歆②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 异,华捉而掷去之。③又尝同席④读书,有乘轩冕⑤过门者,宁读如 故,歆废⑥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⑦ 【注释】 ①管宁(158—241):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 临朐东南)人。汉末天下大乱时,管宁到辽东避乱,后来在当地讲 学,直到三十多年后的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此 后,曹魏屡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出来做官。 ②华歆(157—231):字子鱼,汉桓帝时为尚书令,汉献帝时为 豫章太守,后曹操征召他入京任军师,魏国建立后官至太尉。华歆 曾经同邴原、管宁一起在外求学,三人关系很好。 ③捉:握,拿。全句的意思为: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除草, 管宁看见地上有一小块金子,不予理会,照例举起锄头锄去,跟剔 除瓦块、石头一样,而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 ④席:坐席,是古人的坐具。 ⑤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轩:大夫以上的贵族坐的马车。 冕: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戴的礼帽。这里指有达官贵人从门前经过。 ⑥宁、歆:指管宁、华歆。按古文的惯例,当人名在上文出现过 时,可以单称姓或名。废:放弃,放下。 ⑦全句意思为:管宁就割开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道:“你不 是我的朋友。” 形骸之外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①歆蜡②日尝集子侄燕③饮,王亦学 之。有人向张华④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 所以更远。”⑤ 【注释】 ①王朗(?—228):字景兴,汉末为会稽太守,入魏后官至司 徒。识度:见识、气度。全句意思为:王朗在见识和气度方面一直十 分推崇华歆。 ②蜡(zhà):祭祀名,古代一种年终祭祀,在农历十二月合祭 万物之神。 ③燕:通“宴”,宴会。在蜡日期间,有宴饮的习俗。 ④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阮 籍称赞他有王佐之才,晋初任中书令,散骑常侍,力劝武帝定灭吴之 计。惠帝时封壮武郡公,在八王之乱中被杀。公元290年,晋武帝临 终时命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大权。而继位 的晋惠帝司马衷十分愚钝,皇后贾南风为了让自己家族掌控朝中大 权,于次年与楚王司马玮联手发动政变,指挥禁卫军杀死了杨骏。可 政变之后,汝南王司马亮和老臣卫瓘趁机夺取了大权。不久后,怀有 巨大野心的贾后与楚王司马玮密谋,杀死了汝南王司马亮,随后贾后 以矫杀大臣之名处死司马玮。贾后夺取了政权,继而废掉并杀害太 子司马遹。各诸侯王趁机起兵发动内战以争夺中央政权,参与者主 要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yì)、成都王司马颖、 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位诸 侯王。这场西晋统治阶层之间的权力争夺战历时16年(291—306) 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⑤形骸之外:指表面的东西。形骸:人的身体。这一句的意思 为:有人对张华说起了这件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只是学了一 些表面的东西,所以他距离华歆反而越来越远。” 华歆、王朗乘船避难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①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 疑②,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③,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 初④。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①难:这里作动词,以……为难。 ②疑:迟疑;犹豫不决。 ③纳其自托:接受了那个人托付自身的请求,指同意那个人 搭船。 ④遂携拯如初:便仍旧带着并帮助那个人。 王祥事后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①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 守②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③ 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④。既还,知母憾之不已⑤,因跪前请死。 母于是感悟⑥,爱之如己子。 【注释】 ①王祥(184—268):字休征,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因为 竭诚侍奉后母,成为当时出名的孝子。他年纪很大才进入仕途,官 至太常、太保,进爵位为公。此句意思为: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 常恭谨。 ②恒:一直。守:守护,指防止风雨、鸟雀糟蹋树上的李子。 ③暗斫(zhuó):偷偷地砍杀。 ④私:小便。空斫得被:只砍在了被子上。 ⑤既还,知母憾之不已:王祥(小便)回来后,知道后母非常 恨他。 ⑥感悟:受到感动而醒悟。 王戎死孝 王戎①、和峤②同时遭大丧③,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④,和哭 泣备礼。武帝⑤谓刘仲雄⑥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 使人忧之。”⑦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戎虽不备礼, 而哀毁骨立⑧。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 忧戎。”⑨ 【注释】 ①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玡临沂人,与嵇康、阮籍、山 涛、向秀、刘伶、阮咸合称“竹林七贤”。他曾受命随军征伐吴国, 吴国被吞并后,封爵安丰侯。晋惠帝时,王戎官至尚令、司徒。后 来发生了八王之乱,王戎随晋惠帝一起遭挟持,公元305年,七十二 岁的王戎在河南郏(jiá)县去世。 ②和峤(qiáo)(?—292):字长舆,汝南西平(今属河南) 人,担任过中书令、尚书,惠帝时为太子太傅。他富有但十分吝 啬,杜预(西晋时期著名将领和学者,灭吴战争的统帅之一)称他有 “钱癖”。 ③大丧:父母之丧。 ④鸡骨支床:意同下文的“哀毁骨立”,指骨瘦如柴。鸡骨:瘦 弱、憔悴。支:支离,形容萎靡,精神涣散。 ⑤武帝: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世安,司马昭之子。 ⑥刘仲雄(?—285):名毅,字仲雄,为人刚直,任司隶校尉、 尚书左仆射。 ⑦卿:用于平辈之间对称,或长对幼、君对臣、上对下,表示 尊重、亲热的称呼。省(xǐng):探望。不(fǒu):同“否”。此句意思 为:武帝对刘毅说:“你经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吗?听说和峤过于 悲痛,超出了礼法的常规,真令人担忧。” ⑧哀毁骨立:形容因为悲哀过度,损伤了身体,变得瘦弱不堪, 骨瘦如柴。 ⑨生孝:指遵守丧礼而能注意不伤身体的孝行。死孝:对父母 尽哀悼之情而至于死的孝行。全句意思为:刘毅说:“和峤虽然礼 仪周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不注重礼仪,但是因为 伤心过度,损毁了身体,瘦弱得只剩下骨架了。臣认为,和峤虽然尽 了孝,但是性命并没有受到影响;王戎则悲伤过度,因而有性命之 忧。陛下不应该担心和峤,反而应该担心王戎。” 郗鉴哺二儿 郗公①值永嘉丧乱②,在乡里,甚穷馁③。乡人以公名德,传 共饴④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⑤,乡人曰:“各 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 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⑥。郗公 亡,翼为剡县⑦,解职归,席苫⑧于公灵床⑨头,心丧⑩终三年。 【注释】 ①郗(xī)公(269—339):郗鉴,字道徽,东平金乡(今属山东) 人,以儒雅著称,历任兖州刺史、司空、太尉。 ②永嘉丧乱:晋朝建立之初采用分封的政策,使中央权力分 散,zui终导致八王之乱,再加上遭到天灾,社会不安,北方胡人乘 机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属山西) 起兵,并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去世,晋怀帝司马炽 继位,改年号为永嘉。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国号汉。 两年后,刘渊死去,其子刘聪继位。永嘉五年(311年),刘聪派大 将石勒等人率大军侵晋,在平城(今属河南)歼灭晋军十多万人,又 俘虏、杀害太尉王衍及许多王公贵族。不久攻入京城洛阳,俘获了 晋怀帝,纵兵烧杀。史称永嘉之乱。 ③穷:生活困难。馁(něi):饥饿。此句意思为:郗鉴在永嘉之 乱时期住在家乡,生活很困难,经常挨饿。 ④传:轮流。饴(sì):通“饲”,给人吃东西。 ⑤外生:外甥。此句意思为:郗鉴经常带着哥哥的儿子郗迈和 外甥周翼一同去吃饭。 ⑥过江:指渡过长江到江南。永嘉之乱后,中原人士纷纷过江 |
| 前言 | |
前言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时的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 编撰而成的,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二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与逸闻琐事。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包括“德 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类别, 共三十六篇,一千一百多则故事。它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原名叫作《世说》,后来为了与汉代刘向所 著的《世说》(此书已失传)相区别,所以又名《世说新语》。 书中每则故事长短不一,或数行,或三言两语,符合笔记小说 “随手而记”的特征。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原籍 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长沙景王刘道怜的次子,后来过继给叔叔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 王。《南史》中称刘义庆“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文辞 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又称他“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 至”。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 共同编写的。 《世说新语》集中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是研究魏 晋时期社会现象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清谈、饮酒、服药等活动,隐逸、任诞、简傲等性格特征,以及他们的 种种人生追求,都有生动的描写。这些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勾 勒,让我们看到了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 形象,我们不仅能够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还能更真 切地体会到魏晋风骨与气度。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全书涉及各类人物 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时期主要的人物,无论是帝王、名臣,还 是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同时还描写了众多生动的女性形 象,无论是貌美的歌姬、灵秀的才女,还是狭隘的妒妇,每一 位都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全书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如《俭啬》中王 戎的一篇:“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 十六个字,就把王戎吝啬的本性展露无遗。而且本书的表现手 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两个人或几个人的不同表 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两个人对待 求助者的不同态度;有的以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为中心,作漫 画式的张描写,如《忿狷》中描写了王述吃鸡蛋的种种暴躁 与滑稽的举动,以表现他的性急;还有的以语言或动作来表达 人物丰富的情感,如《伤逝》中,王徽之得知七弟王献之去世 后赶去吊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 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寥寥数语,催人泪下。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洁含蓄、生动灵活,现代的许多应 用广泛的成语就来源于此,如卿卿我我、身无长物、咄咄怪 事、面如傅粉,等等。 《世说新语》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不仅相继出现了许 多模仿它的小说,而且不少戏剧、小说都从其中取材。 我们从原书中精选出一部分zui有趣的故事,为了帮助读者 朋友们更好地理解,书中还增加了详细的注释,相信通过认真 阅读此书,不但能让你从中得到了解历史的乐趣,还能增长许 多知识。 |
《世说新语》:魏晋风流的生动画卷 拿到这本《世说新语》的译注本,我简直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群星璀璨的魏晋时期。书中记录的那些故事,或幽默风趣,或机智敏锐,或高洁脱俗,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士人有了更鲜活、更立体的认识。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竹林间谈笑风生,在雪夜里秉烛夜谈,在朝堂上舌战群儒。那些人物,如王导、谢安、刘伶、嵇康,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它没有一味地歌颂,也没有简单地批评,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又略带温情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优点与缺点,他们的风采与局限。我尤其喜欢那些展现人物“风度”的故事,那种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姿态,至今仍让人心生向往。比如,谢安以一盘棋局化解家族危机,或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持,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士人身上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 这本书的译注做得非常到位。原文的古雅与白话的通俗相得益彰,让我在欣赏原文的韵味之余,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含义。注释部分更是详尽,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典故,都做了清晰的解释,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这对于像我这样古文功底不算深厚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可以在阅读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真正地领略到《世说新语》的魅力。
评分《世说新语》:品味古人言行的智慧 《世说新语》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如此“好读”。我一直觉得古代的文学作品,要么过于艰深,要么过于空泛,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书。但这本书,用一种极其生动活泼的方式,将魏晋时期的士人群像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玄谈和风骨的时代,和那些才情横溢、个性鲜明的人物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书中那些片段,虽然简短,却信息量巨大。它不仅记录了人物的言行,更透露出人物的性格、情趣,乃至当时的社会风气。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隽语”和“巧辩”的故事,它们展现了古人敏锐的思维和幽默的语言能力。有时候,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却能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语言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而智慧的闪光又是多么迷人。 这本书的译注版本,真的是让我爱不释手。它没有一味地追求“学术性”,而是以一种更贴近读者的方式,将原文的精髓呈现出来。详细的注释,让我能轻松理解那些历史典故和背景,而流畅的白话译文,则让我能快速抓住故事的主旨。文白对照的设计,更是让我可以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断学习和积累古文知识。这本《世说新语》,无疑是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评分《世说新语》:穿越古今的智慧光芒 这本《世说新语》真是一本让人拍案叫绝的书!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人物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士人的另一面。它不像那些严肃的历史著作,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将那些名垂青史的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我最喜欢书中关于“坦腹东床”的故事,王羲之那种从容自信,以及他父亲的豁达,真的让我印象深刻。还有那些关于才情、风度、甚至是一些小趣事的记载,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士人精神。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那些人物的言语,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深意。通过对话,我们能窥见他们的胸襟、才情、甚至是一些难以言说的情感。比如,书中关于“咏絮之才”的故事,女子才华横溢,却又能巧妙地以自然景物比喻,令人惊叹。这些小故事,虽然篇幅不长,却能引发我深深的思考。它们不仅仅是文学的鉴赏,更是对人生智慧的启迪。 这本书的装帧也很精美,纸张的质感很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文白对照的设计,对于想要深入学习古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可以在阅读白话译文的同时,对照原文,一点点地体会汉语言的魅力。这种方式,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可能性,非常贴心。
评分《世说新语》: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初次翻开这本《世说新语》,就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一股浓郁的古风扑面而来。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与那些风流才俊、名士贤达们在文字的世界里神游。那些寥寥数语勾勒出的画面,鲜活得仿佛昨日重现:竹林七贤的纵情恣意,王羲之的潇洒飘逸,谢安的从容淡定……他们或语出惊人,或慧黠机敏,或淡泊名利,或高风亮节,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魏晋风度的独特魅力。 读《世说新语》,最令人着迷的莫过于它所呈现的“魏晋风度”。那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气质,既有对自由精神的极致追求,又有对世俗礼法的几分不羁。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思想情感,都深深地触动着我。我仿佛看到了谢安在风雪中下棋时的泰然自若,听到了刘伶饮酒时的狂放不羁,感受到了王徽之对友人去世时那种淡淡的哀愁。这些片段,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人性的展现,是那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缩影。 这本书的译注也做得相当出色。原汁原味的文言文,配上详细的注释和白话译文,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使是初次接触古文的读者,也能在注释的引导下,逐步理解原文的含义,体会其中的韵味。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典故和用词,在译注的梳理下变得清晰明了。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一种对文学的欣赏,更是一次知识的积累,仿佛有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耳畔细细讲解,让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书中所蕴含的智慧。
评分《世说新语》:人生况味的集锦 第一次读《世说新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真实”。书里记录的不是帝王将相的宏图伟业,也不是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而是许多普通士人,乃至他们的日常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却折射出那个时代浓郁的人文气息和独特的价值观念。我看到了他们之间的交往,他们的言谈,他们的喜怒哀乐,仿佛是他们在我面前上演着一出出精彩的人生戏剧。 书中最吸引我的,是那些关于“识人”和“用人”的智慧。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节,虽然是三国时期,但《世说新语》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关于识人、用人的小故事,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聪明才智。还有那些关于“家风”和“子教”的讨论,都让我反思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这本书就像一个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人生的百态,也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人生哲学。 这本书的译注版本,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真的是太友好了。文白对照,注释详尽,让我不用担心因为古文理解的障碍而错过精彩的内容。我可以在阅读中,一边欣赏原文的文学之美,一边通过白话文理解其大致意思,再通过注释去品味其中的细节和深意。这种阅读方式,既保证了阅读的乐趣,又提供了深入学习的空间,非常适合想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但又觉得古文有距离感的读者。
评分美国人:我失去味觉了,吃饭嘴里没味。
评分读书可以明智提升自己
评分国学经典 不容错过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和收藏,书的印刷清晰纸张也不错。
评分简单明了,注释译文再多点就好了
评分简单明了,注释译文再多点就好了
评分书本比较小。还好
评分ok
评分挺好的,价格低,本子不大,方便随身携带,随时随地翻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