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程序员,就意味着要不断地学习,不但要学习新技术,还要学习怎么解决应用领域的问题,要了解用户社区的奇思妙想,要适应同事的怪癖,等等。在本书中,作者将带领大家共同经历一次有关认知科学、神经学、学习和行为理论的旅程,探索人类大脑令人惊奇的工作机制,并研究如何克服这一系统局限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技能。
  
第1章 绪论  1
1.1 再提“实用”  3
1.2 关注情境  4
1.3 所有人都关注这些技能  5
1.4 本书结构  6
1.5 致谢  9
第2章 从新手到专家的历程  11
2.1 新手与专家  12
2.2 德雷福斯模型的5个阶段  14
2.3 现实中的德雷福斯模型:赛马和赛羊  21
2.4 有效地使用德雷福斯模型  26
2.5 警惕工具陷阱  32
2.6 再一次考虑情境  34
2.7 日常的德雷福斯模型  35
第3章 认识大脑  38
3.1 双CPU模式  39
3.2 随时(24×7)记录想法  43
3.3 L型和R型的特征  46
3.4 R型的崛起  53
3.5 R型看森林,L型看树木  57
3.6 DIY脑部手术和神经可塑性  58
3.7 如何更上一层楼  60
第4章 利用右脑  61
4.1 启动感观输入  62
4.2 用右脑画画  63
4.3 促成R型到L型的转换  67
4.4 收获R型线索  77
4.5 收获模式  85
4.6 正确理解  92
第5章 调试大脑  94
5.1 了解认知偏见  95
5.2 认清时代影响  103
5.3 了解个性倾向  111
5.4 找出硬件问题  113
5.5 现在我不知道该思考什么  117
第6章 主动学习  121
6.1 学习是什么……不是什么  121
6.2 瞄准SMART目标  124
6.3 建立一个务实的投资计划  128
6.4 使用你的原生学习模式  132
6.5 一起工作,一起学习  137
6.6 使用增强的学习法  139
6.7 使用SQ3R法主动阅读  139
6.8 使用思维导图  142
6.9 利用文档的真正力量  148
6.10 以教代学  150
6.11 付诸实践  151
第7章 积累经验  152
7.1 为了学习而玩耍  152
7.2 利用现有知识  156
7.3 正确对待实践中的失败  157
7.4 了解内在诀窍  160
7.5 压力扼杀认知  164
7.6 想象超越感观  167
7.7 像专家一样学习  171
第8章 控制注意力  173
8.1 提高注意力  174
8.2 通过分散注意力来集中注意力  179
8.3 管理知识  181
8.4 优化当前情境  187
8.5 积极地管理干扰  192
8.6 保持足够大的情境  197
8.7 如何保持注意力  200
第9章 超越专家  202
9.1 有效的改变  202
9.2 明天上午做什么  204
9.3 超越专家  205
附录A 图片授权  208
附录B 参考文献  209
译后记  216
老实说,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我以为它和市面上那些充斥着行业术语和晦涩理论的书籍没什么两样,最多就是能让我多记住几个算法的名字,或者学会一两种新的设计模式。但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实在是太片面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认识了“解决问题”这件事。它没有直接教我“怎么做”,而是先告诉我“为什么这么想”。比如,在讨论“调试”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就是一步一步地跟踪代码,找出错误。但作者却把调试的过程描述成一种“侦探推理”,需要收集线索,形成假设,然后进行验证。这种比喻让我豁然开朗,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并非是简单的代码错误,而是思维的僵化,是观察的不够仔细,是假设的偏差。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当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是否真的理解了问题的本质?我是否忽略了某些关键信息?我的假设是否站得住脚?这种反思性的训练,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很多时候,当我们能够清晰地定义问题,并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时,解决方案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它不是魔法,而是一种思维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意料了,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教我如何写出更高效的代码,或者掌握某种特定的编程语言的精妙之处。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哲学书,只不过它选择了一个最贴近我的日常——编程——作为切入点。书中对于问题的分解、抽象、模式识别的讲解,并非是那种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比如如何设计一个系统,如何调试一个棘手的bug,甚至是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需求,来层层剥开思维的内核。我惊讶地发现,很多我习以为常的编程习惯,背后都有一套严谨的思维逻辑支撑。而且,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这些逻辑,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以及“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思维盲区。比如,我以前遇到困难时,往往会陷入焦虑,然后试图 brute-force(暴力破解),但现在,我学会了先停下来,去理解问题的本质,去寻找潜在的模式,而不是急于求成。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程序员的,任何需要解决问题、需要逻辑思考的职业,甚至是对生活中的决策感到困惑的人,都能从中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更有条理地组织思路,甚至如何在争论中找到对方的逻辑漏洞。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编程技能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我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刚被点亮了思维火炬的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在编程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也算是小有成就,但这本书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性。作者在书中对于“设计原则”的探讨,并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易于扩展的系统,如何设计一个易于理解的代码,甚至是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让用户愉悦的交互。这些原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让我明白,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它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读性,以及它是否能够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设计决策,发现很多时候,我仅仅关注了眼前的问题,而忽略了长远的影响。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设计,去理解“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这种深度的思考,让我对“优秀”的定义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写出能够运行的代码,更是关于创造出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够真正带来价值的产品。我感觉自己正在从一个“代码工人”向一个“问题解决者”转变,而这本书,正是这场转变的催化剂。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维定势。我一直认为,技术领域的书籍,尤其是关于编程的书籍,就应该专注于技术本身,讲解各种工具和技巧。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图景:技术仅仅是实现思想的手段,而真正驱动一切的,是思维。书中对于“抽象”的阐述,对我影响尤为深刻。我以前总是觉得抽象是件很虚的事情,很难把握。但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比如如何从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提取出通用的模式,如何设计出能够适应不同场景的通用解决方案,让我明白,抽象是多么强大的一个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简化复杂性,发现事物的本质,并且能够让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问题。我开始尝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刻意地进行抽象,去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去思考如何将一个领域的方法论应用到另一个领域。这个过程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也让我看到了很多以前从未留意到的可能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编程,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如何创新、如何不断进步的书。它教会我,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拥有强大的思维能力,比掌握任何一项具体的技术都更加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太独特了,我简直想把它推荐给所有我认识的、对技术有点兴趣的朋友。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有人把我大脑里那些模糊不清、杂乱无章的思绪,一点点地梳理出来,然后用清晰、简洁、甚至有些诗意的方式重新呈现。书中对于“如何构建模型”的讨论,对我触动非常大。我以前总觉得“模型”这个词离我很遥远,是那些数学家、物理学家才需要的东西。但作者通过一些非常贴近实际的例子,比如如何为网站设计一个用户画像,或者如何为游戏设计一个AI对手,让我明白了模型其实无处不在,而且构建模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我开始学着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尝试着去为我遇到的各种现象构建简单的模型,然后用这些模型去预测和解释。这个过程非常有趣,也让我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权衡”的重要性。在编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在效率、可读性、维护性之间做取舍,这本书把这种权衡的思想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它让我明白,很多看似完美无缺的解决方案,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不那么理想的代价,而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找到那个最适合当前场景的平衡点。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标准答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而且这个寻找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和价值。
评分不太好,纸张还勉强可以,印刷嘛,真心不敢恭维,有点失望啊
评分【领秀堂】书写人生妙文章
评分各取所需,多学学,活动买的书。
评分薄薄的一本,纸质也一般,不像正版,太贵了!
评分不错,,很满意
评分好书啊好书,领导制定让买的,应该错不了。
评分书的纸质还好,包装可以,内容挺好的!
评分nice
评分算是哲学和计算机结合,其中的内容也可以用在其他事情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