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茶经 续茶经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茶经 续茶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陆羽<撰> 著,曹海英<注> 译
图书标签:
  • 国学
  • 茶文化
  • 茶经
  • 陆羽
  • 续茶经
  • 传统文化
  • 典籍
  • 历史
  • 文化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7316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06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字数:3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茶经 续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茶经 续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包括茶的起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翔实。

作者简介

  陆羽,字鸿渐,汉族,复州竟陵人,中国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家和鉴赏家。一名疾,字季疵,号竞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陆廷灿,“茶仙”,字秋昭,自号幔亭,撰有《续茶经》三卷、《艺菊志》八卷、《南村随笔》六卷,并重新修订了《嘉定四先生集》 《陶庵集》。

目录

茶经
一 之源
二 之具
三 之造
四 之器
五 之煮
六 之饮
七 之事
八 之出
九 之略
十 之图

续茶经
一 茶之源
二 茶之具
三 茶之造
四 茶之器
五 茶之煮
六 茶之饮
七 茶之事
八 茶之出
九 茶之略
十 茶之图
历代图画名目
茶具十二图
韦鸿胪
木诗制
金法曹
石转运
胡员外
罗枢密
宗从事
漆雕秘阁
陶宝文
汤提点
竺副帅
司职方
竹炉并分封茶具六事
苦节君
苦节君行省
建城
云屯
乌府
水曹
器局
品司
罗先登《续文房图赞》
玉川先生

精彩书摘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茶经 续茶经》: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讨论茶器说:罗碾,茶碾以银质的为最佳,熟铁制成者次之。槽要做得又深又陡,轮要做得又锐又薄。罗网要细密,罗面要拉紧,碾茶时必须要用力,并且速度要快。(罗茶时则要动作缓慢,罗面掌握水平,不怕重复多次,这样茶的细末几乎不会有什么耗损。)只有经过两次过罗的茶末,入水之后会轻轻浮起,在茶汤的表面有光泽凝聚,从而充分显示出好茶所该有的色泽。茶盏,一定要度量茶叶的多少,从而决定所用茶盏的大小。假如茶盏高而茶叶较少,就会遮掩住茶的色泽;假如茶叶较多而茶盏较小,就会使水量不够以充分溶解茶末,尽显茶之真味。茶盏只有在加热的状况下,才会让茶叶充分发挥其色香味,而且维持时间较长。茶筅,是击拂专用的器具,以竹节细密的老竹制作而成。筅身即筅把要厚实,筅头即前端的竹帚则要稀疏有力,根部要粗大而末梢要纤细,应该像剑脊般的形状。这是由于筅身厚重,就能在操作时有力,便于使用;筅头稀疏有力,根粗末细像剑脊的形状,就会使得在击拂时即使用力太猛也不会产生浮沫。茶瓶,适宜用金银,其大小规格,只有根据具体需要来决定。注汤(即将煎好的水倒入茶盏)这个环节的要点,只是取决于茶瓶口嘴的大小和形状罢了。茶瓶的口,要稍稍大一些,而且曲度要小一些,这样注汤时力量就较为集中,水流不会分散;茶瓶嘴的末端,要圆小而且尖削,那么在注汤时就会有所约束,水流不会形成滴沥。这是由于注汤时力量集中,那么茶叶的色香味就能快速发挥出来;注汤时有所约束而不形成滴沥,那么茶盏表层的粥面就不会被损坏。茶勺,是添加茶水的工具,其规格大小,应当以能够盛下一盏茶水为适量标准。假如盛水超过一盏,就要把多余的水倒回去;如果不足一盏,又要再舀一次进行补充。这样倾倒多次,就会使盏中的茶水凉了。
  北宋蔡襄《茶录》下篇论茶器:茶焙,用竹篾编织而成,外面包着箬叶。上面盖起来,以便聚集火气;中间隔成两层,方便扩大容量。把茶饼放置上层,下层放置炭火,与茶饼维持一尺左右距离,使其中维持温暖的状态,就是为了保持茶的色香味。茶笼,没有放置茶焙烘烤的茶饼,应该用箬叶紧密封裹,放在茶笼中盛起来,放在高处,切不要靠近潮湿之气。砧椎,砧和椎是用来捶碎茶饼的器具。砧板用木头制成,椎以金或者铁制成,取其方便实用。茶钤,用金或铁屈曲而制成,用以夹住茶饼进行烘焙。茶碾,用银或铁做成。黄金本性柔软,而铜和黄铜都容易生锈,不可选用。茶罗,以罗网极细的为最佳。罗底要用四川东川鹅溪绢中非常细密的,放在开水中揉洗干净后罩在罗圈之上。茶盏,茶色浅白,适合黑色的茶盏。建安所制作的茶盏黑里透红,纹理好像兔毫,其坯稍厚,经过烘烤后久热难冷,最适合饮茶之用。其他地方所产的茶盏,有的坯太薄,有的颜色发紫,都不如建盏。那些青白色的茶盏,斗茶品茗的行家自然不会使用。茶匙,茶匙要有一定重量,这样用以击拂才会有力。以黄金做成的茶匙为最佳,民间多用银、铁制成。用竹子制作的茶匙太轻,建茶通常不用。茶瓶,用以烧水的汤瓶要小一点,以便于观察开水变化的情况,而且点茶注水的时候能够掌握好分寸。汤瓶以黄金制作的为最佳,民间多用银、铁或者瓷制作。如果茶瓶太大,品饮时有所剩余,太久茶味过熟,就不好了。
  宋代孙穆《鸡林类事》记录:高丽方言,茶匙称为茶戍。
  宋代周辉《清波杂志》记录:长沙的工匠,制作茶具极其精致,其工价之高基本与所使用的白银的价格相同,士大夫之家多有收藏,放在到几案之间,只知道彼此夸耀珍贵奢侈,并不经常使用。通常说来茶叶适宜锡器,我认为锡器较为合适,而且实用而不奢侈。假如器具上贴上纸,则容易破坏茶的味道。
  张舜民(字芸叟)说:吕公著(字晦叔,封申国公,世称吕申公)家有茶罗子,一个以黄金装扮,一个以棕毛为栏。正接见宾客的时候,招呼要银罗子,就是接见平常的客人;索取金罗子,就是接待皇帝身边的人;索取棕栏罗子,就必定是公辅大臣。家人经常要排着队在屏风间等待召唤。
  《黄庭坚集》中有《同公择咏茶碾》诗写道:要及新香碾一杯,不该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厌声喧万壑雷。
  北宋陶谷《清异录》中说:富贵汤,应该用白银制作的茶铫煎煮,十分好。用铜制成茶铫煮水,用锡制成茶壶注茶,次之。
  《苏东坡集》中有《扬州石塔试茶》诗写道: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茶道雅韵,品味千年 品茗,是中国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趣,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智慧。从一片茶叶的采摘、制作,到一杯茶的冲泡、品饮,再到人与茶、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中流淌着的是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茶经 续茶经》,顾名思义,便是对这一古老而迷人的茶文化的集大成展现。它并非仅仅是对陆羽《茶经》的简单收录,也并非仅止于对后续茶学著作的拼凑。本书旨在通过精心遴选与编纂,为读者呈现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思想深刻的茶文化经典读本,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理解中国茶的起源、发展、工艺、品饮之道,乃至其背后所承载的哲学与美学意蕴。 《茶经》:茶学之祖,圣贤之语 陆羽,这位被誉为“茶圣”的伟大先贤,其《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学史上的里程碑。本书对《茶经》的收录,力求还原其最本真的面貌,并配以详尽的注释与解读。 溯源正本,探寻茶之起源: 《茶经》开篇便追溯茶的起源,从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到汉代以降茶的逐渐普及,陆羽以严谨的考证,为我们勾勒出茶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漫长历史。本书将深入解析这一部分,帮助读者理解茶并非一日之功,而是融入中华民族生活点滴的自然产物。 精辨茶事,品味制作工艺: 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采摘、制作有着极为细致的描述。从茶树的品种、生长环境,到采摘的时节、嫩叶的标准,再到烘焙、团饼、蒸压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陆羽以近乎苛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制茶的精湛技艺。本书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读,让读者领略古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理解一杯好茶是如何诞生的。 品鉴万象,感悟茶之真味: 陆羽的《茶经》不仅是制作指南,更是品饮的教科书。他对茶的种类、水质、火候、茶具、冲泡方法,乃至品饮时的心境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本书将重点阐释陆羽关于“五之煮”和“七之饮”的论述,探讨不同水质对茶汤风味的影响,解析茶具的材质、形状与品饮体验的关联,以及如何通过适宜的冲泡方法激发茶叶的最佳风味。更重要的是,陆羽将饮茶提升到精神境界,强调“四之器”的选用,以及“五之煮”与“六之性质”中蕴含的养生之道。本书将引导读者品味茶的色、香、味、形,更体会茶所带来的身心宁静与精神升华。 文化意蕴,透视茶之哲学: 《茶经》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技术层面,更在于其深邃的文化意蕴。陆羽通过对茶的论述,将儒、释、道三家思想巧妙地融入其中。他对茶的“清、静、和、寂”的推崇,体现了道家超然物外的洒脱;对茶的“廉、美、和、静”的追求,暗合了儒家修身养性的目标;而茶作为一种媒介,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体现了和谐共处的社会理念。本书将深入挖掘《茶经》的哲学内涵,帮助读者理解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如何成为连接人与自然、沟通心灵的桥梁。 《续茶经》:传承发展,时代之声 陆羽的《茶经》问世千年,茶文化也随之不断演变与发展。本书并非止步于《茶经》,而是进一步收录与编纂了与《茶经》一脉相承,并有所发展与创新的“续茶经”类著作。这些“续茶经”著作,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与完善,或针对新的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提出了新的见解与实践。 工艺的精进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茶的工艺也在不断革新。本书所收录的“续茶经”内容,将展现宋代点茶的精致,明代炒青、蒸青工艺的成熟,以及近现代茶叶分类、加工方法的进步。我们将看到,古法制茶的精髓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的介入,诞生出更多品类繁多、风味各异的茶叶,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品饮方式的演变: 从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到明代的泡茶,茶的饮用方式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本书将梳理这些演变过程,展现不同时代人们品饮茶的独特方式与礼仪。例如,宋代文人如何通过点茶展现其审美情趣,明代士大夫如何以紫砂壶泡茶,追求茶汤的醇厚。这些内容将使读者更立体地认识茶的品饮文化。 茶与生活的融合: 茶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饮品,它渗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交、养生、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本书将通过对“续茶经”的解读,展现茶在文人雅集、宗教仪式、养生实践、甚至日常饮食中的多元应用。我们会了解到,茶如何成为文人笔下的灵感源泉,如何成为僧侣修行参禅的辅助,如何成为滋养身体、颐养精神的良药。 茶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发展: 随着中国茶走向世界,茶文化也在与不同文明碰撞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本书也将触及这一部分,介绍中国茶在海外的发展状况,以及其所代表的东方美学与生活方式的国际影响力。 本书的独特价值与阅读体验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茶经 续茶经》并非是简单的文献汇编,而是经过精心策划与编纂的文化读本。 体系完整,脉络清晰: 本书以陆羽《茶经》为核心,辅以历代“续茶经”的精华,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中国茶文化体系。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了解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品饮之道,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注释详尽,解读深入: 为方便读者理解古籍原文,本书配有详尽的注释与生动的解读。专家学者将对古籍中的生僻字词、典故、以及复杂的工艺流程进行逐一讲解,帮助读者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 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本书将配以精美的插图,包括古代茶具、制茶场景、茶道表演等,以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这些图像不仅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更是中华茶文化的视觉呈现,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茶文化的视觉美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不仅阐述了茶学的理论知识,也包含了大量的实践指导。读者可以通过书中的介绍,学习如何辨别茶叶品质,如何选择合适的茶具,如何冲泡一杯好茶,从而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品饮体验。 人文关怀,精神启迪: 阅读本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茶的知识,更是为了感悟茶中所蕴含的东方哲学与人生智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通过一杯清茶,我们得以放慢脚步,体会“静”的价值,“和”的力量,以及“宁”的境界。本书旨在引导读者在品茗的同时,实现身心的休憩与精神的升华。 谁适合阅读这本书? 茶文化爱好者: 对于热爱中国茶,渴望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与品饮之道的人群。 国学研究者与学生: 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感兴趣的研究者和学生,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对东方美学与生活方式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了解中国传统美学、养生之道以及雅致生活方式的读者。 寻求心灵休憩与精神滋养的读者: 在忙碌的生活中,希望通过品茶获得片刻宁静,体悟生活真谛的读者。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茶经 续茶经》是一部集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将带领您走进中华茶文化的浩瀚海洋,品味千年沉淀的雅韵,感悟东方智慧的博大精深。品茗,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修行。翻开此书,让一杯清茶,带您踏上一段回归本真、感悟生活的奇妙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抱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我选择了这本《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茶经 续茶经》。刚开始只是想了解一下“茶经”这本书的来龙去脉,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对“茶经”的解读,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的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详细考证了茶叶的起源、传播,以及历代文人雅士与茶的不解之缘。每一章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朝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我特别佩服书中对于“续茶经”部分的编撰,它将历代重要的茶学著作、茶事活动以及茶文化的创新发展都一一梳理,使得整部茶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读到一些关于茶与诗词、茶与绘画、茶与哲学相结合的篇章时,我常常被深深打动。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中国茶文化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饮品范畴,它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哲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评分

说实话,当初拿到《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茶经 续茶经》这本书,我还有点犹豫,担心它过于学术化,会枯燥乏味。但实际翻开后,这种顾虑瞬间烟消云散。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将看似专业的茶学知识,用一种非常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即便是不懂茶的人,也能很快跟上节奏。书中关于“茶经”的解读,那叫一个细致入微,将陆羽大师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剖析得淋漓尽致,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茶的热爱与执着。而“续茶经”的部分,更是让人惊喜,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古代茶文化的简单复述,而是展现了茶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演变、如何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以及现代人如何在新时代重新审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遗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茶道美学的部分,那些关于器皿、环境、礼仪的讲解,都充满了东方智慧的韵味,让人不禁想要亲自去实践,去体会那份“茶禅一味”的境界。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我读到过的关于中国茶文化最全面、最有深度的读物之一,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评分

这次有幸读到这本《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茶经 续茶经》,感觉真的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文化洗礼。刚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古朴典雅的设计深深吸引,那种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品茗论道的古老时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茶的知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全景式展现。它从最基础的茶叶种植、采摘、制作讲起,一步步深入到不同茶类的品鉴,再到茶与人生、茶与艺术、茶与哲学之间的联系,内容之丰富,讲解之细致,让我这个平日里只爱喝茶但知之甚少的“茶盲”,也仿佛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古老茶俗的描绘,以及古人如何通过一杯茶来体悟人生百态,那种意境是现代人很难体会到的。读罢掩卷,口齿留香,心中更是升腾起一股宁静致远之感,仿佛与千年前的先贤在茶烟缭绕中对话。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链接,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拿到《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茶经 续茶经》这本书,一开始是被它厚重的名字所吸引,心想着这必定是一部能够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精髓的佳作。果然,这本书没有辜负我的期待。作者对于《茶经》的解读,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不仅是对原文的考证和阐释,更融入了作者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书中对茶叶的分类、采摘、制作的详细介绍,以及对不同水源、茶具、冲泡方式的讲究,无不体现了古人对饮茶这件事的极致追求。而“续茶经”的部分,更是将茶文化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从唐朝的陆羽,到宋代的蔡襄,再到明清时期的各种茶学著作和实践,作者都一一梳理,展现了茶文化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和演变特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茶与养生、茶与礼仪、茶与审美的探讨,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重意义和价值。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仿佛与中国茶文化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极力推荐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

评分

最近入手了这本《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茶经 续茶经》,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关于“饮”的宇宙。我一直认为茶只是一种简单的饮品,但读完这本书,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浅薄。作者对“茶经”的讲解,严谨而不失趣味,将陆羽大师对于茶叶的细致观察和独到见解,用现代人的语言解释得清清楚楚。从茶叶的种类、产地,到冲泡的火候、水质,再到饮茶的器皿、环境,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学问。而“续茶经”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没有停留在对过去的缅怀,而是将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创新,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命力,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阐述。书中对于不同时代茶文化的差异性、地域性的分析,以及茶与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之间的紧密联系,都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平常的饮茶习惯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始尝试去体会其中的韵味和意境,这绝对是一次非常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不错,还可以

评分

译文还是比较理想的 茶评史料丰富

评分

买了一套古典名作。

评分

好评

评分

自己喜欢就行。。。

评分

没外包装,返仓货

评分

质量好,内容全面

评分

陆羽的经典之作,对茶道有很深入的解读,应该研究研究

评分

还行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