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建筑,是一种空间的语言,更是人与空间的交流方式。作者以诸多建筑实例为主角,从“比较建筑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跨区域与跨文化的多元对话,展现了一系列的思索与发现。
内容简介
砖材的使用,包含着荷兰建筑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中所经历的争辩、质疑与坚守;犹太隔离区与犹太会堂,呈现的是犹太人在离散历史中的自我认同,以及从压抑到解放的过程;中国泉州的葱形拱式,很有可能是印度莫卧儿帝国漂洋过海的文化移植;德国特里尔的城市结构,可以说是罗马帝国的复制……从传统与现代的虚构藩篱、精神与意念的认同、形式的移植与复制,结合人、建筑与心灵建构来做分析,这本书提供的是另一种不同的建筑风景与思考方式。
作者简介
黄恩宇,建筑师,毕业于成大建筑系(1995),曾任职建筑师事务所(1999—2004),是台北科技大学设计讲师(2001—2004)、《台湾建筑报导杂志》专栏作者(2002—2008),现为荷兰莱顿大学艺术史系比较世界建筑学博士候选人。著有TheglobalBuiltEnvironmentasaRepresentationofRealities:WhyandHowArchitectureshouldbeSubjectofWorldwideComparison(与AartMekking、EricRoose及ElenaPaskaleva合著,2009年6月由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由传统的建筑史研究迈向新的比较建筑学
I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虚构藩篱
一挥之不去的传统--砖在荷兰建筑发展中的角色
二前现代中的现代--印度斋浦尔的简塔·曼塔天文台建筑群
II建筑与认同
三精英的自白--建筑语法中的建筑细部
四离散历史中的自我认同--欧洲的犹太人、犹太隔离区与犹太会堂
III形式的移植与复制
五漂洋过海的形式移植--中国泉州街屋的印度莫卧儿拱式
六在北方复制罗马--德国特里尔的城市空间与建筑
IV建筑与宇宙实相
七相同的实相,不同的再现--汉人仪式空间中的"左尊右卑"与印度仪式空间中的"顺时针绕行"
八由神庙变教堂--欧洲城市中心的神圣性延续
后记
精彩书摘
在北方复制罗马——德国特里尔的城市空间与建筑 早在罗马帝国形成前的罗马共和时代(RomanRepublic),罗马人即开始借其军事力量向外扩张。进入帝国时代后,扩张之举未见停歇,2、3世纪时,罗马的版图除了意大利本土之外,更涵盖东至西亚、南至北非、西至西班牙、西北至不列颠、北至莱茵河畔的土地。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罗马人设置了许多行省以及殖民城市,如位于今日法国的阿尔勒(Arles)、德国的科隆与桑腾(Xanten),这些城市都曾经拥有与帝国首都罗马相仿的都市元素。
位于德国莫塞河畔、素有“北方罗马”之称的特里尔(Trier),至今仍保有大量罗马时代的遗迹,如城门、长方形会堂(basilica)、竞技场(amphitheater)、桥梁以及浴场等。经过考古挖掘,城内更发现了罗马时代的宫殿、广场(forum)、跑马场(circus)以及众多的神庙。整个特里尔城就像是一个罗马城的复制品。
由高卢人的聚落成为罗马帝国的首都
特里尔城建城之前,在其所在地的对岸,就是莫塞河的西岸,早已有高卢人特雷维里族(Treveri)的聚落,这个族的名字即是特里尔城名称的由来。随着恺撒于公元前1世纪征服高卢,罗马人的势力到达阿尔卑斯山以北的莱茵河地区。为了巩固前线,罗马人计划兴建一条可由地中海地区连接到莱茵河地区的道路,这条道路通过了特雷维里族的聚落。公元前18年,罗马人在当地莫塞河上建造了一座桥梁,以衔接这条要道,在桥东岸建立了特里尔城,作为驻军之用(Merten,2005:90-91)。到了1世纪,特里尔的居民已拥有罗马帝国所赋予的“拉丁权利”(LatinRight),具备了准罗马公民的身份。
公元235年至284年,罗马帝国面临了所谓的“第三世纪危机”(CrisisoftheThirdCentury),这个危机凸显了特里尔城的重要性。期间,帝国内部陆续发生篡位、叛乱等事件,短短五十年,罗马帝国竟然出现了二十六位皇帝。罗马帝国的东方有波斯人的入侵,北方则有日耳曼人的骚扰,连原先顺服的高卢人亦尝试脱离罗马政权的管辖。公元269年至274年,高卢人曾短暂脱离帝国的统治,成立了高卢帝国(GallicEmpire),以特里尔城作为首都(Kann,2007:2-3)。
公元284年,当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即位时,此“第三世纪危机”才告终。戴克里先认为过大的帝国疆域实不利于统治,因此在公元293年,建立了“四帝共治制”(Tetrarchy),这个制度的实施提升了特里尔城在罗马帝国中的地位。戴克里先将帝国分为东、西两个半部,每个半部则由一位称作“奥古斯都”(Augustus)的“正帝”(emperor)与一位称作“恺撒”(Caesar)的“副帝”(co-emperor)共同治理。在东帝国,戴克里先自己担任奥古斯都,并任命伽勒里乌斯(Galerius)为恺撒;在西帝国,他则任命马克西米安(Maximian)为奥古斯都,驻在米兰,任命君士坦提乌斯(ContantiusChlorus)为“恺撒”,驻在特里尔。公元305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同时逊位,因此东、西帝国的两位恺撒—伽勒里乌斯与君士坦提乌斯—同时升格为“奥古斯都”(Kann,2007:4-5)。因为如此,君士坦提乌斯所驻在的特里尔城,瞬间变为西帝国的首都。
君士坦提乌斯的儿子即为著名的君士坦丁(Constantine),青年时期的君士坦丁原在东帝国戴克里先的手下任职,并作为他的人质。公元306年,君士坦提乌斯过世,君士坦丁逃离戴克里先的控制,到特里尔继承其父留下的政权与军权。君士坦丁不满足于做个四分之一帝国的统治者,他自封为“奥古斯都”,更欲在统一全境后,成为帝国唯一的皇帝;往后的十多年间,不断与其他几位帝国的“正帝”和“副帝”交战。公元324年,君士坦丁终于取得最后胜利,在330年将首都迁往拜占庭。在这霸业完成之前,特里尔城一直是他最重要的根据地。
特里尔的城市规划
和许多其他罗马殖民城市一样,特里尔城是一个由罗马兵营发展出来的城市。在拉丁语中,罗马兵营称作“卡斯特拉”(Castra);今日那些名称有着“-caster”或“-chester”字尾的城市,如兰卡斯特(Lancaster)、彻斯特(Chester)或曼彻斯特(Manchester),其最早的雏形皆是罗马帝国驻军的兵营。罗马兵营有几项特征:其一,它们的营区平面通常是方形,四个边分别呼应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营区围墙则以木头或砖石所造,四个边上各有一个营门;其二,兵营内部有两条呈十字交叉的主要通道,分别连接东西侧和南北侧的门;其三,“指挥总部”(principia)设置于这两条通道的交会处,亦即营区的中心点,其内还设有一个集合场,作为统帅接见将士或发表谈话之处。
经过三百多年的建设,特里尔在4世纪时已形成一个长、宽各约2公里与1.6公里的大城市。虽然它的外围轮廓并非方形,但城内的空间特征,仍清楚呈现出最早的兵营形式。此城的东南西北侧各有一个主城门,北门即为至今仍保存良好的“尼哥拉门”(PortaNigra),西门则设在莫塞河对岸,以保护这条衔接帝国要道的桥梁。城内所呈现的格子状道路系统,明显发展自兵营里的十字通道。至于特里尔城的中心广场,则仿如兵营总部的集合场。
中心广场区域
特里尔的中心广场区域是全城的核心,代表帝国权力的展现。平时,统治高层在此广场与周边建筑中进行政治活动,从这里向市民颁布命令;战时,这里即成为指挥中心,犹如兵营的总部。由于这里的崇高地位,围绕广场的建筑往往比起外面的建筑高耸巨大。对于一辈子从未到过罗马的大部分特里尔市民来说,此广场区满足了他们对于帝国力量源头的想象。
如同罗马城中的罗马广场(RomanForum),特里尔的中心广场区域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以及高度的神圣性。由西侧进入特里尔的中心广场,穿越之后可以到达东侧的主要官方建筑。在官方建筑的东侧,即轴线的底端,有一个供官方进行祭祀活动的神庙。《建筑十书》中提到,神庙最好能“坐东朝西”配置,以使人们在献祭时可以面朝神圣的日升之方,神像可由此神圣的东方注视正在献祭中的人们(Vitruvius,116-117);以此神庙朝向为基础,特里尔的中心广场区(甚至整个城市)是“坐东朝西”的配置。
对于统治者而言,在特里尔的中心广场区域,政治性与神圣性两者得到紧密结合,这让他们在世俗的统治权力可获得来自超越界之力量的强化(注1)。
神庙建筑群
中心广场区域的神庙之外,在城内的东南方山丘上,有一整片神庙建筑群。在4世纪,其规模仅次于罗马城,为帝国全境中第二大神庙群。这群神庙的配置大多依循“坐东朝西”的原则,这些位于山丘高处的众神,可由神圣的东方俯瞰整个城市,整个城市因而得以笼罩在神圣的氛围中。
除了供奉罗马与高卢神祇外,这群神庙内还供奉了这两类融合后的神祇。随着罗马帝国势力的扩张,四处征战的罗马军人亦将他们所崇敬的神祇带往各地。征服这些地区后,罗马人通常会先在当地信仰体系中,找出可与罗马神祇相互对应的当地神祇,通过建庙立像,将这两类神祇合二为一。对于那些无法顺利与罗马神祇相互对应的地方神祇,罗马人则会利用“神祇联姻”的手段,即让这些当地神祇成为罗马神祇的配偶。借此,当地的信仰体系可与罗马的信仰体系逐步统合,当地部族逐渐拥有和罗马人相同的意识形态。因此,这片神庙群固然是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的信仰需求而设立,却间接地强化了罗马人在特里尔的统治基础。
长方形会堂
在特里尔城内的东北处,有一片始建于2世纪的宫殿区,供统治者居住;4世纪时,此宫殿区的规模已可媲美位于罗马帕拉丁山丘(PalatineHill)上的宫殿群。公元310年,君士坦丁在这里新建了一座长方形会堂,作为法庭以及接见臣民与宾客的地方(Reusch,2001:2-4)。站在会堂宏伟的内部,可充分感受到当时君士坦丁的权威与尊严。虽然意大利的罗马城曾有更多的长方形会堂,但其保存状况都不若特里尔长方形会堂般完好。
君士坦丁自封为奥古斯都之后,除了需要借由政治与军事行动展现实力,亦需要借由一座符合自己身份的建筑凸显其崇高地位,否则在众人眼中,君士坦丁只能算是一位徒有力量的地方官或军事将领,而非一位皇帝。我们可以想象,当君士坦丁坐在此会堂尾端之环形殿(apse)里的宝座上,阳光透过高窗洒进,他的形象将会是一位令人敬畏的皇帝。唯有如此,特里尔才像是一座帝国北方的都城,而这样的形象更是君士坦丁欲达成霸业的后盾。
竞技场
特里尔城内至今仍保存着一座建于2世纪的竞技场,位于城市正东方的山丘,供特里尔市民娱乐之用。虽然比起著名的罗马竞技场(Colosseum),特里尔的竞技场规模较小,座位也少,但它和罗马竞技场一样,同样上演过许多残忍、血腥的剧情与画面。众所周知,许多罗马皇帝曾把基督徒送进竞技场,让野兽活活咬死,君士坦丁却是一位对基督教采取宽容政策的皇帝,他未曾将基督徒送进竞技场。但这并不代表君士坦丁未曾将任何人送进竞技场。公元306年,当君士坦丁刚到特里尔继承其父的政军势力时,北方的日耳曼人法兰克族(Franks)跨过北界莱茵河,入侵罗马帝国的领土,骁勇善战的君士坦丁马上率兵迎战。顺利击退这些日耳曼人,还俘虏了两位运气不佳的法兰克人首领。为了惩罚这两位带头者,君士坦丁将他们送进特里尔的竞技场,作为他凯旋庆祝仪式的一部分。当这两位法兰克人首领被饥饿的野兽吞食时,满场响起尖叫与欢呼声,刚刚即位的君士坦丁,成功地向边境上蠢蠢欲动的日耳曼部族提出了严厉警告,同时也向内部臣民建立了威信。
……
前言/序言
看穿建筑形式里的诡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