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2015官方标准教程 [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2015]

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2015官方标准教程 [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柏慕进业 编
图书标签:
  • Revit
  • Revit Architecture
  • Autodesk
  • 建筑设计
  • BIM
  • 教程
  • 官方
  • 2015
  • 建筑学
  • 软件操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523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2604
品牌:Broadview
包装:平装
丛书名: Autodesk官方标准教程系列
外文名称: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201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内 容 简 介


Autodesk Revit系列软件是Autodesk公司在建筑设计行业推出的三维设计解决方案,它带给建筑师的不仅是一款新的设计、绘图工具,还是一次建筑行业信息技术的革命。

作为一款三维参数化建筑设计软件,Revit Architecture 2014强大的可视化功能,以及视图与视图、视图与构件、构件与明细表、构件与构件之间相互关联,从而使建筑师更好地推敲空间和发现设计的不足,且可以随时随地对设计做任意修改,实现了“一处修改、处处更新”,提高了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

本书“初级应用”部分,详细介绍了软件的功能特点、界面及各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讲述方案阶段的功能详解;“中级应用”部分在初级方案设计应用的基础上详细讲解了详图大样、渲染漫游及成果输出等相关知识;“高级应用”在模型基础上进行施工图深化,生成实际图纸服务于实际工程,因此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明细表、设计选项、阶段、工作集、链接文件、共享坐标及Revit Architecture 中族的制作方法;“案例应用”根据上述三部分所讲解的功能,将理论用于实践,完成实际案例的搭建。


作者简介

内 容 简 介


Autodesk Revit系列软件是Autodesk公司在建筑设计行业推出的三维设计解决方案,它带给建筑师的不仅是一款新的设计、绘图工具,还是一次建筑行业信息技术的革命。

作为一款三维参数化建筑设计软件,Revit Architecture 2014强大的可视化功能,以及视图与视图、视图与构件、构件与明细表、构件与构件之间相互关联,从而使建筑师更好地推敲空间和发现设计的不足,且可以随时随地对设计做任意修改,实现了“一处修改、处处更新”,提高了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

本书“初级应用”部分,详细介绍了软件的功能特点、界面及各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讲述方案阶段的功能详解;“中级应用”部分在初级方案设计应用的基础上详细讲解了详图大样、渲染漫游及成果输出等相关知识;“高级应用”在模型基础上进行施工图深化,生成实际图纸服务于实际工程,因此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明细表、设计选项、阶段、工作集、链接文件、共享坐标及Revit Architecture 中族的制作方法;“案例应用”根据上述三部分所讲解的功能,将理论用于实践,完成实际案例的搭建。


精彩书评

Autodesk Revit系列软件是Autodesk公司在建筑设计行业推出的三维设计解决方案,它带给建筑师的不仅是一款全新的设计、绘图工具,还是一次建筑行业信息技术的革命。作为一款三维参数化建筑设计软件,Revit Architecture 2014强大的可视化功能,以及所有视图与视图、视图与构件、构件与明细表、构件与构件之间相互关联,从而使建筑师更好地推敲空间和发现设计的不足,且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设计做任意修改,真正实现了“一处修改、处处更新”,极大地提高了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本书 “初级应用”部分详细介绍了软件的功能特点、界面及各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讲述方案阶段的功能详解;“中级应用”部分在初级方案设计应用的基础上详细讲解了详图大样、渲染漫游及成果输出等相关知识;“高级应用”在模型基础上进行施工图深化,最终生成实际图纸服务于实际工程,因此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明细表、设计选项、阶段、工作集、链接文件、共享坐标及Revit Architecture 中族的制作方法;“案例应用”根据上述三部分所讲解的功能,将理论用于实践,完成实际案例的搭建。

目录

目录
第1章 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基本知识1
1.1 Revit Architecture软件概述1
1.1.1 软件的5种图元要素1
1.1.2 “族”的名词解释和软件的整体构架关系5
1.1.3 Revit Architecture的应用特点7
1.2 工作界面介绍与基本工具应用8
1.2.1 应用程序菜单8
1.2.2 快速访问工具栏10
1.2.3 功能区3种类型的按钮11
1.2.4 上下文功能区选项卡11
1.2.5 全导航控制盘12
1.2.6 ViewCube13
1.2.7 视图控制栏13
1.2.8 基本工具的应用16
1.2.9 鼠标右键工具栏19
1.3 Revit Architecture三维设计制图的基本原理20
1.3.1 平面图的生成20
1.3.2 立面图的生成32
1.3.3 剖面图的生成35
1.3.4 详图索引、大样图的生成36
1.3.5 三维视图的生成39
1.4 3Dconnexion三维鼠标42
1.4.1 3Dconnexion三维鼠标模型42
1.4.2 导航栏上的导航工具43
1.4.3 导航栏上的3Dconnexion 选项43
1.4.4 使用漫游模式或飞行模式44
1.4.5 在3Dconnexion三维鼠标中使用视图管理键44
1.5 点云44
1.5.1 使用项目中的点云文件44
1.5.2 插入点云文件45
1.5.3 点云属性46
1.6 构造建模46
1.6.1 零件的绘制46
1.6.2 部件的绘制49
技术要点 视图范围的运用53
第2章 标高与轴网56
2.1 标高56
2.1.1 修改原有标高和绘制添加新标高56
2.1.2 复制、阵列标高57
2.1.3 编辑标高60
2.2 轴网61
2.2.1 绘制轴网61
2.2.2 用拾取命令生成轴网61
2.2.3 复制、阵列、镜像轴网61
2.2.4 尺寸驱动调整轴线位置62
2.2.5 轴网标头位置调整62
2.2.6 轴号显示控制63
2.2.7 轴号偏移65
2.2.8 影响范围66
技术要点 标高名称设置技巧67
第3章 柱、梁和结构构件70
3.1 柱的创建70
3.1.1 结构柱70
3.1.2 建筑柱71
3.2 梁的创建72
3.2.1 常规梁72
3.2.2 梁系统73
3.2.3 编辑梁74
3.3 添加结构支撑74
技术要点 基于线的梁75
第4章 墙体和幕墙78
4.1 墙体的绘制和编辑78
4.1.1 一般墙体78
4.1.2 复合墙的设置82
4.1.3 叠层墙的设置84
4.1.4 异型墙的创建85
4.2 幕墙和幕墙系统88
4.2.1 幕墙88
4.2.2 幕墙系统92
4.3 墙饰条93
4.3.1 创建墙饰条93
4.3.2 添加分隔缝93
4.4 整合应用技巧94
4.4.1 墙饰条的综合应用94
4.4.2 叠层墙设置的具体应用95
4.4.3 墙体各构造层线型颜色的设置96
4.4.4 添加构造层后的墙体标注97
4.4.5 墙体的高度设置与立面分格线98
4.4.6 内墙及平面成角度的斜墙轮廓编辑98
4.4.7 匹配工具的应用99
4.4.8 墙体连接对立面显示及开洞的影响99
4.4.9 连接几何形体,实现大样详图中相同材质的融合100
4.4.10 平面成角度的墙体绘制及标注100
4.4.11 墙体定位线与墙的构造层的关系100
4.4.12 墙体包络101
4.4.13 拆分面及填色102
4.4.14 幕墙的妙用(屋顶顶瓦,百叶窗,用幕墙做窗)103
技术要点 绘制墙体的小技巧105
第5章 门窗107
5.1 插入门窗107
5.2 门窗编辑109
5.2.1 修改门窗实例参数109
5.2.2 修改门窗类型参数109
5.2.3 鼠标控制109
5.3 整合应用技巧109
5.3.1 复制门窗时约束选项的应用109
5.3.2 图例视图――门窗分格立面110
5.3.3 窗族的宽、高为实例参数时的应用111
技术要点 如何创建天窗及斜墙上的窗111
第6章 楼板114
6.1 创建楼板114
6.1.1 拾取墙与绘制生成楼板114
6.1.2 斜楼板的绘制115
6.2 楼板的编辑116
6.2.1 图元属性的修改116
6.2.2 楼板洞口117
6.2.3 处理剖面图楼板与墙的关系117
6.2.4 复制楼板117
6.3 楼板边缘118
6.4 整合应用技巧119
6.4.1 创建阳台、雨棚与卫生间楼板119
6.4.2 楼板点编辑、楼板找坡层设置120
6.4.3 楼板的建筑标高与结构标高122
技术要点 关于楼板编辑(坡道)的问题122
第7章 房间和面积125
7.1 房间125
7.1.1 创建房间125
7.1.2 选择房间126
7.1.3 控制房间的可见性126
7.2 房间边界127
7.2.1 平面视图中的房间127
7.2.2 房间边界图元127
7.2.3 房间分隔线128
7.3 房间标记128
7.4 面积方案129
7.4.1 创建与删除面积方案129
7.4.2 创建面积平面130
7.4.3 添加面积标记130
第8章 屋顶与天花板131
8.1 屋顶的创建131
8.1.1 迹线屋顶131
8.1.2 面屋顶137
8.1.3 玻璃斜窗138
8.1.4 特殊屋顶139
8.2 屋檐底板、封檐带、檐沟139
8.2.1 屋檐底板139
8.2.2 封檐带140
8.2.3 檐沟141
8.3 天花板141
8.3.1 天花板的绘制141
8.3.2 天花板参数的设置143
8.3.3 为天花板添加洞口或坡度144
8.4 整合应用技巧144
8.4.1 导入实体生成屋顶144
8.4.2 拾取墙与直接绘制生成的屋顶差异144
8.4.3 异型坡屋顶的创建实例144
8.4.4 设置屋顶檐口高度与对齐屋檐147
8.4.5 屋脊及檐口详图构造的处理148
8.4.6 檐口构造的设置148
8.4.7 古建屋顶的创建150
技术要点 复杂形式的屋顶创建――阶段标高154
第9章 洞口160
9.1 面洞口160
9.2 竖井洞口161
9.3 墙洞口161
9.4 垂直洞口161
9.5 老虎窗洞口162
9.6 整合应用技巧163
第10章 扶手、楼梯和坡道165
10.1 扶手165
10.1.1 扶手的创建165
10.1.2 扶手的编辑166
10.1.3 扶手连接设置167
10.2 楼梯168
10.2.1 直梯168
10.2.2 弧形楼梯170
10.2.3 旋转楼梯171
10.2.4 楼梯平面显示控制172
10.2.5 多层楼梯174
10.3 坡道174
10.3.1 直坡道174
10.3.2 弧形坡道176
10.4 整合应用技巧176
10.4.1 带翻边楼板边扶手176
10.4.2 顶层楼梯栏杆的绘制与连接177
10.4.3 带边坡坡道族178
10.4.4 中间带坡道楼梯179
10.4.5 整体式楼梯转角踏步添加技巧181
10.4.6 扶手拓展应用181
10.4.7 中间扶手、靠墙扶手182
10.4.8 栏杆绘制实例讲解183
10.4.9 楼梯扶手的拓展应用188
10.4.10 曲线型栏杆扶手的创建189
技术要点 剪刀式楼梯的绘制190
第11章 场地193
11.1 场地的设置193
11.2 地形表面的创建194
11.2.1 拾取点创建194
11.2.2 导入地形表面194
11.2.3 地形表面子面域195
11.3 地形的编辑196
11.3.1 拆分表面196
11.3.2 合并表面197
11.3.3 平整区域197
11.3.4 建筑地坪197
11.3.5 应用技巧198
11.4 建筑红线199
11.4.1 绘制建筑红线199
11.4.2 用测量数据创建建筑红线200
11.4.3 建筑红线明细表201
11.5 场地构件202
11.5.1 添加场地构件202
11.5.2 停车场构件202
11.5.3 标记等高线202
技术要点 如何在地形表面中创建水池203
第12章 详图大样205
12.1 创建详图索引视图205
12.2 创建视图详图206
12.2.1 详图线206
12.2.2 详图构件206
12.2.3 重复详图207
12.2.4 隔热层207
12.2.5 区域208
12.2.6 遮罩区域208
12.2.7 符号209
12.2.8 云线批注209
12.2.9 详图组209
12.2.10 标记210
12.2.11 注释记号210
12.2.12 导入详图210
12.3 添加文字注释211
12.4 在详图视图中修改构件顺序和可见性设置212
12.4.1 修改详图构件的顺序212
12.4.2 修改可见性设置212
12.4.3 创建图纸详图213
12.4.4 创建图纸视图213
12.4.5 在图纸视图中创建详图213
12.4.6 将详图导入到图纸视图中213
12.4.7 创建参照详图索引213
12.5 整合应用技巧214
12.5.1 剖切面轮廓214
12.5.2 墙身大样的制作流程215
12.5.3 设定详图线与构件的约束关系216
技术要点 如何参照AutoCAD中的平面详图216
第13章 渲染与漫游219
13.1 渲染219
13.1.1 创建透视图219
13.1.2 材质的替换221
13.1.3 渲染设置225
13.2 创建漫游228
技术要点 绘图填充与模型填充的区别230
第14章 成果输出234
14.1 创建图纸与设置项目信息234
14.1.1 创建图纸234
14.1.2 设置项目信息235
14.2 图例视图制作236
14.3 布置视图237
14.3.1 布置视图的步骤237
14.3.2 图纸列表、措施表及设计说明239
14.4 打印243
14.5 导出DWG与导出设置244
技术要点 如何在图纸上旋转平面,而不会影响模型本身246
第15章 体量的创建与编辑248
15.1 创建体量248
15.1.1 内建体量248
15.1.2 创建体量族262
15.1.3 创建应用自适应构件族266
15.2 体量的面模型267
15.2.1 在项目中放置体量267
15.2.2 创建体量的面模型269
15.3 创建基于公制幕墙嵌板填充图案构件族272
技术要点 莫比乌斯环简单做法274
第16章 明细表277
16.1 创建实例和类型明细表277
16.1.1 创建实例明细表277
16.1.2 创建类型明细表280
16.1.3 创建关键字明细表280
16.2 定义明细表和颜色图表280
16.3 生成统一格式部件代码和说明明细表281
16.4 创建共享参数明细表282
16.4.1 创建共享参数文件282
16.4.2 将共享参数添加到族中283
16.4.3 创建多类别明细表283
16.5 在明细表中使用公式284
16.6 使用ODBC导出项目信息284
16.6.1 导出明细表284
16.6.2 导出数据库285
技术要点 明细表如何统计窗户朝向等信息?286
第17章 设计选项、阶段290
17.1 创建多个设计选项290
17.1.1 创建设计选项290
17.1.2 准备设计选项进行演示291
17.1.3 编辑设计选项292
17.1.4 接受主选项293
17.2 工程阶段293
17.2.1 创建阶段294
17.2.2 拆除295
技术要点 百叶窗中百叶旋转角度的技巧296
第18章 工作集、链接文件和共享坐标298
18.1 使用工作集协同设计298
18.1.1 启用和设置工作集298
18.1.2 启用和设置工作集301
18.1.3 与多个用户协同设计303
18.1.4 管理工作集305
18.2 链接文件及共享坐标的应用306
18.2.1 项目文件的链接及管理306
18.2.2 共享坐标的应用及管理316
技术要点324
第19章 族326
19.1 族的概述326
19.2 族的分类326
19.2.1 内建族326
19.2.2 系统族330
19.2.3 标准构件族335
19.3 族的案例教程342
19.3.1 创建门窗标记族342
19.3.2 创建推拉门族343
技术要点 嵌套族材质的设置361
第20章 Autodesk Revit 2015中的新功能365
20.1 平台增强功能365
20.2 性能增强功能371
20.3 建筑增强功能371
20.4 Revit 2015中的结构工程增强功能373

前言/序言


探索空间设计的无限可能:一本关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概念与实践的指南 在瞬息万变的建筑与设计领域,理解并掌握先进的建模与协作技术,已成为专业人士脱颖而出的关键。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核心理念及其在现代设计流程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并非介绍某款特定的软件版本,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通用的BIM知识体系,帮助读者建立起对BIM技术宏观的认知,从而无论面对何种BIM平台,都能迅速上手并发挥其最大效能。 第一章:BIM的基石——从2D到3D的思维跃迁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顾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二维图纸绘制,到三维几何建模,再到如今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我们将深入剖析BIM与传统建模方式的本质区别,强调BIM并非仅仅是三维几何体的堆砌,而是包含丰富几何信息、属性信息、关联信息和生命周期信息的集成化模型。我们将讨论BIM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与协同,从而显著提升项目效率、降低成本、减少错误。 2D绘图的局限性与3D建模的进步: 分析传统二维图纸在信息传递、可视化、冲突检测等方面的不足,探讨三维建模如何直观地呈现空间关系。 BIM的定义与核心要素: 详细解释“信息”在BIM中的重要性,包括几何信息(尺寸、位置、形状)、非几何信息(材料、成本、制造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BIM的价值与优势: 从提高设计准确性、优化施工流程、加强项目管理、实现可持续设计等多个维度,阐述BIM为建筑行业带来的变革性影响。 BIM与其他技术的融合: 简单介绍BIM与参数化设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物联网(IoT)等前沿技术的结合,展望BIM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构建信息模型——核心概念与工作流程解析 本章将聚焦于BIM模型的核心构建过程,从模型的基础元素到复杂的构件创建,再到信息逻辑的组织。我们将深入理解BIM模型是如何被“智能”化的,即模型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不仅仅是几何图形,而是承载着特定信息的“智能对象”。 模型的基本单元: 介绍BIM模型中的基本元素,如点、线、面,以及它们如何组合形成墙体、楼板、门窗、屋顶等建筑构件。 族(Family)与构件(Component): 详细解释BIM软件中“族”的概念,即可复用的、带有参数和信息的模型单元。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族(如系统族、模型族、注解族)及其创建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实例化的族来构建完整的建筑模型。 参数化建模的魔力: 深入阐述参数化设计在BIM中的应用。我们将学习如何定义和修改参数,以实现模型的智能化、柔性化和快速修改。例如,修改墙体厚度如何自动更新其材料信息和面积计算。 信息关联与数据结构: 探讨BIM模型中信息是如何被组织和关联的。我们将了解如何为构件添加属性信息,如材料、防火等级、制造商、成本等,以及这些信息如何被用于项目分析、报告生成和协同工作。 工作流程的设计: 介绍BIM项目的工作流程,包括项目启动、模型创建、信息添加、信息导出与导入、以及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协作模式。我们将强调基于模型的协同工作流程,而非基于文件的传统模式。 第三章:数据的力量——信息提取、分析与可视化 BIM模型的价值远不止于三维可视化,其强大的信息承载能力才是其核心竞争力。本章将重点讲解如何从BIM模型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各种形式的分析,并将这些信息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给项目团队。 信息提取与明细表(Schedules): 学习如何利用BIM软件生成各种明细表,如材料明细表、门窗统计表、房间信息表等。我们将探讨如何自定义明细表的参数和格式,以满足不同的项目需求。 空间分析与性能模拟: 介绍如何利用BIM模型进行空间分析,例如房间面积统计、空间占用率分析、采光分析、日照分析等。我们将讨论如何将BIM模型与专业的分析软件相结合,进行更深度的性能模拟,如能耗分析、结构分析、风荷载分析等。 碰撞检测与问题发现: 详细阐述碰撞检测在BIM项目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模型中不同专业(如建筑、结构、机电)之间的冲突,并及时进行优化,从而在施工前规避大量潜在问题,节约返工成本。 可视化表达与沟通: 探讨BIM模型在可视化沟通中的优势。我们将学习如何生成高品质的渲染图、剖面图、立面图、三维视图,以及如何利用漫游动画、VR/AR技术,更直观地向业主、施工方、公众展示设计理念和项目成果。 信息报告与数据管理: 介绍如何将BIM模型中的信息整合,生成项目报告,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我们将讨论BIM模型作为项目数据的核心,如何进行版本管理、访问控制和数据共享。 第四章:协同的艺术——多专业整合与项目管理 建筑项目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工程,而是多方力量共同协作的成果。BIM技术为实现高效、无缝的多专业协同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本章将深入探讨BIM在项目管理和跨专业协作中的应用。 项目启动与模型整合: 介绍BIM项目启动的流程,包括项目目标设定、模型编码规则、信息标准制定等。我们将学习如何整合来自不同专业(建筑、结构、机电、给排水、暖通空调等)的模型,构建一个统一、协调的BIM项目模型。 工作集(Worksets)与模型共享: 详细讲解BIM软件中工作集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工作集进行模型的分布式编辑和管理,允许多个用户同时在同一个模型上工作,而不会产生冲突。 信息交换与兼容性: 探讨BIM模型在不同软件之间交换信息时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我们将介绍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等开放标准,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标准实现跨平台的BIM数据互通。 施工模拟与进度管理: 介绍如何利用BIM模型进行施工模拟(4D BIM),将时间和成本信息与模型关联,可视化施工进度,优化施工方案,识别潜在风险。 造价估算与成本控制: 阐述BIM模型如何支持精准的工程量计算和造价估算(5D BIM)。我们将学习如何从模型中提取材料、构件信息,自动生成工程量清单,为项目成本控制提供有力支撑。 运维管理与生命周期数据: 展望BIM在项目建成后的运维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BIM模型作为设施管理的数据基础,实现资产管理、空间管理、维修计划、能耗监测等,为建筑的长期高效运营提供支持。 第五章:未来的展望——BIM的进阶应用与行业趋势 本章将带领读者跳出当前的应用场景,展望BIM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整个建筑行业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更高级的BIM应用,以及BIM如何与其他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共同塑造建筑设计的未来。 参数化设计与生成式设计: 深入介绍参数化设计在复杂形体生成、优化设计方案方面的强大能力,以及生成式设计如何通过算法自动探索海量设计可能性。 数字化建造与智能工厂: 探讨BIM与预制化生产、3D打印、机器人建造等数字化建造技术的结合,实现从设计到建造的无缝衔接。 可持续设计与绿色建筑: 阐述BIM在实现可持续设计目标中的作用,包括能源效率分析、材料选择优化、碳排放计算等。 物联网(IoT)与智能建筑: 展望BIM模型如何与物联网设备集成,构建智能建筑,实现实时监控、自动调节和个性化服务。 云BIM与协同平台: 介绍云BIM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线协同平台如何打破地域限制,为全球项目团队提供便捷的协作环境。 BIM标准与人才培养: 讨论BIM行业标准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对具备BIM技能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强调持续学习与技能提升的必要性。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软件操作技巧,而是致力于构建一种全新的设计思维和工作模式。通过对BIM核心理念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数据驱动设计流程的掌握,读者将能够自信地应对未来的设计挑战,创造出更高效、更可持续、更具价值的建筑空间。无论您是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项目经理,还是对未来建筑设计充满好奇的学生,本书都将是您探索BIM世界、提升专业能力的理想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学习效率要求很高的人,所以每次接触新软件,我都会希望能够快速掌握核心技能,并且能够尽快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这本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完美契合了我的需求。它在章节的安排上非常合理,每个章节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主题,并且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习过程更加直观。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在讲解复杂的概念时,会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来概括,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开说明,这样既不会让初学者感到迷茫,又能让有经验的使用者找到共鸣。我记得在学习钢筋和混凝土构件的建模时,书中提供的技巧非常实用,例如如何快速创建复杂的钢筋组合,以及如何为混凝土构件添加标高和坡度。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应对实际项目中的挑战。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学习曲线非常平缓,但其内容的深度却能够满足我不断提升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程,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参考手册,帮助我在Revit的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进。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非常坚固,拆开的时候就让人感觉内容一定很扎实。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建筑设计软件的入门教程,但很多都停留在表面,讲一些基本的操作,对于真正能做出优秀作品所需的深度和细节却语焉不详。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非常系统。从最基础的界面介绍、项目设置,到后面复杂族的创建、渲染技巧,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条理清晰,循序渐进。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族编辑器时,不仅列举了各种命令,还深入分析了不同参数的设置逻辑,以及如何通过组合这些参数来实现复杂模型的构建。这让我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真正理解了Revit的强大之处,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此外,书中提供的案例项目也非常贴近实际工程,让我能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非常棒。即使是没有接触过Revit的初学者,也能通过这本书快速上手,并且建立起扎实的Revit建模基础。对于想要在建筑设计领域提升自己Revit技能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厚度就代表了它内容的丰富程度,光是翻阅就让人充满学习的动力。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Revit的理解一直比较片面,总觉得它只是一个画图工具,做出来的模型也只是三维的图形而已。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意识到Revit的真正力量在于它的“信息模型”。这本书非常强调Revit作为BIM软件的核心价值,不仅仅是可视化,更是信息的集成和管理。在讲解到族创建和参数设置的时候,作者反复强调要将模型的几何信息与非几何信息(例如材料、性能、成本等)关联起来。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如何创建带有内置信息的构件的例子,比如一个窗户族,不仅包含窗户的形状和尺寸,还包含了窗户的制造商、型号、价格、防火等级等信息。这种将设计与管理紧密结合的方式,让我看到了Revit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巨大价值。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作者不仅仅是Revit的使用者,更是BIM理念的践行者。读这本书,让我对BIM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建筑设计工作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得承认,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有点被它的厚度吓到了,心想这得学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完。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并非那种堆砌知识点、让人望而生畏的书籍。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有时候会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解释一个抽象的概念,有时候又会直接切入重点,用最简洁的语言点明问题的核心。我最欣赏的是它在讲解某些高级技巧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记得在学习参数化驱动模型的那一章,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解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和驱动逻辑,并且通过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一步步展示了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动调整的复杂构件。这比我之前看过的任何一本关于参数化设计的教程都要深入得多,让我深刻体会到了Revit在设计效率和智能化方面的巨大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在细心、耐心地指导你如何真正掌握Revit,而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操作软件。

评分

我一直觉得,技术类的书籍最怕的就是内容过于陈旧,或者与实际应用脱节。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虽然是针对2015版本的,但书中讲解的很多核心概念和建模逻辑,即使是在最新版本的Revit中,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且,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功能时,都尽可能地结合了实际的项目应用场景,让你能清晰地看到这个功能在真实项目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它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创建场地模型和地形图的章节,讲解得非常细致,从导入CAD地形数据到利用Revit的工具进行精细化修改,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并且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处理高差、如何添加坡道等等。这些细节的处理,对于提升建筑项目的整体品质至关重要。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作者不仅仅是软件的使用者,更是对建筑设计流程和Revit的应用有着深刻的理解。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个软件,更是在学习一种更高效、更智能的设计方法。

评分

单位购买,很好的书。

评分

东西不错,很快的速度京东

评分

不错啊 挺快的 就是不能刷卡了 差一点就免运费了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慢慢学

评分

不错,慢慢的学习

评分

外观漂亮 做工精致 自己用很适合 很满意的东西。

评分

正版书,,,,,,,,

评分

非常不错,物流超快,自提方便,下次还要再来。

评分

书厚重,印刷清晰,官方的资料,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