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套装上下册)

墨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毓江 著
图书标签:
  • 墨子
  • 先秦诸子
  • 校注
  • 哲学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古代文献
  • 套装
  • 学术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0152
版次:2
商品编码:1165926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6
套装数量:2
字数:6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墨子这部书,是研究先秦墨家学派及其创始人墨翟思想的重要着作,内容主要记载墨翟的言论和政治活动,还有一部分为后期墨家着作。书中也有一些后人所附益的文章,不能作为墨家思想对待。
  关于墨翟的国籍,史籍记载不一,一说是宋国人,一说是鲁国人,疑莫能考。但从墨子所记载他的活动来看,他曾长期居住在鲁国。至于他的生卒年代,史籍更无明文,大致可知他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人,时代略后于孔丘。
  墨子在先秦诸子书中号称难读,直至今天,书中尚有不少疑难未解。有些虽经前人作过各种解释,但迄未定论。其原因有二:一是文字的错譌脱衍较他书为甚;二是书中保存下来的古字古义也较多。我们要弄清墨子书何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就必须了解墨翟学说由盛而衰的历史遭遇,及其对墨子版本流传的消极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墨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上册)》:
王叙
自叙
例言
墨子目录一卷

卷之一
亲士第
修身第二
所染第三
法仪第四
七患第五
辞过第六
三辩第七

卷之二
尚贤上第八
尚贤中第九
尚贤下第十

卷之三
尚同上第十
尚同中第十二
尚同下第十三

卷之四
兼爱上第十四
兼爱中第十五
兼爱下第十六

卷之五
非攻上第十七
非攻中第十八
非攻下第十九

卷之六
节用上第二十
节用中第二十
节用下第二十二阙
节葬上第二十三阴
节葬中第二十四阴
节葬下第二十五

卷之七
天志上第二十六
天志中第二十七
天志下第二十八

卷之八
明鬼上第二十九阙
明鬼中第三十阙
明鬼下第三十
非乐上第三十二

卷之九
非乐中第三十三阙
非乐下第三十四阙
非命上第三十五
非命中第三十六
非命下第三十七
非儒上第三十八阙
非儒下第三十九

卷之十(上)
经上第四十
经说上第四十二

卷之十(下)
经下第四十
经说下第四十三

《墨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下册)》:
卷之十一
大取第四十四
小取第四十五
耕柱第四十六

卷之十二
贵义第四十七
公孟第四十八

卷之十三
鲁问第四十九
公输第五十
第五十一亡

卷之十四
僃城门第五十二
僃高临第五十三
第五十四亡
第五十五亡
僃梯第五十六
第五十七亡
僃水第五十八
第五十九亡
第六十亡
僃突第六十
第六十二
僃蛾傅第六十三

卷之十五
第六十四亡
第六十五亡
第六十六亡
第六十七亡
迎敌祠第六十八
旗帜第六十九
号令第七十
襍守第七十

附录
(一)墨子佚文
(二)墨子旧本经眼录
(三)墨子各篇真伪考
(四)墨子姓氏生地年世考
(五)墨学之真谛

前言/序言


《墨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对墨子学说进行深入研究、整理和注释的学术著作。本书旨在呈现墨子思想的原貌,并结合现代学术的视角,对其进行条分缕析的解读。通过细致的校勘和严谨的注疏,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墨子原著的可靠文本,更为深入探究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书结构与内容概述 本书套装共分上下两册,分别侧重于墨子思想的不同维度。 上册:理论体系的建构与辩驳 上册主要围绕墨子学说的核心理论展开,包括其世界观、认识论、伦理观以及政治哲学等。 第一部分:墨子的宇宙观与认识论 墨子关于“天志”的思想是其世界观的基石。他认为“天”并非抽象的哲理,而是具有意志、情感和目的的实在,是道德的最高裁断者。这种“天志”观,是墨子“兼爱”和“非攻”等主张的理论渊源。本书在上册中,会详细考辨“天志”的内涵,分析其与古代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的关系,并探讨其在墨子道德实践中的作用。 在认识论方面,墨子强调“闻”、“见”、“智”的获取过程,提倡经验主义的认识方法。“闻”、“见”是知识的来源,而“智”则是对知识的判断和运用。本书将深入剖析墨子对“是非之分”的论证,即如何通过“三表法”(“有得于古者,有闻于徒事者,有官职人员的判断”)来检验言论的真伪和主张的合理性。对“三表法”的校注和解读,将是上册的重点之一,旨在揭示墨子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第二部分:墨子的伦理道德体系 “兼爱”是墨子最广为人知的思想,也是其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兼爱”反对亲疏贵贱之分,主张“爱人若爱其亲”,将爱推己及人,视天下人为一体。本书在上册中,将详细梳理“兼爱”的内涵,辨析其与儒家“仁爱”的区别,并探讨“兼爱”如何通过“尚贤”和“尚力”等实践原则得以落实。 “非攻”作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亦是其伦理思想的延伸。“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争端,以此减少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损耗。本书会结合墨子关于战争的论述,分析“非攻”的战略意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并探讨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现实意义。 此外,上册还会涉及墨子的“节用”和“节葬”等思想。墨子认为,统治者应厉行节约,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而非铺张浪费。对“节用”和“节葬”的深入解读,能够展现墨子务实、民本的政治主张,以及其对社会资源的理性思考。 第三部分:墨子的政治哲学与国家治理 墨子在政治哲学上,提出了“尚贤”、“尚同”等重要观点。“尚贤”强调选拔贤能之人担任国家职务,打破世袭制度,任人唯贤,以提升国家治理的效率和公正性。“尚同”则是指君主与臣下在政治意志上保持一致,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凝聚力。本书将详细阐释“尚贤”和“尚同”的运作机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政治格局的影响,并探讨其在现代政治治理中的借鉴意义。 本书在上册还将对墨子关于“利”、“义”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墨子并非一味排斥功利,而是将“利”置于“义”的框架下考察,强调“大义”与“大用”的统一。对这一观点的剖析,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墨子思想的实用性和历史性。 下册:墨子学说的实践与传播 下册主要聚焦于墨子学说的实践性,以及其在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 第一部分:墨家学派的组织与实践 墨家学派并非一般的哲学流派,而是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强烈的实践精神的团体。本书将深入考察墨家学派的组织形态,包括其内部的等级制度、戒律以及成员的行动准则。墨家弟子被称为“墨者”,他们不仅是墨子思想的传承者,更是其主张的实践者,积极参与到“非攻”、“救患”等社会活动中。 本书对墨家“游侠”精神的解读也是下册的一大亮点。墨者们积极践行“兼爱”、“非攻”,深入战乱地区,参与防御、救助,展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牺牲精神。本书将结合史料,描绘墨者们在实际行动中的风采,分析其行为模式和动机,以及这种实践对当时社会秩序和民众福祉的影响。 第二部分:墨子思想的逻辑与论证技巧 墨子及其学派在论证方面有着独特的技巧,即“辩”。“辩”是墨家学派论证思想、驳斥异议的重要手段,强调逻辑的严密和论证的清晰。本书将选取墨子经典篇章中的辩论案例,逐一进行校注和分析,揭示其逻辑推理的步骤、常用的论证方法,例如“以子证子”(通过举例证明)、“以类证类”(通过类比证明)等。 对墨子“非命”、“非乐”等主张的辨析,将体现在下册的论述中。墨子反对宿命论,主张通过人的努力改变命运,反对奢靡的音乐享乐,提倡将时间和资源用于生产和公益事业。本书将深入探究其反对“命”和“乐”背后的哲学理据和现实考量,展现墨子积极进取、务实勤俭的价值取向。 第三部分:墨子学说的历史传播与影响 墨子学说在战国时期曾一度与儒家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时期更具影响力。本书将梳理墨子学说在秦汉以后逐渐式微的原因,分析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与演变,以及其对后世哲学、政治、社会思想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书的校注工作,将力求准确、可靠,尽可能还原墨子思想的原貌。通过对历代重要墨学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吸收,并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对墨子的重要篇章进行细致的文本校订,并对关键概念、历史背景、哲学思想等进行深入浅出的注释。 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工具书,更是广大对中国古代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深入了解墨子思想的优秀读物。通过精心的编排和详实的注释,本书期望能够激发读者对墨子学说的兴趣,促进对这一重要思想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本书的学术价值与阅读意义 《墨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套装上下册)》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阅读意义: 1. 提供可靠的文本基础: 严谨的校勘工作,为学界提供了经过审慎考订的墨子原著文本,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文本的讹误,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2. 深化思想的解读: 详实的注释和深入的解读,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墨子晦涩的语言和深奥的思想,揭示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哲学深度。 3. 展现思想的演变与影响: 通过对墨子学说历史传播和影响的梳理,有助于读者了解墨子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以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4. 促进跨学科的对话: 墨子思想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逻辑学等多个领域,本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5. 丰富学术成果: 作为“新编诸子集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出版,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一次重要补充和发展,丰富了学术研究的成果库。 6. 启迪现代智慧: 墨子思想中蕴含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观念,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价值。 本书旨在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入挖掘墨子思想的宝藏,让这位古代先哲的思想之光,在新时代依然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为人们提供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喜欢研究古代文献的读者来说,这套《墨子》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瑰宝。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部古籍,不能仅仅满足于字面的意思,更需要了解其文本的演变和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套“新编诸子集成”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校注”部分,呈现了编者/校订者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严谨考证。我留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一些重要的异文进行了详细的辨析,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探究《墨子》原文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而且,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将这些考证融入到了校注之中,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流畅性。我甚至会花很多时间去对照书中的考证,去思考其中的逻辑和依据,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提升。

评分

这套《墨子》的解读方式,真的让我耳目一新。以往接触的《墨子》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通俗化,又失去了原有的深度。但这套“新编诸子集成”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校注”部分,不仅是对原文进行细致的考订,更像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墨家思想世界的大门。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篇章的解释,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结合了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状况,甚至是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对比,从而展现出墨家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刻性。读到“兼爱”、“非攻”等核心思想时,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更主动地去思考,去理解墨子为何会提出这些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在当时和现在有何意义。这种解读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书,更是在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爱好者,我可以说,这套“新编诸子集成”系列的《墨子》版本,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令人满意的一套。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校注”部分的精良。这并非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对文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考辨。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疑难字句,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并参考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最终给出了一个比较可靠的校订本。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在阅读原文时,能够更加放心地依赖这个版本。而且,它在对原文进行校订之后,还附有详实的注释,这些注释不仅解释了字词的意思,还对一些典故、历史背景进行了补充说明,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的语言风格相对平实,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又不至于过于晦涩,使得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评分

这套《墨子》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的“校注”二字。从我的阅读体验来说,它更像是一次系统性的思想启蒙。在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墨家思想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或说编者、校订者)在对原文进行校订和解释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墨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尤其是一些篇章的分析,如对“节用”、“节葬”等论述的阐释,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墨家提倡的务实和反对奢靡的生活态度,以及这种态度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关怀。书中对于墨家思想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的梳理,也让我能够更好地把握其整体框架。这种从文本到思想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墨家学派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碎片化的概念,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和立体的印象。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对《墨子》原文的考据和校注部分,简直是学术的盛宴。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权威又易于理解的《墨子》版本。这套“新编诸子集成”系列,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开篇的校注部分,作者(或说编者、校订者)倾注了大量心血,细致入微地辨析了不同古籍版本之间的差异,甚至对一些关键的字词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并附上了详细的注释。这不仅让我们能够窥见文本在流传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原著作者的本意。我尤其欣赏的是,这些注释并非生硬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尽量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即使是我这样非专业的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每次读到一段晦涩难懂的原文,翻开注释,总能豁然开朗。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读者的尊重,在当今的出版物中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与遥远的古代思想。

评分

第5章 [安拉之]言易卜拉欣之中的“迷恋”智慧之精华

评分

给力

评分

现在买书都在京东了。满减、叠券、免邮、超快。算下来基本2折。5折神马的真是弱爆了!

评分

比较详实的墨子注本,活动入手,京东赞。

评分

比较详实的墨子注本,活动入手,京东赞。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第5章

评分

先秦儒墨是两大显学,相比较清人的著作,这本更适合现代人阅读

评分

四 理论灵知学或理论苏非学发展简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