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學人叢書:晚清人物與史事》講述瞭黃彰健、茅海建兩位先生之後,戊戌變法史研究是否已經題無剩義?康有為是如何通過行賄得到光緒皇帝的信任的?張蔭桓、翁同龢在戊戌變法前後的命運如何?“戊戌六君子”的被捕細節,政變後逃亡者王照是如何自首的?晚清一脈,上承秦漢以降王朝政治的餘緒,下開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可 謂國史之關鍵轉摺。作者從爬梳檔案、日記、函劄、報刊入手,從關注張蔭桓而介入戊戌變法史事考訂,涉及康有為周圍錯綜復雜的人事糾葛,以及王照、高燮曾、李盛鐸、汪康年、“軍機四章京”在戊戌年的活動,進而對李鴻章、張蔭桓在旅大交涉中是否受賄和康有為在政治謀劃中的行賄策略等最為隱秘的部分也進行瞭細緻的剖析,兼及慈禧與光緒之死,袁世凱、於右任諸人辛亥前後的行跡。文字靈動,考證精密,無疑會顛覆許多過去的成見,為戊戌變法史乃至晚清史闢一新境。
作者簡介
馬忠文,1967年6月齣生於內濛古阿拉善左旗。1985年考入東北師範大學曆史係,1992年獲碩士學位。先後在中共中央黨校、中華書局、《曆史研究》編輯部工作。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晚清政治史研究與近代史料學研究。
目錄
上篇
張蔭桓、翁同穌與戊戌年康有為進用之關係
一、“南海來京,主樵野”
二、張、翁與高燮曾薦康的關係
三、總署對高燮曾摺片的特殊“辦理”
四、張蔭桓“私以康有為進”
五、戊戌五月後張、康關係的疏遠
六、張“非康黨”與翁氏“薦康”
七、結語
“翁同穌薦康”說考辨——翁、康關係再認識
一、政變後康有為首倡翁氏“薦康”
二、戊戌十月翁氏革職的真相
三、《戊戌政變記》對翁、康關係的全麵渲染
四、康氏對翁、康關係的完美“構建”
五、翁同鑠日記的刪改與評價
康有為自編年譜的成書時間及相關問題
一、成書時間的兩種說法
二、始撰於乙未年不可信
三、曾經多次刪改和修訂
四、最後定稿時間
從朝野反響看翁同穌開缺前的政治傾嚮
一、在華西人對翁氏開缺的反應
二、京內外士大夫的評說
三、前輩學者的質疑與申說
四、結語
戊戌年翁同穌開缺前後清廷滿漢關係管窺
一、剛毅傾陷翁同鑠
二、張之洞、徐桐聯手“倒翁”
三、政變後榮祿“保翁”
旅大租藉交涉中李鴻章、張蔭桓的“受賄”問題
一、源起與流衍
二、藉款談判中的收買活動
三、強租旅大過程中的“收買”活動
四、結語、
……
中篇
下篇
精彩書摘
二、《時務報》內爭與《公論報》的夭摺
但是,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時,這份似乎籌劃得很充分的日報卻未能如期麵世。不隻是延期的問題,而是完全擱淺瞭。這其中的緣由,現有材料尚不足以完全澄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似與《時務報》館內部的人事糾葛有關。
就在梁啓超與陳、李等緊鑼密鼓籌辦日報之時,二月初十(3月12日)黃遵憲自北京緻函汪康年,建議改革《時務報》館的管理現狀,主張取法西洋各國“立法行政歧分為二”之政體形式,請報館中聘吳樵(字鐵樵)“總司一切”,為總理,吳若不來,則由龍積之“任此事”,而身為創辦人的汪與黃、梁均作為董事,議政與行政分開。同時,汪“仍住滬照支薪水,其任在聯絡館外之友,伺察館中之事”。這封信意在限製汪氏權限,雖是商議口吻,卻引起汪康年不悅。據梁啓超三月初三(4月4日)給乃師康有為的信函透露,黃氏此信係因梁曾嚮黃寫信埋怨汪康年“專擅”有關,梁後來自認此舉“謬妄”,自責不已。蓋梁氏白粵歸,聞同門雲颱(韓雲颱,韓文舉之弟)、仲策(梁啓勛,啓超之弟)對汪康年之不滿之言,且多“激憤之詞”,遂與汪“生小嫌”,於是在給黃遵憲的書信中“不免多說幾句”,結果導緻黃要求報館改變管理方式的來信。②而此前伍廷芳奉旨任駐美公使,欲招梁啓超為參贊,梁一度也有隨伍齣洋的考慮,⑧所以電招龍積之來滬,是為將來接替梁氏作預備。不料,黃遵憲卻在信中舉龍積之為報館“總理”人選,這引起汪的誤解。梁啓超在信中嚮康有為解釋說:
超之電邀積之來也,以欲西行故,既不行矣,則欲號稱為《知新報》,請積之駐滬代理也者。俟數月後,積之與諸人既熟,又共見其纔,然後舉之入主報事,此超原議也。故屢書港澳,述其情節,而南中不解此意,期期以為不可。公度與穰卿本素有微嫌,前十日間忽來一書,欲令穰引去,而使鐵及積為總理。其實,可謂鹵莽不通人情,反使超極下不去。幸日來次亮、木齋等,同擬創辦一日報,名曰《公論報》,屬超專主其事。超則蚤定主意,屬積在彼主持,故與穰言論之間絕未吐露一形跡,而積與人情世故甚熟,極能相處,故至今仍無一毫嫌疑。
在這封主要解釋《時務報》內部紛爭緣由的私信裏,也透露齣與陳、李辦日報的一些信息。據此可知,日報之事在二月中旬已有定論,取名《公論報》。鑒於《時務報》館中齣現粵人與浙人之分歧,梁啓超擬將本來到《時務報》館任事的龍積之,安排代替自己負責《公論報》,以減少汪的猜忌,緩和與汪的矛盾。
汪康年也對梁啓超與陳、李辦報之事有所瞭解。三月十八日(4月19日),身在北京的汪大燮得康年一信,信中提及梁啓超放棄齣使計劃及與陳、李閤辦報紙之事。大燮復函稱:“卓如未行甚妙。總之渠如欲隨事隨時,得之甚易,此時去則甚無謂。木齋、次亮日報能成否?卓如力能兼顧,且有孺博輔之,當作善舉看,則辛苦委麯皆可受也。”②從此函看,康年已經嚮大燮述及日報之事,且有訴苦之言,而汪大燮則視辦日報為“善舉”,希望康年支持,也有從中彌縫汪、梁分歧的意味。三月二十四日(4月25日)長沙的譚嗣同也緻函汪康年,詢問“《公論日報》究竟辦否”,③錶示齣極大的關心。
但是,情況並不盡如人意。據汪大燮得到的消息,積極參與報事的陳熾於四月初二(5月3日)已經迴到北京。④張元濟四月十三日(5月14日)緻函汪康年稱:“次亮來京不過三日,弟已聞其有毀吾兄之語。其時尊函尚未到也。此人素不相識,後有所聞必為力辨。”
……
前言/序言
中華學人叢書:晚清人物與史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送書速度超快,不錯,下次再來
評分
☆☆☆☆☆
好書就是好。好書就是好。好書就是好。
評分
☆☆☆☆☆
高氏薦康並非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專摺”保薦,而是在其隨摺所上附片中有舉薦康氏的內容而已。據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清宮檔案,高燮曾是日所遞封奏包括一摺二片。其中正摺為《請密與德國定約而不與教案牽連摺》,附片一為《李秉衡不宜終於廢棄片》,附片二為《請令主事康有為相機入弭兵會片》。 舉薦康氏的內容即在附片二中。該片雲:
評分
☆☆☆☆☆
《中華學人叢書:晚清人物與史事》講述瞭黃彰健、茅海建兩位先生之後,戊戌變法史研究是否已經題無剩義?康有為是如何通過行賄得到光緒皇帝的信任的?張蔭桓、翁同龢在戊戌變法前後的命運如何?“戊戌六君子”的被捕細節,政變後逃亡者王照是如何自首的?晚清一脈,上承秦漢以降王朝政治的餘緒,下開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可 謂國史之關鍵轉摺。作者從爬梳檔案、日記、函劄、報刊入手,從關注張蔭桓而介入戊戌變法史事考訂,涉及康有為周圍錯綜復雜的人事糾葛,以及王照、高燮曾、李盛鐸、汪康年、“軍機四章京”在戊戌年的活動,進而對李鴻章、張蔭桓在旅大交涉中是否受賄和康有為在政治謀劃中的行賄策略等最為隱秘的部分也進行瞭細緻的剖析,兼及慈禧與光緒之死,袁世凱、於右任諸人辛亥前後的行跡。文字靈動,考證精密,無疑會顛覆許多過去的成見,為戊戌變法史乃至晚清史闢一新境。《中華學人叢書:晚清人物與史事》講述瞭黃彰健、茅海建兩位先生之後,戊戌變法史研究是否已經題無剩義?康有為是如何通過行賄得到光緒皇帝的信任的?張蔭桓、翁同龢在戊戌變法前後的命運如何?“戊戌六君子”的被捕細節,政變後逃亡者王照是如何自首的?晚清一脈,上承秦漢以降王朝政治的餘緒,下開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可 謂國史之關鍵轉摺。作者從爬梳檔案、日記、函劄、報刊入手,從關注張蔭桓而介入戊戌變法史事考訂,涉及康有為周圍錯綜復雜的人事糾葛,以及王照、高燮曾、李盛鐸、汪康年、“軍機四章京”在戊戌年的活動,進而對李鴻章、張蔭桓在旅大交涉中是否受賄和康有為在政治謀劃中的行賄策略等最為隱秘的部分也進行瞭細緻的剖析,兼及慈禧與光緒之死,袁世凱、於右任諸人辛亥前後的行跡。文字靈動,考證精密,無疑會顛覆許多過去的成見,為戊戌變法史乃至晚清史闢一新境。
評分
☆☆☆☆☆
幫彆人代買的
評分
☆☆☆☆☆
高氏薦康並非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專摺”保薦,而是在其隨摺所上附片中有舉薦康氏的內容而已。據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清宮檔案,高燮曾是日所遞封奏包括一摺二片。其中正摺為《請密與德國定約而不與教案牽連摺》,附片一為《李秉衡不宜終於廢棄片》,附片二為《請令主事康有為相機入弭兵會片》。 舉薦康氏的內容即在附片二中。該片雲:
評分
☆☆☆☆☆
非常好,發貨速度快
評分
☆☆☆☆☆
這一係列的書都是蠻好的,值得入手擁有呢
評分
☆☆☆☆☆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