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针灸治疗学(第2版)/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分为三篇:上篇为总论,是对针灸治疗学理论的总体论述;下篇是治疗各论,介绍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附篇是参考资料,包括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针灸临床研究进展。《针灸治疗学(第2版)/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适用于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学生使用,也可供其他各级各类学生学习和针灸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针灸治疗总论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
一、补虚泻实
二、清热温寒
三、治标治本
四、三因制宜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二、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三、调和阴阳
第三节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一、辨病
二、辨证
三、辨经
第四节 针灸处方
一、穴位的选择
二、刺灸法的选择
第五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三、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六、郄穴的临床应用
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下篇 治疗各论
第二章 头面躯体痛证
第一节 头痛
第二节 面痛
第三节 落枕
第四节 颈椎病
第五节 漏肩风
第六节 臂丛神经痛
第七节 肘劳
第八节 腰痛
第九节 坐骨神经痛
第十节 痹证
第十一节 膝骨性关节炎
第三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中风
[附]假性延髓麻痹
第二节 眩晕
[附1]贫血
[附2]白细胞减少症
第三节 高血压病
[附]低血压
第四节 面瘫
第五节 痿证
第六节 癫病
第七节 狂病
第八节 痫病
第九节 震颤麻痹
第十节 痴呆
第十一节 郁证
第十二节 不寐
[附]嗜睡
第十三节 心悸
第十四节 感冒
第十五节 咳嗽
第十六节 哮喘
第十七节 疟疾
第十八节 胃痛
[附]胃下垂
第十九节 呕吐
第二十节 呃逆
第二十一节 腹痛
第二十二节 泄泻
第二十三节 痢疾
第二十四节 便秘
第二十五节 胁痛
第二十六节 黄疸
第二十七节 水肿
第二十八节 癃闭
第二十九节 淋证
第三十节 尿失禁
第三十一节 遗精
第三十二节 阳痿
[附]慢性前列腺炎
第三十三节 阳强
第三十四节 早泄
第三十五节 男性不育症
第三十六节 消渴
第三十七节 瘿病
第四章 妇儿科病证
第一节 月经不调
第二节 痛经
第三节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第四节 经闭
第五节 崩漏
第六节 绝经前后诸症
第七节 带下病
第八节 不孕症
第九节 胎位不正
第十节 妊娠恶阻
第十一节 滞产
第十二节 恶露不绝
第十三节 缺乳
第十四节 阴挺
第十五节 阴痒
第十六节 小儿惊风
第十七节 疳证
第十八节 遗尿
第十九节 小儿脑瘫
第二十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第五章 皮外伤科病证
第一节 瘾疹
第二节 蛇串疮
第三节 痤疮
第四节 斑秃
第五节 神经性皮炎
第六节 扁平疣
第七节 疔疮
第八节 丹毒
第九节 腱鞘囊肿
第十节 痄腮
第十一节 乳痈
第十二节 乳癖
第十三节 肠痈
第十四节 脱肛
第十五节 痔疮
第十六节 疝气
第十七节 急性腰扭伤
第十八节 急性踝关节扭伤
第六章 五官科病证
第一节 目赤肿痛
第二节 麦粒肿
第三节 眼险下垂
第四节 眼睑晌动
第五节 近视
第六节 斜视
第七节 视神经萎缩
第八节 耳聋、耳鸣
第九节 聍耳
第十节 鼻渊
第十一节 咽喉肿痛
第十二节 牙痛
第十三节 口疮
第七章 急症
第一节 晕厥
第二节 虚脱
第三节 高热
第四节 抽搐
第五节 内脏绞痛
一、心绞痛
二、胆绞痛
三、肾绞痛
第六节 出血症
一、鼻衄
二、咯血
三、吐血
四、便血
五、尿血
第八章 其他
第一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二节 戒断综合征
一、戒烟综合征
二、戒酒综合征
三、戒毒综合征
第三节 肥胖症
第四节 衰老
第五节 针灸美容
一、雀斑
二、黄褐斑
附篇 参考资料
第九章 子午流注针法与灵龟八法
第一节 子午流注针法
一、概述
二、子午流注针法的起源和沿革
三、子午流注针法的内容
四、子午流注推算法
第二节 灵龟八法
一、概述
二、灵龟八法的基本内容
三、灵龟八法的临床运用
[附]飞腾八法
第十章 针灸临床研究进展
一、神经系统及精神心理疾病
二、呼吸系统疾病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
四、消化系统疾病
五、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六、运动系统疾病
七、内分泌系统疾病
八、妇产科疾病
九、皮肤科疾病
十、五官科疾病
十一、痛证
十二,茸他病证
精彩书摘
《针灸治疗学(第2版)/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水肿(edema)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
水肿的发生常与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等因素有关。本病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肾三脏,阳水属实,病脏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病脏在脾、肾。基本病机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西医学中,可见于急慢性肾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贫血、内分泌失调和营养障碍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头面、眼睑、四肢、腹背或全身浮肿。
阳水起病较急,初起面目微肿,继则遍及全身,肿势以腰部以上为主,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胸中烦闷,甚则呼吸急促,小便短少而黄,苔白滑或腻,脉浮滑或滑数。
阴水起病较缓,初起足跗微肿,继则腹、背、面部等逐渐浮肿,肿势时起时消,按之凹陷难复,气色晦暗,小便清利或短涩,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则利水消肿。取三焦的背俞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三焦俞委阳水分水道阴陵泉
配穴阳水配肺俞、列缺;阴水配三阴交、关元。
操作毫针常规刺,阴水可加灸。
方义三焦俞配三焦的下合穴委阳,可通调三焦气机、利水消肿;水分、水道为利尿行水效穴;阴陵泉利水渗湿。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三焦、肺、脾、肾、膀胱。毫针刺法或压籽法。
(2)皮肤针:取背部膀胱经第1侧线和第2侧线。自上而下叩刺至皮肤潮红为度。
(3)三棱针:取肾俞、三焦俞、委中、阴陵泉。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慢性肾炎引起的水肿。
【按语】
(1)针灸治疗水肿有一定的疗效。但当水肿出现胸满腹大、喘咳、心慌、神昏等水毒凌心犯肺症状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水肿初期一般应注意无盐饮食,肿势渐退后(约3个月)低盐饮食,食盐量可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增加。
……
针灸治疗学(第2版)/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针灸治疗学(第2版)/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针灸治疗学(第2版)/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