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中医湿病证治学(第3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中医湿病证治学(第3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路志正 著,路志正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8041
版次:101
商品编码:116751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中医湿病证治学(第3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分上、中、下篇和附篇。上篇全面阐述了湿病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常见证候、治疗及湿病的研究进展、湿病的预防与护理;中篇分内科、妇科、儿科、皮科、外科、五官科等,集中介绍常见湿病证治;下篇为名家论湿精粹,首先介绍了中医名家干祖望、邓铁涛、朱良春、颜德馨、何任、张琪、李今庸、萧熙、康良石、杨春波先生治疗湿病的宝贵经验,然后具体介绍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附篇介绍湿病常用中药、湿病常用中成药、方剂索引。第3版新增了湿地、雾霾的相关内容,强调了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健康之本的思想。

目录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丛书序
第3版
徐序
佘序
颜序
欧阳序
自序
前言
编写说明

上篇 湿病总论
第一章 湿病概述
第一节 人体的水液代谢
第二节 湿病的概念
第三节 湿病的源流
第四节 湿病的临床表现
第五节 湿病的范围
第六节 湿病的特点
第二章 湿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湿病的病因
第二节 湿病的病机
第三章 湿病的诊断
第一节 湿病的临床和时空特点
第二节 湿病的四诊
第四章 湿病的常见证候
第一节 湿证
第二节 风湿证
第三节 寒湿证
第四节 暑湿证
第五节 湿热证
第六节 痰湿证
第五章 湿病的治疗
第一节 湿病的基本治法
第二节 湿病的辅助疗法
第六章 湿病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环境湿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二节 中医湿病的临床研究
第三节 中医湿病的实验研究
第七章 湿病的预防与护理
第一节 湿病的预防
第二节 湿病的护理
参考文献

中篇 常见湿病证治
第八章 外感湿病
第一节 伤湿感冒(暑湿感冒)
第二节 湿郁发热
第三节 瘴气
第四节 暑温
第五节 湿温
第六节 湿阻
第七节 暑湿
第八节 疰夏
第九节 非典型肺炎
第十节 艾滋病
第十一节 湿霍乱
第九章 肺系湿病
第一节 咳嗽
第二节 痰证
第三节 饮证
第四节 哮病
第五节 喘证
第六节 肺胀
第十章 心脑湿病
第一节 眩晕
第二节 中风
第三节 失眠
第四节 心悸
第五节 胸痹心痛
第十一章 脾胃湿病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腹痛
第三节 便秘
第四节 呕吐
第五节 泄泻
第六节 痢疾
第七节 便血
第八节 狐惑病
第十二章 肝胆湿病
第一节 黄疸
第二节 胁痛
第三节 胆胀
第四节 鼓胀
第五节 乙型肝炎
第六节 结石
第十三章 肾膀胱湿病证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淋证
第三节 癃闭
第四节 关格
第五节 遗精
第六节 阳痿
第十四章 气血津液湿病
第一节 汗证
第二节 消渴病
第三节 厥证
第四节 输液引起的湿病
第十五章 经络肢体湿病
第一节 头痛
第二节 痹病
第三节 湿痉
第四节 痛风
第五节 痿证
第十六章 妇科经带湿病
第一节 月经先期
第二节 月经后期
第三节 月经先后不定期
第四节 经期延长
第五节 月经过多
第六节 月经过少
第七节 痛经
第八节 崩漏
第九节 闭经
第十节 经行头痛
第十一节 经行泄泻
第十二节 绝经前后诸症
第十三节 带下病
第十七章 妇科胎产及其他湿病
第一节 妊娠恶阻
第二节 子淋
第三节 子肿
第四节 产后痹
第五节 阴挺
第六节 阴痒
第七节 阴疮
第十八章 儿科湿病
第一节 胎黄
第二节 惊风
第三节 解颅
第四节 水痘
第五节 厌食
第六节 鹅口疮
第七节 小儿麻痹症
第十九章 外科湿病
第一节 疖
第二节 足底疔
第三节 烂疔
第四节 痈
第五节 暑湿流注
第二十章 皮科湿病
第一节 丹毒
第二节 蛇串疮(带状疱疹)
第三节 浸淫疮(湿疹)
第四节 粉刺(痤疮)
第五节 脚湿气(足癣)
第二十一章 眼科湿病
第一节 胞生痰核
第二节 睑弦赤烂
第三节 风赤疮痍
第四节 胞虚如球
第五节 粟疮
第六节 漏睛
第七节 聚星障
第八节 混睛障
第九节 疳积上目
第十节 瞳神紧小
第十一节 云雾移睛
第十二节 视直如曲

下篇 名家论湿精粹
第二十二章 著名中医专家诊治湿病的经验
第一节 干祖望耳鼻喉口腔疾病的湿证和治验
第二节 邓铁涛从湿治暑湿(乙型脑炎)验案
第三节 朱良春风湿病从湿论治
第四节 颜德馨治湿十法
第五节 颜德馨谈疰夏的防治
第六节 何任湿温证治述要
第七节 张琪肾病与湿邪关系
第八节 李今庸外湿证治
第九节 萧熙闽垣常见之湿与湿病
第十节 康良石谈湿气与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第十一节 杨春波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第二十三章 路志正治疗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第一节 北方亦多湿续论
第二节 湿病的辨治
第三节 湿病常见证候和治疗
第四节 治疗湿病的宜忌和体会
第五节 路志正湿病病案
第六节 路志正重视湿阻学术思想
第七节 路志正湿邪证治
第八节 辨治风湿病经验
第九节 治痹病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节 风湿病医案数则
第十一节 湿晕的辨证论治
第十二节 湿病医话

附篇
附一 湿病常用方药
第一节 芳香化湿药
第二节 苦温燥湿药
第三节 苦寒燥湿药
第四节 清热利湿药
第五节 淡渗利湿药
第六节 温阳化湿药
第七节 祛风除湿药
第八节 解表祛湿药
第九节 化痰祛湿药
第十节 导滞除湿药
附二 湿病常用中成药
第一节 湿病常用中成药概览
第二节 湿病常用中成药详解
附三 方剂索引

精彩书摘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中医湿病证治学(第3版)》:

  第一章湿病概述

  中医学历来对湿邪致病极为重视,早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即有所阐述。《内经》对湿病的特点及其治则均有较系统的论述。湿病的发生、发展、证候表现、治则、转归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湿病理论在金元明清代有发展。

  “湿”在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湿邪致病范围广泛,涉及人体五脏六腑和各组织器官,以及临床各科许多疾病。在多数疾病中,几乎都可见到湿证或夹湿的表现。朱丹溪认为:“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叶天士也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现代名老中医路志正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撰文提出“北方亦多湿邪论”的见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改善,营养丰富,进食滋腻厚味、醇酒冷饮等,以及步行少、乘车多、运动少,日久则湿热聚积体内,故湿病成为现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湿病普遍存在,在许多疾病的病变过程中又常出现以“湿”为主的证候表现,在疾病的危重阶段,又往往会出现关格、水肿、湿痉、水寒射肺、水气凌心等湿证危候,因此湿病引起了中医学家的广泛重视。近几年来,他们在临床各科湿病病种的诊断、治疗方面作了研究,如对湿温、风湿病、肿瘤、消渴、关格等病的诊治都有新的成就。在“湿”的实质探讨方面也作了不少研究。临床研究发现外湿可降低细胞免疫功能,使T淋巴细胞异常;湿证患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机体抗病能力降低;脾阳不足者,水液代谢障碍;湿阻患者,能量代谢障碍;脾虚湿困患者,空腹胃电减弱,进餐反应延缓,空腹胃动力低于正常;胃炎活动性炎症的湿阻证候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有人研究证实“痰”为高血脂、高脂蛋白的临床病理体现,高脂血症为痰湿之体的病理基础。

  近年来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癌症逐年增多,新发现的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都与中医学中的湿热、湿毒致病有密切关系。

  第一节人体的水液代谢

  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对人体水液代谢就有了较详细的记载,《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精辟阐述。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是通过胃的受纳腐熟,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以及脾的消化、吸收、运化转输作用,由水谷精微而生成。《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因此,古人早已认识到,津液有滋润、濡养机体的作用。津液有润泽皮肤肌腠,滋润五官孔窍,滑利关节,濡养脏腑器官,充养血液骨骼、脑髓等功能。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素问集注·平人气象论》说:“脾主灌溉,故曰濡。”小肠分泌清浊,其清者经脾运化,上输到肺。《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肺主气,气可以化水,故“肺主行水”,经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通调水道,将津液输布周身。津液有的转化为唾、涕、泪,从口、鼻、眼排出。肺的肃降,使水液下归于肾。《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通过肾阳的气化而将浊中之清回归于肺,浊中之浊注入膀胱,以尿液排出。《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其中小肠分泌浊中之浊,下传大肠,大肠回吸收部分水液,其余浊者随大便排出体外。此外,水液代谢,还有赖于肝的疏泄作用,调畅气机,通利水液和三焦的疏通水道。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痈疽》篇记载:“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类经》说:“心主血,汗则血之余”。又心主神,有调节汗液排泄的作用,心气充足,血运正常,亦参与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上述津液循环往复,维持着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人体水液代谢的全过程,是靠各脏腑功能共同协作而完成的。其中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转输、肾阳的温熙气化作用更为重要。气可以行水,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人体各脏腑功能起着温煦、生化作用。肾阳的气化对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转输、膀胱的开合、三焦的疏通水道均起促进作用,因此肾对调节水液代谢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水液代谢,是维持人体体液平衡的主要环节。在临床上,如果胃失其腐熟,脾虚失其运化,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肾气(或肾阳)亏虚,失其蒸化水液,肝失疏泄,三焦失其决渎,心气虚则血液(含津液)不能正常运行,小肠失其分清泌浊,膀胱失其开合,其中任何一脏腑功能失常,都会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使体液代谢发生障碍。若津液生成不足,或损失过多,轻者伤津,重者伤阴。若津液环流障碍,则产生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呕吐或关节痹痛肿胀、带下等水湿潴留,而成涉及各科的湿证病变,甚至出现水气射肺凌心,痰湿中脏,痰厥等危重证候。正如《中藏经·论水肿脉证虚实候第四十三》所说:“人中百病,难疗者莫过于水也,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海,肾气虚则水散于皮,又三焦壅塞,荣卫闭格,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所以自古以来,中医就很重视人体水液代谢及其病变,在这些方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理论和宝贵经验,至今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继承、发扬和创新。

  西医学认为,人体内的体液约占人体体重的60%,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液中主要成分是水,其中含有许多有机物和中间代谢产物以及代谢废物。水是许多物质的溶剂,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川流不息地循行于全身,保持细胞内外体液量及物质的浓度、酸碱度、温度、渗透压等条件的相对稳定,任何病理状态均可影响或导致水液代谢紊乱,水液代谢紊乱又可影响许多脏器功能,若处理不当有时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所以西医学亦很重视水液的代谢。

  第二节湿病的概念

  凡因湿邪侵袭人体,或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水湿潴留体内,所表现水湿停滞的病证,称为湿病。

  湿病有表里之分,寒热之别,虚实之辨。一般而言,以病因而分,六淫中之湿邪而致病者,称外湿,多实证,病变亦有因实致虚者;因脏腑功能失调,水湿停聚而致病者,称内湿,多虚证,病变亦有因虚致实者,或虚实兼夹者;若湿与寒相挟袭人致病者,称寒湿;湿与热合犯人者,称湿热,亦有寒热错杂者。以临床证候辨别而言,有因人体质阳盛,湿从热化而偏湿热者;有因人体质阴盛,湿从寒化而偏寒湿者。无论外湿或内湿致病,其基本病机皆为水湿停滞,气机失常。

  第三节湿病的源流

  中医对湿病的认识,来源于《五十二病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发展于金元,完善于明清民国,成熟于当代。为此,作一简要的整理,以溯本求源,洞悉其脉络,对湿病今后研究,有着重要的传承和促进作用。

  一、湿病理论源于《内经》、《难经》

  湿邪致病,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婴儿索痉》,“索痉者,如产时居湿地久”所致,认为是妇女在分娩时居处潮湿太久,婴儿受到湿邪的侵袭,而引起口噤、项强、筋脉挛急、搐搦的痉病。《内经》则以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藏象学说、五运六气等理论,对湿气、湿邪的产生及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则等已有较详尽的论述,为湿病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正常情况下,湿为自然界的六气之一,称为湿气,又称为正湿,为万物滋润,生长繁茂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备化之纪其令湿”,王冰注云:“此乃德化之常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说:“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明确指出了自然界的湿与人体脏腑、精神情志等的紧密相关性和辨证性。正常的湿气对万物有益而无害,但如湿气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为湿邪。由湿邪所引起的疾病则称之为湿病。

  《内经》对湿邪的特殊性和致病特点有系统论述,认识到既有外湿内湿之分,又有清浊之殊,上受下起之异,即“清邪中上,浊邪中下”是也。所谓清邪,系指地下上升之轻清雾、露、霜、冰雹和雨雪,自上而下,感其气者,上先受之,则见头脑昏蒙,蔽聪塞明,沉重痠楚。《内经》所谓:“因于湿,首如裹”是也。浊邪是指地下泥水污秽之气,暑月淫雨,离照当空,天热下逼,湿浊之气蒸腾,触其气者,下先受之,多见足跗重着肿胀,关节痠痛。《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中人,多因其人正气不足,湿邪才能乘虚而入,故《灵枢·百病始生》指出:“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清楚说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湿邪中人的内在条件。湿邪对人体脏腑有特殊的亲和性,其症状表现具有一定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胜则濡泻”,“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素问·生气通天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痹论》:“湿气盛者为着痹也”。肺主气,司呼吸,雾露清湿之邪则易通过口鼻而袭肺;脾属土,司运化,恶湿,故湿邪极易停滞,影响气机升降。故湿邪损伤脾肺,多见鼻塞不利,咳嗽上气,胸膈憋闷,胃脘痞满,四肢不举,体重痠楚,饮食不化,呕恶嗳气,唾吐清涎,发为咳喘、濡泻、跗肿、黄疸、痉病、痹病、痿厥等诸多疾患。《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岁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酸”。此外,湿邪与运气的胜复,在引起湿病的发生方面,亦紧密相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饮发于中,咳喘有声”等病证。

  《内经》对湿邪中人,与地域、工作及居住环境潮湿等因素有所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之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素问·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是对所处地域、工作种类、环境潮湿可致肉痿的阐述。在《素问·奇病论》中,对过食肥甘,脾蕴湿热而成“脾瘅”、“消渴”,亦进行了讨论。原文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同时,湿邪又多与它邪相兼为病。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风湿相薄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泻血溢”,“溽暑湿热相薄民病黄疸而为胕肿”。《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调经论》亦云:“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明确指出了外湿多侵害皮、肉、筋、脉、关节而致痹病,由湿热蕴结日久,易成痿病。

  关于湿病的治疗,《内经》提出了较完备的治疗原则,成为后世治疗湿病的圭臬。概括起来有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疏风胜湿、清热祛湿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等大法,对指导临床辨治湿病,起到了重要作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所创制的13方中,其中泽泻饮、兰草汤、半夏秫米汤,亦可用于治疗湿病。《难经·四十九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有中湿”。《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湿温”,“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提出了湿温的病名

  ……


前言/序言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中医湿病证治学(第3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中医湿病证治学(第3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中医湿病证治学(第3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中医湿病证治学(第3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看了养生堂的节目才买的这本书,不错!

评分

好东西

评分

书很好,是正品,学习中~~~~~~~~~~~~~~

评分

还不错,不过没有图片,纯文字。

评分

很好!国医大师之作,值得好好研读!

评分

正品,好书,价有点高!

评分

现在迷上中医了,觉得中医博大精深。

评分

还不错,不过没有图片,纯文字。

评分

好书不用多说 不得不爱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中医湿病证治学(第3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