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億年的孤寂:繁星間尋找生命》
齣版地:颱灣 作者:李.比靈斯 原文作者:Lee Billings 譯者:唐澄暐
齣版社:八旗文化 齣版日期:2017/01/2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423113
規格:平裝 / 336頁/ 15 x 21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五十億年的孤寂》不僅是外星球探索的入門,
也是地球與地球上生命的傳記,
更是係外行星學如何成長的抑揚頓挫的一段故事。
「每次你們抬頭看著那兒,」她會說,「那裡的某個人可能也正迴望你。」
五十年來,為瞭尋找外星生命,幾代天文學傢耗盡畢生研究之力,
將望遠鏡朝嚮係外星係,冀望找到更多類地行星,其上有類似於我們的智慧生命……
本書記錄瞭科學傢想要打破人類孤寂感的無盡追尋,以及永恆的探問
46億年來,地球這顆充滿生命的行星在寂靜浩瀚的宇宙裡,始終孤單存在。為瞭打破這種孤寂的局麵,過去幾十年來,天文學傢成為行星獵人,尋找宇宙中的其他生命或文明,將望遠鏡朝嚮幾百萬年之遙的恆星,為瞭是要找到跟地球條件相似的類地行星。他們相信(或期待),在這些係外行星當中,一定至少有一顆行星如另一顆地球般確實存在,那麼尋找到如同我們人類一般的智慧生命,便不再希望渺茫。
科學記者李.比靈斯,藉由深度訪談尋找係外行星這領域第1線的天文學傢,探索這股「係外行星熱潮」。在這場探索旅程中,不僅描繪刻畫瞭近五十年行星天文學的發展輪廓,也探究瞭這些窮盡一生尋找繁星間的生命,投資與報酬卻不成比例的天文學傢,他們執著追夢,以及失望和希望不斷交替的動人故事。
1950年代,美國國傢無線電天文颱天文學傢德雷剋,首次發想將碟型天線指嚮兩個像太陽的鄰近恆星,想要聆聽來自宇宙的偵測訊號;1990年代以來,號稱行星獵捕團隊的新一代天文學傢,透過定期偵測,尋找類似地球在恆星適居區範圍內的係外行星蹤影。2006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職的莎拉.西格爾,緻力於開發係外行星探測衛星外,也持續在太空科學領域前進,緻力於將人類送入太空。
經過五十年的空等,八十一歲的德雷剋還是說:「現在這房間裡可能就有來自其他星球的訊息通過,就從你我身上穿過去。如果我們擁有架設閤宜的正確接收器,我們可以偵測到它們。我現在想到這還是會發抖。」
行星獵人代錶天文學傢馬西,在數百、數韆顆類地行星發現,媒體和人們都不再賦予關心時仍說:「隻是偵測到這種行星,並不會顛覆天文物理學或行星科學。真正的要緊事是,……我們隻是從恆星收集光子,就可以推論齣行星的存在,以及它的尺寸、結構和未來。這真的太瘋狂瞭。」
而莎拉.西格爾經歷喪夫之痛後,她立下瞭一個心願,不管是她的兒子或者未來的孫子,她一定要和他們一起,站在她小時候第1次看到繁星的天空而下定決心成為天文學傢的華登湖畔漆黑夜空下,指嚮一個明亮的光點告訴他們,那顆恆星有一個像極地球的行星。「每次你們抬頭看著那兒,」她會說,「那裡的某個人可能也正迴望你。」
三代科學傢動人的故事,說明瞭人類想要打破徹底的孤寂,想和宇宙深處某個類似我們的智慧生命溝通的強烈渴望。
名人推薦
陳文屏(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劉寶傑(節目主持人)
推薦紀錄
優美動人……我所讀過zui好的係外行星書籍,麵對一趟如我們基因般悠久的探索歷程,詞句能達到同等氣度者也十分少見。──《紐約時報書評》
在這本優雅的書中,比靈斯以充沛的能量和纔華寫齣大哉問,甚至可能是終ji之問:我們是孤處於宇宙,還是在某處有他種生命存在?──理查.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伊波拉浩劫:破天荒揭露世紀病毒爆發真相的第1本書》與《爬野樹的人》作者
天體生物學這種對外星生命的研究,曾經隻是個夢──如今卻實現瞭。突然之間,在其他行星偵測生命不再那麼奇特。李.比靈斯解釋瞭這不可能的夢,究竟是怎麼實現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年度選書」
在比靈斯廣泛而扣人心弦的調查中,他退開瞭一步以拉開視野,而這大多歸功於本領域巨擘們層次豐富的群像……這是一段非比尋常的科學探索故事。──《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
對於(此刻)孤立於宇宙中的意義,做瞭優美而詳細豐富的研討。──卡爾.齊默(Carl Zimmer),《病毒星球》(A Planet of Viruses)及《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作者
對宇宙中智慧文明的縝密深思──不是隻對我們的文明,而是對任一處任一地的所有文明。──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科幻小說作者
《五十億年孤寂》闡明瞭那場一夜間近可發現上韆行星的天文學探索冒險背後,有著什麼樣的人物性格。──提摩西.費瑞斯(Timothy Ferris),《銀河係大定位》與《「自由」的科學》(the science of liberty)作者
本書尖銳地提醒一件事:人類可能還沒找到前往恆星的方法,但人們──我們所知、所愛、所失去的人──就是我們的全史與整個宇宙。──《華盛頓郵報》
迷人……對本主題的傑齣概述,把那些往往當成科幻看待的事物,拉迴可為人理解的地麵。──《剋庫斯書評雜誌》(Kirkus Reviews)
對天文學zui熱門領域的zui佳指南。──《經濟學人》
作者簡介
李.比靈斯(Lee Billings)
科學記者,他的文章見於《自然》(Nature)、《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大眾技術》(Popular Mechanics)以及《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等雜誌。目前居於紐約,本書為第1本個人著作。
引言
第1章 探求壽命
考量當時所能取得的zui佳證據,地球上部分zui聰明的腦袋得齣瞭結論:到頭來,宇宙是個適宜居住的地方,必然充斥著有生命的行星。理所當然地,在繞行其他太陽的其他行星上,會有好奇的心智仰望著他們的夜空,同樣想知道他們是否也遺世獨立。
第二章 德雷剋的蘭花
「基本上,蘭花可以永生不死,它們藉由發動新的生長而繁殖。……這些植物都不可能永生,隻能活個三四年,但它會一波一波發動新的生長。」德雷剋的蘭花讓我想到一個科技文明的壽命,如果科技文明的壽命太短,我們銀河係在它不知有多長的壽命中,就算催生瞭數十億個文明,但每一個都隔離在孤立的行星上枯萎消失,毫無機會交叉授粉。但若科技文明的壽命很高,百花綻放的文明便能留存並終究混閤,將其橫跨光年的文化進行混種,而達到某種永恆不朽。
第三章 破碎的帝國
經歷反覆挫摺和延誤後,利剋天文颱的自動行星發現者終於在2013年全麵運作,然而分裂已經到底:巴特勒和馬西自2007年之後就沒再說過話,今後恐怕也將如此。然而,隻要漢米爾頓山頂的夜空深而清澈,當他們共用的自動望遠鏡在離散的遙遠星點間掠過,並在恆星中各自打造破碎的帝國時,無形中,他們還是彼此肩並著肩。
第四章 一顆行星的價值
行星獵人的基礎貨幣是光子而不是美元,因為一顆行星要被偵測到,且zui終能命名,靠的都是光子。一般來說,天文學傢從地外行星係統取得愈多光子,就能瞭解得愈多。相較於遙遠天體提供的零星光點,離太陽係愈近的恆星和行星在空中顯得較亮,提供瞭大量有用的光子,因此也較有價值。這就是為什麼眾多剋蔔勒望遠鏡看到的小行星,連要達到一百萬美元都十分睏難。
第五章 掏金潮之後
利剋於1876年過世的幾個月前,他在託管人的選單上簽署瞭漢米爾頓山作為天文颱址,並囑咐託管人日後將他埋在他的大望遠鏡下。工程始於1880年,到瞭1888年,57英呎長、36英吋的「大利剋摺射望遠鏡」kai光。接下來將近十年中,利剋的摺射望遠鏡是世界上zui強大的望遠鏡,到今天都還是全球第二大的摺射望遠鏡。
第六章 全貌
作傢約翰麥剋菲設計瞭一種更貼近自身的視覺化方法:把你的手臂盡量往兩側伸,代錶地球的全部過去。我們的行星在你左手中指的尖端成形,寒武紀便在你右手腕開始。複雜生命的興起始於你的右手心,而如果你願意,可以「用中等粗細的指甲磨片磨一道」,就能把人類全部歷史磨平。
第七章 失去平衡
在揭露碳─矽熱調節之前,天文學傢普遍把地球的終結定在約五十億年後發生,屆時太陽會膨脹為紅ju星,將地球化為一粒煤渣。然而行星科學傢推論,儘管行星到瞭那遙遠未來時確實還存在,但沒瞭海洋,可能早就死透瞭──所以「世界末日」可以定在介於十億與二十億年後。如今定下的碳─矽熱調節,顯現齣一種更快讓生物圈滅亡的全新途徑。
第八章 光線的差錯
要有人來說,在宇宙中尋找生命是一個學習謙卑的經驗,對全人類有益。當伽利略把他那小望遠鏡舉到眼前時,他並不清楚自己做的事有多大意義,但他掀起瞭一整場革命。或許我們正在另一場革命的起始點上。我們現在正開始體會地球係統的複雜度,並學習控製那複雜度。我們現在察覺到生物學和天文物理學的緊密連結。身為想生存下去的物種,我們得精通這些概念。
第九章 空的等級
許多人覺得研究天文物理學、大霹靂、星係演化和恆星周圍的碟狀塵埃很不錯。但不去問那個碟狀塵埃會不會產生行星。韆萬別去思考行星上會不會生齣一些會跳會爬的東西。因為思考那些和生物學、生命般複雜的相關主題,似乎有失尊貴。
第十章 進入不毛之地
她自己立下瞭一個心願,不管是她的兒子或者未來的孫子,她一定要和他們一起站在華登湖畔漆黑的夜空下,指嚮一個明亮的光點告訴他們,那顆恆星有一個像極地球的行星。「每次你們抬頭看著那兒,」她會說,「那裡的某個人可能也正迴望你。」這個想法給瞭她慰藉,以及一種瞬間同時極大且極渺小的感受。
結語
這是一本讀起來讓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書,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敘事的視角轉換非常流暢且富有想象力。作者好像一個老練的嚮導,牽著你的手,時而帶你穿越迴宇宙大爆炸初期去觀察基本粒子的生成,時而又讓你瞬間跳躍到遙遠星係的邊緣,去捕捉那些微弱的生物信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推測性的理論時所保持的平衡感,他既沒有過度渲染科幻色彩,也沒有過度地學術化導緻枯燥。書中的圖錶和插圖雖然不多,但都恰到好處地起到瞭點睛的作用,讓抽象的概念有瞭視覺的依托。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認知邊界被極大地拓寬瞭,許多過去被視為“常識”的觀念受到瞭挑戰,比如關於時間尺度和生命復雜度的理解。這本書引發瞭我大量後續的查閱和思考,它像一把鑰匙,開啓瞭一扇通往更廣闊知識領域的大門,那種求知若渴的感覺是久違的。
評分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在結構組織上的高超技巧。它不像很多科普書那樣按部就班,而是采用瞭主題驅動的方式,圍繞著“尋找生命的綫索”這一核心問題,靈活地穿插各種科學證據和曆史背景。在探討極端微生物的章節,我感受到瞭生命頑強到近乎不可思議的力量,這與我們在宇宙尺度上尋找生命的宏大命題形成瞭有趣的對比,即生命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具韌性。作者的語言風格是成熟而富有感染力的,沒有花哨的辭藻,卻處處透著智慧的光芒,讓人感覺像是在聆聽一位真正洞察世事、飽經滄桑的智者在娓娓道來。這本書不僅是對地外生命的探索,更深層次上,是對生命本身意義的追問。它成功地激發瞭讀者對科學、對哲學,乃至對自身存在的好奇心,是一部能讓人思考良久的佳作,絕對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這本包裝精美的書,光是封麵和裝幀設計就讓人愛不釋手,那種沉甸甸的質感,仿佛握著瞭宇宙的奧秘。我翻開扉頁時,首先被作者的序言深深吸引,他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人類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與偉大,那種對未知探索的渴望,瞬間點燃瞭我內心的火花。全書的敘述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從宏大的宇宙尺度,逐步聚焦到我們太陽係內部的細節,再過渡到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層層遞進,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既能感受到知識的饕餮盛宴,又不會因為過於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感到疲憊。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最復雜的物理學和生物學概念,用最直觀、最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講述齣來。特彆是一些關於係外行星的介紹,那些光怪陸離的世界描繪,簡直讓人忍不住停下來,閉上眼睛去想象那裏的天空會是什麼顔色,那裏的生命形態又將如何演化。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像是一次心靈的遠徵,它提醒我們,思考“我們是否孤獨”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人類智慧的最高體現。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某些部分讀起來確實需要一些專注力,但一旦你沉浸進去,那種被知識洪流席捲的感覺簡直是無與倫比的。我特彆喜歡它在論述“信息熵”與“生命復雜性”之間關聯的那幾章,作者用非常精妙的比喻,將高深的理論變得可以觸摸。那種邏輯鏈條的嚴密性,讓人不得不對作者的深厚學養感到由衷的敬佩。它不是那種隻停留在錶麵描述“那裏可能有外星人”的通俗讀物,它深入到瞭為什麼生命可能存在、可能演化的底層物理和化學機製。書中對“宜居帶”的定義進行瞭多次刷新和拓展,挑戰瞭我們許多根深蒂固的固有觀念,比如對液態水的絕對依賴性等。每當我閤上書本,抬頭望嚮夜空時,心中的感受都有瞭質的飛躍——那種不再是單純的“美麗”或“遙遠”,而是一種充滿瞭未知可能性的期待和敬畏。這本書成功地將天文學、生物學、化學融為一爐,構建瞭一個令人信服的生命探索框架。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感受,就像經曆瞭一場漫長而又酣暢淋灕的思想旅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科學與哲學交叉領域時的那種審慎和謙遜。他沒有給齣任何武斷的結論,而是耐心地帶領讀者走過每一種理論的構建與證僞過程,展示瞭科學精神的本質——永不滿足的質疑。這種敘事手法極其高明,它沒有直接把答案塞給你,而是讓你親身參與到這場求索之中。很多章節,我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領會其深意,尤其是在探討生命起源的“罕見地球假說”與“宇宙普適性”對立觀點時,作者的論證過程清晰而又充滿張力。書中穿插的一些曆史典故和科學傢的軼事,也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讓冰冷的科學知識瞬間變得有血有肉起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提供瞭前沿的科學信息,更在於它塑造瞭一種正確的、開放的、質疑性的思維模式,對於任何渴望拓展思維邊界的人來說,都是一份無價之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