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05
陳嘉映先生有個流傳甚廣的哲學時間錶:第一步是做語言哲學和本體論;第二步是知識論或曰科學哲學;最後抵達倫理哲學和政治哲學。前兩步,成果卓著,有目共睹;本書正是這第三步。
書中討論的問題,他都有不下三十年的思考。而這些問題,恰是我們每個人都關心的切身的問題,與我們的真實睏惑相聯係。“我們都希望過上閤情閤理的生活,理性時代人凡事要明個道理,德性重要,我們就想弄清楚德性之理。”
在寫作風格上,本書一如作者之前的著作,既麵嚮專業讀者,也麵嚮一般大眾,它嚮一切有教養、尋求理解的心智敞開。“用現代漢語寫齣優秀的哲學,自然就有瞭中國哲學”,在此意義上說,這本書是真正的中國倫理學著作。
陳嘉映,1952年生,被認為是“中國zui可能接近哲學傢稱呼的人”。先後任教北京大學哲學係、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現為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特聘教授。其學術貫通歐陸現象學與英美分析哲學,著有《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從感覺開始》《無法還原的象》《哲學?科學?常識》《說理》《價值的理由》《簡明語言哲學》等;譯有20世紀zui重要的兩部哲學著作:《存在與時間》與《哲學研究》。
序言
第一章 倫理與倫理學
§1 倫理學這個名稱
§2 倫理與道德
§3 倫理學與語言
§4 人該怎樣生活:我該怎樣生活與人該怎樣生活
§5 亞裏士多德學科分類中的倫理學:倫理學之知是何種知?倫理學能否教人為善?
§6 倫理學內的分科
§7 倫理學之為倫理領域的窮理:殺人與殺青蛙
§8.說理與勸求
第二章 功效主義與自私的基因
§1 功效主義簡介
§2 幸福計算
§3 經濟學帝國主義
§4 利益最大化
§5 利己即利他?
§6 看不見的手
§7 “自私的基因”
§8 自利與自私
第三章 事實與價值
§1 “是”與“應當”
§2 從藉錢這個事實能夠推齣應當還錢嗎?
§3 自然而然的存在是實然與應然未分之處
§4 簡論社會研究與自然科學的區彆
§5 人文/社會研究的科學化
§6 倫理學是有我之知
§7 評價與“主觀”
§8 倫理學重在論理
§9 倫理道德方麵的實證研究
第四章 實踐中的目的
§1 目的—手段
§2 下棋不是好玩的手段
§3 目的與用途
§4 繪畫既非單純取效也非單純遊戲
§5 創造性與自主性
§6 行醫也並非盡於取效
§7 德與纔
§8 內嚮效用
§9 學醫是為瞭懸壺濟世嗎?
§10 實踐傳統的式微
第五章 知行關係
§1 知行閤一
§2 賀麟論知行閤一
§3.知行閤一說的睏難
§4 深知而與行閤一
§5 心理與心性
§6 屈原需要心理治療嗎?
§7 “理論指導實踐”
§8 示範
第六章 快樂、幸福、良好生活
§1 快樂是不是好的
§2 目的與欲望
§3 快樂內融在活動中
§4 求樂
§5 苦樂交織與以苦為樂
§6 快樂的天然位置
§7 幸福
§8.自我實現
§9.良好生活
第七章 性善與嚮善
§1 善(好)這個詞
§2 孟子的性善論
§3 荀孟異同
§4 性有善有惡論與性無善無惡論
§5 善“不與惡做對”
§6 成心輸棋與有意為惡
§7 “一體之心”
§8 德性與本能
§9 “道德考量”
§10 嚮善與虛僞
第八章 個殊者與普遍性
§1 不同的立身之本
§2 相對主義
§3底綫倫理
§4漢斯?昆的“真正的宗教”
§5 傢族相似與重疊共識
§6環境之為內在製約
§7 普遍與會通
§8 個殊者實現自身
第四章 §9 學醫是為瞭懸壺濟世嗎?
昆德拉的小說《身份》裏,主人公馬剋是個理想主義者,中學畢業的時候,他把所有職業想瞭一遍,發現當醫生最為利他,他就報考瞭醫學院。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確挺高尚的,我們常把醫生這個職業說成“崇高的職業”。上世紀初,不少仁人誌士都是把自己的職業選擇跟中國的前途連在一起,有因此學醫的,有因此學農的,有因此投身文學的;魯迅一開始學醫,後來他發現治療人的身體不如治療人的靈魂更重要,改事文學瞭。想想現在,你可能純粹齣於一己的興趣選擇瞭寫小說,可能是因為醫生掙錢多選擇瞭學醫,好生慚愧。
行醫的目的是什麼?可以說是治病救人吧。要是有個醫生說他的目的是掙錢,你會不會覺得他有點兒鄙俗,甚至惡劣?然而,一個壯工挖土方,為瞭掙點兒錢,他鄙俗或惡劣嗎?也許恰因為醫生這個職業格外崇高,為掙錢去學醫就鄙俗甚至惡劣?
醫生這個職業為什麼格外崇高呢?治病救人的確是件很重要的事兒,但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不重要嗎?的確,每一個行當都需要特有纔能和品德,種莊稼有種莊稼的技能,還得勤勞任苦,但行醫不止於此。行醫的技能一層一層,沒有止境,神醫妙手迴春,簡直有再造生命的神奇。而且,行醫還需要某些特殊的品德。
醫生的確是個崇高的職業。但我們不見得因為它崇高就決定投身其中。的確有馬剋那樣的青年,從理想齣發走上一條道路,但多數人未必如此——在昆德拉的這部小說裏,馬剋也隻是走上這條道路,他並沒有走下去。[1]想想我們自己和身邊的人,怎麼一來就成瞭農民、建築工人、醫生、畫傢、官員?我成瞭郎中,可能是我生在中醫世傢,可能我叔叔是郎中,看我聰明可教把我帶在身邊,可能有位神醫治好瞭我少年時的一種怪病,也可能有個庸醫治死瞭父親,例如魯迅。當然也可能,我琢磨著當醫生掙錢多。
不管行醫多高尚多重要,不管你是不是齣於崇高理想當瞭郎中,你畢竟在靠行醫這個業行養傢糊口。你可以默默無聞在內濛古種瞭好多樹,你可以加入瞭博濟會做半年義工,但我們通常得養傢糊口。你得會乾點兒什麼,長大瞭纔能養傢糊口,而從前,最現成的路子是“子承父業”,你從小看著爸爸診治病人,你熟悉藥材。我入瞭這行你入瞭那行,本來多半是因緣不同。行醫,從軍,或從事地質學、文學、電子商務,我可能被拋入其中,被安排到其中,我可能受到吸引,受到感召。當然,也可能那是經過考慮的選擇。現代以來,選擇成為人生的關鍵詞。這是與現代整體觀念配套的一個字眼,刻畫齣現代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維度。然而,即使現代人進入瞭這個業行而不是那個業行,更多基於考慮和選擇,但考慮和選擇仍是伴隨著齣身、稟賦、感召等等做齣的。就具體的個人而言,選擇項並非在時空上並列擺在那裏。我倒是知道跟政府聯手開發房地産利益最大,我聽說飛行員轉個會就幾百萬,但我從來沒想過往那個方嚮去把利益最大化,因為它跟我哪兒都沾不上。這在傳統社會裏更明顯一點兒,那時候,利益更明顯地跟具體的人的具體身世連在一起。
人生不是股票市場,可以站在它外麵來權衡得失。通常,我們並非先考慮哪個業行能讓我利益最大化然後去選擇它,同樣,我們也不是先考慮哪個業行能實現最高的理想然後去選擇它。無論理想還是利益,都離不開一個人的具體環境,包括他心儀的生活典範和他自己的稟賦。我從小學起跑步在班裏最後一名,我多半不會以劉翔為楷模,非要乾飛人這一行。即使我像魯迅似的一心愛國,而且認為要救這個民族最重要的是文學,我若並不愛好文學,若無文學稟賦,我也不會想到去寫小說詩歌救國。我們談論理想與現實,說不能停留在理想上,要化理想為行動,這話當然沒什麼錯,但我想補一句,我們並不是先有個與自己的現實無關的理想,然後麵對一個與理想無關的現實,我們生長在相當具體的現實裏,理想一開始就是在這個現實裏呈現的。
黑格爾那時代,老年人還常老氣橫鞦地訓導年輕人,他說青年人抽象——黑格爾把“抽象”視作缺陷,這我很同意。的確,年輕人沒做過什麼事,他的遠大懷抱,他的高揚理想,難免有點兒飄。不過,青年的理想有點兒飄揚不僅是正常的,甚至是可喜的。青年學子聚在一起,指點江山,一派以天下為己任的勁頭,其中不乏昂揚的意氣——這種昂揚的意氣使得他們的理想不那麼抽象。畢業十年以後,同學重聚,若各個一事無成,仍然在那裏高談闊論國傢大事,人類前景,旁聽者難免有點兒疑惑起來。我們要的是那種能一步步引導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理想。是啊,人到中年還停留在年輕時代的理想方式上,人就變得抽象瞭。一夥兒退休老頭兒每天議論政治局的人事布局,議論怎麼為改革做頂層設計,哦哦,那無非是街頭下棋之餘的另一種消遣。
我們在成長和為事的過程中變得具體。你是否成為一個好醫生,跟你一開始是跟著郎中爸爸學一門養傢糊口的本事還是一開始抱著懸壺濟世的崇高理想沒多大關係,要緊的是你踏踏實實要把這門本事學好,在實踐中一點一點深入體會行醫的特殊技能和品德。行醫這個業行比你的動機包含著更實實在在的理想。學醫行醫的漫長歲月裏,我們多半時候想的不是怎麼懸壺濟世,而是學習枯燥的生化學,記住成韆上百種藥物的名稱和成分,一遍一遍重復這種那種操作程序。但也正是這些本領和操作在治病救人,而不是你懸壺濟世的理想。糟糕的是,這些知識、技術、規程,你並不能區分其中哪些與你的理想聯係緊密,哪些關係不大。你從政,你不是每天想著怎麼落實理想,而是想著去處理那些日復一日的事務,或怎麼處置火燒眉毛的意外事件。無論你一開始懷抱怎樣的理想,它都無法原封不動體現在這些實際工作之中。理想不僅變得具體而微,而且一定經曆瞭這樣那樣的變形。實踐的目的不在手段之外——這樣從政,成就的是這樣的政治目的,那樣從政,成就的是那樣的政治目的。
實踐對理想的這種約束力量同時也是實踐的危險所在。我們當年的同學,有的後來投身政治這個行當;當年誰不是抱著經世濟民的理想?後來呢?馮友蘭從手段—目的來談論這裏可能發生的情況,他說一個目的可以是另一個目的的手段,比如做官的目的是改良政治,然而,“在人事方麵,這有時是很危險的事”,“若韆方百計運動去做官,久而久之,也許會忘記改良政治而以做官本身為目標”。[2]這裏的確有一種我們都知道的危險,但這樣來刻畫這種危險稍嫌簡單,仍把目的手段視作互相外在的東西。實際上,很少有誰像葛朗颱為攢錢而攢錢那樣把做官本身作為目標。且不去說那些一開始就為瞭去搜颳民脂民膏做官的賊人——他們倒是不會異化,隻說那些一開始為瞭改良政治纔去做官的,真正的麻煩差不多總是在於,你一開始懷抱的那個理想本來隻是個抽象的理想,隻要去做事,你就不能停留在這種抽象性上。或者反過來說,你最初設想的現實也頗為抽象。目的或理想麵對的並非一個泛泛的現實,你麵對的是具體的製度、人際、規則、慣習。或好或壞,你最後做成的事情不可能像你一開始設想的那樣子,你自己也不可能保持少年時候的那個樣子——待到你學會瞭把事情做成的時候,你的理想,連同你自己,無可逃避地被改變瞭。沒有這些改變,你將一事無成。但這種改變是理想獲得瞭具體的形態呢,抑或是理想逐漸湮滅?你最終做成的是什麼呢?你自己最後變成瞭什麼呢? 絕不像比較一個完整的蘋果和一個咬過一口的蘋果那麼清清楚楚。你很少戲劇性地麵對你該堅持理想還是讓理想破滅這樣的大選擇,你的改變發生在難以覺察的毫厘之間。
我還要加上說,做官的人,就像做彆的事情的人一樣,也要養傢糊口。對他來說,從政這項活動也是贏取外在利益的途徑。隨著理想的形變,贏取外在利益的途徑也發生形變,你贏得更多的薪酬、權力、名望,是隨著你理想的實現而來呢還是隨著你理想的湮沒而來? 這個疑問,在藝術傢和學術人那裏更加明顯,在藝術、學術這些領域獲得成功的人士幾乎時時要麵對這個疑問。
這個疑問,籠統錶達,就是:我該怎樣生活?我該怎樣生活這個問題不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問題,而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問題。這個問題,主要不是選擇人生道路的問題,不是選對或選錯人生道路的問題,而是行路的問題——知道自己在走什麼路,知道這條路該怎麼走:我們是否貼切著自己的真實天性行路。在最初“選擇人生道路”的時候,沒誰一開始通透瞭解自己的本性,瞭解周邊環境並預見環境的變化。我們一開始不可能通透瞭解自己的本性,這不在於我們還不夠聰明,而在於我們的本性在一開始不夠具體,本性有待在盤根錯節的實踐中嚮我們逐漸清晰地顯現.我們大概可以在這個意義上去理解歌德說他的浮士德是一係列越來越純粹或純潔(rein)的努力。我把這個純粹或純潔理解為:自身通透。我以為,這種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義——洞明自己行在何處,渾然一體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從而能貼切著自己的真實天性行路,把自己大緻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其實,與其說行醫實踐“實現”瞭你的理想,毋寜說,你在行醫的漫長歲月中找到理想。你一開始學醫隻是為瞭養傢糊口,照樣可能在長期的行醫實踐中成為“理想主義者”。一個女青年,愛好寫作,強烈希望成名成傢,某些機遇讓她接觸到南京大屠殺的曆史,她覺齣那是個極好的題材,到圖書館去搜集資料,到各地采訪當事人,落筆寫作。在這個過程中,她一步一步陷入曆史的殘酷,民族的苦難,她寫齣瞭一部震動世界的書,齣瞭大名,同時,她變瞭個人,齣名不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真誠麵對世界真誠、麵對自己進行寫作。纔能、感受力、際遇,會把同樣的動機引嚮很不一樣的道路。你當然可能一開始為齣名寫作,後來一直為齣名寫作——果若如此,你多半寫不齣什麼很好的作品,哦哦,糟糕,你齣名的機會恐怕也會少一點兒。
如果你做的事情值得贊揚,你齣於個人的愛好這類“個人動機”來做它又有什麼關係?我們何以其誌為哉?硃瑞峰年復一年從事網絡反腐,不斷受到騷擾、威脅,我們旁觀者也難免為他的人身安危擔心——貪腐官員無所不用其極的案例已經齣瞭不少。人傢采訪他,他卻說,他就是喜愛做這事,即使他妻子為此跟他離婚他也不願放棄。我們從事一個業行,很少能用非此即彼的簡單動機來說明,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因為,動機通常無法與當事人的其他方麵割離開來,無法跟他麵對的特定現實割離開來。實際上,硃瑞峰的“個人興趣”與他的拳拳報國之心交融難分。充滿個人愛好來做一件事情,絲毫不減弱這件事情的“理想性”。套用夫子實實在在的說法,強為之者不如樂為之者。
[1] 當尼采說他對人們所謂的“理想”充滿懷疑和惡意,他大概也想到瞭這些。參見尼采,《1887—1889年遺稿》,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68—69頁。
[2]馮友蘭,《論道》,商務印書館,1987年,189頁。
……
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包裝不錯,送貨快,相信京東。
評分超級喜歡在京東買書,又優惠物流又快,書本沒有破損,比當當靠譜多瞭!!
評分在這個浮躁的當下,很值得靜下心來仔細品味。618活動很給力。滿意滿意
評分閱讀日活動,4摺左右入手,物美價廉!
評分産品很好,非常滿意!
評分這個價位購買到,還是很開心的,值得推薦
評分此用戶未及時填寫評價內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自
評分啓動漫長閱讀之旅
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