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1
第一讲 中国人看美国
袁 明
对当代中国年轻人来说,感知自己正在与历史同行非常重要。当下网络技术和信息革命正迅猛发展,我们进入了似乎能无限延伸的平面空间,这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在美国,听他们的领导人大谈“修建信息高速公路”时,还不太理解这一新技术浪潮日后的发展,因为那时互联网还没有广泛地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十年后,我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听美国商界咨询人士讲“三维数据”,一位在场的中国青年企业家告诉我,专业人士称此为“云计算”。又过了十年,“大数据”成为当下国际舆论的热点词汇,从国家安全到个人日常生活,都在“大数据”的深刻影响之下。
这一切在二十年间快速发展,体现了技术和市场两股历史力量交织融合后对世界的影响。这种历史力量的力度和势头都非常之大。就对地球上国家的覆盖面和影响人群的数量来说,它已经超过了19世纪的欧洲在工业革命后向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的扩张。
美国是这一轮整合新技术和市场的主导者。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美国因素具有全方位的影响。从地理、历史、文化、政治、民情等许多方面来说,中美两国的差异极大,但是从19世纪中期以来,两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密切,其中最具活力与底气的是人员的交往。
一 中美交往的历史遗产
19世纪中后期,太平洋的波涛将两类社会地位不同的中国人由中国送往美国:一类是加利福尼亚金矿被发现、修筑西部跨州铁路计划开始以后,以“契约劳工”的身份登上美国国土的华工;一类是自1872年开始,由清政府派往美国留学的留学生。清政府将选派“聪颖幼童”赴美国学习的宗旨定为“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这两类被太平洋波涛裹挟东去的中国人的自然生命都早已结束,然而,他们所从事工作的社会归宿却大不相同。中国赴美劳工在金矿开采、铁路架设中为美国的经济繁荣流尽血汗,但美国在本身的西进运动完成之后,以“排华”代替了继续招雇中国劳工。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排华法案》,这一支中国人东去的人流中断了。他们对美国的看法,除了留下一些在美国受尽歧视与剥削后写成的血泪斑斑的家书和诗篇之外,基本上是无声无息。 一百多年以后,美国对这一段历史做了反思和新的表态。2012年6月,美国众议院全票表决通过并正式以立法形式对1882年的《排华法案》做出道歉。2014年5月,美国劳工部长佩雷斯在美国劳工名人堂仪式上首次将19世纪兴建首条跨州铁路的华裔工人列入“劳工荣誉室”,以示对中国劳工和生命的尊重。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中国人通过各种途径负笈北美。这一支人流的声势不断壮大。与华工的境遇不同,他们有回流、有影响,不但架起了中美文化交流的一座座桥梁,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大洋彼岸的那一大片土地的确有吸引力。那一片土地曾毫不留情地吞噬了大批中国劳工的生命,但同时又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的精英。以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为例。他在少年时代便赴檀香山学习,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在研究了美国历史以后,孙中山先生最推崇美国总统林肯关于“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政治主张,遂将其与中国实际结合,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这一创举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不可限量。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庚款留学”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所含的不平等条款中规定,中国政府要向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赔偿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其中美国分得三千二百多万两,约合两千五百万美元。中国驻美公使梁诚(早期留美学生)向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减少赔款,并为此与美方进行了多次艰苦谈判与外交折冲。美国在华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Smith)于1906年正式向本国政府提出“退款办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Edmund J. James)则直接用备忘录形式致信美国总统老罗斯福,明确指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得到最大的回报。对于商业来说,精神比军旗更可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内已经积累了雄厚的财富,并开始把战略发展眼光转移到更广阔的太平洋,寻求市场经济的“新边疆”。老罗斯福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美国与清政府商定,将一千一百万美元自1909年至1940年逐年退还给中国,用于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的费用,并创建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其中更为具体的规定是,中国赴美留学生80%将学习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习法律、政治、经济等。庚款留学还规定,以庚款为经费的留美学生学成后必须回国。
初次踏上美国土地的中国青年学子,面对美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一个开放的、竞争的社会,心情复杂而感慨不已。他们对自己的祖国往往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叹。这个时期的中国留美学生,大多笃信“科学救国”。他们学成回国后,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工业发展、科学研究等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成为真正的奠基者和播火者。他们之中有桥梁专家茅以升,气象学家竺可桢,建筑学家梁思成,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化学家侯德榜、杨石先,航空学家钱学森,水利学家张光斗,经济学家陈岱孙以及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等人。以上所列,只是中国现代化大潮中留美运动的一批代表人物。
从不久前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合作完成的“中国现代留美运动口述历史项目”来看,20世纪上半期的留美运动称得上是波澜壮阔,其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有自身的光彩。历史学者董正华教授在编者前言中这样写道:“在中国知识界,老一代留美学人是一个有特殊身份认同的群体,这个群体对于中美文化交流,对于自由、民主、法制等现代制度观念和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曾经起了并且仍然在起重要作用。他们来自中国各个社会阶层,通过各自的途径走上远涉重洋的留学道路。留美期间,面对中美两国不同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强烈碰撞、美国对内和对外政策常常造成的巨大反差以及中美关系时而友好时而敌对等等,他们曾苦苦思索。多数人毕业以后随即回国报效祖国,不能回国的也是身在异乡,心怀故土,每念以各种可能的方式为祖国发展效力。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爱国情操,是一份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文化的迎面相碰与交流是双向的。20世纪初开始,美国对中国的现代教育和现代医学发展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必须看到,当时的美国和中国,从经济发展、社会财富等诸多方面来看,有着极大的差别,在国际舞台上的身份,更不能同日而语。两个国家的内部,都有改变自己的强大动力。但不同点在于,美国的国内力量,在改变自身的同时,有着极其强烈的改变世界的冲动。而中国从晚清的自强运动开始,全身心投入的是争取摆脱被西方列强控制的被动局面,一心希望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美国的这种改变世界的冲动,带有基督教文明和市场行为的双重扩张性。与老欧洲不同的是,美国文化和市场力量在20世纪初达成了一种较为有机的结合。美国对中国现代教育和现代医学发展的推动,主要不是由政府出面主导,而是由大财团和专业人士来践行。这里以有代表性的洛克菲勒家族为例。洛克菲勒家族靠石油起家,用现在的话说,是搞能源的,这给整个家族事业设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1913年,洛克菲勒家族正式在纽约注册成立“洛克菲勒基金会”。一开始的宗旨就定位为“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传播,预防和缓解痛苦,促进一切使人类进步的因素,以此造福美国和各国人民,推进文明”。陈义之高,听上去就像是一个国际组织的宣言。191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通过其设立的“中华医学基金会”,在中国兴建协和医院,这是当时基金会在海外的最大一笔投资。大工业生产必然需要具备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基金会要求参与中国协和医院工作的团队必须敬业,必须有发自内心的使命感,不是对上而是对整个事业负责,在践行过程中追求可以达到的最大限度的完美。因为只有完美才会体现生命的灵动和创造力,才会有被后人欣赏和传承的可能。
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展开的公益活动被称为“慈善”(philanthropy),但是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等还是有着语境和文化上的区别。“Philanthropy”不是赈灾,不是施舍,不是短期行为。它要求严密的法律、法规保障来建立有效的机制。它既要唤起自身和公众的良知,又要影响社会和世界。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人就像是跑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在跑,在实践“philanthropy”这一理想。在这个跑道上,昔有洛克菲勒、卡耐基、福特,今有比尔·盖茨、巴菲特以及许多献身于这一事业的人。他们的着力点,在健康、教育等这些很基础但是也很能凝聚人心的领域。
美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既如此密切,那么美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在现代中国人看来,这是个动感情的问题。美国似乎总是与中国人的痛苦和希望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在看美国时,总是难免受到一个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和一个同样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制约和影响。由于中国在近代受到了太多的欺负,中国人在看外部世界时很难完全摆脱历史的阴影。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44年至1945年间访问美国之后,曾写下如下文字:“大英帝国的扩张时代已经过去,成了年,有的是心平气和、冷眼看世的神气了。”但像美国这样“一个年轻的文化,配上无比的强力,毕竟不是件太可放心的事。何况,若是拓殖的心理没有修改,他再度的扩张,是否是世界的幸福呢?现在世界上已经没有300年前的北美了,没有文化的真空区了。若是按照18、19世纪的老方法去扩展的话,说不定会遇着很大的阻力,把人类在封建制度下所解放出来的力量消磨在无谓的争斗之中”。 历史学者章百家在研究近代中国外交后曾说:“对中国来说,真正的灾难并不在于旧的对外交往体系的彻底崩溃,而在于它刚踏入新的国际社会时一下子就被抛到了最底层,找不到任何盟友,找不到任何足以自卫的手段。在两种国际体系交错的过程中,强烈的反差使中国人的心理失去了平衡:自豪感与屈辱感、仇外和媚外、向西方学习先进与抵制西方影响长久地、矛盾地共融于中国人心中,交替起伏,因时而异。” 这段话,高度凝练而透彻,道明了中国人同美国人交往中在心理层面上的一层特殊的历史积淀。不过,美国人对此几乎一无所知。中国人的忧患意识与美国人对国家悲剧的全然无知之间是一道巨大的鸿沟。
如何处理精神遗产,尤其是跨文化的精神遗产,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大课题。这个课题,中国人做了一百多年。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二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二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很好,了解美国的好书
评分不错,值得买
评分618当天用了神券,买了这么多才100元,速度快,书的质量也很好,满意
评分了解美国
评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卷有益
评分很好
评分送货速度快,是正版书籍。
评分好!快!
评分一起买了很多名家通识系列的书,书不错,内容值得学习,就是有些没有塑封,还有一些书买完降价十几块,活动优惠看来还是有水分的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二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