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成分分離技術

生物活性成分分離技術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振宇,趙海田 編
圖書標籤:
  • 生物活性成分
  • 分離技術
  • 天然産物
  • 提取
  • 純化
  • 色譜法
  • 生物化學
  • 藥學
  • 食品科學
  • 分析化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哈爾濱工業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353463
版次:1
商品編碼:1172951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院校“十二五”規劃教材 ,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0
字數:5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隨著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型天然産物工程(動物、植物及微生物)製品及功能活性物質的不斷發現與開發,天然産物分離技術成為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它決定著天然産物製品的功效、安全及成本,同時決定著在生物領域中的競爭能力。
  《生物活性成分分離技術》兼顧瞭天然産物分離技術的前瞻性、實用性、係統性和科學性,分為2部分,共21章,第1部分介紹瞭萜類、多酚類、甾體及其苷類化閤物、脂肪酸、生物堿、多糖、氨基酸、蛋白類及核酸等生物活性成分的性質、分類和生理功能;第2部分重點闡述瞭天然産物的分離技術,包括離心分離、超聲波萃取、微波萃取、超臨界流體萃取、反膠束萃取、強電場萃取、雙水相萃取、層析技術、膜分離技術、液膜分離、分子蒸餾、泡沫分離技術及分子印跡技術的基本原理、工藝技術、設備參數和應用實例。
  《生物活性成分分離技術》可作為生物化工、醫藥、食品、營養、能源、環境等專業科研人員的工具書,也可作為高等學校上述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或參考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部分 生物活性成分介紹
第1章 萜類物質
1.1 概念
1.2 萜類化閤物的理化性質
1.3 萜類化閤物的生理活性
1.4 萜類化閤物的分離提取方法
1.5 萜類化閤物生理功能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2章 多酚類
2.1 多酚類物質的化學結構及分類
2.2 理化性質
2.3 多酚類物質的生理功能
2.4 分離提取方法
2.5 應用
參考文獻
第3章 甾體及其苷類化閤物
3.1 概述
3.2 C21甾類化閤物
3.3 強心苷類化閤物
3.4 甾體皂苷
參考文獻
第4章 脂肪酸
4.1 概述
4.2 理化性質
4.3 生理功能
4.4 分離提取方法
4.5 應用
參考文獻
第5章 生物堿
5.1 概念
5.2 理化性質
5.3 生理功能
5.4 提取分離方法
5.5 應用
參考文獻
第6章 多糖
6.1 多糖的概念、分類及結構
6.2 多糖的理化性質
6.3 多糖的生理功能
6.4 多糖構效關係
6.5 分離提取方法
6.6 多糖的純化
6.7 多糖結構錶徵
6.8 多糖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7章 氨基酸、蛋白類
7.1 氨基酸
7.2 蛋白質
參考文獻
第8章 核酸
8.1 概述
8.2 核酸的理化性質
8.3 核酸的生理功能
8.4 核酸的分離提取
8.5 核酸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2部分 分離技術
第9章 離心分離
9.1 概述
9.2 基本原理
9.3 工藝流程及設備參數
……

前言/序言


圖書簡介:綠色化工的基石——麵嚮可持續發展的化學閤成策略與應用 本書定位: 本書旨在為化學工程、材料科學、環境科學及相關交叉學科的科研人員、高級工程師及高年級本科生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視角,探討在日益嚴格的環境法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驅動下,如何構建高效、原子經濟、環境友好的化學閤成體係。全書聚焦於新型催化劑的設計、反應介質的革新以及過程強化技術在精細化學品和高附加值材料閤成中的實際應用。 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嚴格圍繞“綠色、高效、可持續”這一核心主綫展開,係統性地梳理和剖析瞭當代化學閤成領域中具有突破性和應用潛力的關鍵技術與理論框架,完全不涉及任何生物活性成分的分離、純化或結構鑒定等相關內容。 第一部分:催化科學的革新與應用(約400字) 第一章:麵嚮原子經濟性的新型催化劑設計 本章首先迴顧瞭傳統催化劑的局限性,著重探討瞭基於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輔助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催化劑理性設計策略。重點分析瞭多相催化中活性位點的精確調控,包括單原子催化劑(SACs)的構築原理、缺陷工程對電子結構的重塑,以及在負載型催化劑中載體-活性中心間相互作用的機製研究。內容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精確調控催化劑的幾何和電子性質,實現對目標反應路徑的選擇性控製,從而最大程度減少副産物生成。 第二章:有機催化與光/電催化的交叉融閤 本章著眼於非金屬催化體係的崛起。詳細闡述瞭有機小分子催化劑(如手性胺、硫脲等)在復雜分子構建中的不對稱催化應用。更側重於介紹光氧化還原催化(Photoredox Catalysis)的最新進展,包括新型有機光敏劑和過渡金屬配閤物的開發。討論瞭如何利用光能驅動原本熱力學上不利或需要強還原/氧化劑纔能實現的反應,例如C-H鍵的選擇性官能團化。同時,也探討瞭電化學閤成在溫和條件下替代傳統化學試劑方麵的潛力,特彆是其在氧化還原過程中的精細控製能力。 第二部分:反應介質的革命(約450字) 第三章:超臨界流體作為綠色溶劑的應用 本章係統介紹瞭超臨界二氧化碳(scCO2)作為反應介質的優勢,包括其零錶麵張力、易於分離和可調控的溶解性。重點分析瞭在scCO2中進行的聚閤反應、氫化反應以及有機閤成反應的動力學和熱力學變化。深入討論瞭如何通過調節壓力和溫度來優化反應效率和産物收率,以及如何設計兼容scCO2環境的催化劑和反應物。 第四章:離子液體與深共熔溶劑的設計與應用 本章詳細闡述瞭離子液體(ILs)和深共熔溶劑(DESs)的結構多樣性、低蒸汽壓和可設計性。內容聚焦於如何通過改變ILs的陽離子和陰離子組閤來調節反應環境的極性、粘度和酸堿性,以適應特定的化學轉化。特彆關注瞭ILs在萃取分離(非活性成分的介質轉移)和作為均相催化劑載體方麵的應用。同時,對DESs作為更廉價、更易製備的綠色溶劑,在催化反應和電化學應用中的新興趨勢進行瞭深入剖析。 第五章:無溶劑和固相閤成技術 本章探討瞭在沒有傳統液態有機溶劑的條件下進行化學反應的策略。包括球磨(Mechanochemistry)在引發和加速反應中的作用機製,以及如何通過高能機械力實現傳統方法難以達到的轉化率。此外,對固載化試劑和催化劑在減少後處理步驟中的優勢進行瞭論述。 第三部分:過程強化與工程放大(約400字) 第六章:微通道反應器技術在精細化工中的應用 本章將閤成化學與化學工程緊密結閤,重點介紹瞭微反應器(Microreactor)技術如何解決傳統釜式反應器中的傳質和傳熱限製問題。詳細分析瞭微反應器在快速放熱反應(如硝化、聚閤)中的安全性和精確控溫能力。闡述瞭如何通過精確控製停留時間分布(RTD)來優化産物選擇性,並討論瞭微流控技術在實現快速篩選和優化反應條件中的集成應用。 第七章:反應與分離的一體化過程設計 本章聚焦於提高整體過程效率的策略。深入探討瞭反應精餾(Reactive Distillation)和反應萃取(Reactive Extraction)等過程強化技術的原理與工程實現。核心內容在於如何在同一個設備單元內同時進行化學反應和産物分離,從而打破平衡限製,提高轉化率,並降低能耗。分析瞭如何利用膜技術(如滲透蒸發、納濾)與反應過程的耦閤,實現高選擇性的在綫分離。 第四部分:麵嚮可持續發展的閤成目標(約250字) 第八章:生物質轉化與碳捕集利用(CCU)中的催化閤成 本章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置於核心,探討瞭化學閤成在應對能源和環境挑戰中的作用。詳細論述瞭如何利用多相催化劑將可再生生物質(如縴維素、木質素衍生物)高效地轉化為高價值的化學品(如平颱化閤物、聚閤物單體)。同時,本章也對二氧化碳(CO2)作為“C1”碳源,在催化劑作用下轉化為甲醇、碳酸酯或聚碳酸酯等高附加值産品的最新進展進行瞭係統總結。強調瞭整個閤成流程的碳足跡最小化和資源的高效利用。 總結: 本書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工程案例,旨在指導讀者如何通過創新的催化劑體係、綠色的反應介質以及先進的過程控製技術,設計和實施符閤未來工業發展方嚮的高效、安全和環境友好的化學閤成路綫。全書內容聚焦於化學閤成的原理與工程實踐,確保技術的前沿性和實用性。

用戶評價

評分

另一種可能的“不包含”之處,在於這本書可能不會深入探討大規模工業化生産的經濟學和工程學考量。很多關於生物活性成分分離的技術,最終的目的都是為瞭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生産。然而,這本書或許會將重心放在實驗室規模的技術原理和方法論上,而對如何將實驗室方法優化、放大到工業級彆所涉及的成本效益分析、設備選型、工藝流程設計、以及生産過程中的質量控製標準等內容,鮮少涉及。比如,書中可能會詳細介紹各種高效液相色譜(HPLC)的填料類型、流動相選擇、檢測器原理,但對於工業級分離設備(如模擬移動床色譜、膜分離技術在工業規模的應用)的細節、投資迴報率、能耗評估等方麵,可能就一帶而過瞭。讀者可能學到的是“如何在高純度下分離齣目標成分”,但對於“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滿足法規要求地生産齣噸級的生物活性成分”這個問題,可能需要通過其他途徑來尋找答案。這種側重於基礎研究和實驗室應用的風格,雖然能為讀者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對於誌在成為分離工藝工程師或企業研發負責人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補充更多工程實踐方麵的知識。

評分

一本講述生物活性成分分離技術的圖書,我一直對這個領域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在製藥和保健品行業飛速發展的當下,瞭解如何從天然物質中提取和純化有價值的成分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瞭它的核心內容,但齣於好奇,我嘗試去想象一下,如果它不包含某些內容,那會是怎樣的體驗。 首先,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迴避對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深入案例分析。例如,它可能不會花大量的篇幅去詳細介紹如何從某種植物中分離齣特定的抗癌化閤物,或者從微生物中提取具有抗炎作用的蛋白質。讀者可能找不到關於“XXX草藥的XXX活性成分提取流程詳解”這樣具體的、按部就班的操作指南。取而代之的,它或許會更側重於普適性的原理和技術框架。想象一下,書中可能會更多地討論分離的共性挑戰,比如如何剋服共存雜質的乾擾,如何提高目標成分的得率,以及不同分離介質(如色譜填料)在選擇時的通用考量因素。可能會有關於“影響分離效率的關鍵參數”的章節,但不會聚焦於某個具體的成分。這樣一來,雖然讀者能掌握分離科學的精髓,但對於將這些技術直接應用於某個特定目標的個體來說,可能需要額外的參考資料來填補知識的空白。書中的圖錶可能更多是原理示意圖,而不是實際實驗的流程圖。讀者需要具備一定的化學和生物學背景,纔能將書中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

評分

最後,這本書或許會迴避討論生物活性成分的安全性評估和毒理學研究。生物活性成分在進入人體或應用到産品中之前,其安全性是至關重要的考量。即使成功地分離齣瞭高純度的目標成分,如果其存在潛在的毒性,那麼其應用價值也會大打摺扣。然而,一本純粹關注“分離技術”的書籍,很可能不會去探討這些成分在不同劑量下的毒性錶現、急慢性毒性試驗、基因毒性、緻癌性等方麵的研究方法和結果。書中可能會詳細介紹如何從復雜的天然混閤物中富集某個化閤物,但對於“該化閤物是否會對人體産生不良反應”、“在何種劑量下是安全的”、“是否有潛在的長期健康風險”等問題,可能就不會涉及。讀者可能成為瞭分離專傢,能夠高效地獲得各種活性物質,但對於這些物質是否可以安全地用於人類,以及如何進行科學的安全性評估,則需要查閱毒理學、藥理學、食品安全學等其他領域的文獻。這種將分離技術與下遊應用安全評估完全割裂的處理方式,雖然可能使得分離技術的論述更加聚焦,但對於希望全麵瞭解生物活性成分開發流程的讀者來說,是不完整的。

評分

還有一種可能性是,這本書可能不會涉及生物活性成分的鑒定和確證手段的細緻講解。分離技術最終的目標是獲得純淨的目標成分,而為瞭確保分離的成功以及獲得的是真正有價值的物質,對分離産物的鑒定和確證至關重要。然而,如果這本書將重心完全放在“分離”這一動作本身,那麼對於諸如質譜(MS)、核磁共振(NMR)、紅外光譜(IR)等分析技術在鑒定生物活性成分中的應用細節,可能就不會深入介紹。書中可能會描述“將色譜峰收集起來,得到純品”,但對於“如何通過質譜分析判斷該成分的分子量和碎片信息,從而初步推測其結構”;“如何利用核磁共振譜來解析其詳細的原子連接方式和立體化學構型”等過程,則可能語焉不詳,甚至完全省略。讀者可能能熟練地進行分離操作,但一旦遇到未知成分,或者需要對分離産物進行精確的結構鑒定以滿足科研或注冊要求時,就會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對於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科研人員來說,這種側重於分離操作的書籍,可能需要搭配光譜學和波譜學方麵的專業教材。

評分

再者,這本書可能不會提供關於生物活性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的詳細解讀。盡管書名是“生物活性成分分離技術”,但很多讀者對這一領域産生興趣,往往是因為其在醫藥、保健品等領域的應用價值。然而,如果這本書嚴格地將其範疇限定在“技術”層麵,那麼它可能不會花費篇幅去介紹某個分離齣來的生物活性成分的詳細藥理機製、在人體內的吸收代謝過程、以及具體的臨床試驗數據和療效評估。例如,書中可能會詳細描述從某種植物中分離齣某種黃酮類化閤物的色譜條件和純化步驟,但對於這種黃酮類化閤物的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具體生物學效應,以及其在治療某種疾病方麵的臨床應用前景,可能就隻是點到為止,或者完全不予提及。讀者或許能成為分離技術的專傢,但對於這些分離齣來的成分究竟有什麼用,以及如何進一步開發和應用,可能就需要查閱藥理學、藥物化學或臨床醫學的相關書籍。這種專注於技術本身的敘述方式,雖然嚴謹,但可能會讓那些希望獲得更廣泛生物醫學知識的讀者感到意猶未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