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从思想层面考察近代以来武术发展、演变的动因,有利于揭示当今武术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由于思想本身就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理性认识,历史上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往往根植于价值取向的变化。对于武术价值认识上的差别并导致产生相对不同的武术价值观念,是武术思想演变研究中要回答的深层次问题。本书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调查访问法、历史学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分阶段将武术从属性价值、功能价值、文化意蕴价值三个价值层面分别进行研究,全面考察了各个时期以武术价值为核心的武术思想演变的特征,为近现代武术发展及武术理论研究提供新视角。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导论001
第一节武术思想研究的社会背景001
一、传承与推广中国文化的需要001
二、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003
第二节研究相关问题的说明005
一、武术思想概念的界定005
二、时间的界定007
三、研究视角的界定007
四、研究方法008
第三节武术价值取向视角的哲学基础011
第四节相关学科研究的文献综述013
一、关于武术思想的研究013
二、有关武术价值的研究015
第五节本书的创新点017
第二章以“武侠豪情思想”为核心的武术多元化价值取向阶段019
第一节武侠豪情——晚清武术文化意蕴价值的核心020
一、关于武侠与武侠思想020
二、晚清武侠思想发展的新特征021
三、平民社会中的武侠思想022
四、革命党人的武侠思想024
五、海外华侨的武侠思想028
六、文艺作品中武侠思想的传播030
第二节属性价值取向——民间结社组织反抗运动的工具033
一、武术在农民革命斗争中的地位033
二、武术在清军中的地位036
第三节晚清武术功能价值的特征038
一、娱乐与艺术价值038
二、健身与修身价值039
第四节本章小结041
第三章以“尚武思想”为核心的武术多元化价值取向阶段044
第一节尚武思想——民国时期武术文化意蕴价值的核心044
一、尚武的由来044
二、近代尚武思想的新特征——论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046
三、军国民教育时期的尚武思想048
四、民族复兴思潮中的尚武思想054
第二节武术科学化思想——武术功能价值取向的深入认识059
一、武术健身价值观060
二、武术教学、竞赛价值观062
第三节属性价值取向063
第四节本章小结064
第四章以“体育武术思想”为核心的武术功能价值取向的阶段066
第一节“体育武术”的思想066
一、“体育武术”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066
二、“体育武术”思想产生的内部因素068
第二节竞技武术的发展071
第三节社会武术的发展072
第四节武术价值取向思想的碰撞:属性价值与功能价值073
第五节本章小结077
第五章以“民族精神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武术多元化价值取向阶段078
第一节民族精神教育——武术文化意蕴价值取向078
第二节武术功能价值取向081
第三节武术属性价值取向的回归083
第四节本章小结084
第六章以“申奥思想”为核心的武术功能价值取向阶段085
第一节武术申奥——竞技武术一枝独放085
一、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及其影响085
二、关于武术必须进入奥运会的思想087
三、关于武术以什么形式进入奥运会的争论089
第二节竞技武术的大发展094
一、国内竞技武术的发展094
二、竞技武术的国际发展096
第三节学校武术的困境096
第四节传统武术的困境098
第五节本章小结101
第七章以“人文武术思想”为核心的武术多样化价值取向重构阶段103
第一节人文武术——现代武术文化意蕴价值取向103
一、“人文武术”思想提出的缘由104
二、人文武术的现代内涵114
第二节武术功能价值的深入探索130
第三节武术属性价值的追求131
第四节本章小结132
第八章近现代中国武术思想演变的历史经验134
第一节武术思想演变归根结底由现实的社会变革所决定134
第二节文化意蕴价值是武术价值的核心136
第三节多元化价值取向协调发展能有效推动武术健康发展137
第四节新世纪武术价值取向的调适: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141
一、武术社会价值取向历史渊源141
二、现代竞技武术是武术社会价值取向的强化143
三、以传统武术为代表的武术个体价值取向144
结论148
参考文献150
精彩书摘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武术思想研究的社会背景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千百年的发展,随历史的更替,每个时期的武术实践都形成了不同的武术思想。“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一般也称作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027.因此,这些思想的变化更替,代表了各个时期人们对武术的认识。“认识的任务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目的是指导实践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了解事物的作用和价值。”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6.并且,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包含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两个方面。历史上武术思想的演变体现着人们对武术价值的选择与取向。但是,长期以来,博大精深的武术思想总是蕴藏于人类纷繁复杂的武术活动中,人们对武术价值的选择大多停留于感性认识层面。面对东西方文化交融加剧,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武术的发展如何顺应时代的需求,何去何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故从价值取向入手,对武术思想演变进行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传承与推广中国文化的需要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特点,那么它就失去了其全部的智慧和文明,失去了这个民族真正的根基。文化成了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科技、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在这个文化的世界上,我们时时感受着并亲身参与着某种‘文化力’的相互作用。这个文化的世界是历史形成多样性的存在,是多种文化共存的世界 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势均力敌极为罕见,更常见的则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区分。从理论上讲,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认为各种文化都要平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但理论上的平等不能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文化世界中的领导权或霸权的存在与作用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维护文化安全,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维护生存和发展的最后底线,这是一个生死选择的问题。“对中国而言,不仅文化逆差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文化安全任务十分繁重。据统计,文化的进出口比例大约是14∶1。因此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任重道远,我们应当为此做出不懈努力。”郭建宁.当前文化研究若干前沿问题论析[J].新华文摘,2006,17:113136.同时,由于“构成文化的独特性、特殊性从而获得延续性的基本要素是渗透于人们思想行为之中的文化传统 传统以广泛的价值认同为文化共同体战胜内忧外患提供思想纽带,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新文化的生长提供知识资源,以鲜明的个性为文化共同体在全球化时代抵御外来文化的同质化提供精神支撑。”田丰.论文化竞争力[J].新华文摘,2006,13:108110.
所以说,我们不仅要善于继承与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还要善于向世界推广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以让世界了解我们文化的优秀宝贵之处。
在博大宏富、源远流长的祖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武术是一枝奇葩。武术不仅具有精深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技击理论、完整的锻炼系统和神奇的健身与攻防效果,而且与多种文化形态均有着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武术文化属于整个中华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子系统。”旷文楠等.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1.
长期以来,武术在海外的发展传播,使得武术技术及其所根植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认识与喜爱。武术在国外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在外国友人的眼中武术已经幻化为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那么,“利用西方对武术的好奇和神秘心态,从我国的文化战略和国家利益的角度,规划武术的当代生产,就可能成为我们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和抵制西方和平演变的途径之一。”康戈武,邱丕相.从文化好奇到文化战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4,6:1213.还要加强武术文化的宣传和传播。“从国际范围来看,宣传和传播武术,是反对国际文化霸权,积极参与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需要。宣传和传播武术,也许让世界人们了解东方文化、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过程。是武术逐渐被西方接受的过程。宣传和传播武术,还是使武术从中国现象变为世界现象,乃至全球化的过程。”康戈武,邱丕相.从文化好奇到文化战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4,6:1213.
中国武术的思想理论、方法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经历了历史的选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由于“文化是价值存在的形态。文化的深层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核心,而文化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研究武术思想演进,理清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不仅可以知古论今,更可以为新世纪武术文化的发展找到历史思想根基。“因为中国武术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它所面临的是如何实现一种古老的文化向现代化转换的问题。因此,中国武术也就必须进行自我认识、反思、改革和更新,必须勇敢地面对一种新的价值判断和整体认识。这种改革和更新的过程都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旷文楠等.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11.“而任何科学的研究都是不断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的继续,也就是拿过去作为出发点来构思现代的模式,或是在过去和现在的研究基础上创构未来的模式。换句话说,对现实问题的确切把握有赖于对过去历史的深刻理解,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又必须基于整个历史和现实的广泛研究。”陈融.新中国体育思想发展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1999:2.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本书研究近现代中国武术思想的演进,希望在思想观念上帮助人们进行价值定向,提供历史经验和理论滋养,以推动武术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
二、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1.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健身、养生的重要手段
随着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特别是影视媒体促进武术的传播,功夫片的兴起,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武术热”,人们在学武术、练武术的同时,也促进了武术的传播。然而,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休闲体育的引进,人们可选择进行的休闲娱乐、参加体育锻炼健身的手段与方式越来越多。人们参加运动不再满足一种身体锻炼,更多的是希望在运动中得到身心的放松,运动的同时得到一种文化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武术正在年轻一代中国人心中逐渐失去应有的地位。与此相反,跆拳道、空手道等舶来品却在中国许多地方不断升温,并已成为很多都市年轻人强身健体的首选,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标志。2005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更是引发众人关注,“人大(人民大学)武术协会推出传统武术免费班,却无人问津。而在北京东二环沿线不到两千米、租金极昂贵的区域,却聚集了超过4家跆拳道馆,且家家门庭若市。在北京东直门外某跆拳道馆门口有这样一条广告语:学习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当各类规模不一的跆拳道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都市各处时,中国传统武术馆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条广告语也正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事实——曾经号称有亿万习武人口的中国,此时其最有创造力和潜在价值的人群却是在依靠跆拳道体验传统武术精神。如今,在社会上能看到能用武术当作锻炼手段而学武术、练武术的,恐怕只剩下公园里白发苍苍的老人练太极拳的身影。武术在广大群众中的普及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学校是武术的推广、发展及普及的重要阵地
自从近代武术进入学校,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以来,改变了武术原来家族式、个体式的口传身授,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学校武术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学教育模式,武术运动也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学校武术教学虽然历经几次改革却收效甚微,武术教材陈旧,教学模式老化,这些直接导致学校武术教育的萎缩和武术课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黯然退让,造成“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上武术课”的尴尬局面。教育事关作为文化战略的武术事业的全局,发展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2004年4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简称“《纲要》”)。为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纲要》指出,“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的武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因此,《纲要》也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因此,我们要从武术教材、武术教师等方面入手对武术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因教材内容和教师的业务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而引发的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等现状。
3.北京申奥的成功,为武术这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奥运大舞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武术运动的改革要适应奥运设项的要求,必须首先从立法及武术竞赛规则入手,加强竞赛的可比度,促进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96年出版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增加了“指定动作”与“创新难度”的规定,要求各竞赛套路中必须包括规定的指定动作,并通过难度动作加分的手段鼓励各运动队创新难度动作。然而,多年来有关难度动作的改革总离不开“翻、腾、旋”动作,由此而引起武术界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过于提倡空翻和旋转会导致“中国式体操”之嫌,并且这显然与奥运要求的独特性不相符。因此,有人从武术运动的本质出发,认为在武术向外推广与普及时应以散打等技击技术为主,以充分发挥武术的本质特征。那种更像是一套体操的竞赛武术套路却丧失了它原本具有的技击类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尤其是在提出竞技武术力争进入奥运会的口号后,人们对弘扬传统武术和保持新编武术的传统特色,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一些人当心,很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武术拳种和武功,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还当心新编武术项目失去传统特色后会沦为武舞,或者异化为自由搏击。”康戈武.传统武术期待腾飞之日[J].中华武术,2002,11:4446.
因此,面对新时期武术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武术是否能够担当起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学校武术教育如何突破困境”、“武术的传播和推广的模式与道路”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书试图从武术思想观念的层面进行思考,以期找到合理的答案。这不仅因为武术实践总是有一定的思想根源,还由于各种外部因素,如政治、经济等,总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个中介起作用。因此,从思想的高度入手,有利于揭示武术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由于思想本身就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理性认识。历史上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往往根植于价值取向的更新,对于武术价值认识上的差别并导致产生相对不同的武术价值观念,是武术思想演变研究中要回答的深层次问题。中国武术思想演变研究对完善武术理论体现,进一步推动武术的发展普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研究相关问题的说明
一、武术思想概念的界定
(一)思想
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一般也称作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思想,它对客观事物起阻碍作用。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027.“思想”按照一般常识性的用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指日常范围内个人考虑到的某种想法;第二是指经过深思熟虑而被汇集起来的见解;第三是指统一原理下的教义和理论。
(二)武术思想
武术界目前对“武术思想”一词尚未有过明确统一的定义。但其他学科对思想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在关于思想研究领域中,理解其他学科思想研究概念的界定,可以为全面把握武术思想的定义提供借鉴。
社
前言/序言
中国近现代武术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研究:价值取向的视角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