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出版社将陆续推出朱利安·格拉克小说作品四部,分别为《阿尔戈古堡》《林中阳台》《流沙海岸》和《阴郁的美男子》。
1940年的阿登森林中,格朗热作为法国官兵驻守在这里的一个碉堡中抗击德军。这里如荒僻岛屿一般几乎无人过问,而法军上下也陷入上下不通、斗志涣散的浑噩状态。格朗热与他手下的三个士兵在这座林中“阳台 ”上混着日子,靠女人、酒精打发时间……当德军真的打来的时候,他们的上级逃之夭夭。结果其中两人丧命,格朗热也受了致命伤。他狼狈地逃到森林中他情妇的住所,而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结局……
在这部片幅不长的小说中,作者融合了抒情、虚幻、将思考与现实融为一体,让这部小说成为了二战期间法国整体状况的一个缩影。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和嘲讽意味。作者在小说中对景物的描绘渲染,对人物微妙心态的捕捉出神入化。布勒东对这部小说评价道:“令人赞叹的是,在这种梦幻般的意象中,却让人感觉不到虚幻的气氛,而处处可见到的都是真实的景象。”
朱利安·格拉克(Julien Gracq,1910-2007),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评论家。1910年生于法国曼恩-卢瓦尔省。1938年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主要作品有小说《阿尔戈古堡》《林中阳台》《流沙海岸》《阴郁的美男子》,散文诗集《巨大的自由》,随笔集《首字花饰》等。
格拉克的小说受到夏多布里昂、奈瓦尔、诺瓦利斯和歌德等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同时吸取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布勒东的意识的无指向性和瞬间变幻的迷离飘忽的现代艺术风格,形成了格拉克小说感情充沛、意境飘渺,寓意深远的独特品格。强烈的散文化和诗化的小说风格,让他在法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诗情小说家”的美誉。
自从格朗热准尉乘坐的那列火车驰过夏尔维尔城郊及其烟雾弥漫的地区之后,他觉得这个丑恶的世界正在渐渐消逝:他意识到往后再也看不到一所房子了。火车沿着水流缓慢的河岸向前奔驰着,先是钻进覆盖着凤尾草和荆豆的坡度不大的山崖之间,之后,每逢河流拐弯、河谷深陷的地方,火车与铁轨相互碰撞的哐当声就被悬崖弹回来,在四周的一片寂静中,这声音便越发显得震耳欲聋;当他把脑袋探出车门时,秋末傍晚业已变得阴冷彻骨的寒风刺得他面颊发痛。铁路的走势随着河道的变化不断地从这一边换到那一边,当它从那些只用一排钢架建造的桥上穿过默兹河 ① 以后,便进入一处曲折的山口,不时地从一个个隧道中钻进又钻出。当山谷重新出现时,山坡上的欧洲山杨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因而山谷也被辉映得流光溢彩,耀眼夺目。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夹在两道森林帘幕之间的狭长山谷就变得更加幽深,而默兹河的水面也就显得更加阴暗,河水也似乎流淌得更加缓慢,宛如在腐叶铺成的河床上徐徐地流动着。这列火车是在空车运行,在这凉爽的十月的夜晚,它似乎是驶往荒僻的地区,它从一处处先是异常鲜明的青黛色、到午后又被金黄色渐渐吞噬的山坡之间狂奔疾驰,仿佛这才是它唯一的乐趣。沿河林木丛生,只有一片像英国草坪似的青翠、狭长的带状草地与之相接,并向远方伸展出去。“这是一列开往阿纳姆领地的火车,”格朗热准尉思忖着。他是爱德加·坡 ① 的一位狂热的读者。此刻他点燃了一支香烟,把脑袋仰靠在用粗哔叽呢套着的软椅隆起的部位上,举目朝天,紧紧地追踪着他上方那些傲视夕阳的山崖的顶端,这一座座山崖轮廓鲜明,金光灿灿,上面林木丛生,杂沓一片。在那些纷纷涌入眼帘的狭谷景致一一隐退的瞬间,远方一片片葱茏的林木也随之在青灰色的雪茄烟雾的后面旋即消失。在他的眼下,这片隐藏在茂密的、树身布满疙瘩的森林下的土地,呈现出连绵不断的波纹状,犹如黑人卷曲的头发那样浑然天成。然而,它的丑陋之处也不会被人完全疏漏:火车不时地在一些污渍斑斑的小站上停下来,那些小站就像烙上了铁矿石的颜色那样,乌黑不堪,它们是由石块垒成的,夹在河流和悬崖之间;一些身穿黄褐色军服的士兵,紧靠在光泽已经褪了的青色防弹玻璃窗边,或是跨坐在邮局的那些四轮运货马车上,一个个都待在那里似睡非睡地打着盹儿。接着,那苍翠的山谷倏忽间便变得斑斑驳驳,就像得了癣病似的,因为这时火车正在穿过一些在赭石上开凿而成的阴郁凄凉的黄色陋屋,这些屋子的震动仿佛把石膏采石场的粉末都抖落到周围那块绿色的原野上。因此,当格朗热那沮丧的目光重又投射到默兹河上时,他已能看清这儿那儿用砖块和混凝土刚刚建成的一些小型掩蔽所,工程极其粗劣;在陡峭的河岸边,围着一些带铁蒺藜的铁丝网,河水上涨时已将一些腐草落叶悬挂在铁丝网上。在这里,甚至连最初的炮声尚未打响时,铁锈、战争的痛苦、被毁坏的土地的气息,以及被抛弃了的荒地,就已经将这块还未遭到蹂躏的地区——林木丛生的狭长地带,蒙上了奇耻大辱。
当格朗热在莫里亚梅车站下车时,那座巍峨挺拔的悬崖的阴影已将这个小城完全吞没了。天气突然冷了起来,迎面响起了一声汽笛的吼叫声,那气流唰的一下子,将一块潮湿的破布贴到了他的肩头上。不过,那是工厂的汽笛声,它只是将一些从北非来的凄惨的牛羊群驱赶到小广场上去。他回忆起了先前休假期间的情景,夜晚,他有时候会把耳朵竖起来,谛听着市镇上那台气泵所发出的鸣叫声:那声音响一下,是表示炉灶开始生火;响两下,则意味着村庄里发生了火灾;响三下,那就是告诉人们,远方的某个农场里起火了。交叉道口附近那些神色不安的行人们,在听到第三声响起时就会松下一口气。“在这儿,也许这些响声的含意正好相反,”他在心里琢磨着,“叫一声,表示平安无事;叫三声,是警告人们有炮弹轰炸。问题是要能分辨得出来。”但是,在这次的战争中,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点儿反常。车站里的那位公务员也是团里的一名文职人员,他给格朗热指了指路。格朗热现在正不紧不慢地走进一条通往默兹河的灰暗的穷街陋巷之中;十月里的黄昏降临得很快,这条街刹那间便空无一人,在街上行走的市民们骤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到处可以见到一些门面黄乎乎的屋子,从里面传出了士兵们所发出的乱糟糟的响声:头盔和饭盒的叮当声,以及打上钉子的鞋底踏在方砖地上的碰击声。格朗热心里想道:“要是将眼睛闭上片刻,仅凭两只耳朵,就可以听出百年战争 ① 时期使用过的盔甲的声音,至今仍在现代军队中叮叮当当地鸣响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强烈感受是“静谧中的张力”。它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但那种潜伏在日常琐碎之下的暗流涌动,却让人屏息凝神。作者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那些看似和睦的表象下,隐藏着多少未言明的芥蒂、多少小心翼翼的试探和维护,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读到主角与某个配角之间的对话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其中未说出口的言外之意。很多时候,沉默比喧嚣更有力量,而这本书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它的魅力在于克制,在于留白,在于让你自己去填补那些必要的空白,从而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创作”。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前后呼应,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推动着整体的运转,最终指向一个令人信服且略带伤感的结局。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掉的消遣读物,更像是可以收藏起来,在特定心境下重新翻阅的知己。
评分这本小说,从我合上最后一页到现在,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那种挥之不去的氛围感,却始终萦绕在心头。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每一笔都蘸满了清晨林间的薄雾与泥土的芬芳。我特别喜欢他对环境细致入微的描摹,那些光影斑驳的场景,那些忽远忽近的虫鸣鸟叫,都不仅仅是背景,它们简直成了有生命的个体,与人物的情感纠缠在一起。故事的主线虽然不算是那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类型,反而更像是一次漫长而深邃的内心探索之旅。主人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那种犹豫、挣扎和最终的释然,都处理得极其真实可信。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没有简单地将角色塑造成完美的英雄或彻头彻尾的恶人,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那种灰色地带的挣扎,才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整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也相当老道,该缓则缓,将情绪酝酿到极致;该快则快,像一阵疾风骤雨,将重要的转折点推向高潮,读起来酣畅淋漓,又回味无穷。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独自坐在窗边,慢慢品味一杯需要时间才能完全领略其醇厚滋味的陈年老茶。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学品味极高,它的世界观构建得极其扎实,虽然故事的地理背景可能并非我们所熟悉的都市景观,但其内核所探讨的主题,却是普世的——关于身份认同、关于归属感、关于个体在宏大世界中的渺小与抗争。作者在细节处展现出的那种执拗的考究,比如对特定地域风俗的描写,或是对某种古老技艺的细致描述,都表明了其深厚的功底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这些元素并非为了炫技,而是有机地融入了叙事肌理之中,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厚重感。这本书的阅读节奏,从一开始的舒缓引入,到中段情感的集中爆发,再到尾声的回归平静,形成了一个非常流畅的弧线。它成功地做到了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保持了良好的阅读流畅性,这在当代文学中是相当难得的平衡。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那不仅仅是故事讲完了的满足,更是对一段完整、深刻的精神旅程的完成所带来的慰藉。
评分我发现自己对这本书的情感投射非常深,这在以往的阅读体验中并不多见。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有的能力,能够捕捉到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关于“存在”本身的困惑与不安。比如,书中对时间流逝的描写,不是简单的时间刻度,而是通过物件的腐朽、记忆的模糊,来展现那种不可逆转的宿命感。主角的每一次选择,都带有沉甸甸的重量,因为你知道,做出这个选择就意味着要永远放弃另一条路径的可能性。这种对“机会成本”的文学化表达,非常深刻。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处理“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回忆不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带着强烈的滤镜和情感的重量,时不时地反噬着当下的生活,这种多维度的时空感,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阅读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心理按摩,虽然过程可能略带酸楚,但结束后,人会感到一种清理和释放后的轻盈。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现在很多文学作品都追求一种故作高深的腔调。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乎意料地平实,却又充满了力量。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依靠精准的动词和富有画面感的名词,构建起一个逻辑自洽且情感丰沛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视角上的灵活转换。时而沉浸在主角的内心独白中,感受那份旁人难以触及的孤独与渴望;时而又跳脱出来,以一种近乎旁观者的冷静,审视着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穿插使得故事的层次感瞬间提升。读到中间部分,有几处情节的设计,简直像精妙的布局,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作者引导着跳入了另一个思维层面。它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更多深刻的问题,让你在阅读结束后,依然在脑海中反复推敲、咀嚼。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的书,急于求成只会错过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心捕捉的微小线索和情感波澜。
评分好评!书不错。
评分格拉克的小说,虽说有了旧版,新版还得买,什么时候出《沙岸风云》?
评分好书,真心不错
评分在这部片幅不长的小说中,作者融合了抒情、虚幻、将思考与现实融为一体,让这部小说成为了二战期间法国整体状况的一个缩影。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和嘲讽意味。作者在小说中对景物的描绘渲染,对人物微妙心态的捕捉出神入化。布勒东对这部小说评价道:“令人赞叹的是,在这种梦幻般的意象中,却让人感觉不到虚幻的气氛,而处处可见到的都是真实的景象。”
评分送货迅速,谢谢京东商城!
评分好评!书不错。
评分朱利安·格拉克(Julien Gracq,1910-2007),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评论家。1910年生于法国曼恩-卢瓦尔省。1938年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主要作品有小说《阿尔戈古堡》《林中阳台》《流沙海岸》《阴郁的美男子》,散文诗集《巨大的自由》,随笔集《首字花饰》等。
评分很经典的著作,制作的也很好,值得收藏和评鉴
评分格拉克的小说受到夏多布里昂、奈瓦尔、诺瓦利斯和歌德等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同时吸取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布勒东的意识的无指向性和瞬间变幻的迷离飘忽的现代艺术风格,形成了格拉克小说感情充沛、意境飘渺,寓意深远的独特品格。强烈的散文化和诗化的小说风格,让他在法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诗情小说家”的美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