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提供一個對西方地理學由古希臘至今綜閤性看法,它是針對中國地理學界學者而構思的。本書挖掘瞭地理學思想的根源,梳理瞭地理學科的完整概念及其形成背景、發展過程,並分析瞭這些概念所能解決的問題和滿足的需求。譯者為全書加注近213條,插繪地圖及人物肖像91幅,編輯中外文和外中文對照索引2506餘條,以及專有名詞127條,幫助讀者真正瞭解地理學科的影響。
本書既可作為專業人士學習研究地理學思想史的書籍,也可作為大學生、研究生教材和中學地理教師的參考書。
內容簡介
《科學思想史叢書:地理學思想史(第4版)》提供一個對西方地理學由古希臘至今綜閤性看法,它是針對中國讀者而構思的。
《科學思想史叢書:地理學思想史(第4版)》挖掘瞭地理學思想的根源,梳理瞭地理學科的完整概念及其形成背景、發展過程,並分析瞭這些概念所能解決的問題和滿足的需求。譯者為全書加注213條,插繪地圖及人物肖像91幅,編輯中外文和外中文對照索引2605條,以及專有名詞127條,幫助讀者真正瞭解地理學科的影響。
《科學思想史叢書:地理學思想史(第4版)》既可作為普通讀者瞭解地理知識的有趣讀物,也可作為專業人士學習研究地理學思想史的重要參考書,還可作為大學生、研究生教材。
作者簡介
保羅·剋拉瓦爾(1932-),法國著名地理學學者。法國巴黎第四大學教授,研究方嚮為地理學思想史、經濟地理、文化地理及地緣政治等。有論文400餘篇、專著30餘冊,其中大部分被譯為各國文字。曾應邀赴世界數十所著名大學演講及擔任客座教授。曾榮獲世界地理學界最高榮譽“桂冠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曆史學探討的範圍與其限製
二、科學思想史的特色
三、地理思想的特性
四、本書的架構及內容
思考題
參考文獻
古代地理學(公元4世紀以前)
第二章 古希臘時期的地理學
一、古希臘社會與文化
二、古希臘文獻裏的遊記
三、伊奧尼亞地圖與地理學:希羅多德
四、亞曆山大地圖:一個重大的進展
五、作為區域描述之地理學
六、古希臘地理學的其他傳統
七、古希臘地理學的傳承與式微
思考題
參考文獻
中世紀與近代初期(公元4世紀至17世紀)
第三章 中世紀與近代初期的地理學
一、前言
二、中世紀的地理知識
三、阿拉伯地理學的角色
四、航海與地圖學的演進
五、地理學與文藝復興:托勒密的再發現及探險時代
六、基督教、宗教改革與地理學
七、瓦倫紐斯和宇宙誌麵嚮的地理學
八、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近代中期(公元17世紀至18世紀)
第四章 啓濛運動與地理學(1675-1800)
一、前言
二、現代國傢、科層體製與統計學的誕生
三、科學地圖學的興起
四、對自然的新觀念:旅行與自然科學
五、地理學與野外實察經驗:盧梭與裴斯泰洛齊
六、地理學的認同危機與認識論的迴應:康德
七、啓濛運動、演化理論與人類的單一性或多樣性:孔多塞與盧梭及赫爾德的比較
思考題
參考文獻
近代晚期(19世紀至今;現代:20世紀至今)
第五章 科學的地理學之興起(1780-1900):從締造者到演化論
一、前言
二、19世紀經濟與學術的關聯:傳統與現代觀念的地理學
三、洪堡
四、李特爾
五、1860年以後:新經濟與政治的關聯
六、1860年以後:新的知識性背景
七、拉采爾
八、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國傢學派時期(1890-1950):德國與美國學派
一、對環境決定論的批判與地理學的三個基本概念
二、自然地理學的發展
三、地理學的德國學派
四、索爾與伯剋利學派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七章 國傢學派時期(1870-1960):法國學派
一、傳統與製度化:19世紀70年代的法國地理學
二、維達爾前的法國地理學:雷剋呂
三、維達爾·德·拉白蘭士
四、法國傳統區域分析
五、維達爾與維達爾學派(Vidalian)之地理學者的區域與區域組織
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地理學
七、結論:地理學的法國學派之成就與限製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八章 新地理學:20世紀60-70年代
一、前言
二、新社會需求的興起
三、新學術環境以及新邏輯實證論的影響
四、新地理學、理論、模式與計量方法
五、社會問題,社會關聯與激進地理學——馬剋思主義觀點對英美地理學的影響
六、生活空間、意義與人本主義的研究取嚮
七、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九章 邁嚮後現代地理學(1960一1990)
一、前言
二、對於環境的再度關心
三、西方馬剋思主義地理學的危機
四、區域研究興趣的再興
五、新技術環境裏的文化與區域組織
六、柏林牆倒塌後的地理學
七、邁嚮後現代的地理學?
八、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章 最近演化齣來的多樣性: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法國地理學
一、前言
二、尋找更適閤現代世界的地理學:馬剋思主義之插麯(20世紀40年代末至20世紀50年代)
三、區域規劃與應用地理學的爭執
四、氣候地形學與係統性自然地理學的發展
五、新地理學與區域研究的現代化
六、社會地理學和政治地理學
七、對實際境遇、曆史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興趣的恢復
八、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地理知識形式與製度的關聯
一、前言
二、對“比較研究”(cornparative stLtdies)的興趣
三、對“深厚描述”(thick descriptions)的興趣
四、社會組織形式、地理知識(geographical lot·es)以及社會對地理知識(geographical knowledge)的需求
五、學術地理學的社會變遷
六、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規範性空間思想與地理學史
一、前 言
二、分析性與規範性的思維
三、規範性思想的動力
四、西方傳統的規範性思想與城市和區域規劃
五、非西方傳統的規範性思想與地理學
六、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全球化:對地理學的挑戰
一、前言
二、運輸與交通:新的網絡結構
三、經濟競爭
四、全球化下的經濟
五、人口集中、逆城市化及大都市區化
六、鄉村的終結與城市生活方式的普世化
七、新網絡結構轉化下的社會生活
八、全球化與文化角色的加重
九、全球化與生態限製
十、理念的發展與變遷: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
十一、政治世界的平衡
十二、地理學的另一次企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地理學的前景
一、地理信息係統
二、監測地球(Monitoring the Earth)
三、人文地理的文化轉嚮(Cultural Turn)
四、文化轉嚮及人文地理學的重建
五、結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中外文索引
外中文索引
附錄一 譯者參考文獻
附錄二 圖錶齣處
Glossary專有名詞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地理學思想史的著作的簡介,它聚焦於地理學思想的發展曆程,深入探討瞭地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演變、核心概念的形成以及不同曆史階段的哲學基礎。 《地理學思想史:從古代到現代的演進》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審視地理學思想自古希臘文明肇始至今的漫長發展軌跡。我們探討的並非僅僅是地理知識的積纍,而是支撐這些知識的思維模式、世界觀以及方法論的變遷。地理學思想史的核心,在於理解人類如何構建和理解其所處的空間——這種理解如何反映瞭特定時代的技術能力、政治結構和社會哲學。 本書的結構按照時間脈絡展開,分為幾個關鍵的曆史階段,每一階段都由其獨特的思想特徵和知識範式所定義。 第一部分:古典奠基與中古的知識傳承 本部分首先追溯地理學思想的源頭,從古希臘哲學傢如泰勒斯、亞裏士多德對地球形狀和結構的初步探討,到埃拉托斯特尼精確計算地圓周長,建立起早期的科學地理學框架。我們分析瞭這些早期思想如何將宇宙觀與地球結構相結閤,奠定瞭“描述性地理學”的基礎。 接著,我們審視瞭羅馬時代的托勒密及其《地理學》,這部巨著在中世紀雖然一度失傳,但其影響在伊斯蘭黃金時代得到瞭延續和發展。在這一時期,伊斯蘭學者們不僅保存瞭古典知識,更通過貿易和探險積纍瞭豐富的實地經驗,他們的地圖學和對世界體係的描述,為後來的歐洲地理學復興提供瞭重要的橋梁。我們深入探討瞭中世紀歐洲在地理認知上的局限性,以及宗教世界觀如何形塑瞭當時的“宇宙圖景”。 第二部分:大航海時代與地理學的重塑 地理大發現是地理學思想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本書詳細分析瞭這一時期探險活動如何挑戰並最終顛覆瞭中世紀的地理認知。新發現的陸地和海洋迫使學者們重新評估舊有的權威,催生瞭對經驗觀察和實地考察方法的重視。 這一階段的重點在於國傢主義的興起與地理知識的“實用化”。殖民擴張、貿易路綫的建立以及軍事戰略對精確地圖和空間信息的迫切需求,極大地推動瞭製圖學和大地測量的進步。我們探討瞭早期“科學地理學”的萌芽,即地理知識如何從單純的描述轉嚮更具係統性的解釋,盡管此時的解釋仍深受形而上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影響。 第三部分:啓濛運動與區域科學的興起 啓濛運動為地理學帶來瞭理性主義的光輝。本書聚焦於這一時期地理學傢如何試圖建立更普適的、基於自然法則的地理學體係。亞曆山大·馮·洪堡特的工作被視為一個裏程碑,他將物理學、生物學觀察與人類活動結閤起來,開創瞭“區域科學”的先聲,強調瞭自然要素間的相互聯係。 同時,這一時期也見證瞭“旅行文學”和“旅行記”的繁榮,這些作品不僅傳播瞭地理知識,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歐洲人對異域文化的想象和評價體係。我們將詳細分析康德、休謨等哲學傢的思想如何間接影響瞭地理學對“空間現象”的理解,以及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在地理學方法論上的張力。 第四部分:19世紀:學科的定型與環境決定論 19世紀是地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大學學科正式確立的時期。本書詳細考察瞭德國學派(如李特爾、洪堡特的影響)和英國學派(如李剋萊斯)的貢獻。重點討論瞭“環境決定論”——這一極具爭議的理論——是如何在當時解釋人類社會發展差異的。 我們剖析瞭決定論的邏輯基礎,它試圖將地理環境(氣候、地形)視為人類文化和命運的根本驅動力。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這一理論的科學局限性及其在殖民主義意識形態中扮演的角色,並探討瞭針對決定論的反思,尤其是在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的背景下。 第五部分:20世紀的範式革命:從地域研究到量化分析 20世紀的地理學思想經曆瞭兩次重大的範式轉換。首先是“區域研究”(Regional Geography)的黃金時代,以法國的拉布魯斯和德國的哈特嚮為代錶,他們強調對特定區域的綜閤性、整體性理解,地理學被視為整閤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橋梁。 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實證主義和科學哲學的強大影響下,地理學迎來瞭“量化革命”(Quantitative Revolution)。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統計學、模型構建和空間分析技術來取代描述性的、定性的研究方法。我們分析瞭新實證主義地理學(如哈維、彼得·哈格特)如何緻力於發現普適性的空間規律,以及這種方法論轉變對地理學本體論帶來的衝擊。 第六部分:當代思潮:人文主義、批判地理學與後現代轉嚮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對量化範式的反思和當代地理學思想的多元化發展。我們考察瞭“人文地理學”的復興,強調意義、感知和地方體驗(Place)的重要性,從現象學、存在主義哲學中汲取靈感,重建瞭地理學的人文關懷。 接著,我們深入探討瞭“批判地理學”(Critical Geography)的興起。以“激進地理學”為基礎,批判地理學將馬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女性主義和後殖民理論引入空間研究,揭示瞭權力、不平等和空間再生産之間的復雜關係。最後,我們探討瞭後現代思潮對地理學概念(如“空間”、“地方”、“真理”)的解構作用,以及地理學如何在新興的技術和環境挑戰麵前繼續演變。 本書不僅是一部思想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對地理學核心問題的深刻反思:我們如何界定空間?知識是如何建構的?以及,地理學如何處理描述與規範、客觀與主觀之間的永恒張力?它為所有對人類理解自身與環境關係的曆史演變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張詳盡而富有洞察力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