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19世紀及20世紀相當長的時間內,歐洲一直是世界的權力中心,世界上主要大國基本上都是歐洲的國傢:英國、法國、俄國、奧匈帝國、德國等,它們是世界政治舞颱上的主要角色,幾個大國的博弈左右著世界政治的格局。本書主要描述1814年至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這100年間,大國關係與世界格局的深刻演變,闡釋大國的外交政策,聚焦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如拿破侖戰爭、1848年革命、剋裏米亞戰爭、美國內戰、意大利和德意誌的統一、兩次鴉片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日俄戰爭、一次世界大戰等,講述各主要大國在曆次戰爭前後,如何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應對國際局勢的危機,維護自己國傢的利益。
作者簡介
諾曼裏奇(Norman Rich),布朗大學曆史學榮休教授,國際關係專傢。1949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分校獲得曆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布林莫爾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及布朗大學,並協助指導布朗大學的國際關係研究項目。普林斯頓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和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都曾給予他研究員職位,他還曾因在英德兩國進行的研究工作,被古根海姆基金會和富布萊特計劃給予過資助。
主要著作有《弗裏德裏希馮霍爾斯泰因:俾斯麥和威廉二世時代的政治與外交》、《民族主義和改革時代》、《希特勒的戰爭目的》、《為什麼會爆發剋裏米亞戰爭?》;與人閤編《德國對外政策文件》多捲、《霍爾斯泰因文件:迴憶錄、日記和書信》四捲;在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的學術刊物上發錶過多篇文章和書評。
目錄
導言
第1章 締造和平(1814—1815年)
戰時同盟條約在戰後媾和中的作用
和平的締造者
與法國的和約(1814年)
塔列朗的作用
第一個《巴黎條約》
美國與拿破侖戰爭:路易斯安那、佛羅裏達與1812年美英戰爭
維也納和會
《維也納條約》
拿破侖的“百日王朝”
第二個《巴黎條約》
神聖同盟與四國同盟
對1814—1815年和平進程的總體評價
第2章 維護和平(1815—1823年):歐洲協調
和平的維護與變革的力量
民族主義
1815年後的維持和平行動
法國問題
艾剋斯拉沙佩勒會議:國際集體保證與法國的“入夥”
特洛波會議與萊巴赫會議:革命與外國乾涉
坎寜接替卡斯爾雷
維羅納會議:對西班牙的乾涉(1823年)
門羅主義
第3章 東方問題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與列強的反應
希臘革命與外國乾涉的危險
梅特涅和卡斯爾雷為防止外國乾涉進行的努力
沙皇尼古拉一世即位、穆罕默德·阿裏的乾涉與坎寜的政策
1828年的俄土戰爭和《亞得裏亞堡條約》
對希臘獨立的承認
第4章 1830年革命與葡萄牙及西班牙的革命
法國七月革命
比利時革命
波蘭革命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革命;帕默斯頓的政策
英國和葡萄牙
英國和西班牙
西班牙婚姻事件
第5章 東方問題的延續
埃及危機(1831—1841年)
土埃戰爭再起、列強的乾涉與1840年國際危機
1841年《海峽公約》
沙皇有關簽訂一個處理近東緊急事態新協定的提議(1843—1844年)
阿爾及利亞問題
第6章 1848年革命
法國革命
哈布斯堡王朝的革命
德意誌革命:普魯士
革命時期普魯士的對外政策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革命
法蘭剋福議會
1848年革命與列強的對外關係
第7章 剋裏米亞戰爭
衝突的背景
危機的發展
奧地利維持和平的戰略
戰端終開
同盟國及俄國的戰爭目標;奧地利對俄國的最後通牒
戰爭進程
奧地利結束戰爭的努力
媾和(1856年)
戰爭的最後結局
第8章 意大利的統一
撒丁的領導地位
加富爾
撒丁與剋裏米亞戰爭
法國與撒丁的同盟
為戰爭所做的外交準備
1859年的戰爭與《維拉弗蘭卡和約》
撒丁的兼並與薩伏依和尼斯的割讓
加裏波第與南意大利的徵服
接管羅馬的失敗
奪取威尼西亞和羅馬
第9章 大國與美國內戰
戰爭的降臨
歐洲乾涉問題
外交戰的最初迴閤
封鎖問題和承認問題
“特倫特號”事件
承認與調停(1862年1—10月)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1862年10月法國的調停倡議
為南部邦聯海軍建造的艦船
1863年1月的法國調停倡議與羅巴剋動議
第10章 大國與墨西哥:拿破侖三世的宏偉設想
拿破侖三世的想法
墨西哥的政治局勢
美國的威脅
歐洲三國的乾涉
美國的反應
法國的單方麵乾涉
馬剋西米連大公的候選人資格
南部邦聯與拿破侖三世的宏偉設想
美國的政策與墨西哥帝國的終結
第11章 德意誌的統一
普魯士的立憲鬥爭
俾斯麥
波蘭起義
1863年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危機與丹麥戰爭
從丹麥戰爭到奧地利戰爭
普奧戰爭
媾和與法國乾涉問題
盧森堡危機
北德意誌重組與南德意誌問題
霍亨索倫傢族的候選人資格
普法戰爭
阿爾薩斯洛林問題
第12章 尋求新的國際穩定(1871—1890年)
第一次三皇聯盟
1875年德法戰爭危機
巴爾乾危機(1875—1878年)
1877年的俄土戰爭及其後果
柏林會議
1879年的德奧同盟
第二次三皇聯盟
奧地利的巴爾乾政策
保加利亞問題
德國與法國
1882年的三國同盟
英國對埃及的占領
俾斯麥的殖民政策
1884—1885年的柏林西非會議
俾斯麥同盟體係的高潮
威廉二世的繼位
對俄國關閉柏林貨幣市場以及對德英結盟的尋求
俾斯麥的解職
第13章 俾斯麥同盟體係的瓦解
廢除《再保險條約》
三國同盟和英國(1890—1893年)
暹羅危機
三國同盟和英國(1893—1894年)
法俄同盟
帝國主義和德國的政策
第14章 “新”帝國主義
第15章 為控製尼羅河的爭鬥
埃及和上尼羅河的重要性
阿比西尼亞的作用;意大利的潰敗
走齣剛果的路;法國、比利時與德國的政策
法紹達危機
英國的勝利;德國政策的失敗
第16章 爭奪南非主導權的鬥爭
布爾人和英國人
塞西爾·羅茲及其對英國利益的促進
絆腳石保羅·剋魯格
詹姆森襲擊事件
剋魯格電報
通往戰爭之路
葡屬殖民地的迴報
布爾戰爭及其後果
第17章 列強對中國的爭奪
鴉片戰爭與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中國內部的睏境
列強對中國領土的蠶食
日本崛起為世界強國
日本的帝國主義:朝鮮、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
歐洲列強的反應與《馬關條約》的修改
19世紀晚期列強在中國的租藉權之爭
中國的憤怒:義和團運動
美國的“門戶開放”照會
俄國的長期威脅:英國、德國與1902年英日同盟的形成
俄日關係的緊張;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及其後果
第18章 東方問題的重現
亞美尼亞問題
英奧協約的終結;1897年的奧俄協定
剋裏特島革命
馬其頓問題
巴格達鐵路
第19章 美國進入大國舞颱
美國海軍復興和馬漢的理論
委內瑞拉危機
古巴與美西戰爭
巴拿馬運河
第20章 注意力迴歸歐洲
第一次和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
第21章 德國的世界政策
威廉二世與海權
比洛的作用
提爾皮茨的作用
提爾皮茨計劃得以成功的國內因素
第22章 英國的防禦性戰略
保持英國的海上優勢
支持結盟政策
與美國的特殊關係
英德結盟談判
相互間的錯覺
德國的敲詐;葡萄牙和薩摩亞島的代價
德國得罪瞭張伯倫
“班德洛思號”郵輪事件與俄國的乾涉建議
英德兩國的涉華條約
英德談判的最終破裂
英日同盟
第23章 法德角逐
法國的外交攻勢
意大利的中立化
拉攏西班牙
英法協約
德國的反擊
流産的親俄計劃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德國皇帝的外交倡議:《比約剋條約》
比約剋的結局;德國外交的失敗
英俄協約
第24章 對抗性外交
奧俄對抗再起
塞爾維亞因素
奧地利、俄國和青年土耳其黨革命
波斯尼亞危機
波斯尼亞危機的影響:土耳其、波斯及俄德波茨坦協議
英德關係、《每日電訊》事件與比洛的下颱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霍爾丹使團
第25章 歐洲病夫的崩潰
的黎波裏戰爭
第一次巴爾乾戰爭
《倫敦條約》和未來衝突的發端
第二次巴爾乾戰爭
奧地利、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問題
利曼·馮·桑德斯使團
不斷加劇的軍備競賽
奧地利處境的不斷惡化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第2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來臨
奧地利請求德國支持與德國的“空白支票”
奧地利的開戰決定及其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
俄國的政策
塞爾維亞的答復與奧地利的宣戰
德國為退讓進行的努力
俄國的動員
德國對俄國動員的反應:施利芬計劃
法國的政策
英國的政策
走嚮深淵
奧地利、德國與戰爭罪行問題
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這本有關曆史上大國對外關係的通史實際上是一部純粹的外交史:一種為描述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政治傢們怎樣實施對外政策、怎樣應對危機局麵以及怎樣成功或失敗地解決危機而進行的嘗試。本書主要關注大國的對外關係,因為在本書考察的曆史時期中,大國的政策不僅決定瞭本國人民的福祉與不幸,同時也常常會影響到,而且一般是非常嚴重地影響到,世界上其他地區大多數人民的命運。
對大國外交的研究必然要以歐洲為中心,因為在整個19世紀及20世紀相當長的時間內,歐洲一直是世界的權力中心,世界上的大國也就是歐洲的大國:英國、法國、俄國、奧地利(1867年改稱奧匈帝國)和普魯士(1871年改稱德國);在19世紀60年代,意大利跨入瞭大國行列,但徒有其錶,並不具備一流強國的實力。
歐洲大國是通過使它們能夠比其他國傢更有效地利用本國的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發展從而取得優勢地位的。它們的實力非常強大,到19世紀末,它們已經將自身的權威和影響直接或間接地擴張到世界大部分地區。在歐洲以外,隻有兩個主要國傢逃脫瞭被歐洲奴役的命運,即美國和日本,而它們都是以采取歐洲做法的方式來擺脫控製的。在美國,一波接一波的歐洲移民毫不留情地將土著居民驅趕到一邊,美國的歐洲化很大程度上隻是一種移植。更具革命性的則是日本,在這裏,一群非常傑齣的政治傢認識到,擺脫被歐洲奴役的命運的唯一方式是歐洲化。這些人在按照歐洲方式重建日本的各項製度上取得瞭很大的成功,日本不僅保持瞭自身獨立,而且到20世紀初期已經憑自身力量成為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大國地位基於實力,而實力的最明顯錶現則是其陸海軍的規模和質量、經濟生産力以及為戰爭動員軍事資源和經濟資源的能力。然而,除一國的軍事設施和經濟設施外,實力還取決於士氣、意識形態、國民教育水平以及諸如氣候和地理之類的非人格化因素。除這些條件外,我們還能夠加上其他許多要素,但即使是最全麵的衡量標準也可能産生緻命的誤導作用,美國在越南的經曆可謂是一個突齣例證。
當考慮到一國實力的另一個內在而且常常是決定性的因素——領導人纔能——時,衡量標準則更為撲朔迷離。因為權力的真正有效性,與其他任何工具一樣,都要取決於怎樣明智和良好地使用它們,因而也就取決於那些行使這些權力的領導人的自身素質。這一點非常明顯,即政治領導人從來都不是絕對自由的主體。即使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摧毀這些結構,他們也必須在自身所處的社會及政治體製的結構內采取行動,他們還不得不應對各種各樣現存和未知的問題及競爭者和對手們采取的各種各樣的行動和反製措施。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即某個領導人如何在既定的結構性限製內采取行動)應該是同樣明顯的。在對外政策領域中,情況尤其是如此,因為在這個領域中,一國的安全與核心利益常常會處在危險之中,因此在這個領域,有缺陷的領導人可能將非常嚴重地削弱即使是最強大的國傢,或是使國傢陷入徹底的災難中。
本書的開頭部分主要是討論拿破侖戰爭結束時的大國外交——拿破侖戰爭,若從其涉及那個時代所有大國(包括新生的美國)的意義上說,乃是一場真正的世界大戰。那些在1814—1815年期間締造瞭和平的政治傢為一個將持續整整一個世紀的國際秩序奠定瞭基礎。這個秩序中雖然曾經發生過許多變化,有些是通過談判,更多的則是通過革命和戰爭,但1814年和平的締造者及其繼任者們,都設法竭力防止這些衝突發展成為一場全麵戰爭,而且成功地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瞭許多嚴重的危機。本書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正是對這些危機的記錄,本書中雖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這個曆史時期中的革命與戰爭,但更著重於考察那些為維持和平而采取的策略。
1814年以後,和平總是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威脅,而且常常被那些強勁並且在塑造歐洲的全球主導地位過程中發揮瞭巨大作用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打破。然而,引發瞭這個時期中的許多最嚴重的國際危機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都驚人地似曾相識,這似乎也印證瞭塔列朗對人類經驗做過的一句刻薄評價:事物的變化越多,變化就越是老生常談。當時與現在一樣,和平受到宗教與種族的狂熱及民族主義引發的革命熱情的威脅。與現在一樣,當時也有對國傢安全的病態關切,也有被捍衛國傢安全之必要性證明為閤理的軍備擴張,也有為反擊或破壞對手的同盟從而與其他大國建立起的同盟。還存在是否需要對那些被認為威脅到本國的安全與利益的外國革命進行乾涉的問題,但在這方麵,最重要的曆史事件則根本算不上是一件大事,英國政府和法國政府不乾涉美國內戰的決定即是如此。還有東方問題,這個時期的東方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圍繞一個即將崩潰的奧斯曼帝國的遺産而展開的爭奪,在19世紀早期,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包括瞭巴爾乾、北非和中近東的大部分,這些地區迄今仍然是國際衝突和國際危機的中心。還有龐大的俄國巨人,它始終威脅著那些沿著其漫長邊界綫分布的眾多鄰國的生存,它同時是那些大國競爭對手的一個潛在威脅——除美國外,其他大國論在規模上還是在資源上(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都要比俄國小得多。
除19世紀經濟革命和社會革命導緻的變化外,還齣現瞭許多政治發展,這些發展對未來産生瞭深刻影響:美國成長為最強大的經濟強國;德意誌諸邦國實現統一以及隨後蛻變為最強大的軍事強國;日本的歐洲化及其進入全球政治的舞颱。
還有帝國主義:美國與俄國的領土擴張。美國對西半球主導地位的覬覦及美國利益拓展到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歐洲人對非洲的強占與瓜分,這些行為塑造瞭當今非洲絕大多數的政治結構;布爾人和英國人為爭奪南非及建立白人主導地位而展開的鬥爭;歐洲人與美國人對東亞的滲透;法國對印度支那(越南和柬埔寨)的占領;俄國以中國為代價獲得的領土擴張及列強為瓜分曾經非常龐大的中華帝國的其餘部分而展開的爭奪。其中最重要的還有:歐洲的文化帝國主義;歐洲式意識形態(民族主義和馬剋思主義)的齣口;歐洲的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的構造——實際上,歐洲的文化帝國主義包括瞭現在被統稱為現代主義的所有文化現象,即使在擺脫瞭歐洲的政治統治後,世界上的其他地區仍然要麼是主動采用要麼是被迫采用瞭所有這一切。
這也是曆史的諷刺之一:德國在19世紀的最後十年間開始走上的全球政治道路及其為支持這種政策建立的龐大艦隊,竟然使德國的大國競爭對手們逐漸開始將注意力轉迴到歐洲。因為英國人從德國艦隊中看到瞭對他們本土島嶼的威脅,而大英帝國所有的關切都要服從於本土安全的需要。為對抗德國艦隊的威脅,英國人不僅加強瞭艦隊建設,而且與昔日在殖民領域中的主要對手(法國與俄國)締結瞭同盟。這些同盟及德國對這些同盟的看法(德國人認為它們的建立乃是為包圍和摧毀自己剛剛建立的帝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準備瞭舞颱,這場戰爭可以更準確地稱為一場歐洲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上加速瞭歐洲的全球性主導地位的終結。
本書中探討的這些及其他議題構成瞭所有那些仍然睏擾著現代世界的問題的背景。對這種背景及以往的政治傢們怎樣處理危局的研究,並不一定會有助於解決當代的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並且在當代情境中加以處理——但對這些問題是怎樣發展起來的以及以往處理經驗的瞭解,應該有助於提高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的確,背景知識的缺乏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我們在處理當代危機時存在的一個顯著弱點。然而,除這些知識可能具有的實用價值外,國際關係史本身也極為引人入勝。我所能夠希望的就是,我已經設法成功地將這種魅力傳達給瞭讀者。
本書的結尾部分討論瞭大國外交的失敗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來臨,這場戰爭加速瞭世界政治權力格局的轉變,並且為新的全球政治格局奠定瞭基礎。《大國外交:從1914年到當代》將探討之後的這些變化,並且將故事一直講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直至最終可能證明是歐洲的最後一個“殖民大帝國”(蘇聯)的瓦解。
前言/序言
大國外交:從拿破侖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書封麵有點破瞭,運輸的包裝不行!比*的包裹差遠瞭!
評分
☆☆☆☆☆
主要著作有《弗裏德裏希馮霍爾斯泰因:俾斯麥和威廉二世時代的政治與外交》、《民族主義和改革時代》、《希特勒的戰爭目的》、《為先後任教於布林莫爾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及布朗大學,並協助指導布朗大學的國際關係研究項目。普林斯頓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和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都曾給予他研究員職位,他還曾因在英德兩國進行的研究工作,被古根海姆基金會和富布萊特計劃給予過資助。
評分
☆☆☆☆☆
這個禦前學術研討會,並無各抒己見自由研討的氛圍,《隋書·天文誌》說梁武帝是“蓋立新意,以排渾天之論而已”,實際上是梁武帝個人學術觀點的發布會。他一上來就用一大段誇張的鋪陳將彆的宇宙學說全然否定:“自古以來談天者多矣,皆是不識天象,各隨意造。傢執所說,人著異見,非直毫厘之差,蓋實韆裏之謬。”這番發言的記錄保存在唐代《開元占經》捲一中。此時“渾天說”早已在中國被絕大多數天學傢接受,梁武帝並無任何證據就斷然將它否定,若非挾帝王之尊,實在難以服人。而梁武帝自己所主張的宇宙模型,則是中土傳統天學難以想象的:
評分
☆☆☆☆☆
主要大國在曆次戰爭前後,如何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應對國際局勢的危機,維護自己國傢的利益。
評分
☆☆☆☆☆
剛購買的,初步翻看一下,感覺很不錯,值得一讀!
評分
☆☆☆☆☆
大國外交:從拿破侖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瞭解曆史。
評分
☆☆☆☆☆
《天國之鞦》是裴士鋒的第二部作品,書中作者以外國人的視角講述瞭發生在19世紀、為我們所熟知的太平天國戰爭的曆史。與傳統的將太平天國當做一次進步的農民運動不同,作者以細膩的筆觸,還原瞭戰爭的本來麵目,突齣瞭戰爭的殘酷性。
評分
☆☆☆☆☆
很好的,送貨很快。經常在京東買東西
評分
☆☆☆☆☆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