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

資治通鑒 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陳勇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56513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190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7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 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是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0年齣版的係列專書《資治通鑒十六國資料釋證》的第二冊,第一冊包括漢趙、後趙、前燕國部分,本冊則包括前秦、後秦、後燕部分。繁體橫排。約45萬字。 史料的匱乏,是中古史研究者所麵臨的共同睏境。現存中古史史料本來不多,而正史及其他各類典籍中,少數族史料又遠遠少於漢族史料,中古史研究中民族史史料不足的問題,就顯得更加突齣。齣土資料的利用,似乎是一條齣路,但近年來中古史齣土資料中,與少數族相關的文字十分有限,因而,能否藉此為民族史研究在資料方麵打開僵局,仍不容樂觀。那麼,中古民族史史料匱乏的睏境,是否還有可能突破?進一步說,傳世文獻中的中古民族史史料,是否還有深度挖掘的空間?筆者以為:轉機或許在於研究者視野的調整。譬如本文所涉及的《通鑒》十六國史的文字,以往多被認為是第二手資料,在史料或史實的層麵,並未受到特彆的關注,但經過細緻比對又可以發現:《通鑒》這部分的記載,許多是不見於他書的。《通鑒》保存的十六國史文字,包括那些齣處不詳的內容,是否也能當作史料乃至第一手資料使用,就成為中古民族史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經研究、搜集發現,《通鑒》保存的十六國文字,數量及所占比例都極為可觀,如《通鑒》前燕部分約四萬五韆字,不見於諸史者達二萬五韆字,在上一冊中已有統計、說明,本冊所涉及的前秦部分約六萬字,不見於諸史者達二萬八韆字,比前燕部分還多,在《通鑒》保存的十六國史文字中,重要的史實也並不罕見,堪稱十六國史研究中在《晉書》等正史、《禦覽》等類書之外的另一個巨大的資料庫。 《通鑒》保存的十六國史史料,大量保留舊史文字,對於今天的十六國史研究,幾乎具有與《三國誌》裴注類似的“補闕”作用。如《通鑒》敘十六國宗王事跡,多冠以王或公號,與《晉書》一般僅稱官位不同。溫公等人對包括《晉書》載記在內的十六國史文字進行瞭全麵、細緻的整理,因而《通鑒》往往又可糾正史及相關文獻之誤。《晉書》紀、傳或載記對同一事件的記載,有時差異極大,甚至完全相反,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通鑒》為此又提供瞭值得重視的甄彆意見。 《通鑒》的上述價值,僅從個彆段落是不易看清的。本係列專書將《通鑒》十六國史資料全部輯齣,逐條與相關文獻比較,分析各種差異,辨彆諸史文字、內容的真僞,進而考查《通鑒》作者處理十六國史文字的思路,甄彆因誤讀或改寫造成的舛訛,復原各種關鍵的細節,嘗試為十六國史研究提供一種基礎性的資料。筆者更大的企圖,則是以《通鑒》為基本參照係,全麵衡量、判彆各種十六國史文字的史料價值,利用宋代學者司馬光等人的研究成果,從現有少量的中國中古民族史史料中大限度地搜集信息,為21世紀的學術研究開闢一點新的空間。


作者簡介

  陳勇,1956年3月生於青島。曆史學者。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政治史與民族史研究。

目錄

代序言:為司馬光正名——《通鑒》十六國部分的史料價值
一 與諸史不同、具體的史實陳述——《通鑒》十六國史料的判定
二 “遍閱舊史,旁採小說”——《通鑒》十六國史料的齣處
三 “詳引諸書錯互之文,摺衷以歸一是”——《通鑒》十六國史料的瑕疵
結語
《資治通鑒》前秦國資料釋證
捲九一 晉元帝太興二年(319)
捲九四 晉成帝鹹和四年(329)
捲九五 鹹和八年(333)
捲九六 鹹康四年(338)
捲九七 晉穆帝永和二年(346)
捲九八 永和五年(349) 永和六年(350)
捲九九 永和七年(前秦天王符健皇始元年,351) 永和八年(皇始二年,352) 永和九年(皇始三年,353) 永和十年(皇始四年,354)
捲一○○ 晉穆帝永和十一年(皇始五年,厲王符生壽光元年,355) 永和十二年(壽光二年,356) 升平元年(壽光三年,宣昭帝符堅永興元年,357) 升平二年(永興二年,358) 升平三年(永興三年,甘露元年,359)
捲一○一 升平四年(甘露二年,360) 升平五年(甘露三年,361) 哀帝隆和元年(甘露四年,362) 興寜二年(甘露六年,364) 興寜三年(甘露七年·建元元年,365) 海西公太和元年(建元二年,366) 太和二年(建元三年,367) 太和三年(建元四年,368)
捲一○二 太和四年(建元五年,369) 太和五年(建元六年,370)
捲一○三 晉簡文帝鹹安元年(建元七年,371) 鹹安二年(建元八年,372) 晉孝武帝寜康元年(建元九年,373) 寜康二年(建元十年,374) 寜康三年(建元十一年,375)
捲一○四 太元元年(建元十二年,376) 太元二年(建元十三年,377) 太元三年(建元十四年,378) 太元四年(建元十五年,379) 太元五年(建元十六年,380) 太元六年(建元十七年,381) 太元七年(建元十八年,382)
捲一○五 太元八年(建元十九年,383) 太元九年(建元二十年,384)
捲一○六 太元十年(建元二十一年,哀平帝符丕太安元年,385) 太元十一年(太安二年,高帝符登太初元年,386)
捲一○七 太元十二年(太初二年,387) 太元十三年(太初三年,388) 太元十四年(太初四年,389) 太元十五年(太初五年,390) 太元十六年(太初六年,391)
捲一○八 太元十七年(太初七年,392) 太元十八年(太初八年,393) 太元十九年(394)
《資治通鑒》**所存前秦國資料輯錄
《資治通鑒》後秦國資料釋證
捲八八 晉懷帝永嘉六年(312)
捲九二 晉明帝太寜元年(323)
捲九四 晉成帝鹹和四年(329) 鹹和五年(330)
捲九五 鹹和八年(333) 鹹和九年(334)
捲九六 鹹康四年(338)
捲九七 晉穆帝永和元年(345)
捲九八 永和五年(349) 永和六年(350) 永和九年(353) 永和十年(354)
捲一○○ 永和十二年(356) 晉穆帝升平元年(357)
捲一○一 晉哀帝興寜元年(363) 晉海西公太和元年(366) 太和二年(367)
捲一○三 晉簡文帝鹹安元年(371) 鹹安二年(372)
捲一○四 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 太元三年(378)
捲一○五 太元八年(383) 太元九年(後秦武昭帝姚萇白雀元年,384)
捲一○六 太元十年(白雀二年,385) 太元十一年(建初元年,386)
捲一○七 太元十二年(建初二年,387) 太元十三年(建初三年,388) 太元十四年(建初四年,389) 太元十五年(建初五年,390) 太元十六年(建初六年,391)
捲一○八 太元十七年(建初七年,392) 太元十八年(建初八年,393) 太元十九年(文桓帝姚興皇初元年,394) 太元二十年(皇初二年,395) 太元二十一年(皇初三年,396)
捲一○九 安帝隆安元年(皇初四年,397)
捲一一○ 隆安二年(皇初五年,398)
捲一一一 隆安三年(皇初六年,弘始元年,399) 隆安四年(弘始二年,400)
捲一一二 隆安五年(弘始三年,401) 元興元年(弘始四年,402)
捲一一三 元興二年(弘始五年,403) 元興三年(弘始六年,404)
捲一一四 義熙元年(弘始七年,405) 義熙二年(弘始八年,406) 義熙三年(弘始九年,407) 義熙四年(弘始十年,408)
捲一一五 義熙五年(弘始十一年,409) 義熙六年(弘始十二年,410)
捲一一六 義熙七年(弘始十三年,411) 義熙八年(弘始十四年,412) 義熙九年(弘始十五年,413) 義熙十年(弘始十六年414)
捲一一七 義熙十一年(弘始十七年,415) 義熙十二年(永和元年,416)
捲一一八 義熙十三年(永和二年,417)
《資治通鑒》**所存後秦國資料輯錄

前言/序言


資治通鑒 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資治通鑒 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資治通鑒 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資治通鑒 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徵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北,在距離三韆四百公裏外,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擊斬匈奴郅支單於,砍下人頭,嚮中央獻捷時,指齣:“膽敢冒犯強大中國的,距離再遠,也要誅殺!”豪氣上乾霄漢.

評分

5“幾乎可以說,《通鑑》的材料都是有根據的”;

評分

評分

其中有十餘處引注為“同行學者網上交流時所言”,這些“同行學者”名號在《史學史研究》所登文章中並沒有隱去,請自行參看。以下為這些“同行學者”圍繞《通鑑》史料(當然主要對象應包括魏晉南北朝隋唐一段史料)價值、引用《通鑑》與否、具體材料如何處理的態度:

評分

孔有德等“三順王”與清初滿洲諸王盡管同時受封,但兩者有相同之處,亦有明顯區彆。相同的地方:(1)就王爵而言,與諸和碩貝勒封王一緻,冊文中說“俾功名富貴,帶礪山河,子孫世世承襲”。承襲問題,對於孔有德等“三順王”無疑是高格待遇,同和碩親王。(2)儀仗規格同郡王。隨從儀仗貼金紅羅一柄、臥爪一對、骨朵一對、吾仗一對、坐纛一杆、小旗八杆。妻子封為夫人。不同點:(1)孔有德等“三順王”各有住地,雖然沒有明確宣布為分封之地,但滿洲各位親、郡王,沒有皇帝旨令,不能離開都城。而孔有德等“三順王”不住都城, 等於各就其國。(2)有自己的軍隊。盡管沒有調動軍隊之權,但與各旗親、郡王相比,具有手握軍權的相對獨立性。(3)在軍隊內部,有一定的吏治管理權。(4)土地占有權。史載“三藩”以後,“不復以兵權、土地,世予臣下”就是證明。綜閤而論,孔有德等“三順王”的權力與西漢初年、明朝親、郡王相比,似有一定的局限性,譬如,其軍隊必須遵守國傢製度和紀律,不能“藐視王章,亂我軍紀”。但藩鎮獨立的基本要素,完全具備。<原文開始>孔有德等“三順王”在爵位、政治待遇等各個方麵,基本相同。但在名次安排上,有一定區彆。基本順序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譬如,崇德三年(1638年),三王使臣嚮朝廷朝貢,其奉錶朝賀文日: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凡是上朝,皇太極對尚可喜的位置安排、待遇,皆“亞有德、仲明”。就是說孔有德、耿仲明來歸在先,孔為都元帥為首,耿為總兵官居次,尚、耿同為總兵官,但尚晚於耿來歸, 故居耿之下。

評分

肯定通鑒的史料價值

評分

此書“代序言”為作者發錶於《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3期《〈通鑑〉載十六國史的史料價值》一文稍作改動(p-103-112)。“代序言”題為《為司馬光正名——〈通鑑〉載十六國史的史料價值》,文末附“原刊於《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10期”,誤。

評分

不錯~~~~~

評分

做活動買的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資治通鑒 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