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形成是在支持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城鄉收入差距具有自我纍積和加強的效應。城鄉收入差距影響收入滿意度,因為絕對收入和相對收入都會影響收入滿意度。我國城鄉居民由於收入存在顯著差異,其社會資本也存在顯著差異,其收入滿意度也顯著不同。 構建收入滿意度的次序邏輯多元統計迴歸模型,利用我國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錶明,我國個人可支配收入與收入滿意度正相關,城鄉收入差距降低農業戶籍者的收入滿意度。個人絕對收入、橫嚮相對收入和縱嚮相對收入提高,收入滿意度上升。橫嚮相對收入有“相對剝奪感”和“隧道效應”。城鎮戶籍者的收入滿意度最高,農業戶籍者較低,藍印戶籍者最低;戶籍落戶地的城市規模與收入滿意度負相關。個人教育程度、婚姻穩定度與收入滿意度正相關,年齡與收入滿意度負相關,黨員身份、宗教信仰提高收入滿意度。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滿意度存在顯著差異。 構建城鄉居民收入滿意度的多元方差模型,並利用我國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錶明,不僅城鄉居民的收入滿意度存在顯著差彆,城市本地戶籍和外地戶籍的收入滿意度也存在顯著差彆。 我國應促進城鄉戶籍製度改革,取消城市偏嚮的政策,促進就業機會、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資源的均等化,促進收入分配改革,保障低收入群體生活,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收入滿意度。
作者簡介
史振華(1971—),男,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經濟法專業博士生,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嚮為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法經濟學。主研國傢社科基金1項,主持或主研省部級課題4項;獨著或作為di一作者在SCCCI及核心期刊發錶論文多篇;齣版專著1本。
目錄
第一篇 引 論
第一章 問題的提齣
第一節 我國居民主觀收入滿意度
一、收入滿意度的概念
二、收入滿意度是生活滿意度的組成部分之一
三、收入滿意度的形成原因
四、我國的收入滿意度
第二節 我國收入水平持續上升
一、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二、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
三、我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
四、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第三節 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
一、我國城鄉二元經濟
二、我國城鄉收入差距
第四節 我國不同階層居民收入差距
一、全國不同階層收入差距分析
二、城鎮居民各階層收入差距分析
三、農村居民各階層收入差距分析
第二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內容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本書的邊際貢獻
第二篇 收入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第三章 收入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第一節 收入滿意度理論分析
一、需求理論對收入滿意度的解釋
二、比較理論對收入滿意度的解釋
三、人格理論對收入滿意度的解釋
第二節 收入對滿意度的影響
一、宏觀人均收入對滿意度的影響
二、微觀收入對滿意度的影響
三、宏觀收入和微觀收入對滿意度的綜閤影響
第三節 相對收入對滿意度的影響
一、相對於他人的收入及其影響
二、相對於自己過去的收入及其影響
三、其他相對收入及其影響
第四節 個人特徵對滿意度的影響
第四章 收入滿意度影響因素理論模型
第一節 理論假設
第二節 模型
第三節 變量定義及數據說明
第五章 收入滿意度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第一節 描述統計分析
一、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
二、不同調查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與收入滿意度分析
三、個人收入與收入滿意度分析
四、不同戶籍人群收入與收入滿意度分析
五、個人特徵對收入滿意度的影響分析
第二節 多元邏輯迴歸統計分析
一、Ologit模型
二、收入、戶籍與收入滿意度的實證分析
第六章 實證分析結論
第三篇 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對收入滿意度的影響
第七章 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第一節 農業在工業化中的貢獻
一、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盧燕平等,2012)
二、工業化能提高勞動生産率
三、工業化中農業的貢獻
第二節 工業化和城市偏嚮的政策造成城鄉收入差距
一、城市偏嚮的政策促進農業剩餘轉移和工業化發展
二、城市偏嚮的政策擴大城鄉收入差距
第八章 城鄉收入差距限製收入增加
第一節 城鄉收入差距限製長期收人增加
一、城鄉收入差距在短期可能促進經濟增長
二、城鄉收入差距不利於長期收入增加
三、存在一個最優的城鄉收入差距水平
第二節 城鄉收入差距降低社會資本限製收入增加
一、社會資本的內涵
二、社會資本能降低交易成本,彌補市場和政府不足
三、社會資本能促進收入增加
四、社會資本能增加教育機會
五、城鄉收入差距限製社會資本形成
第九章 城鄉收入差距對收入滿意度的影響
第一節 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差異
一、城市偏嚮政策形成城鄉收入差異
二、收入的纍積效應擴大收入差距
三、低收入傢庭的教育和投資能力受限
第二節 城鄉居民的社會資本差異
一、城鄉收入差距降低整體的社會資本
二、城市偏嚮政策降低社會資本
三、社會資本具有自我放大的效應
第三節 城鄉居民的收人滿意度差異
一、城鄉居民個人收入導緻收入滿意差異
二、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導緻收入滿意差異
第十章 模型
第一節 理論假設
第二節 模型
第三節 變量說明
第十一章 實證分析
第一節 城鄉戶籍對工作機會的影響
第二節 描述統計分析
一、城市本地人的收入更高
二、城市本地人的受教育程度更高
三、城市本地人的社會資本水平更高
四、城市本地人的收入滿意度更高
第三節 多元方差統計分析
一、因子的交互效應分析
二、因子的單純主效應統計檢驗
三、因子的單純主效應邊際平均值分析
第十二章 實證分析結論
第四篇 我國提高收入滿意度的對策
第十三章 提高我國收入滿意度的對策
第一節 促進經濟持續增長
一、由工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強國
二、實現農業現代化
第二節 促進城鄉二元結構一體化
一、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促進改革發展成果平等分享
第三節 提高教育水平
一、城鄉教育均衡
二、發展職業教育
三、促進信息化與終身教育
第四節 健全社會主義法治
一、依法保障市場經濟發展
二、依法保障創新
第十四章 本書結論
一、收入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二、城鄉收入差距影響收入滿意度
三、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收入滿意度的對策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城鄉收入差距對收入滿意度影響研究》:
收入滿意度不僅受到個人絕對收入水平的影響,還會受到相對收入水平的影響。縱嚮相對收入提高,能夠提高收入滿意度水平(Vera—Toscanoetal,2006)。剋拉剋認為個人縱嚮相對收入影響效用函數,與個人滿意度正相關,過去收入越低,滿意度越高,過去收入越高,滿意度越低(Clarketal,2008)。
橫嚮相對收入也會影響收入滿意度。橫嚮相對收入通過兩種渠道影響滿意度:相對剝奪感與隧道效應。相對剝奪感指個人希望獲得某物品而沒有獲得該物品,但他看見彆人擁有該物品時的感受。隧道效應指一個人如果遭遇瞭堵車,看見旁邊的車道上有汽車開動,將會感到高興,因為這錶明堵車即將結束(Hirschmanetal,1973)。第一,橫嚮相對收入越低,個人的相對剝奪感越強,從而收入滿意度較低;反之,橫嚮相對收入越高,個人的相對剝奪感越少,收人滿意度越高。收入的相對剝奪感可以用基尼係數衡量,基尼係數與滿意度呈反比關係(Chakravartyetal,1984;Berrebietal,1985),上升的基尼係數將降低滿意度(Duclos,2000)。第二,橫嚮相對收入越低,個人感覺到收入的隧道效應,預期未來收入將提高,收人滿意度上升(Becchettietal,2013)。在流動性較高的社會,收入存在隧道效應,個人橫嚮相對收入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可能從負相關轉嚮正相關(Becchetti,2010)。
橫嚮相對收入越高,相對剝奪感越低,對收入滿意度提高,橫嚮相對收入越低,相對剝奪感越強,對收入的滿意度降低。但在流動性較強的社會,橫嚮相對收入較低的人群,由於存在收入的“隧道效應”,對收入的滿意度會提高,收入的“隧道效應”部分抵消收入的“相對剝奪感”。我國個人橫嚮相對收入地位與個人戶籍狀況有關,城鎮戶籍居民的收入顯著高於農業戶籍居民(林毅夫等,2009b;陳釗等,2008)。農業戶籍居民的橫嚮相對收入較低,有“相對剝奪感”,收入滿意度較低;城鎮戶籍居民的相對收入地位較高,具有較高的收入滿意度。同時,農業戶籍居民能夠到城市打工,預期可以獲得相對較高的打工收入,具有收入的“隧道效應”,收入滿意度有提高的傾嚮,城鎮戶籍居民和農業戶籍居民的收入滿意度差距將縮小。
……
前言/序言
城鄉收入差距對收入滿意度影響研究 本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城鄉收入差距這一重要結構性問題如何具體影響到不同群體的收入滿意度。通過嚴謹的理論框架構建、詳實的數據分析以及多維度的案例考察,本書試圖揭示收入分配不均背後的深層機製,並探討影響個體主觀感受的關鍵中介變量。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與概念界定 第一章:收入滿意度的理論溯源與測量 本章首先迴顧瞭國內外關於“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經典理論,如期望-現實差距理論、社會比較理論(包括嚮上比較與嚮下比較)以及適應性理論。重點探討瞭收入滿意度作為一種特定維度的經濟心理學概念,其區彆於絕對收入和相對收入的獨特內涵。 在測量層麵,本書詳細辨析瞭常用的收入滿意度量錶(如Glasgier量錶、特定領域滿意度問捲)的適用性與局限性。並根據中國情境下的社會文化特點,構建瞭一套更為精細化的收入滿意度評估體係,該體係將“生存需求滿足度”、“發展機會感知”和“代際流動預期”納入考量範圍,以期更全麵地捕捉城鄉居民的收入體驗。 第二章:城鄉收入差距的結構性分析 本章從宏觀經濟結構、要素稟賦差異和製度變遷三個維度,係統梳理瞭當代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成因。結構性分析部分著重於解釋為何收入差距會持續存在並錶現齣特定模式: 1. 要素報酬差異: 探討瞭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要素在城鄉間配置的效率差異及其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尤其關注瞭戶籍製度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成本與收益結構。 2. 公共服務供給不均: 分析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在城鄉間的非均衡分布如何固化瞭收入差距,並進一步影響瞭居民對“未來收入潛力”的預期,從而間接影響當前的滿意度。 3. 産業結構與市場分割: 研究瞭城市主導的産業結構和分割性的勞動力市場如何限製瞭農民工的工資增長空間,以及區域性發展政策對城鄉收入格局的重塑作用。 第二部分:實證研究:差距對滿意度的影響機製 第三章:收入差距的直接效應與感知閾值 本章采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利用大規模的住戶調查數據,檢驗瞭絕對收入差距(即收入的實際差距)對收入滿意度的直接影響。研究發現,收入差距並非簡單地呈綫性負相關關係。特定的“滿意度閾值”現象被觀察到:當差距達到某一臨界點時,收入滿意度的下降速度會顯著加快,這可能與社會公平感的崩潰相關。 此外,本章引入瞭“感知收入差距”的概念,即居民認為自己與參照群體(如城市高收入群體、同村鄰居)之間的差距。實證結果錶明,感知差距對滿意度的解釋力往往高於客觀差距,突顯瞭心理因素在收入評價中的核心作用。 第四章:社會比較與相對剝奪感的中介效應 本書的核心部分之一,集中探討瞭社會比較理論在城鄉背景下的具體錶現。本章構建瞭中介效應模型,檢驗瞭城鄉收入差距如何通過引發個體的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來降低收入滿意度。 研究區分瞭兩種主要的比較對象: 1. 同群比較(Intra-group Comparison): 考察瞭村落內部或社區內部的收入不平等對個體滿意度的影響。發現即使在農村內部,微小的收入差異也可能因高透明度而引發強烈的相對剝奪感。 2. 跨群比較(Inter-group Comparison): 重點分析瞭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比較。研究發現,這種跨群比較帶來的滿意度衝擊更大,尤其當個體認為這種差距是基於非市場因素(如戶籍、齣身)而非努力程度時。 第五章:機會預期與未來收入前景的調節作用 收入滿意度不僅取決於當前的收入水平,更取決於對未來的預期。本章聚焦於“機會不平等”如何調節收入差距對滿意度的影響。 研究發現,在收入差距較大的區域,如果居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通過教育、創業獲得嚮上流動的機會持樂觀態度,那麼他們對當前收入差距的容忍度會相對較高,滿意度下降不明顯。相反,如果機會通道被認為已經固化(即“代際鎖定效應”顯著),即使收入差距本身並非頂尖水平,也會因為對未來前景的悲觀預期而導緻收入滿意度急劇下降。本章通過對教育投資迴報率和職業流動率的分析,量化瞭這種調節效應。 第三部分:城鄉異質性分析與政策啓示 第六章:基於城鄉身份的異質性影響分析 本書並未將城鄉居民視為同質群體,而是分彆進行瞭深入的異質性檢驗。 對城鎮居民(包含新市民): 收入差距主要通過嚮上社會比較(與更富有的精英群體比較)來影響滿意度,對公共服務質量的依賴性更高。 對農村居民(含留守群體): 收入差距的影響更多地與生存安全感、對土地及社會保障的依賴相關聯,且對“公平分配”的感知更為敏感。 通過對比分析,本章揭示瞭同等收入差距水平下,城鄉居民在心理感受上的顯著差異,強調瞭政策乾預需要精準化。 第七章:收入分配公平感知與社會資本的中介作用 本章引入“社會資本”和“製度信任”等社會學變量,考察它們如何緩解或加劇收入差距帶來的負麵影響。 研究發現,在社會資本(如鄰裏互助、社區凝聚力)豐富的地區,居民的收入滿意度對客觀收入差距的敏感性降低。社會資本起到瞭“心理緩衝墊”的作用,通過增強互助和信任,使得居民更願意接受一定程度的收入差異。反之,在社會資本匱乏、人際關係疏離的地區,收入差距的負麵效應被放大。製度信任度高的地區,居民更相信政府有能力調節差距,這也有助於維持較高的滿意度。 第八章: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書最後總結瞭研究發現,並基於數據和理論分析,提齣瞭針對性的政策建議。這些建議超越瞭單純的提高低收入者絕對收入的層麵,更加側重於: 1. 縮小機會差距: 重點投資農村教育和醫療的均衡化,確保人力資本投資迴報的公平性。 2. 優化比較環境: 審慎推行區域發展政策,避免過度製造集中的財富極化中心,並加強對炫富性消費的引導和規範,以降低無效的嚮上比較壓力。 3. 提升收入分配的透明度與公平感知: 建立更具公信力的收入監測和調節機製,使居民相信收入的差異是基於貢獻而非特權,從而提升整體社會的收入滿意度。 本書對於理解當代中國社會心態、優化收入分配結構以及製定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