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是在支持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自我累积和加强的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收入满意度,因为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都会影响收入满意度。我国城乡居民由于收入存在显著差异,其社会资本也存在显著差异,其收入满意度也显著不同。 构建收入满意度的次序逻辑多元统计回归模型,利用我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个人可支配收入与收入满意度正相关,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农业户籍者的收入满意度。个人绝对收入、横向相对收入和纵向相对收入提高,收入满意度上升。横向相对收入有“相对剥夺感”和“隧道效应”。城镇户籍者的收入满意度最高,农业户籍者较低,蓝印户籍者最低;户籍落户地的城市规模与收入满意度负相关。个人教育程度、婚姻稳定度与收入满意度正相关,年龄与收入满意度负相关,党员身份、宗教信仰提高收入满意度。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构建城乡居民收入满意度的多元方差模型,并利用我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不仅城乡居民的收入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别,城市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的收入满意度也存在显著差别。 我国应促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市偏向的政策,促进就业机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资源的均等化,促进收入分配改革,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收入满意度。
作者简介
史振华(1971—),男,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经济法专业博士生,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法经济学。主研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或主研省部级课题4项;独著或作为di一作者在SCCCI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本。
目录
第一篇 引 论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我国居民主观收入满意度
一、收入满意度的概念
二、收入满意度是生活满意度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收入满意度的形成原因
四、我国的收入满意度
第二节 我国收入水平持续上升
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三、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
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节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
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第四节 我国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
一、全国不同阶层收入差距分析
二、城镇居民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
三、农村居民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的边际贡献
第二篇 收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收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收入满意度理论分析
一、需求理论对收入满意度的解释
二、比较理论对收入满意度的解释
三、人格理论对收入满意度的解释
第二节 收入对满意度的影响
一、宏观人均收入对满意度的影响
二、微观收入对满意度的影响
三、宏观收入和微观收入对满意度的综合影响
第三节 相对收入对满意度的影响
一、相对于他人的收入及其影响
二、相对于自己过去的收入及其影响
三、其他相对收入及其影响
第四节 个人特征对满意度的影响
第四章 收入满意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第一节 理论假设
第二节 模型
第三节 变量定义及数据说明
第五章 收入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描述统计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不同调查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收入满意度分析
三、个人收入与收入满意度分析
四、不同户籍人群收入与收入满意度分析
五、个人特征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多元逻辑回归统计分析
一、Ologit模型
二、收入、户籍与收入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实证分析结论
第三篇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
第七章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农业在工业化中的贡献
一、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卢燕平等,2012)
二、工业化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工业化中农业的贡献
第二节 工业化和城市偏向的政策造成城乡收入差距
一、城市偏向的政策促进农业剩余转移和工业化发展
二、城市偏向的政策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第八章 城乡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增加
第一节 城乡收入差距限制长期收人增加
一、城乡收入差距在短期可能促进经济增长
二、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长期收入增加
三、存在一个最优的城乡收入差距水平
第二节 城乡收入差距降低社会资本限制收入增加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
二、社会资本能降低交易成本,弥补市场和政府不足
三、社会资本能促进收入增加
四、社会资本能增加教育机会
五、城乡收入差距限制社会资本形成
第九章 城乡收入差距对收入满意度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异
一、城市偏向政策形成城乡收入差异
二、收入的累积效应扩大收入差距
三、低收入家庭的教育和投资能力受限
第二节 城乡居民的社会资本差异
一、城乡收入差距降低整体的社会资本
二、城市偏向政策降低社会资本
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放大的效应
第三节 城乡居民的收人满意度差异
一、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导致收入满意差异
二、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导致收入满意差异
第十章 模型
第一节 理论假设
第二节 模型
第三节 变量说明
第十一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城乡户籍对工作机会的影响
第二节 描述统计分析
一、城市本地人的收入更高
二、城市本地人的受教育程度更高
三、城市本地人的社会资本水平更高
四、城市本地人的收入满意度更高
第三节 多元方差统计分析
一、因子的交互效应分析
二、因子的单纯主效应统计检验
三、因子的单纯主效应边际平均值分析
第十二章 实证分析结论
第四篇 我国提高收入满意度的对策
第十三章 提高我国收入满意度的对策
第一节 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一、由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二节 促进城乡二元结构一体化
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平等分享
第三节 提高教育水平
一、城乡教育均衡
二、发展职业教育
三、促进信息化与终身教育
第四节 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一、依法保障市场经济发展
二、依法保障创新
第十四章 本书结论
一、收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二、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收入满意度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收入满意度的对策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城乡收入差距对收入满意度影响研究》:
收入满意度不仅受到个人绝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还会受到相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纵向相对收入提高,能够提高收入满意度水平(Vera—Toscanoetal,2006)。克拉克认为个人纵向相对收入影响效用函数,与个人满意度正相关,过去收入越低,满意度越高,过去收入越高,满意度越低(Clarketal,2008)。
横向相对收入也会影响收入满意度。横向相对收入通过两种渠道影响满意度:相对剥夺感与隧道效应。相对剥夺感指个人希望获得某物品而没有获得该物品,但他看见别人拥有该物品时的感受。隧道效应指一个人如果遭遇了堵车,看见旁边的车道上有汽车开动,将会感到高兴,因为这表明堵车即将结束(Hirschmanetal,1973)。第一,横向相对收入越低,个人的相对剥夺感越强,从而收入满意度较低;反之,横向相对收入越高,个人的相对剥夺感越少,收人满意度越高。收入的相对剥夺感可以用基尼系数衡量,基尼系数与满意度呈反比关系(Chakravartyetal,1984;Berrebietal,1985),上升的基尼系数将降低满意度(Duclos,2000)。第二,横向相对收入越低,个人感觉到收入的隧道效应,预期未来收入将提高,收人满意度上升(Becchettietal,2013)。在流动性较高的社会,收入存在隧道效应,个人横向相对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可能从负相关转向正相关(Becchetti,2010)。
横向相对收入越高,相对剥夺感越低,对收入满意度提高,横向相对收入越低,相对剥夺感越强,对收入的满意度降低。但在流动性较强的社会,横向相对收入较低的人群,由于存在收入的“隧道效应”,对收入的满意度会提高,收入的“隧道效应”部分抵消收入的“相对剥夺感”。我国个人横向相对收入地位与个人户籍状况有关,城镇户籍居民的收入显著高于农业户籍居民(林毅夫等,2009b;陈钊等,2008)。农业户籍居民的横向相对收入较低,有“相对剥夺感”,收入满意度较低;城镇户籍居民的相对收入地位较高,具有较高的收入满意度。同时,农业户籍居民能够到城市打工,预期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打工收入,具有收入的“隧道效应”,收入满意度有提高的倾向,城镇户籍居民和农业户籍居民的收入满意度差距将缩小。
……
前言/序言
城乡收入差距对收入满意度影响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这一重要结构性问题如何具体影响到不同群体的收入满意度。通过严谨的理论框架构建、详实的数据分析以及多维度的案例考察,本书试图揭示收入分配不均背后的深层机制,并探讨影响个体主观感受的关键中介变量。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第一章:收入满意度的理论溯源与测量 本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经典理论,如期望-现实差距理论、社会比较理论(包括向上比较与向下比较)以及适应性理论。重点探讨了收入满意度作为一种特定维度的经济心理学概念,其区别于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的独特内涵。 在测量层面,本书详细辨析了常用的收入满意度量表(如Glasgier量表、特定领域满意度问卷)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并根据中国情境下的社会文化特点,构建了一套更为精细化的收入满意度评估体系,该体系将“生存需求满足度”、“发展机会感知”和“代际流动预期”纳入考量范围,以期更全面地捕捉城乡居民的收入体验。 第二章:城乡收入差距的结构性分析 本章从宏观经济结构、要素禀赋差异和制度变迁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当代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结构性分析部分着重于解释为何收入差距会持续存在并表现出特定模式: 1. 要素报酬差异: 探讨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的效率差异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尤其关注了户籍制度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与收益结构。 2. 公共服务供给不均: 分析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城乡间的非均衡分布如何固化了收入差距,并进一步影响了居民对“未来收入潜力”的预期,从而间接影响当前的满意度。 3. 产业结构与市场分割: 研究了城市主导的产业结构和分割性的劳动力市场如何限制了农民工的工资增长空间,以及区域性发展政策对城乡收入格局的重塑作用。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差距对满意度的影响机制 第三章: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与感知阈值 本章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利用大规模的住户调查数据,检验了绝对收入差距(即收入的实际差距)对收入满意度的直接影响。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并非简单地呈线性负相关关系。特定的“满意度阈值”现象被观察到:当差距达到某一临界点时,收入满意度的下降速度会显著加快,这可能与社会公平感的崩溃相关。 此外,本章引入了“感知收入差距”的概念,即居民认为自己与参照群体(如城市高收入群体、同村邻居)之间的差距。实证结果表明,感知差距对满意度的解释力往往高于客观差距,突显了心理因素在收入评价中的核心作用。 第四章:社会比较与相对剥夺感的中介效应 本书的核心部分之一,集中探讨了社会比较理论在城乡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本章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城乡收入差距如何通过引发个体的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来降低收入满意度。 研究区分了两种主要的比较对象: 1. 同群比较(Intra-group Comparison): 考察了村落内部或社区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对个体满意度的影响。发现即使在农村内部,微小的收入差异也可能因高透明度而引发强烈的相对剥夺感。 2. 跨群比较(Inter-group Comparison): 重点分析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比较。研究发现,这种跨群比较带来的满意度冲击更大,尤其当个体认为这种差距是基于非市场因素(如户籍、出身)而非努力程度时。 第五章:机会预期与未来收入前景的调节作用 收入满意度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水平,更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本章聚焦于“机会不平等”如何调节收入差距对满意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收入差距较大的区域,如果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通过教育、创业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持乐观态度,那么他们对当前收入差距的容忍度会相对较高,满意度下降不明显。相反,如果机会通道被认为已经固化(即“代际锁定效应”显著),即使收入差距本身并非顶尖水平,也会因为对未来前景的悲观预期而导致收入满意度急剧下降。本章通过对教育投资回报率和职业流动率的分析,量化了这种调节效应。 第三部分:城乡异质性分析与政策启示 第六章:基于城乡身份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本书并未将城乡居民视为同质群体,而是分别进行了深入的异质性检验。 对城镇居民(包含新市民): 收入差距主要通过向上社会比较(与更富有的精英群体比较)来影响满意度,对公共服务质量的依赖性更高。 对农村居民(含留守群体): 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多地与生存安全感、对土地及社会保障的依赖相关联,且对“公平分配”的感知更为敏感。 通过对比分析,本章揭示了同等收入差距水平下,城乡居民在心理感受上的显著差异,强调了政策干预需要精准化。 第七章:收入分配公平感知与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 本章引入“社会资本”和“制度信任”等社会学变量,考察它们如何缓解或加剧收入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在社会资本(如邻里互助、社区凝聚力)丰富的地区,居民的收入满意度对客观收入差距的敏感性降低。社会资本起到了“心理缓冲垫”的作用,通过增强互助和信任,使得居民更愿意接受一定程度的收入差异。反之,在社会资本匮乏、人际关系疏离的地区,收入差距的负面效应被放大。制度信任度高的地区,居民更相信政府有能力调节差距,这也有助于维持较高的满意度。 第八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书最后总结了研究发现,并基于数据和理论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超越了单纯的提高低收入者绝对收入的层面,更加侧重于: 1. 缩小机会差距: 重点投资农村教育和医疗的均衡化,确保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公平性。 2. 优化比较环境: 审慎推行区域发展政策,避免过度制造集中的财富极化中心,并加强对炫富性消费的引导和规范,以降低无效的向上比较压力。 3. 提升收入分配的透明度与公平感知: 建立更具公信力的收入监测和调节机制,使居民相信收入的差异是基于贡献而非特权,从而提升整体社会的收入满意度。 本书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心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以及制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