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实验与设计基础

电子技术实验与设计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永强,梁金,周春梅 编
图书标签:
  • 电子技术
  • 实验
  • 设计
  • 基础
  • 电路
  • 模拟电路
  • 数字电路
  • 电子元件
  • 实践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64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02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共五篇。第一篇“电子技术实验基础知识”:介绍实验须知、基本测量技术、误差分析与测量结果处理、电子电路的调试、电子电路的故障检查、电子电路干扰的抑制。第二篇“电子技术实验”:包括14个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和12个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第三篇“电子技术设计基础”:分为模拟电子电路设计和数字电子电路设计两部分,共计20个实验项目。第四篇“Multisim仿真”:介绍Multisim仿真软件的使用及仿真示例。第五篇“常用电子仪器”:常用电子仪器介绍及使用方法,包括一个课前准备实验。

作者简介

周永强,四川工商学院,2003年至今,长期讲授基础电子(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路分析)实践教学、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等课程。

目录

第一篇 电子技术实验基础知识
第1章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须知 2
1.1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1.2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的基本要求 3
第2章 基本测量技术 5
2.1 概述 5
2.1.1 测量方法的分类 5
2.1.2 选择测量方法的原则 6
2.2 电压测量 7
2.2.1 高内阻回路直流电压的测量 8
2.2.2 电子式交流电压表 9
2.2.3 电压测量的数字化方法 10
2.3 阻抗测量 10
2.3.1 输入电阻测量 10
2.3.2 输出电阻的测量 12
2.4 增益及幅频特性测量 12
2.5 电子测量仪器的选择 13
2.5.1 电子测量仪器的选择常识 13
2.5.2 仪器使用的安全知识 13
第3章 误差分析与测量结果处理 14
3.1 测量误差的概述 14
3.2 测量误差的来源 14
3.3 测量误差的分类 15
3.4 误差表示方法 16
3.5 测量结果的处理 17
3.5.1 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17
3.5.2 测量结果的曲线处理 18
第4章 电子电路的调试 20
4.1 电子电路调试概述 20
4.2 电路检查 20
4.3 调试 21
4.4 调试的注意事项 22
第5章 电子电路的故障检查 23
5.1 常见的故障现象 23
5.2 产生故障的原因 23
5.3 故障的检查方法 24
第6章 电子电路干扰的抑制 26
6.1 干扰源 26
6.2 干扰途径及其抑制方法 26
6.2.1 内部干扰 26
6.2.2 外部干扰 28
6.3 接地的基本知识 29
6.3.1 接地的目的 29
6.3.2 接地方法 29
第二篇 电子技术实验
第7章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32
实验一 二极管的特性研究 32
实验二 单级共射极放大电路 36
实验三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41
实验四 多级放大电路 44
实验五 JFET共源极放大电路 47
实验六 差分放大电路 50
实验七 负反馈放大电路 55
实验八 基本运算放大电路(一) 57
实验九 基本运算放大电路(二) 62
实验十 有源滤波电路 66
实验十一 波形产生电路 70
实验十二 精密全波整流电路 73
实验十三 功率放大电路 75
实验十四 串联型稳压电源 80
第8章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85
实验一 与非门的功能测试及应用 85
实验二 SSI组合逻辑电路 89
实验三 MSI组合逻辑电路(一) 92
实验四 MSI组合逻辑电路(二) 96
实验五 触发器的功能测试及应用 101
实验六 SSI时序逻辑电路 105
实验七 MSI时序逻辑电路――计数器 109
实验八 MSI时序逻辑电路――移位寄存器 113
实验九 脉冲波形的变换与产生 117
实验十 555集成定时器 121
实验十一 数/模转换器及应用 126
实验十二 模/数转换器及应用 129
第三篇 电子技术设计基础
第9章 电子电路设计概述 133
9.1 电子电路设计的重要性 133
9.2 电子电路设计的若干问题 133
第10章 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 135
10.1 方案论证与总体设计 135
10.2 单元电路的设计 135
10.3 元器件的选择 136
10.3.1 器件选用原则 136
10.3.2 模拟集成电路的选择 136
10.3.3 数字集成电路的选择 137
10.3.4 半导体三极管的选择 139
10.3.5 阻容元件的选择 139
10.4 绘制电路图 139
10.5 安装调试 140
第11章 电子电路设计注意事项 141
11.1 集成运算放大器使用注意事项 141
11.1.1 调零 141
11.1.2 自激振荡的消除 142
11.1.3 保护措施 142
11.2 数字电路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143
11.2.1 逻辑器件的选用 143
11.2.2 各类逻辑器件的连接 144
11.2.3 CMOS集成芯片的正确使用 144
11.2.4 抗干扰措施 145
第12章 模拟电子电路设计基础 146
12.1 模拟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 146
12.2 模拟电子电路设计举例 146
12.2.1 直流稳压电源 146
12.2.2 音响放大器 151
12.2.3 数字逻辑信号测试器 156
12.3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项目 159
12.3.1 水温控制电路 159
12.3.2 电冰箱保护电路 159
12.3.3 声光控路灯电路 159
12.3.4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160
12.3.5 压控振荡电路 160
12.3.6 二阶有源带通滤波电路 160
12.3.7 线性稳压电源电路 160
第13章 数字电子电路设计基础 161
13.1 数字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 161
13.2 数字电子电路设计举例 161
13.2.1 篮球竞赛30s定时电路 161
13.2.2 多路智能抢答器 164
13.2.3 简易数字频率计设计 167
13.3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项目 171
13.3.1 交通灯控制电路 171
13.3.2 双钮电子锁 171
13.3.3 数字电子钟 171
13.3.4 红外线数字转速表 171
13.3.5 病房呼叫系统 172
13.3.6 乒乓球游戏机 172
13.3.7 彩灯控制器 172
第四篇 Multisim仿真
第14章 Multisim 12仿真 174
14.1 Multisim 12的基本操作界面 174
14.2 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177
14.3 案例演示 181
14.4 案例集 185
第五篇 常用电子仪器
第15章 常用电子仪器 192
15.1 SP1641B函数信号发生器/计数器 192
15.1.1 主要技术指标 192
15.1.2 面板功能介绍 193
15.1.3 使用说明 194
15.2 SFG-1003合成函数信号发生器 195
15.2.1 主要技术指标 195
15.2.2 面板功能介绍 195
15.2.3 使用说明 196
15.3 AFG-2025任意函数信号发生器 197
15.3.1 主要技术参数 197
15.3.2 面板介绍 198
15.3.3 操作说明 199
15.4 DS1102E数字式双踪示波器 201
15.4.1 概述 201
15.4.2 技术参数 202
15.4.3 功能面板介绍及说明 202
15.4.4 使用实例 205
15.5 GDS-1102数字式存储示波器 206
15.5.1 概述 206
15.5.2 主要技术参数 207
15.5.3 GDS-1102前面板介绍 207
15.5.4 GDS-1102使用说明 208
15.6 GPS-3303C双组电源供应器 208
15.6.1 概述 208
15.6.2 主要性能指标简介 208
15.6.3 前面板功能介绍 209
15.6.4 使用说明 210
15.7 UT39A数字万用表 210
15.7.1 概述 210
15.7.2 综合指标 211
15.7.3 外表结构 211
15.7.4 按键功能及自动关机 211
15.7.5 LCD显示符号 212
15.7.6 电压、电流测量说明 212
15.8 WBK-530模数电路实验台 213
15.8.1 概述 213
15.8.2 实验操作桌结构及功能 213
15.9 课前准备实验(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215
附录A 常见电路元件 218
A.1 电阻器 218
A.1.1 电阻器的分类 218
A.1.2 电阻器的型号命名 219
A.1.3 电阻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220
A.1.4 电阻器的简单测试 222
A.1.5 电阻器的选用常识 222
A.2 电容器 222
A.2.1 电容器的分类 222
A.2.2 电容器的型号命名法 224
A.2.3 电容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225
A.2.4 电容器的简单测试 226
A.2.5 电容器的选用常识 226
A.3 电感器 226
A.3.1 电感器的分类 227
A.3.2 电感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227
A.3.3 电感器的简单测试 227
A.3.4 电感器的选用常识 228
附录B 半导体器件 229
B.1 二极管 230
B.2 三极管 231
B.3 半导体集成电路 233
B.3.1 集成电路的型号命名法 233
B.3.2 集成电路的分类 234
B.3.3 集成电路外引线的识别 235
B.4 常用集成电路说明 236
B.4.1 部分集成电路外引线排列图 236
B.4.2 常用数字集成电路代号及名称 242
参考文献 250

前言/序言


《光影斑驳的时代:近代摄影术的诞生与变迁》 一、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影像的记录与传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远古岩壁上的刻画,到历代工匠精心绘制的壁画与图谱,我们从未停止过捕捉和传承视觉信息的努力。然而,真正意义上能够“复制”现实,将瞬息万变的时光凝固为可供反复观赏的画面,则要归功于一项划时代的发明——摄影术。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近代摄影术诞生的那个光影斑驳的时代,深入探究这项伟大技术从孕育、诞生到初步发展的历程,以及它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认知世界、记录历史、表达情感的方式。我们将拂去历史的尘埃,聚焦那些先行者的智慧与汗水,解析那些充满科学探索精神的实验与设计,最终呈现出摄影术如何从一项技术的突破,演变成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社会现象。 二、 黎明前的曙光:寻找“复制”现实的可能 在摄影术诞生之前,人类对于“复制”自然景物的渴望早已存在。艺术家们通过素描、油画等方式,试图捕捉光影的微妙变化,再现物体的质感与形态。炼金术士和化学家们也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他们对感光材料的偶然发现,为日后的摄影术埋下了伏笔。 1. 光学仪器的发展与成像原理的探索: 17世纪,透镜和镜子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视觉范围。人们开始更深入地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能够形成倒置的图像。暗箱(Camera Obscura)的出现,更是直接为摄影术提供了最基础的成像装置。通过一个带有小孔的黑暗盒子,外部景物可以通过小孔投射在盒子内壁形成一个倒立的、与实物相似的图像。虽然暗箱只能“显示”图像,无法“固定”图像,但它清晰地演示了“图像成像”这一核心过程,成为后来者进行光学设计的重要参考。 2. 化学的进步与感光材料的萌芽: 与此同时,化学领域的研究也日新月异。一些科学家们注意到某些物质在光照下会发生颜色的变化。例如,1727年,德国医生兼化学家约翰·海因里希·舒尔茨(Johann Heinrich Schulze)在实验中偶然发现,用硝酸银配制的溶液在光照下会变黑。尽管他并未能将这一现象应用于成像,但这一发现明确了硝酸银对光的敏感性,为后来的感光材料研发提供了关键性的化学基础。 3. 对“固定影像”的渴望: 暗箱虽然能将景物投射到内壁,但图像是短暂的,一旦光线改变,图像便消失。艺术家和科学家们无不渴望能够将这短暂的影像固定下来,永久保存。这种对“记录瞬间”的强烈需求,成为驱动早期摄影技术探索的强大动力。他们尝试用各种方式捕捉暗箱中的光影,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要么图像模糊不清,要么无法长期保存。 三、 光的魔法师:摄影术的早期探索与突破 19世纪初,随着光学和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几位富有远见的先驱者开始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勇敢地向“固定影像”的难题发起挑战。他们的实验充满了曲折与反复,但正是这些不懈的努力,最终点燃了摄影术诞生的熊熊烈火。 1. 尼埃普斯与“日光蚀刻法”: 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被公认为摄影术的先驱。他对化学和光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寻找一种能够捕捉并固化暗箱成像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实验,他最终在1826年或1827年成功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照片——《窗外的景致》(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他使用的技术被称为“日光蚀刻法”(Heliography),其核心是利用沥青(bitumen of Judea)在光照下会硬化的特性。尼埃普斯将沥青涂在金属板上,置于相机中曝光,光线强的部分沥青会硬化,光线弱的部分则保持原状。然后,他用薰衣草油等溶剂清洗,未硬化的沥青被溶解,留下了凹凸不平的图像,再通过蚀刻和印刷的方式复制。这张照片的曝光时间长达数小时,图像也略显模糊,但它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永久固化光影”的可能性。 2. 达盖尔与“银版摄影法”: 尼埃普斯的合作伙伴路易·达盖尔(Louis Daguerre)在尼埃普斯去世后,继续他的研究,并最终在1839年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摄影法”(Daguerreotype)。达盖尔法是对尼埃普斯技术的重大改进。他发现,用抛光的镀银铜板作为基底,经过碘处理产生碘化银,然后在暗箱中曝光。曝光后的图像在显影剂(水银蒸气)作用下显现,再用定影剂(海波,硫代硫酸钠)固定。达盖尔法拍摄的照片具有极高的清晰度和丰富的细节,而且曝光时间大大缩短,通常只需几分钟到半小时。银版照片是直接成像的正像,它制作出的画面如同镜面一般,反光时可以看到细腻的图像。尽管每一张银版照片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但它的精美程度和逼真效果,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标志着摄影术真正进入实用阶段。1839年,法国政府向达盖尔支付了一笔可观的年金,并公布了这项发明,使得摄影术得以迅速传播。 3. 塔尔博特与“负-正工艺”的奠基: 几乎在达盖尔公布其发明的同时,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也在独立进行摄影实验。塔尔博特的研究方向与达盖尔有所不同,他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发展一种能够“复制”的工艺。他发明了“卡罗式摄影法”(Calotype,也称Talbotype),这是一种基于纸质负像的工艺。他使用涂有碘化银的纸张作为感光材料,在暗箱中曝光后,得到一张反像(负像)的纸质底片。然后,他将这张负像底片与另一张感光纸紧密接触,通过光照进行印制,从而得到一张正像的复制品。塔尔博特的“负-正工艺”是现代摄影术的基石。虽然早期的卡罗式照片在清晰度和细腻度上不如银版照片,但其能够大量复制的优势,使其在后期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四、 光影的塑形:早期摄影的实践与应用 摄影术的诞生,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视觉革命。它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观察方式,也为科学、艺术、新闻等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1. 肖像摄影的兴起: 在早期,摄影术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便是肖像摄影。达盖尔法的精美成像和塔尔博特法的易于复制,使得普通民众也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影像。摄影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不再需要依赖昂贵而耗时的绘画肖像。摄影为记录家庭成员、纪念重要时刻提供了便捷而真实的方式。从宏伟的皇家肖像到街头巷尾的普通市民,摄影的镜头前留下了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 2. 记录历史与社会现实: 摄影术强大的记录能力,使其成为历史学家和新闻记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战争的残酷、贫困的景象、城市的变迁、民族的风貌……摄影家们用他们的镜头,捕捉着时代的真实面貌。例如,19世纪中叶的克里米亚战争,摄影师罗杰·芬顿(Roger Fenton)就深入战场,拍摄了大量记录战争场景和士兵生活的照片,这些照片让公众得以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实际情况,也开启了战地摄影的先河。 3. 科学研究的新视角: 摄影术的精确性也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天文学家利用长时间曝光拍摄星空,揭示了宇宙的奥秘;生物学家用摄影记录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解剖结构;地质学家通过拍摄地貌特征,研究地质变迁。甚至在医学领域,摄影术也开始用于记录病灶、研究人体结构。 4. 艺术的触动与争议: 摄影术的出现,也给传统的绘画艺术带来了冲击。一方面,它挑战了绘画在写实性方面的垄断地位,迫使绘画走向更抽象、更主观的表达。另一方面,摄影本身也逐渐被视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早期摄影师们在构图、用光、处理影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探索,试图赋予照片超越简单记录的审美价值。然而,摄影是否能被称为艺术,在当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五、 结语 《光影斑驳的时代:近代摄影术的诞生与变迁》带领我们回顾了摄影术从无到有、从不可能到可能的非凡历程。我们见证了光学和化学的联姻,也感受到了先驱者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摄影术的诞生,不仅是一种技术的飞跃,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观察世界、记录历史、认识自我的方式。它让曾经遥不可及的远方变得触手可及,让转瞬即逝的瞬间得以永恒。从一张模糊的、曝光数小时的黑白影像,到如今可以瞬间捕捉高清视频的智能手机,摄影术的发展从未停止。而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便捷和丰富的影像生活,正是源于那个光影斑驳的时代,那些勇敢的探索者们,为我们点亮了通往影像世界的大门。本书旨在勾勒出那段波澜壮阔的开创史,让读者领略技术创新的魅力,理解影像的力量,并从中获得对科学探索精神的深刻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物理爱好者们的圣经!如果你对宇宙的起源、星系的形成、黑洞的奥秘,以及那些让爱因斯坦都挠头不止的量子纠缠现象着迷,那么你绝对不能错过它。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哲理的方式,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概念娓娓道来。从宏观宇宙的壮丽景象,到微观粒子世界的奇诡变化,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智慧的探险。书中对各种物理理论的阐述,没有采用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类比、生动的比喻,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那些复杂的原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相对论的部分,作者将时间膨胀和空间扭曲的奇特现象,通过乘坐宇宙飞船旅行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我真的置身于光速边缘,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变得不同寻常。还有对量子力学的解读,书中巧妙地将“不确定性原理”比作一个在你观察之前就不断变换形态的幽灵,既神秘又令人着迷。即使你不是物理专业的学生,读完这本书,也会对宇宙多一份敬畏,对科学多一份热爱。它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你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奇妙世界。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文明的巨著,简直就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长卷!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将那些沉睡在尘埃中的古老国度,以一种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尼罗河畔的埃及金字塔,到两河流域的文明曙光,再到遥远的玛雅文明的神秘消失,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古希腊城邦的描述所吸引,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政治体制、哲学思想,更深入地描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创作以及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杰作。读到关于雅典民主的段落,仿佛置身于古 Agora,耳边回荡着苏格拉底的辩论,看到了伯里克利激昂的演说。而关于古罗马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书中更是通过对军事、法律、工程以及社会结构的细致刻画,展现了这个伟大帝国从辉煌走向没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关于世界各地神话传说的对比分析,作者通过解读不同文明的神话体系,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需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想象,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共性与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度反思,让我们得以窥见祖先的智慧与挣扎,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烹饪爱好者的宝典!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他将自己多年的烹饪心得和独家秘方倾囊相授。书中涵盖了从基础烹饪技巧到高级宴客菜肴的方方面面,每一道菜谱都写得清晰明了,配有精美的图片,让人一看就食欲大增。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食材处理和调味搭配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食材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调味组合,激发出食材最原始的风味。读到关于法式料理的章节,我学到了如何制作完美的舒芙蕾,如何掌握黄油酱的秘诀。而对于东南亚风味的探究,则让我学会了如何平衡酸、甜、辣,如何运用香茅、柠檬叶等香料,为家常菜肴增添异域风情。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菜单设计的建议,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食客的需求,来定制专属的菜单,这对于想要在家中举办派对的朋友来说,绝对是福音。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甜品制作的章节,那些诱人的蛋糕、精致的马卡龙,让我跃跃欲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是一次关于美食的探索之旅,它激发了我对烹饪的热情,让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为家人和朋友制作美味佳肴。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人类情感和心理奥秘的深刻剖析。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带领读者进入人类内心深处的世界。书中探讨了诸如爱、恨、喜悦、悲伤等基本情感的起源和运作机制,并深入分析了我们在不同情境下产生的复杂情绪。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依恋理论”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解释了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形成的各种依恋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沟通方式和情感连接。读到关于“认知失调”的部分,让我对自己在某些时刻产生的矛盾心理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维持内心的和谐,会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书中还对“同理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并提供了一些提升同理心的方法,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表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幸福感”的哲学思考,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属于自己的幸福模式,去理解幸福的多元性和个体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心理学的科普,更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以更成熟、更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园林艺术的奇书,简直是视觉和精神的双重盛宴!作者是一位真正热爱自然、洞察生活的设计大师,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带领读者漫步于世界各地的经典园林之中。从中国苏州的婉约庭院,到日本京都的枯山水,再到法国凡尔赛宫的宏伟对称,每一个园林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和故事。书中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讲解,让我对“步移景异”、“借景”等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不仅分析了亭台楼阁的布局,更深入探讨了假山、流水、花木在园林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寄托。读到关于苏州拙政园的描述,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竹林的声音,感受到水面倒映着月影的静谧。而对于日本庭园的解读,则让我领略到了“侘寂”之美,那种含蓄、内敛、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在枯山水的设计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园林主人的故事,他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都与园林的设计息息相关,这让园林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承载了丰富人文情怀的艺术空间。这本书让我明白,园林不仅仅是观赏的对象,更是心灵的栖息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