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国际民航组织、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等组织以及国际上主要航空产品制造商的文件为技术支撑。
(2)以航空导航需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即确定飞机的位置、飞机的航向以及飞行(或待飞)时间为主线来组织材料,以空地协同的观点来阐述航空导航的实施过程。
(3)系统剖析了目前民航广泛使用的陆基导航系统,使读者真正理解导航基本原理的内涵、实质,尤其是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牢固建立起整个导航系统的框架和脉络。
(4)将导航系统充分纳入到运行的概念中去阐述。
(5)充分考虑和吸纳了国际民航组织的导航新概念和新方法,展示了导航技术的发展方向。
无线电导航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及在陆地上有目的移动的航行体,它是多门学科和多项技术的综合结晶,具有严格的科学体系。
本书阐述了航空无线电导航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剖析了民用航空广泛使用的陆基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与过程,对其典型系统(包括VRB-51D DVOR、LDB-101 DME、NM-7000B ILS以及机载900系列系统)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并阐述了区域导航的基本导航计算方法以及基于性能的导航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和性能规范。全面深刻地展示了民用航空陆基无线电导航的实质与内涵。
本书阐述了航空无线电导航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剖析了民用航空广泛使用的陆基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与过程,并对其典型系统进行了系统深刻论述。全书共8章,前两章介绍了无线电导航概论、无线电导航技术基础,第3~7章的内容分别为自动定向机、多普勒甚高频全向信标、测距机、无线电高度表和仪表着陆系统,第8章为区域导航。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同时,对于从事导航技术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倪育德,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校教学名师。1986年和1989年分别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和硕士学位,2000年获法国民航大学新航行系统(CNS/ATM)专业硕士学位。一直从事无线电导航(包括卫星导航)的教学与研究。主持省部级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2项,横向项目8项。1994年和1999年分别出版了两本有关无线电导航系统的教材,即《多普勒全向信标》(第二作者)(中国民航出版社)和《测距机》(第一作者)(香港慧文国际出版有限公司)。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多篇,15篇被SCI和EI收录。承担过民航导航台设备的调试与安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工程能力,在无线电导航领域造诣较深,为民航知名导航专家,民航局导航专家库成员,经常参加民航空管设备的采购评标,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导航与观测方向)。
第1章无线电导航概论
1.1无线电导航的定义与任务
1.2无线电导航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1.3无线电导航术语和参数
1.3.1导航术语
1.3.2导航参数
1.4导航的分类和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分类
1.4.1导航的分类
1.4.2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分类
1.5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布局
1.5.1地面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布局
1.5.2机载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布局
1.6无线电导航的实现
1.6.1无线电导航的依据
1.6.2基本的定位系统
1.6.3机载导航系统
1.6.4飞行管理系统
1.7国际民航组织及其附件10简介
练习题
第2章无线电导航技术基础
2.1无线电导航信号的传播方式
2.1.1电波传播的基本概念
2.1.2电波传播的基本方式
2.2导航坐标系及其变换
2.2.1地球的几何形状及其参数
2.2.2地心地固坐标系
2.2.3地平坐标系
2.2.4坐标系转换
2.3无线电导航系统的性能指标
2.3.1所需导航性能指标
2.3.2其他性能指标
2.4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
2.4.1无线电导航系统测量误差
2.4.2位置线误差
2.4.3二维定位精度
2.5无线电导航系统的有效工作区
2.5.1无线电θ�拨鹊己较低彻ぷ髑�
2.5.2无线电ρ�拨训己较低彻ぷ髑�
2.5.3无线电ρ�拨鹊己较低彻ぷ髑�
2.5.4实际导航性能
2.6三维导航定位精度
2.6.1确定飞机在空间中的位置
2.6.2精度因子
2.7机载数据总线
2.7.1ARINC��429总线
2.7.2AFDX总线
练习题
第3章自动定向机
3.1概述
3.2环形天线
3.3振幅测向系统的信号特征及其形成
3.3.1振幅测向系统的一般特性
3.3.2E型和M型测向信号的特征及其形成
3.4无方向信标
3.5自动定向机
3.5.1旋转测角器的ADF
3.5.2无测角器的ADF
3.6ADF��900自动定向机
3.6.1机载ADF系统工作过程
3.6.2机载ADF系统的BITE自测试
3.6.3ADF的定向误差
练习题
第4章多普勒甚高频全向信标
4.1概述
4.2VOR系统在导航中的应用
4.3DVOR地面信标
4.3.1多普勒效应
4.3.230Hz可变相位信号的产生
4.3.3DVOR信标的工作原理
4.4VOR机载系统
4.4.1机载设备的组成与功用
4.4.2接收机的工作过程
4.5VRB��51D DVOR信标
4.5.1系统组成
4.5.2VRB��51D发射机
4.5.3VRB��51D监控器
4.6VOR��900机载系统
4.6.1机载VOR系统概述
4.6.2VOR��900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
4.6.3VOR��900的自检功能
4.7DVOR系统测向精度
4.7.1ICAO对VOR精度的要求
4.7.2DVOR系统误差源
练习题
第5章测距机
5.1概述
5.2DME系统在导航中的应用
5.3DME系统的工作特征
5.3.1系统的工作频率
5.3.2脉冲编码格式和应答延时
5.3.3机载询问器的询问
5.3.4地面应答器的应答
5.4DME地面系统
5.4.1接收机的组成和主要质量指标
5.4.2发射机的组成和主要质量指标
5.5DME机载系统
5.5.1机载设备的组成与功用
5.5.2询问器的工作过程
5.6DME LDB��101信标
5.6.1系统组成
5.6.2天线系统
5.6.3LDB��101接收机
5.6.4LDB��101发射机
5.6.5LDB��101监控器
5.6.6LDB��101电源系统
5.7DME��900机载系统
5.7.1机载DME��900系统概述
5.7.2DME��900询问器的工作原理
5.7.3机载DME系统的BITE自测试
5.8DME系统测距精度
5.8.1ICAO对DME精度的要求
5.8.2DME系统误差源
练习题
第6章无线电高度表
6.1飞行高度的定义
6.2普通调频连续波高度表
6.2.1无线电高度表概况
6.2.2测高原理
6.2.3普通无线电高度表的几个基本问题
6.3等差频调频连续波高度表
6.3.1测高原理
6.3.2发射信号特性
6.3.3等差频FMCW高度表的跟踪环路
6.3.4等差频FMCW高度表工作原理
6.4机载无线电高度表系统
6.4.1无线电高度表系统组成与功用
6.4.2无线电高度表系统的数据输出
6.4.3无线电高度表系统的显示
6.4.4 无线电高度表系统的天线
6.4.5无线电高度表系统的自测试
6.5LRRA��900收发机
6.5.1基本性能
6.5.2LRRA��900工作过程
6.5.3LRRA��900的工作原理
6.6影响LRRA性能的因素
练习题
第7章仪表着陆系统
7.1概述
7.1.1仪表着陆系统发展历史
7.1.2仪表着陆系统的分类
7.1.3仪表着陆系统常用术语
7.1.4仪表着陆系统的组成
7.1.5仪表着陆系统的保护区
7.2仪表着陆系统精密进近程序
7.3ILS天线阵基本理论
7.3.1二单元天线阵
7.3.2M单元天线阵
7.4航向信标及其机载接收机
7.4.1航向信标信号
7.4.2航道扇区
7.4.3多径效应
7.4.4双频航向信标
7.4.5近场效应
7.4.6天线分配单元
7.4.7航向天线阵
7.4.8航向信标机载接收机
7.5下滑信标及其机载接收机
7.5.1下滑信标天线方向性图的形成
7.5.2零基准下滑信标
7.5.3M阵列下滑信标
7.5.4下滑天线系统的性能要求
7.5.5下滑信标机载接收机
7.5.6下滑线的确定
7.6指点信标及其机载接收机
7.6.1指点信标的工作过程
7.6.2指点信标机载接收机
7.7ILS NORMARC 7000B信标
7.7.1NM7000B信标系统概述
7.7.2NM7000B信标机柜
7.7.3NM7000B信标天线系统
7.7.4其他系统
7.8ILS机载系统
7.8.1多模接收机
7.8.2机载ILS系统工作过程
7.8.3MMR的自检
练习题
第8章区域导航
8.1概述
8.1.1区域导航定义
8.1.2区域导航的发展
8.1.3区域导航的特点和效益
8.1.4区域导航对机载设备的要求
8.2区域导航的基本导航计算
8.2.1位置、航向和飞行时间计算
8.2.2偏航距离计算
8.3基于VOR和DME的区域导航
8.3.1基于VOR/DME的区域导航
8.3.2基于DME/DME的区域导航
8.4PBN基础
8.4.1PBN的定义与组成
8.4.2为什么需要PBN
8.4.3RNAV系统和RNP系统
8.5RNAV 5/2/1规范和Basic�睷NP 1规范
8.5.1RNAV 5规范
8.5.2RNAV 1规范和RNAV 2规范
8.5.3Basic�睷NP 1规范
练习题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出版,简直就是为我这样一直在航空信息技术领域摸索的从业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一直觉得,虽然我接触的是民航系统的具体应用,但对于底层原理的理解总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导航原理与系统》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书中关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论述,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GPS、GLONASS、Galileo这些系统,而是详细剖析了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包括卫星的轨道设计、信号的编码方式、接收机的接收过程,以及不同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让我惊讶的是,书中对多路径效应、卫星遮挡等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差分技术(DGPS)来提高定位精度,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我过去在处理一些定位异常问题时,总觉得无从下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问题的根源都可以在这些基础原理中找到答案。而且,书中对现代导航系统中日益重要的组合导航技术,如惯性导航系统与卫星导航系统的融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解释了为什么仅仅依靠卫星导航并不能完全满足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飞行需求,以及如何通过融合两种系统,取长补短,实现更鲁棒的导航。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指导我如何更深入理解和优化现有系统的宝贵财富,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去审视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名长期在航空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知识甘霖”。我一直觉得,虽然我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导航数据和系统应用,但对于导航原理的理解,总感觉停留在“工具层面”,未能深入到“根源层面”。《导航原理与系统/民航信息技术丛书》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知识缺口。书中对于各种导航系统(如GNSS、INS、MLS等)的设计理念、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以及精度指标的详细阐述,让我对这些系统的优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导航系统误差分析和不确定性量化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指出了误差的来源,更提供了量化和减小误差的方法。这对于我日后的工作,如故障诊断、系统优化等,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此外,书中还对组合导航的原理和实现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现代导航系统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方式,以提高导航的鲁棒性和精度。这本书,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去审视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导航”这个词的理解。我一直以为导航就是手机上的地图,或者飞机仪表盘上的几个简单指示。但读了《导航原理与系统/民航信息技术丛书》之后,我才意识到,现代导航系统是一个何其复杂、何其精密的庞然大物。从基础的物理原理,比如万有引力、地球的形状对信号传播的影响,到各种先进的传感技术,比如惯性导航系统(INS)如何利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追踪飞机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再到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如何确保信号的稳定和精度,这本书都进行了极其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误差源的分析印象深刻,比如多普勒效应、大气层折射、地球磁场变化等等,以及系统是如何通过各种补偿算法来克服这些误差的。它让我明白了,每一次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背后都凝聚着多少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心血,无数的理论推导和严谨的实验验证。书中关于信号处理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复杂的滤波算法,如卡尔曼滤波,是如何从看似杂乱的原始数据中提取出最可靠的位置信息的,我虽然未必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数学细节,但其背后的逻辑和强大能力已经深深震撼了我。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技术,更是在讲述一种科学精神,一种对精确和可靠不懈追求的态度,这对于我这样一名对航空业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明白,在浩瀚的天空中,每一次飞行的安全,都建立在如此坚实、精细的科学基础之上。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思维的启迪者。《导航原理与系统/民航信息技术丛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深度思考的书籍。书中对导航原理的阐述,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导航信息融合的章节感到震撼。它让我了解到,如何在不同的数据源之间,通过复杂的算法,提取出最可靠、最精确的信息。这种信息融合的思想,不仅仅适用于航空导航,更可以推广到许多其他领域。书中对未来导航系统的展望,如量子导航、自主导航等,更是让我对航空技术的发展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它让我看到,人类在探索和追求更精准、更可靠导航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脚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创新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心。这本书,无疑是我在航空信息技术领域学习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技术书籍,不如说是在接受一次严谨的学术训练。我一直对航空的神秘和精密感到着迷,尤其是导航系统,它仿佛是飞机的“眼睛”和“大脑”。《导航原理与系统》这本书,以一种极其严谨的逻辑结构,将复杂的导航理论层层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从最基础的地球模型、坐标系转换,到复杂的误差分析和补偿算法,书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含糊不清的地方。我最欣赏的是它在阐述每一个概念时,都尽可能地追溯其物理根源和数学基础。例如,在讲解惯性导航系统时,它不仅仅是列出几个公式,而是详细解释了牛顿第二定律是如何应用于载体运动的,角动量守恒是如何在陀螺仪中体现的,以及如何通过积分运算来累积误差。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数学推导,变得生动而富有启发性。书中对于不同导航系统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场景,也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全局视角。我了解到,没有哪一种导航技术是万能的,每一种技术都有其局限性,而现代导航系统的强大之处,恰恰在于它们能够通过巧妙的组合和融合,克服个体缺点,实现整体的最优性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的严谨性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也让我更加敬畏那些在幕后默默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
评分我一直认为,能够在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里,找到自己的精确位置,是一件极其神奇的事情。而《导航原理与系统/民航信息技术丛书》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这背后的奥秘。《导航原理与系统》部分,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阐述了各种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从最基础的牛顿力学,到复杂的电磁波理论,再到卫星通信技术,书中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惯性导航系统(INS)的讲解印象深刻,它如何利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来测量载体的运动,并进行积分计算来推算出位置和姿态,这种“无参照”导航的能力,着实令人惊叹。书中对INS的误差源分析和误差补偿方法,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INS需要与其他导航系统进行融合。而《民航信息技术丛书》部分,则将这些原理与实际的民航应用相结合,让我看到了这些先进技术是如何被运用到日常的飞行任务中的。我了解到,不仅仅是飞机的导航系统,包括空管系统、气象信息系统等,都构成了民航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确保飞行的安全和效率。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普通航空爱好者的视角,升级为一个对民航运行体系有了更深入理解的“内行”。
评分当我翻开《导航原理与系统/民航信息技术丛书》的第一页时,我并没有预料到它会给我带来如此深刻的震撼。我一直以来对航空导航的认知,停留在非常表面的层面,仅仅知道有GPS,有惯性导航,但具体是如何工作的,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技术名词和公式,而是真正地从原理上,从概念上,将导航系统运作的内在逻辑,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书中关于信号传播的章节,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某些环境下GPS信号会变得不稳定,以及航空公司是如何通过更精密的接收设备和算法来规避这些风险的。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大地测量学在导航中的作用的论述印象深刻,了解到地球并非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存在复杂的地理模型,而精确的导航离不开对这些复杂模型的理解和应用。此外,书中关于自主导航技术和未来导航系统的展望,也让我对航空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它不仅关注当下的技术,更着眼于长远的发展,预见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如何重塑未来的导航系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航空技术发展的脉络,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导航”这个概念的理解都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日常使用的GPS导航。但《导航原理与系统/民航信息技术丛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系统和全面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现代航空导航的广阔天地。书中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导航系统。我特别对惯性导航系统的讲解印象深刻,它如何通过测量载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推算位置和姿态,这种“凭空”计算的能力,让我感到非常神奇。书中详细解释了惯性器件的原理、误差累积的机理以及各种补偿算法,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即使在GPS信号丢失的情况下,飞机依然能够保持相当程度的导航能力。同时,书中对电磁波在导航中的作用,如雷达、无线电导航等,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了解到不同的导航技术是如何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一个庞大而可靠的导航体系。我过去在看电影或新闻时,总觉得飞机能飞到目的地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每一次飞行背后,都凝聚着多少科学智慧和工程努力。它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新的启发,也让我对民航信息技术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航空爱好者,我一直对飞机如何能在茫茫天空中精准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到好奇。《导航原理与系统/民航信息技术丛书》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最深层次的求知欲。它并非一本只注重理论的学术著作,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理论与实际的民航应用紧密结合。书中关于空中交通管制(ATC)与导航系统之间联动关系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整个航空运行体系是如何高效运作的。我了解到,不仅仅是飞机自身的导航能力,还需要与地面控制系统进行实时的信息交互,才能确保空域的安全和秩序。书中对不同类型导航设备的性能指标、适用范围以及相互之间的冗余备份机制的详细介绍,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飞行安全会有如此高的保障。我过去一直觉得,飞机上那么多复杂的设备,都是为了应付各种极端情况,而这本书则让我明白了,这些设备的设计,是基于对各种潜在风险的充分预估和对精度、可靠性的不懈追求。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让我对飞行安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畏。这本书,就像一本详实的内部教材,让我得以一窥民航信息技术幕后的精密运作。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海量的专业知识,更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我一直对航空领域充满热情,尤其是在导航系统方面,总觉得有许多未解之谜。而《导航原理与系统/民航信息技术丛书》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将我引向了知识的深处。书中关于误差分析和导航精度的章节,让我了解到,在航空导航领域,任何一点点的误差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后果,因此,对误差的控制和补偿,是整个导航系统设计的核心。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大地水准面、重力异常等概念来提高导航精度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些内容在我过去的认知中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书中还对各种导航系统在不同飞行阶段的适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如起飞、巡航、着陆等不同阶段,对导航精度的要求和可用的导航手段都有所不同。这种系统性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导航系统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的重要性。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航空导航原理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有了更明确的定位。
评分可以,值得一看
评分很好!
评分导航原理与系统/民航信息技术丛书
评分很有用的专也书。
评分京东买书,送货真的特别快 非常感谢
评分还不错,很满意,正版
评分还可以哈不错,挺好的
评分京东买书,送货真的特别快 非常感谢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