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初中以上文化普通讀者,館藏書 1跟著大師讀大師;諾貝爾奬得主、DNA發現者沃森選編,點評
2精美的插圖版達爾文著作,內含近百幅原版經典素描插圖
3重譯重校,近百年來達爾文譯作之精華,當代科學散文翻譯之水準,盡顯於此。
內容簡介
《物種起源》、《貝格爾號航海誌》、《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人類和動物的錶情》這四部大書,構成完整的一體,讀者可從中追尋達爾文思想的蹤跡,看他如何挑戰傳統智慧,揭示有機界的基本規律,記錄推動萬物演進的動因和創造力。每部大書由諾奬得主J。D。沃森作精彩導讀。並增加瞭大量精美素描及照片插圖。分為三捲齣版。
《不可抹滅的印記之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探索人類的起源和曆史。在《物種起源》麵世12年之後,《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驚世駭俗地宣告——人類並非神創而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達爾文相信,通過自然選擇而進化是一條普遍規律,適用於所有有機體。人的智慧、語言、利他行為等,都可能從見於低等動物的那些基本品性演化齣來。英國首相希思曾將《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英文版作為國禮贈送給毛澤東。
作者簡介
查爾斯·達爾文,是英國生物學傢、進化論的奠基人。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作瞭曆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瞭大量的觀察和采集。齣版《物種起源》,提齣瞭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瞭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除瞭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詹姆斯·D.沃森,生物學傢,以其發現DNA雙螺鏇結構、於1962年與Frances Crick和Maurice Wilkins分享諾貝爾生理學-醫學奬聞名於世。著有暢銷書《雙螺鏇――發現DNA結構親曆記》和其他數種介紹DNA的著作。沃森博士平生屢獲殊榮,包括1997年剋林頓總統授與的國傢科學奬章和1987年所獲的總統自由奬章。2002年榮膺大英帝國榮譽騎士名號。
內頁插圖
目錄
引 論
第一篇 人類的由來或起源
第一章 人類從某些低級類型誕降而來的證據
第二章 關於人類是怎樣從某種低級類型發展而來的
第三章 人類和低等動物在心理能力方麵的比較
第四章 人類和低等動物在心理能力方麵的比較——續
第五章 經曆原始與文明諸時代,種種理智與道德能力的發展
第六章 關於人類的親緣關係和譜係
第七章 論人的種族
附錄——皇傢學會會員赫胥黎教授著:論人與猿猴的腦在結構與發育上的異同
第二篇 性選擇
第八章 性選擇的若乾原理
第九章 動物界較低級的幾個綱的第二性徵
第十章 昆蟲類的第二性徵
第十一章 昆蟲類的第二性徵——續:鱗翅目(蝶類與蛾類)
第十二章 魚類、兩棲類與爬行類的第二性徵
第十三章 鳥類的第二性徵
第十四章 鳥類的第二性徵——續
第十五章 鳥類的第二性徵——續二
第十六章 鳥類的第二性徵——續完
第十七章 哺乳類的第二性徵
第十八章 哺乳類的第二性徵——續
第三篇 性選擇與人類的關係,並結論
第十九章 人類的第二性徵
第二十章 人類的第二性徵——續
第二十一章 全書總述與結論
補論:性選擇與猿猴的關係
費孝通:潘、鬍譯《人類的由來》書後
附錄一:譯名對照錶
附錄二:一些不常見的字和容易讀錯的字
前言/序言
引論
為瞭使讀者易於瞭解本書的性質,我最好把本書所由寫成的經過簡單地先敘述一下。多年以來,我一直在搜集關於人類起源或由來的種種資料,起初我完全沒有在這個題目上發錶任何東西的意嚮,甚至可以說恰恰相反,我倒是決心不發錶任何東西,因為我想到發錶的結果無非是火上添油似的增加外界對我的成見罷瞭。我在我的《物種起源》的初版裏已經說到,通過那本書,“人類的起源,人類曆史的開端,將會得到一綫光明”,我那時以為這樣點一下也就夠瞭,因為這意味著,任何一個關係到人如何在地球上齣現的概括性的結論,都不可能不把他和其他生物種類一起包括進去的。如今,情況完全改觀瞭。如果像卡爾·沃格特(CarlVogt)這樣的一位博物傢也敢於以日內瓦國傢學會會長的身份在會議上緻辭時(1869年)說到,“人們,至少是在歐洲的人們,現在已不再敢堅持物種的各自獨立而逐個創造的特創論瞭”,則顯而易見的是,整個自然學界裏一定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學者承認各個物種都是其他物種的經曆瞭變化的子孫。對於比較年輕而正在興起中的博物傢,這話尤其適當。博物傢中總有半數以上把自然選擇作為一種手段接受下來瞭,認識到它是一股力量,盡管其中有些人說我太過誇大瞭它的重要性;實際是不是如此,也隻有未來纔能斷定瞭。可惜的是,自然科學的富有經驗和受人尊敬的首腦人物中間,至今還有不少人反對任何形式的進化學說。
如今大多數的博物傢既然采納瞭這方麵的一些見解,而這些見解,像其他的科學原理一樣,最後也將為其他不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們所認識,所以我終於改變瞭想法,著手把我的資料劄記收拾在一起,整理瞭一番,為的是要看一看,我以前在其他著述裏所已達成的一些一般性的結論究竟能不能適用於人,能適用到何種地步。這樣試一下似乎特彆值得,因為,在以前,我一直沒有存心把一個物種特地挑齣來,作為這些見解的適用對象而加以研究。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任何一種生物類型身上,我們當然要吃些虧,因為這樣一來,我們將無法利用從聯係大類群的生物種類的親緣關係的性質方麵所取得的一些很有分量的證據——大類群的生物種類在古代和今天的地理分布狀態,和它們在地質上的前後承接關係。我們有可能注意到的一個物種,人也好,任何其他動物也好,都有它的同源結構,它的胚胎發育,和它的一些殘留器官,這些都留待我們去加以考慮,而在我看來,這幾個方麵的大量事實也可以提供足夠的和結論性的證明,有利於這個逐步進化的原理。至於上麵所說的那些大有分量的證據所能提供的強有力的支持,則無論如何應當隨時記在心上,以供參考。
本書的唯一目的是要考慮,首先,人是不是像每一個其他物種一樣從先於他齣世的某一種生物類型傳下來的;其次,人齣現以後,又是怎樣發展成為今天的狀態的;第三,人類中有所謂種族之分,而種族與種族之間的一些差彆究竟有甚麼意義。既然有此三點需要我集中精力加以討論,則對於各個種族之間的種種差彆,我就沒有必要去作過細的敘述——這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題目,並且已經有好多有價值的著作充分的討論過瞭。人類的高度古老性,近年以來,通過以布歇·德·佩塞先生(BoucherdePerthes)為前驅的許多傑齣的著作傢的勞動,已經得到瞭指證,而為瞭理解人類的起源,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基礎。因此,我將直截瞭當地接受這個現成的結論,而可以讓我的讀者去參閱一下賴伊爾爵士(SirCharlesLyell)、約翰·盧伯剋爵士(SirJohnLubbock)以及其他著作傢所作的值得贊賞的專題論著。即使是人與各種類人猿之間的差彆,我也隻能大概地提到一些,而不可能有機會講得更加深入。據多數有權威有眼光的學者的判斷,赫胥黎教授在這方麵已經作齣瞭無可置疑的結論性的證明,指齣在每一個看得見的性狀上,人與各種高等猿猴之間的差彆,比起這些猿猴與同屬於靈長類(Primates)這一目的各個低級的成員之間的差彆,是更少而不是更多。
關於人類,本書幾乎拿不齣任何第一手而未經發錶過的事實來。不過,草草的初稿整理齣來之後,我發現我所達成的一些結論也還是有點意思,想到讀者之中也許有一些同樣感到興趣的人,因而值得把它們公開齣來。時常有人毫不遲疑的斷言,人的起源是永遠無法知道的。但無知比知識往往更容易産生自信之心,那些斷言科學將永遠不能解決這一問題或那一問題的人大都是一知半解之輩,而不是富有知識之人。人類和其他物種同是某一種古老、低級、而早已滅絕瞭的生物類型的同時並存的子孫這一結論,其實在任何程度上都不算新鮮。很久以前,拉馬剋(Lamarck)就得齣瞭這個結論,而近年以來,好幾位傑齣的博物傢和哲學傢也一直主張這一點;例如,華萊士(Wallace)、赫胥黎、賴伊爾、沃格特、盧伯剋、比希納(Büchner)、羅爾(Rolle)、等等,1而尤其是海剋爾(H?ckel);這最後一位博物傢,除瞭早先的那本巨著《普通形態學》(GenerelleMorphologie,1866年齣版)之外,不久以前又發錶瞭他的《自然創生史》(NatürlicheSchopfungsgeschichte,1868年初版,1870年再版),書中對人類的譜係作瞭充分的討論。如果他這本書早在我寫完本書之前齣來,我想我就會中途擱筆,再也不寫下去瞭。我在本書所得齣的種種結論,我發現幾乎全部都得到瞭這位博物傢的證實,而在好些地方,他的知識要比我豐富得多。我曾從他的著作裏采用瞭一些事實和看法,補進我的原稿,凡是這種地方,我都在正文中說明瞭這是來自海剋爾教授的。但也有些話是我的原稿中早就用瞭的,對於這些,我沒有再加以改動,隻是為瞭進一步證實某些比較可疑或有趣味之點,間或在注文中說明參考他的某一種著作而已。
多年以來,我一直有個看法,認為在人類分化成為若乾所謂種族的過程之中,性選擇似乎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不過在我的《物種起源》(初版,頁199)裏,我隻滿足於把這個信念提瞭一下。現在專把這個觀點應用到人類身上,卻發現非得把整個題目充分細緻的處理一下不可。2結果是,本書中專門處理性選擇的那一部分,即第二篇,就引申得非常之長,比起第一篇來,像是有些過分,但這是不能避免的。
我本來打算於本書已有的篇幅之外,加上有關人和低於他的各類動物如何錶達它們的各種情緒的問題的一篇文章。好多年以前,在讀過貝爾爵士(CharlesBell)的那本值得稱贊的著作之後,①我就注意到這個題目。這位聲譽卓著的解剖學傢主張,我們人為瞭錶達他的情緒,是單獨賦有某幾條肌肉的,這樣一個看法,顯然是和我們的信念,即人是從某種彆的低級類型傳代而來的,正相抵觸,因此我感覺到有必要在這裏加以申論。本來我還想重申一下,人的各個不同族類或所謂種族,在錶情的時候,所用的方式是否相同,相同到何種程度。但由於本書的篇幅已經夠多,我想我還是把這篇文章保留起來,另外發錶,更為恰當一些。
《不可抹滅的印記:人類的由來與性選擇》的簡介 追溯生命長河,洞見演化脈絡 自古以來,人類便對自身的起源充滿瞭好奇與求索。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為何是現在這個樣子?這些最根本的問題,如同古老的星辰,指引著我們不斷探索生命演化的深邃宇宙。本書《不可抹滅的印記:人類的由來與性選擇》,正是這樣一部力圖描繪齣人類演化宏大畫捲的史詩。它並非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而是一場穿越億萬年時光的旅行,一次對生命奧秘的深度解讀,一次對塑造瞭我們今日麵貌的關鍵力量——性選擇——的細緻剖析。 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非凡的旅程,從地球生命的萌芽開始,沿著演化的溪流,穿越微生物的時代,見證多細胞生命的誕生,經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璀璨,潛入海洋的深邃,攀爬陸地的崎嶇,直至最終,聚焦於我們——智人的故事。本書旨在以一種引人入勝且充滿啓發性的方式,呈現人類演化的主要裏程碑,並深入探討那些塑造瞭我們獨特性格、行為和社會結構的深層驅動力。 第一部:生命之源,演化之始——人類由來的宏大敘事 在第一部中,我們將首先將目光投嚮地球生命的起源。從無機物到有機物的奇跡,從簡單的自我復製分子到第一個原始細胞的誕生,這是一個充滿瞭不確定性與偶然性的史詩開端。我們將探索早期生命所需的極端環境,以及那些奠定瞭生命基本運行機製的關鍵化學反應。 接著,我們將步入微生物的王國,認識那些微小卻至關重要的生命形式,它們是地球生態係統的基石,也是我們自身演化的直接祖先。我們將瞭解細胞的進化,包括真核細胞的齣現,以及它如何為復雜生命的繁榮奠定瞭基礎。細菌與古菌的代謝多樣性,光閤作用的革命性影響,以及它們如何重塑瞭地球的大氣層,都將是本部分的重要篇章。 隨後,故事將推進到多細胞生命的時代。我們將解開細胞如何從獨立的個體走嚮協同閤作的奧秘,探討細胞分化、組織形成以及器官發育的演化路徑。我們將深入瞭解“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這一地球生命史上的重要事件,認識那些奇特的早期動物,以及它們如何奠定瞭現代生物多樣性的根基。 海洋,作為生命的搖籃,孕育瞭無數的演化創新。本書將帶領讀者潛入古代海洋,瞭解魚類的崛起,四肢動物如何從水中走嚮陸地,以及爬行動物在地球上的統治地位。我們將審視每一次重大的物種滅絕事件,以及它們如何清空瞭生態位,為新的生命形式騰齣發展的空間。 人類的演化,是生命史上的一個獨特篇章。我們將從靈長類動物的起源講起,追蹤那些古老的猿類祖先,瞭解它們的生存環境、社會結構以及它們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將詳細介紹人科的崛起,從南方古猿的直立行走,到能人製造工具的智慧,再到直立人徵服火的時代,以及海德堡人與尼安德特人等近親的演化故事。 當然,本書不會迴避人類演化中的關鍵轉摺點,例如大腦的增大、語言的齣現、工具的使用以及社會復雜性的提升。我們將探討這些演化優勢如何幫助我們的祖先在嚴酷的環境中生存和繁衍,以及它們如何為智人的最終齣現鋪平道路。這一部分將充滿科學的嚴謹與引人入勝的敘事,讓你仿佛置身於那些古老的時代,親眼見證我們祖先的每一次蛻變。 第二部:性之漣漪,選擇之痕——性選擇的深層機製與影響 在人類的演化曆程中,一個強大的驅動力始終在暗中發揮著作用,那就是性選擇。它不同於單純的生存競爭,而是聚焦於生物體在繁殖上的成功。本書的第二部將聚焦於這一迷人而深刻的現象,揭示它如何塑造瞭我們生物學上的許多特徵,甚至影響瞭我們的心理和行為。 我們將首先厘清性選擇的基本原理。什麼是性選擇?它與自然選擇有何不同?我們將引入“性二態性”的概念,解釋為何許多物種中,雄性和雌性在體型、色彩、行為等方麵存在顯著差異。我們將探討導緻性二態性的主要機製,包括求偶展示、性衝突以及親代投資的不對稱性。 本書將深入分析性選擇在不同生命階段和不同物種中的錶現。從鳥類的華麗羽毛,到鹿的雄壯鹿角,再到昆蟲的特殊求偶儀式,我們將通過豐富的案例,展示性選擇如何導緻瞭令人驚嘆的形態和行為的演化。我們將探討“性對抗”的概念,即雄性之間為瞭爭奪配偶而進行的競爭,以及雌性在選擇配偶過程中的作用。 特彆地,本書將重點探討性選擇在人類演化中的獨特作用。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在性選擇的壓力下演化齣獨特的生理和行為特徵的?我們將審視人類的性選擇機製,包括配偶選擇的偏好、求偶策略以及性競爭的形式。我們將探討女性對外貌、資源和地位的偏好,以及男性在社會地位、保護能力和基因質量方麵的競爭。 人類的性選擇,並非僅僅關乎外貌。我們將深入探討性選擇如何塑造瞭人類的認知能力、情感和社會行為。例如,幽默感、藝術創造力、語言的復雜性,甚至某些形式的利他主義,都可能與性選擇的壓力息息相關。我們將討論“誠實信號”理論,即某些看似無用的特徵,實際上是高質量基因的可靠信號,能夠幫助個體在求偶競爭中獲得優勢。 本書也將觸及性選擇對我們社會結構和文化的影響。婚姻製度、傢庭模式、社會等級,甚至某些我們今天仍能感受到的社會壓力,都可能與人類性選擇的深層演化根源有關。我們將探討父權社會和母權社會演化背後的性選擇邏輯,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不同文化中的性彆角色和權力動態。 此外,我們還會探討性選擇與疾病、衰老以及人類壽命之間的復雜關係。一些被性選擇塑造的特徵,可能在某些方麵增加瞭我們對疾病的易感性,或者加速瞭衰老過程。理解這些權衡,對於我們認識生命的脆弱與強大,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結語:烙印於基因,鎸刻於靈魂 《不可抹滅的印記:人類的由來與性選擇》並非止步於對過去的迴顧,它旨在幫助讀者理解,我們今日的每一個生命特徵,每一個行為模式,乃至我們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習俗,都深深地烙印著生命演化和性選擇的痕跡。從最微小的基因變異,到最宏觀的社會現象,我們都能在演化的大河中找到其源頭。 本書將以嚴謹的科學論證為基礎,輔以生動的案例和清晰的圖示,讓復雜的演化概念變得易於理解。它將激發你對自身、對生命、對這個世界的全新認知,讓你在理解“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的同時,也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何如此”。 這是一場關於生命本源的探索,是一次關於我們自身基因密碼的解讀,是一次關於塑造瞭我們今日麵貌的那些“不可抹滅的印記”的深入洞察。翻開這本書,你將踏上一段前所未有的認知之旅,重新審視你所認識的自己和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