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也许有一天,你和闺蜜的话题会从读书、美食、电影、旅行和夜店不知不觉变成了婚嫁,变成了他,变成了孩子,变成了他的事业。
也许有一天,你从一个少女变成了佳人有主;家,让你心安,婚姻,让你幸福;偶尔有点小烦恼,也有人为人排遣,每天,你的脸上,有笑容。
又或者,婚姻有点像牢笼,让你觉得不自由;那个人,原来没那么好,没那么爱你;原来你们也有分歧,原来你们都没想象的那么美好。
请你,他爱你时,就坦然接受,用同样热烈的爱回应他;
请你,他不爱你了,你可以伤心,但不要沉沦,拍拍灰尘,坦然上路。
总之,幸福的婚姻好好珍惜,不幸福时候就努力让它幸福,如果努力都无法幸福时,请你明白,婚姻只是人生的选择之一,一旦发现这个选择错误时,要有勇气纠正错误,继续向前。如果失败,就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幸福的人生只属于敢于承认错误,有勇气重新来过的人。
内容简介
即使每天孤身走进漆黑的家。
即使每天一个人吃饭。
即使每天都只能接到快递、外卖或者10086的电话。
即使翻开通讯录,所有的人都不合适打扰。
即使想晒太阳的时候只能在阳台上陪植物站着。
即使深夜里冷得醒过来只有自己一个人。
请你不要放弃好好爱自己,不要因为孤独寂寞冷对这个世界妥协,要因为爱。
要让自己变成大海,盛着爱,也能装得进爱。
总有一天,你会遇到那个你愿意同行的人,遇到那个不会让你觉得负累的人。
即使遇不到,一个人过一生也是一种幸福。
本书为情感散文集,多位知名作者围绕婚姻对于女人的意义、女人的一生到底该怎么过等话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现代社会给了现代女性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也造成了来自各方面的困扰,婚姻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渴望人生幸福,渴望有个相爱的另一半,可是,婚姻中,女人真的是那个注定会被牺牲的角色吗?女人牺牲了就能得到幸福吗?显然,现实并不是这样。知乎网有一个问题,叫《离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个话题获得了16000多个关注,900多个长篇答复,被浏览16702752人次,相关话题关注者140905人,婚姻是要的,更要婚姻幸福,但是,作为女人,请不要为了婚姻牺牲自己。
作者简介
冯润,籍贯云南,情感专家,豆瓣红人圈联络人,文章散见于各《读者》、《知音》等杂志。曾留学于希腊,喜欢写作,归国后从事编辑行业。
精彩书评
★在择偶的时候,除了三观契合这一条,还需要对方善良,自立,能吃苦。善良的人,在考虑问题时,更能顾及到对方的感受,不会那么自私;自立的人,会想办法经济独立,不会在经济上依赖你,万一对方经济出现危机了,也能顶住;能吃苦的人,曾经苦过,更能体会生活的艰辛,不那么容易被困境打倒。
——读者:陈可
★大学舍友,结婚4个月离婚了,原因,结婚4个月女方都没让男方碰一下。
相亲1个多月就订了婚,买房,买车,婚礼,结婚。
前段时间舍友到我这边来玩了一个多月,也就是散心,跟我说,他是很喜欢那个姑娘,但是人家姑娘不喜欢他。跟他结婚是因为玩累了外加她妈逼她结婚,但人家姑娘就是不给不喜欢的人碰自己,睡觉都是一张床两个人两条被子。
也很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堕落或者不相信爱情。只不过现在看到大学有同学要结婚,或者朋友圈传了婚纱照的时候,他总是会感慨和唏嘘。
现在他的状态,在上海找了一个新工作,租了一套房子,一周跟我dota2开黑3到4次。
他离婚后跟我说的很多的话就是:“阿宾啊,你要知道,你要跟姑娘互相没有感情就千万别结婚啊,千万别将就啊,别管是你妈逼你她妈逼她,你都别动摇啊!!”
——知乎网友:阿黄
★在知乎看过一句话,离婚是为了止损,我个人表示,不能赞同的更多。
从我个人来说,离婚一年多,婚姻期间,我一直很痛苦,从无休止的争吵变成了两个人谁也不跟谁交流,没有互相关心,我们之间就只有互相的抱怨,计较谁付出的更多。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这并不是一段正常的感情应该有的状态,我们已经不相爱,已经不愿意关心对方,互相之间只有怨恨,看见对方也不会开心,为什么不能解脱彼此,重新去寻找更合适自己的人呢?我提出离婚之后,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他说他从来没想过要跟我离婚,我劝他,我们互相挑剔,说明我们不够相爱,不能包容对方,不愿意接受对方原本的模样,我们只希望对方改变,都忽略了对方身上闪光的地方,我们都再走一步吧,跟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会更容易些吧。我也不希望我们每天回到家,都看到对方一张没有笑容的脸,这不是我希望的生活的模样。最后我们协议离婚了。
离婚以后,我生活的很开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相处起来很轻松。
一辈子很短,我希望能开心的生活。
——匿名知乎网友
目录
多出来的那五磅
我不止想要柴米和酱醋,还想要山川与河流
在苏梅岛碰到奥力
女性在爱情中的自我修养
不要给坏运气追加成本
叶姑娘的婚姻
当我在谈论婚姻的时候,我在想些什么
与自己和解
离异少女许少琴
与婚姻擦肩而过
有没有想过这辈子不结婚了怎么办?
没办法谈恋爱的少女病
我的好朋友是如何发达的
前方不仅仅有森林
真爱凭天意,“嫁值”靠自己
刀刀
人生一修再修的草图
像爱闺蜜一样爱你的男人
为什么婚姻使女人更孤独
没有爱情的女人还能有什么
女孩子如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
用力过度的爱情
分手这件事儿对我来说真的是轻车熟路
我的一辈子,不仅仅是为了嫁给你
有些失去,不是一蹴而就
你是你自己,不能为人所定义
精彩书摘
我不止想要柴米和酱醋,还想要山川与河流
文/伊心
陈丹燕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女作家,她早些年写小说,有《上海的风花雪月》和《慢船走中国》等,近些年又出版了一系列以旅行为主题的作品,看《当我们游过大海》、《今晚去哪里》……这些书名,就足以让梦想着环游世界的文艺青年欣羡不已。
前段时间我偶然读到她的一本散文集《清瘦的日子》,其中语意的舒朗让我一发不可收拾地读下去。这本书出版时还是1998年,她还没被冠以“旅行作家”之名,但已用双脚丈量过几个大洲的土地。她有丈夫,也有女儿。从她女儿三岁开始,她一年中总有几个月是在旅行。
我并非欣赏她“说走就走”的潇洒,而是欣赏她在结婚后仍然坚持着对自我的塑造和要求。这种塑造,于她而言,是出走数月的漫长旅行,也是源源不断的书写和记录——这是她重获完整灵魂的方式。
我有很多朋友,结婚生子之后几乎与曾经的自己判若两人。每每看到一个原本在校园里只选择XS号衣衫、对外表永远一丝不苟的女同学,在生完孩子之后衣衫从XS变成L甚至XL,且哺乳期过后许久仍然对着衣衫码数哀叹,我就常常感慨万千。更何况,原本聊天那么有趣的姑娘,几乎数月未曾捡起一本书,每每见面都抱怨自己的生活被繁杂的婆媳关系害得乌烟瘴气。
虽说婚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养育子女的艰辛,可以称得上是“甜蜜的负担”,可我还是常常想起过去的她们,想起她们在校园中转盼流光的神情,想起她们对时事敏锐的思辨,想起她们时刻警醒、坚持学习的样子。婚姻没有改变她们的工作与职位,却悄无声息地剥夺了属于她们内心的那原本华彩灼灼的一部分。
朋友聊起她的妈妈,怀孕时一边读海涅的诗一边抵制着强烈的妊娠反应,我暗自叹服,原来读书一直是她最好的止痛药。那些优美的句子,让她可以暂时忘却身体的不适和眼前的窘迫,在心中幻化出一个极端美丽的世界。而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让我的朋友从小就自带诗意,无须填鸭式的灌输,无须强迫,她自然而然地和妈妈一起靠近书架上藏着的绮丽。
而我的妈妈,午饭后等待家人归来的空档,椅在沙发上看《史记》。虽然她没读过大学,连高中教育也断断续续,但这不妨碍她在厨房里摆一本名著,也不妨碍她在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独自去郊区爬山——攀登不止是她的爱好,或许也是她抵制庸俗生活、短暂逃离琐碎家务的一剂良药。所以我每天清晨一睁眼看到的,便是她登山归来、哼着小曲儿为全家人准备早饭的身影。看书和登山两件小事,足以让她像当下年轻人心心念念的那般——“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有一次跟团旅行时在大巴上遇到一位阿姨,她一上车便轻车熟路地拿出了靠枕,调整舒服的姿势坐下后与导游聊天。我才知道,她几乎每个周末都去参加驴友们的户外活动,有在本城市的登山观海、绕山徒步,每逢较长的假日还出游去往更远的景点。
在历数了自己的几次户外徒步经历后,导游称赞她:“没想到您在这个年纪,体力还这么好!”她爽朗地大笑:“那是因为我几乎每天都去健身房运动啊,比广场舞的运动强度可大多了。”
婚姻和子女不是她的全部,即便她已经五十多岁,仍然热爱着每一个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的时刻,也热爱着在工作之余的节假日里暂别丈夫和孩子、打包行囊走向万水千山的时刻。
坐在她的身旁,看着她流光熠熠的双眼和紧俏匀称的身材,让我觉得就连她眼角的皱纹和手背上的斑点都变得那么美丽。那真是我所见过的对于“老去”最好的诠释。
她在那些唠叨着子女迟迟不肯嫁娶,害自己年岁已大还抱不上孙子的老年人中那样“另类”,我想,也许就是因为她丰沛的生活已过得如此精彩,她的晚年里,子女和孙子是重要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所以她从不催促子女婚嫁,用她的话说:“孙子该是‘珍宝’,而不是我填补晚年生活的‘工具’啊!”
无论是朋友的妈妈、我妈妈还是这位萍水相逢的阿姨,我都发自内心地敬佩与尊重。因为她们都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来捍卫着琐碎的婚姻与家庭生活中属于灵魂的那一部分完整,她们的婚姻并非生活中的全部,可她们无一例外地收获了更完整的自我,更收获了丈夫的欣赏、子女的爱意和妙不可言的人生。
我喜欢的专栏作者艾明雅曾在生子后写过这样的一条微博,她说:“有了孩子以后,因为疲惫,女人会失去很多心情。失去擦一层粉底的心情,失去喝一杯咖啡的心情,失去和好友约一次会的心情。正因如此,我不想变成就此沉沦的家庭妇女,我靠跑步和运动,来抵御自己某些绝望时刻对人生的妥协欲。一定会完好无损地从这沼泽一般的鸡毛蒜皮里爬起来。”
是啊,我希望即使结婚,成为身陷一日三餐的妻子,成为偶尔焦头烂额的母亲,我的生活也能像她们一样时刻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拥有自己的爱好,在有机会有条件远走的时候,不放弃对大千世界的探寻。保持好奇的双眼,永不懈怠地学习、读书,不仅丰富自己的生活,也丰富自己的灵魂。
婚姻是每个女孩人生中的大事,但它不该成为枷锁与牢笼,更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自我塑造和要求的借口。我希望,若有一天走进婚姻里,它能让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另一个人的分享而更活色生香,也能让我心里的山川永不崩裂,河水也能长流。
在苏梅岛碰到奥力
文/毛路
在苏梅岛碰到奥力的时候,我惊了两跳,差点没保住手里端的大椰子。第一跳是因为以前微胖的奥力,正支着胳膊躺在沙滩上,八块腹肌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当你偷瞄一个帅哥的时候,他却突然叫出你的名字,这能让人不惊吗?要不是他先喊了一声“路路”,并摘下墨镜,估计我怎么都不会把眼前这个帅哥跟我认识的奥力联系到一起。
奥力的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法国人,他从小就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和法语。几年前,他还在北京的时候,我们一帮没有正经工作的人,会经常一起聚聚。后来他离京,大家各自忙碌,联系就少了。不久前听我们的一个共同朋友老赵说,他娶了一个年长他十几岁的女人。所以第二惊,来自他身边躺着的美女。我心想:“这斯是离了婚又找了新欢,还是背着老婆出来乱搞?”
奥力介绍道:“这是路路,这是晓晓,我老婆。”
跟晓晓互相寒暄之后,我说:“原来老赵的消息不准啊,他说你老婆比你大十几岁。”
奥力和美女都已经坐直了身子。
“没错啊,就是她啊。”奥力伸出胳膊,搂住晓晓。
“不会吧!?”
“我当你的反应是夸奖吧。谢谢。”晓晓摘下墨镜,笑盈盈地看着我。她举手投足间,透着某种妩媚与优雅。这时我看清了,她眼角确实有好些细纹了,要说四十多岁,也不是没可能。
晓晓邀我坐下。一屁股坐下后,我这么八卦的人,自然很快就将话题引到他们的交往经历上。晓晓之前有两段失败的婚姻,还有一个在上大学的儿子。如果你们觉得这是一个大龄离异妇女的逆袭故事,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其实是一个男人的励志故事。
奥力和晓晓是在某交(yue)友(pao)APP上认识的。两人聊了大概有两周之后,见了一次面,接着又见了第二次,第三次……但什么也没发生。奥力感觉自己被悲催地friend-zoned了。Friend-zoned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多数情况下,是个男人——想进入一段浪漫关系时,对方却只想做朋友。
晓晓说:“我最看重的是胸肌和幽默感,没有这两样,其他条件再优秀,都对我没啥吸引力。”
我瞟了一眼奥力的腹肌,在心里说了句“怪不得”。
原来,为悦己者容的,可不止是女人。
“本来呢,我这个可怜的单相思,内心苦闷的时候就去健身房发泄。发泄的次数多了,就成了这个样子。”奥力握拳抬起胳膊,开玩笑似的摆出一个健美先生的造型。
“然后呢?”
“然后她就突然对我感兴趣了。真是一个肤浅的女人!”奥力虽然嘴上那么说,但眼里满满的都是温情。
晓晓说:“对,本宫就是这么肤浅。”
当时还有另外一个人在追晓晓,巧得很,那也是个中法混血。用奥力的话来说就是:“比我帅,比我成功,比我成熟,比我稳重,更要命的是,他也有八块腹肌!”
“为什么不选他呢?”我忍不住问晓晓。
“因为他没有幽默感。哎,也不能这样说人家。也许是我体会不到他的幽默吧。好多人都是‘吃不到一块儿,就睡不到一起’,其实我觉得,吃不到一块儿还好,吃不到一块儿,就各吃各的呗,但笑不到一块儿,没法忍。”晓晓摊手道。
两人讲起了约会时的一些趣闻,比如有次两人在西班牙旅行,遇到打劫,晓晓居然用自学来的一点西班牙语,连比带划让对方把两人的护照还了回来,还随带聊了一下西班牙足球。发现晓晓跟自己喜欢同一家球队时,劫匪还从刚抢来的钱包里扔给她二十欧买酒钱。
晓晓跟劫匪道完谢,说完拜拜之后,对奥力说:“走,我请你喝酒。”
“那是我的钱!”奥力翻白眼。
“现在是我的了!”晓晓一脸得意。
临走时,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说:“很多人都觉得,在交(yue)友(pao)APP上相识的两个人,发展出的恋情多半不靠谱。我很好奇,你们有过这样的顾虑吗?”
晓晓说:“爱情本来就是最不靠谱的东西。追求靠谱,不是找虐吗?维系爱情的不是‘靠谱’,而是彼此的吸引力。正是冥冥中这股巨大的力量,召唤着两人靠向对方。就像热爱航行的水手,不是为了风平浪静才启程的,而是听从了大海的召唤,在乘风破浪中感受身为水手的意义。爱情就是那片海,而我们是身处其中的水手,正因为有被大海吞没的风险,才让每次航行更加激动人心。”
“但人无圣人,除了眼前人,其他人身上肯定也会散发出吸引力啊。”我说。
“没错,比如那边那个。”奥力用下巴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身材火爆的比基尼美女。
“目测是真胸。”晓晓接道。
“你不吃醋吗?”我问。
还没等晓晓回答,奥力插嘴道:“她干吗要吃醋?其他人的魅力跟我们晓晓的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那对你来说,一个女人最大的魅力到底是什么呢?”我问奥力。
奥力在沙滩上画了个大大的感叹号。
“什么意思?”
“惊喜!我觉得,能让生命充满惊喜的女人最有魅力。”
……
前言/序言
探寻生命多维度的旅程:关于个人成长、社会角色与自我实现的深度观察 书名暂定: 《边界之外:重塑个人叙事与时代印记》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社会关系的研究,而是一场关于“个体如何在其所处的时代洪流中,清晰界定自我边界,并持续进行有效能的自我重塑”的深度哲学与社会学探索。我们试图跳出传统的二元对立框架,深入剖析当代人,特别是那些在社会转型期中寻求价值锚点的个体,所面临的复杂困境与潜在的巨大能量。 第一部分:解构“定势”:现代性的隐形枷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海量内容所包围,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对“成功”、“责任”与“幸福”的固有认知。本书的开篇将着重探讨现代社会对个体施加的“定势”——那些看似理所当然,实则限制了个人发展潜能的隐形规则。 我们将从三个核心维度进行批判性审视: 1. 时间观的重构: 传统上,人生被视为一条线性的、阶段性的过程(学习、工作、家庭、退休)。然而,生命周期正在被压缩与重叠。本部分将分析“同步性人生”的出现,探讨如何管理跨时间轴的并行目标,以及如何对抗“时间贫困感”。我们引入“时间复利”的概念,强调非线性的投入如何带来延迟但更具爆发性的回报。 2. 身份的流动性与碎片化: 互联网极大地拓宽了个体身份的维度,一个人可以同时是专业人士、业余创作者、特定社群的成员。这种多重身份的并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时也带来了“核心自我”的迷失。我们将深入探讨符号学理论如何应用于理解数字身份的构建,以及如何在身份的快速切换中保持认知一致性。 3. “效率神话”的陷阱: 现代社会对“优化”的痴迷,将生活中的诸多面向——从睡眠到社交——都纳入了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本书将辩证地分析这种“效率至上”的文化如何扼杀创造力与“无用之用”。我们提出“高质量的停顿”理论,主张刻意地“低效率”实践,作为深度思考和灵感诞生的必要条件。 第二部分:边界的绘制与维护:构建个人主权空间 个体只有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才能有效地与其外部世界进行健康的互动。这不仅仅关乎拒绝或接受,更关乎主动界定自我与环境的交互界面。 能量预算而非时间预算: 我们将引入“认知能量”的概念,将其视为最稀缺的资源。如何识别并避免那些持续“能量泄漏”的活动和关系?这部分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包括“环境隔离技术”和“专注力防火墙”的搭建,旨在保护个体的内在专注力场域不被外界噪音侵蚀。 关系中的“互惠失衡”识别: 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石,但并非所有关系都处于平衡的给予与接受状态。本书提供了一套非情绪化的工具箱,用于评估人际互动中的能量交换模式。重点在于识别那些“单向索取”的关系模式,并探讨在不诉诸于冲突的前提下,如何重新协商互动契约。 空间主权的实践: 物理空间(居家、办公环境)是精神状态的延伸。我们探讨如何通过对物理环境的精细化管理,来强化心理上的安全感与控制感。这包括了对“数字领地”——如邮件收件箱、云端文件——的管理,视其为个人心智的外延。 第三部分:行动的哲学: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意义 如果说前两部分侧重于“防御”与“界定”,那么第三部分则着眼于“生成”与“创造”。当代生活充满了不可预知的“黑天鹅事件”,意义感不再是预先赋予的,而是需要个体主动“铸造”的产物。 从“目标导向”到“过程审美”: 当宏大目标(如财富自由、社会地位)变得遥不可及或价值递减时,个体的驱动力来源于对日常行动本身的投入与欣赏。我们将借鉴现象学的方法,鼓励读者重新体验和审视那些被视为“手段”的行为,将其转化为“目的”本身。 “微创新”的持续迭代: 真正的改变往往不是一次性的革命,而是无数次细微调整的累积。本书倡导“最小可行改变”(Minimum Viable Change, MVC)策略,鼓励个体在生活的任何领域(健康、技能、思维模式)进行小规模、可快速反馈的实验。这种持续的“自我优化循环”能够有效对抗无力感。 超越“成就”的价值体系: 最终,本书引导读者思考:在不再受传统“成功标准”束缚之后,什么才是个体存在的深层意义?这可能存在于对知识的纯粹热爱、对美学的追求、对弱小个体的隐性支持,或是仅仅是“真实地体验”这一刻的存在。我们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个内在驱动的、不受外部评价体系影响的价值罗盘。 结语:个体作为时代的策展人 《边界之外》是一本为那些渴望掌握自己人生叙事主导权的人准备的指南。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和批判性思维框架,帮助读者看清被社会强加的剧本,然后勇敢地拿起笔,书写属于自己的、充满深度与复杂性的生命史诗。这是一场关于“做自己”的深刻实践,一场将个人意志力转化为时代影响力的内在革命。